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标签化”圈层化“污名化”
【中图分类号】G206【文献标识码】A
“标签化”是指人们将某个特定的事件或人物定型为一类事件或人物的认知现象。它根源于人性趋利避害的本性,是“个体在面临威胁性信息时潜意识地加以歪曲,以求得心理平衡,维护自我的某种思想或情感的一种自我防卫机制”。在信息不确定的状况下,人们会本能地通过自身经验和记忆来对信息进行标签化处理,以简化认知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为我们节省对事件的认知过程,允许我们保持认知资源并向认知吝啬鬼那样一样行动”。
同时,“标签化”也是一种群体交流和圈层的方式,它体现了群体的共同思维,可以迅速圈定“敌友”,一旦有人使用违背标签符号的话语,往往会遭受群体围攻继而陷入“沉默的螺旋”困境。标签的使用映射了当下流变的社会、政治、文化环境,对标签符号的选择也反映了社会情境下的价值冲突,是特定的政治机会结构权衡下理性选择的结果。因此,人们也在不断地创造和丰富新的标签作用方式。本文尝试探讨中国语境下的“标签化”现象,分析其背后的原因并提出破解路径。
网络时代颠覆了传统意义上的强弱关系,使原本被固化的强弱关系得以重构,产生了“逆向标签化”现象
传统意义上的“标签化”主要指强势群体对弱势群体在言语行为上的轻慢或贬损,是一种情感、认知上的阶层偏见。借助网络技术的赋权,弱势群体由此实现了权力天平向自身的倾斜。由于在规模和数量上的绝对优势,弱势群体能够在网络上汇聚成一股声势浩大的舆论力量,对强势群体迅速“围观”,形成“倒逼”之势。
除了直接采用既定的认知,人们在特定的公共事件中还常常通过二次创作进行逆向标签化。如果涉及强弱身份的对抗,人们会通过联想叠加的方式将相似议题重新挖掘出来,以证明事件并非偶然发生,而是长期的社会问题所致,将该特定事件予以标签化。可见,在特定的公共事件中,众多网民往往会先入为主地将该事件与相似议题进行关联性联想,给事件贴上特定标签,构建二元对立话语模式,以网络流行语的方式沉淀于公众的集体记忆中。标签在此充当了“弱者反抗的武器”,演变为一种社会抗争的策略。
标签的圈层化刻画了不同的群像,形成了一些“约定俗成”的话语框架
社会认同理论认为,当个体将自我与特定群体建立某种心理联系后,会形成“我们”与“他们”的圈层界限。个体所认同的群体被称为内群体,而其他群体被称为外群体,内、外群体之分呈现出内、外有别的差序格局:对群体内部选择正面信息传播的内群体偏好,群体成员往往看不到本群体的缺点和错误,即便看到了也可能进行外部归因,形成为本群体服务的归因偏差;与此相对,则经常对外部群体的缺点和失败进行内部归因。
标签的圈层化刻画了不同的群像,形成了一些“约定俗成”的话语框架,在现实中也时常会出现强弱框架相互借用的情形,如有学者使用“框架借用”概念对处于同一境况下的失地农民与知识精英两类群体的维权框架进行比较研究,发现失地农民会通过借用知识精英的话语策略以建构自己的维权框架,形成草根型框架借用;同时,知识精英也会利用失地农民叙事框架中的“弱势”特征形成精英型框架借用现象。还有的学者对知识群体的框架借用现象进行分析,发现知识群体处于“层中层”的尴尬境地,在维权时倾向于把自身标签为弱者身份,并借助底层框架形成身份与行为的反差以增强戏剧效果。
打破“标签化”认知
除了大众媒体的平衡报道外,破除“标签化”还需信息的多元化呈现,避免“信息茧房”效应。从某种意义上说,“标签化”是一种群体偏见,它容易在封闭的环境中形成,消失于多样化信息的良性互动中。在自媒体时代,社交媒体用户虽然获得了极大的信息搜索便利,但对信息的选择权容易被算法技术所左右,这将加强“圈层化效应”。有研究表明,对社交媒体的交流如果根据个人偏好和阶级属性建构,非但不会拓宽我们的交流范围,加深我们的理解,反而会强化既成的社会等级和封闭的社会群体。近年来,国外部分媒体和数据公司开展了系列“戳泡运动”,力图通过技术手段呈现多样化信息,还原客观真实的世界,如Allsides网站利用众包形式,呈现多样化的观点,让用户自主判断不同媒体的立场。此外,Allsides网站还创造性地建立了平衡词典,对有争议的词语提供不同的解释,让对立双方能够彼此了解相互的观点。中国的社交媒体平台也应完善现有的算法逻辑,既要有个性化推荐技术构建同类信息,也要向公众提供多样化的观点,并引导公众独立思考,避免陷入“信息茧房”和“回音室”中。
(作者为重庆大学新闻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导)
【注:本文系重庆市社科规划项目“重大疫情中的社会舆论引导机制研究”(项目编号:2020TBWT-ZD01)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①梁秀清、黄希庭:《自我防卫机制的某些研究趋向》,《心理学探新》,2001年第2期。
②[英]理查德·克里斯普著,赵德雷、高明华译:《社会心理学精要》,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
③黎相宜:《精英型与草根型框架借用比较失地农民与知识精英的集体抗争》,《社会》,2009年第6期。
④卿志军:《标签化:负面新闻对事件形象污名化的策略》,《当代传播》,2014年第5期。
⑤[英]詹姆斯·柯兰等著、何道宽译:《互联网的误读》,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4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