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上半年,互联网热点话题丰富,各类议题热度保持高位运行。在社会环境与技术环境的双重推动下,“媒体舆论场”与“民间舆论场”交叠并行、相互影响,交织形成议题丰富的网络公共舆论空间,舆论生态积极向好。
从传播主体上看,传播信息主体泛化、互动性、参与性以及舆情触发敏感性提升等特点进一步显现,公民媒体成为舆论的重要构建者,公众话语表达空间进一步扩大;从媒体关系上看,网络信息传播平台之间的传播关联日趋多维和紧密,多元联动、协作融合成为当下传播媒体发力的重要形式,网络舆论生成机制与发酵情境更为多元和复杂;从媒介发展来看,技术推动下,媒介应用场景的智能化与移动化趋势进一步推进,网络舆论话题的个人空间与公共空间边界日益模糊。
注:分析样本仅涉及信息量在10万以上的热点事件。
总体来看,2019年上半年舆情热点事件类型热度较高的主要涉及文娱体育、社会民生、教育管理和灾害事故等。
2019年上半年,文娱体育类、社会民生类、时事政治类事件热度波动明显,且均出现了在特定月份骤升骤降的特点。此外,灾害事故类事件热度呈整体上升趋势,侧面反映了2019年上半年灾害事故的多发。
从具体事件上看,文娱体育类事件热度波动最大,热度最高峰出现在2月。
通过对2019年上半年热点舆情源头分布进行分析发现,热点舆情源头主要来自个人和媒体,分别占比42.2%和32.3%。舆情事件的发布主要以社交媒体平台和新闻平台为主,分别占比61.5%和26.7%。
在2019年上半年舆情热点事件中,近七成事件的发酵时长在24小时内,其中存在10%的事件发酵时长在1小时内,26%的事件发酵时长不超过4小时。
而公私领域界限进一步模糊的表现并不仅限于私人领域的公共化,公共领域的私人化也在同步进行。在个人利用公共平台主动曝光、传播私人事务已然成为常态的前提下,资本运作及媒体商业化社会服务意愿的加剧,使得私人事件抢占公共空间(如“赵丽颖产子”),甚至是成为公共舆论事件的情况时有发生。典型事件如“曾轶可首都机场事件”,公众人物主动曝光私人冲突,媒体网民参与讨论,使之逐步演变为关乎“明星特权”的公共舆论事件。
近年来,得力于智能终端的不断革新以及互联网技术的迅速发展,短视频凭借发布便捷、内容短小和传播迅速等特点获得受众青睐,成为人们获取信息的重要方式。
“后真相”时代,在一些特定状况下,感性诉求对公众意见的影响大于客观事实,这对新媒体时代下舆情反转的发生和常态化有着重要影响。一方面,部分舆论主体受媒体乱贴标签、信息瀑布的影响,对热点事件中的涉事主体产生刻板印象或引发站队效应,忽略事件本身,致使宣泄情绪的言论甚嚣尘上,容易为舆情反转埋下伏笔。如“上饶男童校内被同学家长刺死”事件中,舆情前期,部分情绪主导或认知不全的网民忽视事实跟进、仅凭主观臆断在社交平台上围绕“长达一年的校园霸凌”“熊孩子该死”等话题集中且持续地发表情绪化观点,之后主流媒体的报道及跟进依照此角度展开,攻破不实言论,舆情得到反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