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新闻史研究动态》2016年第3期全国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办公室

本书是国家社会科学基金2013年度重大项目(第二批)“中华民国新闻史”(编号13&ZD154)的最终主体成果。“中华民国新闻史”(亦简称“民国新闻史”)是再现和研究中国新闻业数千年发展历史进程中的“中华民国时期新闻业”(亦简称“民国新闻业”)产生、发展、变化的历史及内其规律的专门史学,既是与“中国新闻通史”对应的“中国新闻断代史”组成部分,也是与综合性“中华民国史”对应的“中华民国专门史”组成部分。本绪论主要就民国新闻史研究的历史进程、民国新闻史的研究对象、民国新闻史的阶段划分、民国新闻史研究的思想原则、本项目研究的成果体系和工作组织等涉及全书的问题作一总的介绍。

本课题研究是在中国新闻史学界发端“民国新闻史”研究后数十年学术积累基础上进行的。自孙中山1912年元旦领导在南京创立“中华民国临时政府”至今为止的100多年间,中国新闻史学界以“民国新闻史”为对象进行学术研究的发展历程,大致分成如下四个阶段:

(一)民国新闻史研究的起步发展阶段

(二)民国新闻史研究的“战时”发展阶段

就在新闻学界对中国新闻史(包括民国新闻史)研究方兴未艾的1937年,中国政治军事外交态势发生了重大变故。这年7月7日爆发的“七七事变”,迫使中国从原先发展轨道转向“战时”状态下全民族抗日救亡阶段。包括新闻史研究在内的学术研究也随之进入战乱动荡发展阶段。这一阶段在中国抗战胜利后因美国的介入延续到国共两党军队决战尘埃落定的20世纪40年代结束为止。

(三)民国新闻史研究的曲折发展阶段

20世纪中叶的中国,隔着台湾海峡的两岸实行两种政治和社会制度。两岸意识形态严重对立,经济方面互不往来,两岸人员隔峡相望,军事外交剑拔弩张。这边大声宣示“一定要解放台湾”,那边发誓要“以三民主义统一中国”。这种现实对海峡两岸的民国新闻史研究造成了直接影响和制约。

(四)“民国新闻史”成为学术概念的阶段

民国新闻史的宏观研究对象是民国新闻业的发展进程及其内在规律。涉及到民国新闻史研究的内涵和外延两个方面。

一、“民国新闻史”研究对象的内涵

“民国新闻史”研究对象的内涵是指“民国新闻史研究”这一特定学术性研究活动所涉及的社会事物总和。就我们目前的认识水平而言,“民国新闻史研究”的内涵应该包括如下方面:

(一)民国时期新闻业发展变化的社会环境要素

新闻事业的出现和发展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后的产物,中华民国时期新闻业是中国新闻业发展到中华民国这一特定阶段的产物。只有民国时期特定的社会环境才有可能出现民国时期新闻业。回顾民国新闻业(乃至中国所有历史朝代或世界上所有国家或民族新闻业)的发展历程,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出当时社会环境与新闻业构成要素间的密切互动——社会环境为新闻业的产生发展提供了人力、物力、技术、理论、经验、需求及社会认知等基本条件和动力,新闻业的出现和发展则为社会环境中的传统文化和新的知识、技术、观念的社会性“流动”和普及增加了新的传播途径和提高传播效果的可能。

在民国新闻业起源、发展、变化的不同阶段,新闻业所处社会环境中的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外交、宗教、科学技术等构成要素,一方面具有历史文化传统延续性,在众多变化中难以改变数千年形成的民族传统文化基因;另一方面又具有时代潮流推动下的变化性,各种要素如“移步换景”一样在不断变化和运动的同时塑造“新闻史”的形象。研究民国新闻业发展历程中不同阶段社会环境的差异和变化,可以更加清楚地认识新闻业为什么会在那个社会阶段发生那些具有显著特点的变化?为什么会在那个社会阶段中出现那些具有个性的新闻媒介和新闻人?为什么会在那个社会阶段出现那些具有重要影响的新闻事件和新闻团体?这些既是研究民国新闻史必须回答和阐述的问题,更是离开了对当时社会环境要素的研究无法解答的问题——毫无疑问地与当时的社会环境密不可分。

(二)民国时期不断发展变化的新闻业物理要素

假如把民国时期新闻业产生、发展和变化的社会环境比作表演的舞台,构成新闻业的物理要素就是在舞台上表演的演员。人们感知民国新闻业存在的最直接体验是构成民国新闻业的具体物理要素。这些要素主要包括:

