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津铺镇:关于新闻写作的基本要求的通知
一、新闻工作的基本要求
从新闻工作的性质和实践需要出发,我们对新闻工作提出四个基本要求。
(一)坚持真实性
所谓真实性,通常也叫准确性,即指新闻报道必须反映事物的原貌。从根本上说,新闻的本源是事实,事实是第一性的,新闻是第二性的,有了事实,才有新闻。
(二)坚持思想性
要求报道的新闻必须有深度、有可读性,让读者看了报道就有一种想一口气把全篇都看完的感觉,这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深度报道。
(三)坚持时效性
所谓时效性,即指迅速、及时地报道新闻。这是新闻报道所必须坚持的基本要求。
(四)坚持用事实说话
所谓用事实说话,就是记者、通讯员必须深入一线、深入现场,用自己的眼看到真实的现场,用事实感动读者。
二、新闻的定义
三、如何发现有价值的新闻
构成新闻价值的十个基本要素:
——事实发生的概率越小,便越有新闻价值。
——事实或状态的不确定性越大,消除不确定性的事实或信息,便越有新闻价值。
——事实的影响力越大、影响面越广、越能立即产生影响力,便越具有新闻价值。
——事实与接受者的心理距离越近(兴趣、生活地域、性别、年龄、教育程度和专业、经济收入、民族或种族或宗族的心理距离),便越具有新闻价值。
——含有冲突因素越大的事实,便越具有新闻价值。
——越具有人情味、能表现人的情感的事实,便越具有新闻价值。
——越具有心理替代性的故事(各种成功者、英雄主题、大团圆主题等),便越具有新闻价值。
——事实在比较中带有的反差越大,便越具有新闻价值。
四、如何提高新闻敏感性
(一)新闻敏感的主要内涵包括:
1、迅速判断某一新闻事实对当前工作的指导意义。
2、迅速判断某一新闻事实能否吸引较多读者。
3、透过一般现象挖掘出隐藏着的有价值的新闻事实。
4、在同一事物的诸多事实中,迅速判断、鉴别出最有价值的新闻事实。
5、在对事物进展过程充分调查分析的基础上,预见有可能出现的新闻。
(二)怎样才能迅速、及时地发现新事实中的新信息呢?
简要的概括就是:"了解旧的(这里旧的是指原有的意思,不是过时的意思),发现新的。了解普遍的,识别个别的。"
(三)培养新闻敏感的途径:
1、要及时学习、掌握党的新政策、新精神。
2、要立足全局看问题。
3、要十分熟悉本单位各方面的情况,勤跑基层、多提问题。
4、要有比较广博的知识。
5、要对本单位现存的(原有的)事实的状况、内在联系(相互的、历史的)有必要的了解。
6、要坚持不懈地对带有新的信息的新的事实进行追踪,对冒出事实的"生长点"进行规律性的探索,以求预测新闻事实的发生。
五、选择独到的新闻角度
新闻角度是指新闻记者、通讯员挖掘和表现新闻事实的角度。
新闻角度包括:接触事实的角度、观察事实的角度、解剖事实的角度、截取事实的角度。
——接触事实的角度和观察事实的角度,是着重强调记者和通讯员同事实如何发生外部联系,以便于开采新闻价值的问题;
——解剖事实的角度和截取事实的角度,是着重强调记者和通讯员如何入手,提示事实本身和事实之间的内在联系,以便于开采新闻价值的问题。
六、新闻语言的规范
(二)新闻语言要准确、清晰、简洁。
新闻写作的一个基本规则是:"删掉不需要的词。"剔除"措辞模糊,模棱两可,重复啰唆"的词,让每一个词都有分量。
(三)新闻报道中要尽量避免使用不熟悉的术语或专业词汇。
比如:炼铁指标中的焦比359kg/t.Fe,就应该改为焦比359千克/吨.铁
七、怎样写好新闻报道
1.消息的结构
一条消息基本上就是"导语—背景材料—结尾"。
导语是一篇消息的开头。要求把最重要、最新鲜、最能引起读者兴趣的内容写在里头,吸引住读者的眼球。
2.导语分类
(1)直述式
把新闻中最主要、最新鲜的事实,简单直接地概括叙述出来。直述式导语优点是开门见山,直接触击最重要的新闻事实,它是最常见的一种导语。但初学者往往分不清主次信息,一股脑儿都往导语里塞。比如,昨日,警方与市民代表召开了一个座谈会,会上,公安局长与市民代表讨论城市安全问题。他透露,城市的治安比过去任何一年都严重。这样写可能更简洁明了一些:公安局长昨日在一个会上透露,城市的治安比过去任何一年都严重。
