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记者、嘉定人浦熙修之所以著名,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她那篇著名的消息:飞机与洋狗。这条标题新闻酿成了中国现代史上一次波及全国的重大事件。
有意思的是,三位嘉定人——浦熙修、张君劢、张嘉璈不期然参与或卷入其中,担当了不同角色,其人生命运亦从中改变……
一条经典标题新闻的诞生
1941年12月8日,日本偷袭珍珠港,太平洋战争爆发。当时,宋庆龄、何香凝等一大批民国名人都寄居在英国的殖民地香港。为了在日军侵占香港前转移“抢救”这批名人,重庆政府应各方要求,加派往来于港渝之间的航班。
12月10日,由港飞渝的最后一班飞机降落,机舱门打开,各路记者们没有见到胡政之老先生,却见大批箱笼、名人家的佣人(宋蔼龄管家赵惠芳)甚至几条洋狗从飞机上下来,由身着一身男子西装、行政副院长孔祥熙的二小姐孔令伟接运而去。
恰巧,新民报采访部主任浦熙修在机场目睹了这一幕。后来,浦熙修在《采访十年》一文中回忆:“清早去等在飞机场,果然看见孙夫人、孔夫人都联袂而来,王云五(商务印书馆经理)先生也在仰望他将要沦陷的家属。想不到几进几出,人没有到,忽然飞机上下来了几条洋狗。这当然是一条好消息。可是当时在严厉的检查制度之下,这类消息如何刊发出来,真是大成问题,大公报的子冈先生写了一篇很好的特写被扣了。我在当天的晚报上写了一条新闻也被扣了。可是心中觉得这样的新闻如何可以舍弃,于是想尽方式,想在日报上发表,于是采用点滴的方式,一条一条的写,先写孙、孔夫人来渝的消息,又写王云五先生接眷未接成的情形,接着写重庆忽然多了几条吃牛奶的洋狗的消息。分着送去检查,检查后拼起来发表,再加上编辑先生一个巧妙的标题,于是耸动全国的新闻居然出来了。”
浦熙修说的“耸动全国的新闻”,就是12月11日新民报日刊上的新闻标题和副题:《伫候天外飞机来--喝牛奶的洋狗又增多七八头》的“点滴”共有8条,前面二条分别是:
△日来伫候于飞机场遥望飞机自天外飞来者大有人在,昨日王云五先生亦三次前迎,三次失望。
△昨日陪都洋狗又增多七八头,系为真正喝牛奶之外国种。
新闻讲求真实,但当时国民政府实行严格的新闻审查制度,在新闻管制的“高压”之下,作为有正义感、心向共产党,又是彭德怀二姨(浦熙修的亲妹妹浦安修在延安已与彭德怀结婚)的记者浦熙修,就这样煞费苦心,隐晦委婉地把这几件事联系在一起,并公开发表了出去。
香港沦陷在即,许多人满怀希望“往机场接眷”,然而不见危悬海外的亲人却见从香港来的飞机上下来几条肥硕的“洋狗”,人们自然异常愤怒。
如此一条标题新闻,立即在全国引发轩然大波。
倒孔运动如火如荼
12月20日,大公报的王芸生写了一篇拥护修明政治案的社评,文中称:最要紧的一点,就是肃官箴,儆官邪。譬如最近太平洋战事爆发,逃难的飞机竟装来了箱笼、老妈与洋狗,而多少应该内渡的人尚危悬海外……又如某部长在重庆已有几处住宅,最近竟用六十五万元公款买了一所公馆……。社评的矛头直指行政院副院长孔祥熙和时任外交部长郭泰祺。
12月24日,昆明朝报转载这篇社评,将标题改为“从修明政治说到飞机运狗”。“飞机与洋狗”遂成一事件,波及全国,迅速发酵。
西南联大教授吴晗看过报道后,在课堂上愤怒地说:“南宋亡国时有蟋蟀宰相,今天有飞狗院长,可以媲美。”此话犹如干柴烈焰。
香港陷落在即,国内谣言飞扬:有说国民党元老吴稚晖困在香港,全家自尽;有说外交家王宠惠、王正廷或自杀,或被俘;有说国际通讯社创始人陶希圣教授被日军剥了皮。谣言越盛,学生们对“飞狗院长”越痛恨。
“飞机”、“洋狗”、“人不如狗”,一旦这些关键词联系在一起,自然就成了一个激愤人心的重大事件。
8日,昆明市学生联合会发表讨孔通电。1月中旬,内迁至贵州遵义的浙江大学学生响应昆明“讨孔”浪潮。
张君劢无辜受牵连
1月11日,蒋介石不得不宣布外交部长郭泰祺其“另有任用”,宋子文继任外交部长。
而对于孔祥熙,据称,蒋介石曾考虑令其辞职,但又不甘向学潮低头。他认为,“政客想借大公报整顿政治一文,在各处运动风潮,推倒庸之(孔祥熙),应以澹(淡)定处之。”他十分想知道“幕后阴谋者的用心所在。”更推断,挑动风潮的幕后人物,就是社会党的张君劢等人。