3、民国时期的新闻活动。民国时期的新闻采访、编辑、印制、发行和传播等业务性活动是构成“民国新闻史”的基本要素,也是“非新闻人”感知和接触新闻的唯一途径。“新闻”的运作路线图是“从受众中来,到受众中去”,即新闻采访人员(专兼职记者)在社会生活领域中发现新闻受众可能感兴趣且具有正能量的新闻线索后经过采访、收集、追踪或调查等环节写成新闻稿件,报纸编辑经过编辑、排版、印制后成为新闻报纸,又传播给新闻受众的过程。随着社会文明程度的提高、科学技术的发展和人们思想的进步,新闻活动的理念、技术、方法、技巧及专用设备(设施)等不断发展和进步,使得新闻活动的质量、水平和效果不断提高。研究“民国时期”新闻的采访、撰稿、编辑、排版、印制、发行和传播等活动在社会生活中的不断创新和进步,自然是“民国新闻史”研究的题中应有之义。而在“民国时期”新闻活动过程中发生的新闻性社会事件或者是由于新闻活动所产生的社会反响导致的社会性新闻事件,更是“民国新闻史”研究中不可缺少的内容之一。

(三)民国时期新闻活动的管理和支撑系统。

民国新闻业是一个客观的社会存在,是在特定的社会环境中产生发展变化的特定社会活动,即产生并受制约于特定的社会环境,又推动或促进特定的社会环境的改善或变化。

1、国家新闻业管理体制、运作机制。从一般意义上讲,早期的新闻活动是自发产生的,到了社会统治阶级感觉到新闻活动对其统治权威或地位产生不利影响或威胁时,才会动用行政乃至法律的资源或手段对新闻活动进行管理或限制——这就出现了社会(政府)对新闻媒介、新闻人、新闻活动成果以及新闻人依托新闻媒介所进行的新闻传播活动的专门管理机构以及作为工作依据的新闻法令制度。研究“民国时期”政府对社会(也包括政党)新闻活动的管理体制及其组织形态、内在构成、运作机制;研究不同阶段政府新闻政策、新闻法制等产生发展的社会动因及社会效果等多种要素的发展历程,当然是“民国新闻史”研究的题中应有之意。

2、新闻传播活动形成的社会氛围。新闻人依托新闻媒介进行新闻活动社会价值的体现方式之一,是受众在接受新闻传播以后在思想、观念、知识、技能等方面表现出来的进步和发展——这就是最近兴起的阅读史研究,新闻报刊由于其荷载内容信息的新颖性特征比图书更为明显,所以对受众思想、观念、知识、技能的积极影响也更加明显,而受众的这些积极变化又必然会在社会整体的进步和发展乃至民国时期新闻业本身的进步和发展中得到体现。民国时期的中国新闻业经历了一个明显而又巨大的转变和进步,除了新闻事业的规模和实力得到迅速发展外,政府及社会民众对新闻人、新闻媒介及新闻活动的社会认可度等都有了历史性进步。以民营报纸的社会地位和社会影响力为例,明末清初出现的民营《京报》、鸦片战争后出现的如《万国公报》等外国在华传教士所办报刊,19世纪后期出现的《申报》、《新闻报》等外商所办新闻纸,其影响力的确在不断增强,但和民国时期由张季鸾、胡政之、吴鼎昌三人合办的《大公报》社会地位和影响力相比,其间悬殊之巨不用赘言——形象地说明了民国时期新闻报业的社会认可度和影响力在政府和民众意识中的提升,这是民国新闻史研究不应该忽视的内容。

二、“民国新闻史”研究对象的外延

(二)“民国新闻史”研究的是“中华民国国民政府”作为中国中央政府时期的新闻史,不包括“中华民国国民政府”成为地方政府后的新闻史。

(三)“民国新闻史”空间范围以“中华民国”的领土空间为主体,同时涵盖当时具有“中国”属性的海外新闻活动

(四)“民国新闻史”的空间范围以“国民政府”主权和管辖权所达到地区的新闻业为主体,同时涵盖“中国固有疆域”其他地区的新闻业。

自孙中山于1912年1月1日(元旦)在南京创建“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到蒋介石国民党主导的“中华民国国民政府”被推翻后共产党领导人民于同年10月1日“中华民国”废墟上宣布成立“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数十年“中华民国”历史上,国内政治风云变幻,政府权杖屡屡易手,政治力量此消彼长,使得这数十年间的中国新闻业发展历程表现出明显的阶段性特征。根据这一特点并为叙述方便,我们把作为中国中央政府时期的“中华民国新闻史”划分为如下几个阶段。