直述式导语往往在"倒金字塔"新闻写作中用得最多。所谓"倒金字塔",就是将新闻最重的事实写在第一段,次之的事实按照重要程度递减的原则写在第二段或后面几段。"倒金字塔"结构在网络新闻写作中,对于突发事件性新闻,应该是一种比较好的模式,有助于网民迅速获知事件的情况。
(2)渲染式
这种导语先进行概括性陈述营造背景,然后再进入对最新动态事实的报道。与渲染式导语类似的还有点题式、故事式、比兴式等等。比如,一篇普利策新闻奖作品,讲的一座监狱的罪犯遭到警察虐待,作者首先把监狱外部环境进行了一番描写,绿草茵茵,漂亮整洁,但随之笔锋一转说,与监狱外部天堂般的环境相比,监狱内部则是地狱。这样的导能很紧紧抓住读者的眼球。
(3)设问式
(4)引语式
直接引语用作导语是传统媒介上常见的样式之一。比如,温家宝总理昨天在震中汶川说:"汶川大地震死了8万人。"引语式导语一是要严格引用直接引语,不能改变说话者原意;二是所用引语应尽量挑选"掷地有声"的"点睛"之语,能起到一语胜千言的作用;三是引语要是容易理解的短句,句式不能太复杂。
最为重要的一点,导语要写得短些,再短些。能用20个字表达清楚,就决不要用21个字。能用一段表述,就绝不用两段。
3.背景材料
(1)什么是背景材料?
新闻的背景材料一般是指与新闻事件、新闻人物有机联系的客观条件、环境和动因形成的素材。
(2)背景材料在消息写作里的作用有哪些?
背景材料的作用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解释和深化导语。二是补充新的事实。
(3)如何运用背景材料?
通常在这些情况下,背景材料是一定要详尽介绍的。
一是对于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领域的特定事物需要对事物的形成、发展做特定介绍。如产量破历史纪录、某项技术创新在同行首创等,这时不比较,不交代背景材料,人家就不知道。
二是宣传中涉及到重大历史事件、重要人物、社会生活中的重要变革等,都要介绍来龙去脉,才能让普通的受众读后好理解。
三是比较复杂的新闻事实,比如含有人物关系和事物之间内在联系的事实,一定要在背景材料中交代清楚。
(4)背景材料写作中应该注意的四个问题。
①要做到围绕一个主题取材,揭示题意。
②叙事要尽量具体、充实,使读者对于我们所报道的人物或事件有较为完整而真切的了解。
③叙述要生动,行文要有波澜,提高读者阅读时的兴趣。
④使背景材料成为传播知识,增添情趣,扩大读者视野的帮手。
4.新闻结尾
结语要简练。很多人认为短新闻写不了大主题,短文因其短小而"困锁才情"。故而一味追求"长",本来最好写两百字消息的题材,通过对其"信息"层次的"开发挖掘,"硬拉出一篇数千字洋洋洒洒而空空洞洞的通讯。有些作者则片面求短,一件具体生动的事,去其"血肉",只剩几根"枯骨"。这两种倾向,都是应该注意的。
结语也是要表达观点和倾向的,消息写作并非没有立场、观点的纯客观的"有闻必录"。重要的是作者主要是通过对事实的选择和叙述较间接地流露出自己的观点和倾向,寓观点于事实之中。主要不是讲道理,而是讲事实,显示事实本身的逻辑。因此,作者应少发或不发直接的议论。要发议论,只能是必要之处的"点晴"之笔。
初学写消息者常忽略这一特征。写作中总是急不可待地站出来直接地对所写人或事发表看法、评价,对其意义进行明明白白的揭示,造成议论多于事实,内容抽象、空洞,缺乏真实性,也难以让读者接受。
用事实说话的具体方法很多,如以小寓大、对比衬托、不偏不倚、再现场景、细节运用、非感情色彩的中性语言等等。下面介绍1种较常见的方法。
借口说话。即借他人之口,说自己想说的话。此法常用引述,故又称引述法。具体又有两种情况,一是假托,即作者假托他人之言,实际上均是记者之语。如西方记者常用"此间观察家"说什么什么,观察家其实就是记者自己。二是实引,即实实在在引用别人的话。话虽是别人的,但却经过记者选择,别人话中的观点也是记者想表达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