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举办了多场重大主场外交活动,新时代大国形象更加鲜明。以第三届中国西藏“环喜马拉雅”国际合作论坛为例,通过举办主场外交活动,仪式化身份建构、仪式化主题设置形成共识、仪式化空间重置话语空间和仪式化展演彰显文化魅力,展现出新时代中国主场外交的能动性;通过多元传播、共情传播、话语传播,展现开放、自信、幸福的新西藏,实现可信、可爱、可敬中国形象的建构。这有助于打破西方话语霸权,提升我国的国际话语权,国家形象也从“他塑”逐渐转为“自塑”,向世界展现自信自立、胸怀天下、开放包容的大国形象。
电影自诞生以来,凭借其强大的跨文化、跨语言传播能力,在全球范围内被广泛接受和认可,从而被称为“第七艺术”。随着影视技术引入中国之后,中华文化有了新的艺术表达形式和传播媒介,从此在中国的国际传播事业中,以电影为媒介的文化传播实践成为了不可忽视的跨文化传播路径。本文从国际传播的视角浅析中华文化以电影艺术作为传播媒介所面临的机遇与挑战、不足与困境,并有针对性地提出了在国际传播视域下,如何从文化层面提升其国际传播效能。
高质量发展是为了实现人民的美好生活,高质量发展背景下现代化美好安徽建设正在全面推进,考察主流媒体对于安徽的报道呈现了何种安徽形象、是否和现代化美好建设的现实相符,将对于现代化美好安徽建设和形象建构都具有重要意义。研究发现,作为权威媒体的《人民日报》对于安徽经济、文化、政治、社会、生态各领域发展的报道建构了较好的安徽形象,但也有报道不够丰富多样的情况,这为改进其对安徽报道指明了方向。
在大数据时代,数据新闻逐渐占据着重要位置。数据新闻可视化与叙事深化融合,突破了传统新闻报道的局限,使得读者能够更加迅速、清晰地把握新闻内容的叙事核心。数据新闻可视化呈现与叙事策略在情感构建和叙事深化方面具有着重要作用。研究发现,数据新闻的视觉元素和色彩语言能够有效构建情感基石,引发情感共振,而创新的叙事策略则能够深化叙事层次,提升受众的阅读体验。数据新闻可视化呈现与叙事策略的科学运用,对于提升数据新闻的传播效果与受众认同感具有重要意义。
在互联网时代背景下,网络问政成为政府与民众沟通的一条新路径。然而,网络问政平台在实际运作中,有一个不可忽略的问题显现出来:即部分政府机构在网上的“答复”与在现实中的“处置”不一致。本文以“宁波民生e点通”为例,初步分析了网络问政平台如何依靠建立制度、运用传媒力量以及政府出台措施等手段来改变线上“答复”与线下“处置”间的不一致。
数字经济已然成为全球发展的引领力量、主流力量,也伴生了数字经济时代独有的社会生产劳动形态——数字劳动。一方面数字经济赋能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重构了人类社会发展蓝图;另一方面数字劳动异化也客观加剧了人与数字技术关系的失衡,导致了新型数字劳资矛盾,向全球经济生态提出了新问题、新挑战。本文对数字劳动异化本质进行揭示,阐发其异化的“三个现实向度”,并进一步深化对当代数字资本主义的反思、批判和扬弃,理解其发展的“三个客观不变”,从而更好地运用数字赋能社会发展。
《逃出大英博物馆》作为微短剧市场中兼顾质量与流量的典范之作,突破了微短剧长期以来价值缺失的桎梏,以高标准的视听语言和故事化叙事建构了中华民族共享意义的仪式空间,实现破圈传播。仪式观视域下,《逃出大英博物馆》在仪式主题、仪式行为、仪式语言三个方面建构仪式场景、展现传播意义,为网络微短剧精品化发展以及网络视听作品创作提供了借鉴。
近年来兽迷亚文化兽装展演逐渐“出圈”,其呈现特定行为逻辑与动因。本文引用游戏本体论,对兽装展演过程进行分析,发现该过程不仅是游戏实践的过程,更是兽迷们通过穿着“萌”的、理想化的兽装等策略来实现自我的释放及情感表达,从而勾勒出游戏狂欢式图景并建构了游戏与“萌”文化实践的密切关联。考察近年Cosplay文化中的兽装展演,可以更好地关照青年亚文化的集体症候。
近些年视频行业发展突飞猛进,各类Vlog层出不穷,B站凭借其独特的弹幕文化和社区氛围吸引了庞大的年轻用户群体,汇聚了大量Vlog博主,其中慢生活类Vlog博主凭借其治愈的风格、舒缓的音乐和充满仪式感的生活方式吸引了大量观众,成为他们口中的“休息区”或“放松区”。研究发现,慢生活类Vlog博主通过打造温馨惬意的生活场景,流水账式地展示不同场景下的生活状态,融入丰富的生活细节,使观众获得沉浸式的体验。同时,为满足观众的好奇心,博主将后台前移,模糊私人情境和公共场所的界限,直接展现部分后台的私人行为,以此拉近与观众的距离,这种区别以往神秘化的表演方式让博主的人设更具亲和力。