(一)民国新闻业的起源孕育阶段

(二)民国创建初期的新闻业

(三)民国北京政府时期的新闻业

(四)民国南京政府前期的新闻业

(五)民国南京政府中期的新闻业

(六)民国南京政府末期的新闻业

综上所述,“民国新闻史”以孙中山1893年7月在澳门参与葡籍友人飞南第创办的《镜海丛报》发行工作为起源时点,经历兴中会和中国同盟会时期的孕育和发展,到1912年元旦“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成立时翻开“民国新闻史”的篇章。而后历经民国创建初期、民国北京政府时期、民国南京政府前期、中期和末期等曲折发展和由盛及衰的变化,到首都南京被人民解放军占领、“中华民国”废墟上成立中华人民共和国时结束。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设立重点乃至重大项目支持民国新闻史研究,标志着国家已把促进“民国新闻史”研究上升到了国家行为的层面。那么,国家这么做有什么现实意义呢?研究民国新闻史应该遵循哪些基本原则呢?我们认为研究民国时期新闻史,至少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现实意义:

一、展现充分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

中国共产党和中国国民党都是在苏联布尔什维克党及其主导的共产国际影响下建立或改组的。但两党除在“大革命”时期和“抗日战争”时期有过两次合作外,一直是敌对的政治力量。新中国成立初期,由于国际环境险恶(建国第二年就爆发朝鲜战争,美国第七舰队开进台湾海峡,国民党叫嚣反攻大陆,印度军队的侵扰导致中印边界保卫战,中苏对抗发展到在中苏边境珍宝岛兵戎相见)、国内环境复杂(国民党溃败时在大陆留下上百万潜伏特务和土匪对新政权形成巨大威胁,加上农民贫穷、工人失业、金融混乱,国民经济几乎崩溃),所以共产党领导的人民政府首要任务是建立和巩固新生的人民政权,时刻紧绷阶级斗争这根弦。

随着共和国建设的发展,国家政权益加稳定,尤其是毛泽东“三个世界”理论和“联美抗苏”战略成功实施,1971年7月恢复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一切合法权利并将台湾驱逐出联合国的一切机构,新中国成为联合国常务理事国以后在国际事务中的话语权逐渐扩大。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经过三十多年的改革开放,国家的综合实力有了质的飞跃,国际地位不断提高,在世界事务中的话语权越来越大,人民群众的生活有了明显的改善,党和政府已经具有充分的政治自信心。客观研究民国时期的社会生活并从中汲取历史经验和教训,既成为社会政治生活领域的可能选项,也成为拓宽学术研究、填补学术研究空白的必然需要,更从一个方面展现出我们的政治自信心——研究原先政治敌人执政时期的新闻史,已不会对现实政权造成任何实质性的政治威胁。完全有这个自信和力量支持和推动对已属于历史的前朝“民国时期”各方面社会生活的研究。

二、昭示学术界思想解放达到新的广度和深度。

尽管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开始了思想解放,但人们的思想解放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到位的。在中共十八大以后,国家各个方面都显示出全新气象,学术界思想解放也是不断深化和拓宽,并且达到了新的广度和深度。新闻史学研究领域的突出标志之一就是国家支持和推动对民国新闻史研究——研究成为“前朝”的民国时期新闻史已不是禁区,更不是雷区,而是新闻史研究领域的待垦区。有学者申请“民国新闻史”研究课题,不正说明学术界思想解放达到了新的深度和广度吗?倒退十年,学术界有人申请“民国新闻史研究”课题吗?