张君劢,嘉定人,徐志摩发妻张幼仪的二哥。早年留学日本早稻田大学法律与政治系,后在德国柏林大学政治学获博士学位,精通德、英、日语,是民国时期十分活跃的政治家,与罗隆基共同创办社会党,时任民主社会党中央主席,倡导“第三条路”即民主社会主义。
为什么蒋介石认为“飞机与洋狗”新闻引发的学潮与张君劢有关系呢?因为,西南联大教授、民主社会党创办人之一的罗隆基当时正在重庆参加国民参政会,会上,罗隆基对孔祥熙常有质询。会后,罗回到昆明,将“飞机与洋狗”的消息带到昆明。
蒋介石在其日记写道:“反动派鼓动昆明各大学学生游行示威……文人政客之卑劣污陋,如张君劢之流可谓丧心病狂极矣。”
早在1939年9月,国民参政会一届四次会议在重庆召开,张君劢就领衔提出“请结束党治实施宪政,以安定人心,发扬民力而利抗战案”和“改革政治以应付非常局面案”,批评孔祥熙所主管的行政院效率低下,要求更张人事。自此,张君劢即成为民主宪政运动的积极倡导者。昆明“倒孔”学潮发生,蒋介石自然就怀疑是张君劢在其中起的作用,甚至怀疑张君劢有敌伪、日寇、纳粹德国的背景。因为,张曾先后在日、德留学。
不久,蒋介石下令封闭张君劢在云南大理开办的民族文化书院。
创建于1939年,位于大理市洱海西岸才村的民族文化书院,张君励是院长,他在“民族文化书院缘起”一文中提到,书院根本宗旨为“德智交修诚明并进”,即培植、奖进有志于民族文化复兴之人才。他对书院的设想是:“今日而言书院制之复兴,非有一种新白鹿洞之规制不可矣”。希望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培养一批现代儒学的追随者,开展复兴儒学运动。书院设经济、历史、哲学、社会学4系,在重庆、成都、昆明、香港等地招生,为防日机空袭,书院全部房舍被刷成黑灰色。
应该说,蒋介石对张君劢,起先印象是不错的。七七桥事变后,蒋介石在庐山召集各方人士会谈,张君劢在邀请之列,张即表示“本举国一致之义,拥护抗战到底”。后致电蒋,表示“对于国民政府一致拥护”并“本精诚团结共赴国难之意旨”。蒋复信,称赞他“忧时之切,谋国之忠”。1938年初,张君劢在武汉出席国防参议会时,蒋介石就让人询问他拟办理何种事业,张告以志在办学。武汉失守后,张君劢随国民政府迁到重庆,开始着手民族文化书院的筹办。1939年冬,民族文化书院在云南大理成立。蒋介石的秘书陈布雷任书院董事长,说明蒋是支持他的。
民族文化书院被查禁后不久,张君劢到重庆参加参政会,被软禁于重庆,处于特务的监视中。事后,特务到昆明调查,却没有发现学潮与张君劢的社会党有关的证据。但从此,张君劢在蒋介石眼中属于另类。
张嘉璈急急救火
“飞机与洋狗”事件发生后,蒋介石通过张君劢的弟弟、时任国民政府交通部长的张嘉璈,劝说张君劢“勿再作无聊举动。”由于事件涉及飞机,属交通运输部门管理,于是,另一位嘉定人张嘉璈牵连其中。
张嘉璈(公权),是张幼仪的四哥,日本庆应大学经济系毕业,民国初期任中国银行上海分行副经理,后任总行副经理、总经理,在中国银行任职达22年。1935年起,任国民党政府铁道部部长、交通部部长。
有关“飞机与洋狗”的消息继续流布。
确实是一篇虚假消息
杨教授根据多方材料查证,洋狗是属于飞机上美国机师的。只是,飞机降落时,二小姐孔令伟在机场等候宋庆龄和宋蔼龄,和老外聊天,逗他们的狗玩。因为她平时爱狗,逗狗玩,被大记者浦熙修敏锐地捕捉到,并“误会”为狗的主人了。
“飞机与洋狗”的新闻流传了半个多世纪。作为记者的浦熙修,在这一事件中,显示了一个正直记者嫉恶如仇的风骨,也证明了她敏锐捕捉新闻,善于在文禁森严之时巧妙地把信息透露出去的本领。在新闻战线上,她愈战愈勇,为了民主自由,不怕风险、不怕坐牢。但她敏锐的新闻嗅觉,却没有能捕捉到1957年政治气候的蛛丝马迹;她机智地躲避了国民党的新闻检查,却没能躲过右派的命运。
热衷政治的张君劢,因其政治主张走第三条路线,阴差阳错,无辜成了这一事件的受害者。他一生既不受共产党欢迎,也不受国民党器重,政治上无依无靠,晚年一心研究儒学。
一生从事金融与实业的张嘉璈,并不喜欢政治,但政治却常常“眷顾”他,使他成为民国政、经界长盛不衰的两栖明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