在数字时代背景下,服装品牌在实现数字化发展中以数字化传播策略和丰富的内容设计吸引了众多消费者的目光。本文以李宁品牌为例,从传播渠道、传播对象、传播内容三个维度对其传播策略进行分析,以期为其他国产品牌的发展提供借鉴。
随着短视频用户的不断增加,各类短视频平台成为我国乡村文化传播的重要载体。本文以2023年5月至11月间快手平台陕西乡村文化短视频头部账号发布的高点赞量视频为研究样本,从主题与点赞量、时长与点赞量、带话题与点赞量三个维度对短视频内容与点赞量的影响效应进行分析,发现影响短视频有效传播的因素,继而提出陕西乡村文化短视频有效传播的实践路径。
交互式H5技术凭借独特优势为创新融合新闻报道、拓展用户新闻参与方式提供技术支撑,对于增强新闻作品的可视化、互动性以及解读性也发挥着重要作用。基于此,本文对第32届中国新闻奖融合报道一等奖H5作品《2021,送你一张船票》进行分析,总结H5产品拓展新闻用户参与方式的创新路径,以期为同类型融合新闻报道的策划与传播提供新思路。
在融媒体时代背景下,提升网络舆论引导力已日渐成为主流媒体在复杂多变的舆论环境中发挥核心职能、彰显社会价值的必由之路。本文以“央视新闻”抖音号为例,发现其从丰富多元的内容、新颖的叙事形式以及受众思维导向三个方面,显著增强了媒体影响力,成为主流媒体舆论引导的新探索。
在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0周年之际,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推出融媒体纪录片《中华好儿女》,通过实地采访健在的抗美援朝老兵,还原抗美援朝战争中中国人民志愿军为保卫和平、反抗侵略,舍生忘死、浴血奋战,最终赢得抗美援朝战争伟大胜利的光辉历史。本文从叙事视角、叙事结构、叙事策略三方面进行剖析,探讨该纪录片如何在融媒体语境下运用叙事深化受众记忆,激发集体认同。
随着技术的迭代更新,大模型已经突破边缘场景的应用,向核心应用场景深耕。本文通过分析媒体视听大模型数据的获取,进一步分析媒体视听传播的数据算法,探讨大模型驱动数据新闻、赋能短视频创作、催生数字员工等方面的场景应用,并探讨大模型赋能媒体视听的风险控制及遵循的伦理准则。可以看出,大模型介入媒体视听领域,带来了新闻生产及传播方式的创新,形成了新闻传播的新生态。
主流媒体做好考古发掘报道,对于传承中华文明、推进文化自信自强、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有着重要意义。依托新媒体平台的发展,主流媒体对于考古发掘的报道呈现新气象。本文以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对三星堆发掘的新媒体报道为例,从提升议题的显著性、传播性、长效化三方面探讨考古类新媒体报道中议程设置的关键点。
在数字技术不断进步和媒体融合的背景下,游戏传播的路径呈现出多元化趋势,短剧与游戏的融合成为一种新兴的游戏媒介表现形式。本研究以短剧类游戏为研究对象,主要探讨短剧与游戏融合方式、传播特征,以及互动性与沉浸感在传播过程中的作用。通过分析当前游戏玩家对游戏媒介的需求及原因,深入探讨短剧在游戏传播中的具体表现和对传播效果的影响,旨在提出优化短剧与游戏融合的传播策略,以适应数字经济时代游戏媒介的发展需求。
《只此青绿》在2022年的舞剧创演市场被称为现象级作品,它以展现中国制造的工匠精神为题材,以双重时空构成的时空织体结构和独特的动作语言,实现了对作品整体风格的较好把握。本文分析了《只此青绿》所蕴含的“文化密码”,为未来舞剧创演的创新发展提供一些思路。
教材编写在学科建设与人才培养中扮演重要角色。随着媒介技术不断变迁,新闻传播类教材建设面临更高倍速的“新陈代谢”。本文以《视听传播教程》编写实践为例,探讨媒介变迁与教材建设之间的关联性,强调数智时代教科书建设需秉持总体性教材观,即紧扣新闻传播学科“元问题”,以培养扎根中国大地、具备数字实践能力的新闻传播人才作为教材建设的核心旨归。
AI技术迅猛发展,一系列传播法规与传播伦理问题开始集中显现。帮助学生建构一套自我规范的法律知识体系和道德价值标准,培养“未来型”传播人才,成为传播法规与伦理这门课程的时代新命题。面向不确定的未来,教师应以学生为中心,通过高阶教学实践与创新,将课堂教学重点从知识结果的传递转变为激发学生深度参与学习,着力培养学生的高阶思维与能力,最终成长为社会紧缺的应用型、复合型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