三、昭示新闻史学界恢复对民国新闻史的历史尊重

民族历史是一代又一代人不断续写和传承的,国家历史也是一个朝代又一个朝代不断延续形成的。不管一个朝代的统治者多么反动、腐败、无能,但总不会是社会中所有人都反动、腐败和无能。事实上也是具有不同程度进步意义、清廉本色和社会能力的社会成员总是绝大多数。而且我们有数千年优秀文化和文明传承的民族,是以“民为贵、君为轻、社稷次之”及“修身、治国、平天下”为核心理念的儒家文化传统为正统思想的民族。

在民国时期新闻事业发展历程中,难以计数的新闻人在他们新闻实践中为了救国救民而不懈探索、追求、奋斗、创新和提高,使当时中国新闻事业基本适应了广大民众日常生活的需要,基本适应了团结动员全国民众奋起抗日救国的民族需要,基本适应了新闻事业自身发展进步的需要。其中既有五四时期的“报纸杂志化”尝试,中共对无产阶级新闻事业的创建、上海租界时期的“洋旗报”策略,史量才为报业托拉斯理想的奋斗,张竹平的“四社联合办事处”探索,程沧波在主持《中央日报》改组过程中提出“经理部充分营业化”、“编辑部充分学术化”和“整个事业制度化和效率化”改革目标,萧同兹在对国民党中央社改组过程中提出“工作专业化”、“业务社会化”和“经营企业化”改革目标等等,对于当时中国新闻事业的进步和发展都具有明显积极意义,不应该视而不见,更不应该完全抹杀。国家支持“民国新闻史”研究就是表明应对民国时期新闻史的有关人物、事件、媒介、发展成绩及历史经验予以历史的尊重,既是对前人的最好回报,更是一种不可推却的责任。

四、为当今新闻事业改革发展提供历史的借鉴

我们往往更多地习惯于站在“现在”看“民国”,而不大习惯站在“民国”看“现在”。但历史研究不应当是单向的。既要站在“现在”看“过去”,以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进行认识、阐释和评价;也要也要学会站在“过去”看“现在”,从历史的经验中得到启迪,以作为我们当今事业发展的借鉴;更要从历史失败或挫折中汲取教训,以避免历史错误重演。例如在民国新闻史上的国民党《中央日报》和中央通讯社改革。为什么《中央日报》和中央通讯社可以不领政府津贴独立运行?为什么《中央日报》和中央通讯社实行董事会领导下的社长负责制后还能履行国民党“喉舌”的功能?又为什么《中央日报》正报和副刊有时的政治步调不很一致?我认为最关键因素是选择既忠诚国民党政治理念又具有新闻才能的人物充任新闻媒介的主管,如中央通讯社的萧同兹和《中央日报》的马星野。由此我们是不是应该选择重要关键岗位上人选必须首先注重其政治素养,以保证新闻媒介的言论立场在任何时候都和党的意志保持一致。

中华民国新闻史研究是一项具有学术性和政治性兼有、创新性和开拓性并存的学术研究。为此,主持和参与本项目研究的全体人员经过多次讨论和商量,确定了进行本项目研究的如下思想原则。

(一)尊重历史的原则

(二)辩证认识的原则

(三)“国家-民族”的原则

(四)学术研究的原则

根据项目投标书研究成果体系的设计,本项目研究在得到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资助顺利展开并如期完成的基础上,其研究成果体系将包括支撑性研究成果、阶段性研究成果、最终研究成果三个不同层次和内容:

(一)支撑性研究成果:系列研究论文

(二)阶段性研究成果:《民国新闻专题史研究丛书》

为了使最终研究成果建立在坚实前期成果基础上,本项目设计了由10个左右分册组成的“民国新闻专题史研究丛书”的阶段性成果。具体包括:《民国时期的新闻通讯业》、《民国时期的新闻广播业》、《民国时期的少数民族新闻业》、《民国时期的军事新闻业》、《民国时期的图像新闻业》、《民国时期的新闻学教育》、《民国时期的新闻学研究》、《民国时期的新闻业管理体制》、《民国时期的新闻职业精神》、《民国时期的外国在华新闻业研究》、《民国时期的新闻业经营管理研究》以及《民国时期的新闻业中外交流》等。根据计划,该丛书各分册大致在15-20万字之间。在验收结项后采用统一设计的版式出版。

(三)最终研究成果:《中华民国新闻史》(5卷本)

为完成新闻史学界共同的重要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中华民国新闻史”按照“借助全国学界集体智慧,体现多管并举协同创新”的基本思路,组织了体系完整、功能有别,目标一致,分层负责的团队运行机制。该团队体系包括三个不同层次功能和组成人员:

(一)决策咨询层面:顾问委员会和编纂委员会

为了更有效地提高本项目研究决策工作的科学性,项目组聘请著名新闻史学专家、中国新闻史学会创会会长、中国人民大学荣誉一级教授方汉奇先生等学科专家、管理专家及出版界专家组成“中华民国新闻史”项目顾问委员会,在本项目研究的重大问题上为研究团队出谋划策,掌舵把关(顾问委员会名单置于本书各卷正文前)。根据国家关于“最终成果为大型文献典籍或资料整理、多卷本专著、系列丛书等形式的,要成立编纂委员会对成果质量、学术规范等方面进行审核把关,注意编纂体例的科学性、完整性和统一性,避免重复出版;阶段性成果出版须经编纂委员会审核同意并报我办备案”的要求,商请有关专家同意,决定聘请著名新闻史专家、华中科技大学二级教授吴廷俊先生等学科专家、管理专家及出版界专家组成“中华民国新闻史”项目编纂委员会,具体承担本项目研究最终和阶段性成果的成果质量、学术规范、编纂体例审核把关和上报备案等职能(编纂委员会成员名单置于本书各卷正文前)。

(二)研究实施层面:项目子课题负责人和项目研究专题负责人

由于国家对子课题设置数量的限制,所以本项目在研究实施的团队体系设计上采用了项目子课题负责人和项目研究专题负责人两种形式。项目子课题负责人主要负责最终研究成果《中华民国新闻史》(5卷本)各分卷的撰稿和组织撰稿工作,是各分卷内容的主要负责人;项目研究专题负责人主要负责阶段性研究成果《民国新闻专题史研究丛书》各分册的撰稿或撰稿组织和《中华民国新闻史》各分卷中特约专题文的稿撰或组织工作。无论是项目子课题负责人还是项目特约专题负责人,都是当今国内新闻史学界“民国新闻史”研究方面的领军人物或学术代表人物。他们不仅自身有较深厚的研究基础,而且所在单位或部门具有代表性。既有德高望重的资深教授学者,更有年轻有为的学术才俊;既有高等学校教学研究人员,也有国家通讯社业务部门专业研究人员;既有新闻报刊史研究专家,也有研究新闻广播史、图像新闻史的专家;既有新闻传播学术界同人,也有出版和档案界的朋友。以求达到集中全国同人智慧,完成全国同行使命,向国家交出满意答卷的目标。

(三)研究执行层面:项目子课题组或项目研究专题组成员

倪延年(执笔)

二〇一六年六月三十日

学术活动信息

中国新闻史学会南京师范大学主办

第三届民国新闻史高层学术论坛

(南京,2016.11)

征文通知

一、会议议题

1、民国新闻史的综合研究;

2、民国时期的地方新闻史研究

3、民国时期特定阶段的新闻史研究

4、民国时期新闻业经营管理及管理体制研究;

5、民国时期新闻报纸、广播、通讯社、摄影和纪录片研究

6、民国时期的少数民族新闻业、海外华文及外国在华新闻业研究;

7、民国时期的新闻人职业精神、新闻学专业教育和新闻学术研究;

8、民国时期重要新闻媒体、新闻事件和新闻人物的个案研究;

9、民国时期新闻史的史料解读、文献研究和比较研究

10、民国时期新闻史的其他研究

二、会议地点

中国南京(南京师范大学)

三、会议日程

2016年11月上旬左右

第1天会议代表报到

第2天上午,开幕式及主题报告会

第2天下午,分组讨论及会议总结

第3天,会议代表离会

【具体日期以参会通知为准】

四、费用

会议代表的差旅交通费、住宿费自理。不收取会务费和论文出版费。

五、论文提交及录取公布日期

2016年7月31日论文提交截止。

2016年8月31日公布专家匿名评审通过的论文作者名单。

2016年9月10日前发出会议邀请函。

应征本次会议并入选参加会议交流的专业论文,将由会议组委会秘书处出版正式论文集,会议期间赠送给论文作者和与会代表。

六、论文提交方式及联络信息

论文作者请于征文截止日期前,将应征论文的电子版本提交至本次会议组委会。具体联络信息如下:

南京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南京师范大学民国新闻史研究所

联系人:鄢放;倪延年

七、论文写作要求

1.论文字数一般应控制在8000-10000字(包括图文及注释),其中摘要部分约为300字左右。

2.凡应征的论文统一使用word文档格式。

3.所有应征论文作者应在文末提供“作者简介”。

八、论文格式

应征论文请严格按照如下规定的格式书写。

(1)页面要求:

页面大小为A4,不分栏;行间距设为单倍行距,字符间距设为标准;页边距为上、下2.54厘米,左、右3.17厘米,页眉1.5厘米,页脚1.75厘米。

(2)整体格式:

论文标题(三宋,加粗,居中)

作者姓名(宋五,不加粗,居中)

作者单位邮政编码(宋五,不加粗,居中)

电子邮址:(TimesNewRoman,五号,居中)

(3)摘要:“摘要”二字为宋体,五号字,加粗,退两格;内容为宋体,五号字,不加粗,字数200-300字。

(4)关键词:格式同摘要词数不多于5个,关键词之间空一格

(5)正文:宋五,不加粗

南京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民国新闻史研究所

第三届民国新闻史高层学术论坛组委会秘处

二〇一六年二月

新闻学与传播学期刊中的

“民国新闻史研究”文献汇编(2014-2015)

严茂亮、闫洁搜集整理,刘继忠审定

本次检索查阅了2014-2015年度国内公开出版的新闻学与传播学期刊70种(不含各类集刊、内刊、论文集),共发现430篇民国新闻史研究方面的论文。本次检索以CNIC中国期刊网为检索数据库,以新闻学期刊为主,其它学术期刊涉及到《兰台世界》和各大高校的学报等。检索仍可能挂一漏万,特此说明。

一、期刊、作者方面的分布概况

刊登篇数在10篇及以上的期刊有11家,依次是《青年记者》(53)、《新闻春秋》(39)、《新闻世界》(33)、《编辑之友》(25)、《国际新闻界》(19)、《新闻传播》(18)、《新闻与传播研究》(18)、《新闻界》(13)、《现代传播》(11)、《出版发行研究》(10)、《中国出版》(10)。刊登篇数在5-10篇的有8家,分别是《中国编辑》(9)、《军事记者》(9)、《新闻大学》(9)、《新闻爱好者》(7)、《当代传播》(7)、《新闻知识》(5)、《新闻记者》(5)、《东南传播》(5)。有3家期刊刊登均在4篇以下(含4篇),它们分别是《新闻与写作》(4)、《全球传媒学刊》(2)、《出版科学》(1)。

在作者方面,413篇论文涉及388位作者,其中,刘宪阁(8)、陈力丹(5)、郭恩强(3)、徐新平(3)、邓绍根(2)、倪延年(2)、艾红红(2)、郑大华(2)、靖鸣(2)、孙健(2)、齐辉(2)、吴翔(2)、崔瀚文(2)、张雷(2)、蒋建国(2)撰写在2篇及以上,有近91篇论文2人或3人合写。

二、研究主题的分布概况

在研究主题方面,报人、报刊占据了主导地位,有58篇论文以报人为研究主题,主要研究了27位报人,其中以毛泽东、张季鸾为主题的论文最多,前者共有7篇,后者共有6篇,其次是范长江(4)、邵飘萍(4)、鲁迅(3)、邹韬奋(3)等。

其它主题主要是新闻教育、新闻法制、媒介经营、报刊编辑、新闻团体、新闻自由、新闻广播、新闻统制、职业素养、地方新闻史、研究综述等。研究角度多侧重于人物的新闻思想、报刊活动、职业生涯,作品特色等。

三、研究成果文献的具体信息

2014-2015年度国内新闻学与传播学期刊上(各类期刊上)刊载“民国新闻NB史研究”文献的作者、篇目、发表刊物以及卷期信息如下。

项目组内情通报

关于同意韩丛耀教授邀请范文霈教授

参加“民国时期的图像新闻业”专题研究的通报

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中华民国新闻史”项目组核心成员、特约研究专题“民国时期的图像新闻业”子课题负责人、南京大学韩丛耀教授近日向秘书处提出申请,拟邀请扬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范文霈教授参加“民国时期的图像新闻业”特约专题研究,并承担部分书稿的撰写工作。

一、鉴于韩丛耀教授领衔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编号14ZDB)多卷本“中国新闻传播技术史”的项目首席专家,同时还承担多项研究项目,为保证“中华民国新闻史”特约研究专题“民国时期的图像新闻业”按照项目组的体计划如期推进,秘书处同意韩丛耀教授关于邀请范文霈教授参加“民国时期的图像新闻业”专题研究的申请。

三、根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项目管理的有关规定和本项目投标书,特约研究专题“民国时期的图像新闻业”的负责人仍然是韩丛耀教授,全权负责该特约研究专题的有关工作。该分册出版时的署名可为“韩丛耀范文霈合著”。

秘书处热情欢迎范文霈教授加盟本项目特约专题“民国时期的图像新闻业”研究,相信并期待范教授加盟后不但在该特约专题的研究工作中做出新的贡献,而且能为其他子课题的研究中发挥重要的作用。

特此通报。

关于2016年第3期《民国新闻史研究动态》

提前印发的说明

根据项目组工作计划和2015年11月第二次项目组工作会议暨编纂委员会第一次全体会议的决议精神,项目组第三次工作会议暨编纂委员会第二次全体会议将于2016年8月19-24日在湖南师范大学举行。

THE END
1.新闻消息范文300字公文81篇新闻消息范文300字公文 第一篇 前几天语文老师让我们收集新闻,到时后我们开一次新闻发布会。 之后两天我们一共收集了三条新闻,分别是在电视新闻上看和查阅报纸找的,直到星期五的早上“小小新闻发布会”开始了。老师才让我们分成四人小组讨论下,等会从各自的四人小组里面派出一个代表,说一则新闻。 我们四个小组本来...https://m.t259.net/dangtuan/a2/1291902.html
2.新闻稿通用29篇新闻稿 11 20xx年5月1日,中国网络教育台州教学服务中心为传递网上人大秉承的“学习我奋进,公益我先行”的校园文化思想,积极响应网上人大“为公益,我们一起行动”的公益口号,利用假期组织多位师生志愿者前往临海山区东山陈村开展义务植树造林活动,共种植各类树苗200多株,为同学们上了一次生动的社会实践课,也让大家深深...https://www.baihuawen.cn/fanwen/daquan/649937.html
3.新华社消息新闻范文(热门19篇)_消息新闻范文 第1篇 八、各类型稿件参考 (一)团支部立项、志愿活动 范文: 重温珍品档案 感悟爱国情怀 ——2023级档案学团日活动 为庆祝_成立60周年以及福建省档案馆建馆50周年,9月28日上午,由福建省档案馆主办、福建省博物院承办的“福建档案珍品展”在博物院内的福建积翠园艺术馆拉开帷幕。借此机会,我院2023级...https://www.jinriwen.com/fw/33846.html
4.应用文新闻报道范文,从格式到内容的全面解读应用文新闻报道范文在新闻领域中,应用文新闻报道有着独特的地位和作用,它以简洁明了、准确客观的方式传递信息,为读者提供最新的事件动态和社会资讯,本文将通过一篇具体的应用文新闻报道范文,深入剖析其格式和内容的要点,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这一文体培训机构一般多少钱。 http://gshnd.gzc.jdzol.com/subsuc/ihdrtmit.html
5.[朝闻天下]甘肃定西在希望的田野上万寿菊喜迎丰收绚烂花海扮靓...[朝闻天下]新闻链接 2022年国家医保药品目录调整 国家医保局已连续四年调整医保药品目录 [朝闻天下]山西泽州 在希望的田野上 红薯收获正当时 助千户群众增收 [朝闻天下]甘肃定西 在希望的田野上 万寿菊喜迎丰收 绚烂花海扮靓致富路 [朝闻天下]江西万安 在希望的田野上 又到蜜柚飘香时 果农丰收采摘忙 [朝闻天下]...https://www.lzbs.com.cn/video/2022-09/08/content_5033324.htm
6.新闻消息稿范文800字(热门41篇)新闻消息稿范文800字 第1篇 xx年xx月xx日,我校在这里举行了以“安全”为主题的安全演练。 为了确保这次演习安全顺利地完成,我校成立了由校长、副校长、各位班主任和任课教师组成的全校性的安全演练方案。 1、演练前,校长和副校长对这次演练的具体组织工作进行了全面细致地讲解,为确保演练活动按方案顺利进行,要求...https://www.77cxw.com/fl/1529785.html
7.新闻消息怎么写范文这2篇新闻消息范文只是简单的会议消息范文和活动消息范文,却能从中看出新闻消息的写法、结构、背景等要素,可以在此基础上进行“升级”。消息稿虽然结构要求严格、语言文字规范,但是切忌生搬硬套。 第三篇:新闻消息写作技巧 新闻消息写作技巧 一、新闻的有关概念 ...https://www.wendangwuyou.com/fw/86276.html
8.消息新闻范文消息新闻范文(共8篇) 篇1:消息新闻范文 新闻消息怎么写 1、消息是一种新闻体裁,有短平快的特点,是对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讲究真实、及时! 2、消息的要素一般包含五个“W”,即以下五个词的英文的第一个字母都为“W”:什么时间、什么地点、什么人、什么事、为什么。 3、消息的结构:标题(有的会加上引题或副...https://www.360wenmi.com/f/fileglbp521r.html
9.新闻的范文10篇(全文)学习了两篇典型的消息, 我们再来看《录音新闻》。这是一篇录音广播稿, 同学们平时在广播中经常能收听到这种和现场录音结合起来的新闻,它更全面、生动,有现场感。 美国新闻背后的新闻 第4篇 这个节目虽然一炮打响,但却立即受到包括《纽约时报》、《华盛顿邮报》等大报以及其他电视台等媒体的批评,认为这样的节目损害...https://www.99xueshu.com/w/fileywku1thu.html
10.对新闻做评论的范文(合集12篇)“小狗和蜗牛”投稿了12篇对新闻做评论的范文,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后的对新闻做评论的范文,仅供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篇1:新闻评论 最近,各种微博蜚语成风,万人,微博体在网络上十分火爆,从“元芳体”到“流氓体”,似乎微博体成为时代的主流,成为网络文化的主导。 https://www.hrrsj.com/wendang/qitafanwen/794374.html
11.新闻稿范文15篇在一步步向前发展的社会中,新闻稿在现实生活中使用广泛,新闻稿顾名思义就是具有新闻价值的消息,最能体现出来的便是新闻稿是通过新闻媒体、广播、电台、杂志、电视等方式进行传播。那么怎么去写新闻稿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新闻稿范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https://www.ruiwen.com/xinwengao/6803987.html
12.初二新闻消息作文作文三:《校园音讯消息范文》12900字 校音讯消息范文园“校杯”足球闻闻闻园闻气闻闻:V.S.4月29日~“校杯”小闻闻拉闻幕~在首闻比闻中~我院以园帷6:2的比分大闻闻闻~获得闻闻闻。,比闻正式闻始~一闻闻~我闻就打出了闻~一闻波攻闻都闻闻方球闻形成了大的威闻气几很~1240一闻闻闻闻闻...https://www.xdyy8.com/wenxue/zuowen/44407.html
13.公务员《申论》经典范文:新闻稿【导读】公务员《申论》经典范文:新闻稿。更多招考资讯,备考干货,备考资料,辅导课程,时政资料,欢迎关注金标尺教育。 一、新闻稿 新闻稿是公司/机构/政府/学校等单位发送予传媒的通信渠道,以公布有新闻价值的消息。通常会用电子邮件、传真、书信(电脑打印)形式分发予报章、杂志、电台、电视台(电视网络)、通讯社的编辑...https://www.jinbiaochi.com/qgxds/news_253913.html
14.新闻简讯范文10篇新闻简讯写.doc新闻简讯范文10篇新闻简讯写 新闻简讯是指200字以内的短消息,超出就不能称为简讯了。简讯虽短,却应是一个完整的消息,要5W俱全,回答以下基本问题:何人、何事、何时、何地?还要尽可能回答以下两个问题:何故、如何? 新闻的五要素,新闻界称做:5W。 when : 何时 where : 何地 who : 何人 what : 何事 why...https://m.book118.com/html/2020/0930/7013132133003002.shtm
15.新闻稿范文(通用20篇)在社会一步步向前发展的今天,我们都跟新闻稿有着直接或间接的联系,新闻稿顾名思义就是具有新闻价值的消息,最能体现出来的便是新闻稿是通过新闻媒体、广播、电台、杂志、电视等方式进行传播。但是你知道怎样才能写的好吗?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新闻稿范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https://www.wenshubang.com/xinwengao/4508584.html
16.《方延明新闻作品集》出版除了这些煌煌大作,也有相当一部分的消息类新闻文风朴实、干净利落,足以作为身边事、身边人的短故事“范文”。 当然,这些都与作者对“经典”的追求有很大关系。有一个可资验证的细节:2013年,他在参加中国新闻奖评审时,在总结会议上发言,针对有些参评稿件质量堪忧的问题指出,中国新闻奖作为新闻界的国家最高奖,应该评出...http://www.jyb.cn/rmtzcg/xwy/wzxw/202208/t20220812_211093414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