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网消息:据中国消费者协会网站消息,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在部署2023年经济工作任务时,将“着力扩大国内需求”摆在首位,并特别强调“要把恢复和扩大消费摆在优先位置”。加强消费者权益保护,营造安全放心诚信消费环境,是促进消费持续恢复、推动消费朝着高水平、高质量方向发展的重要支撑。2022年以来,全国各地有关部门、消协组织采取了畅通投诉渠道、倡导经营者压实主体责任、强化消费者维权意识与能力等多方面的举措,消费者权益保护工作扎实推进,消费者满意度稳步提升。与此同时,一些侵权“新问题”与“老毛病”屡被曝出,影响着消费者的消费体验,给消费者权益保护工作带来挑战。
一、“价格刺客”有违明码标价诚信原则
社会影响力:94.2
话题解析
2022年夏“雪糕刺客”一词走热。消费者用其来形容一些高价雪糕平时“藏”在冰柜里,待结账时才发现其价格高得超出预期,感觉被“宰了一刀”。此后在社交平台,还出现了“水果刺客”“文具刺客”等,这反映出消费者对一些价格虚高的“普通商品”的讽刺,也显示出消费者对现实生活中存在未明码标价、计量单位不统一、价签不规范等问题侵犯消费者权益的不满情绪。
舆论认为,“价格刺客”就是利用不规范标价等各种手段,将一些高价商品伪装成普通商品,从而“套路”消费者买单,实质上是一种变相价格欺诈行为,侵犯了消费者的知情权和选择权。2022年7月,市场监管总局公布的《明码标价和禁止价格欺诈规定》明确要求,经营者应当以显著方式进行明码标价,明确标示价格所对应的商品或者服务。此规定被誉为可有力回击“价格刺客”的“价格卫士”。舆论呼吁,各地监管部门应当严格执法,把此规定真正落到实处,杜绝各类变相价格欺诈的“套路”,让消费者能够明明白白消费。商家应当恪守道德底线,遵守价格法规,严格规范明码标价行为,避免消费者花“冤枉钱”,营造一个诚信、安全、放心的良好消费环境。
二、“科技与狠活”折射消费者对食品非法添加的担忧
社会影响力:92.2
三、医疗美容风险与陷阱阻碍“求美”消费需求释放
社会影响力:91.4
随着消费水平的提高,以及国内医美技术不断进步和市场监管逐渐完善,我国医疗美容市场增长潜力持续释放。然而,医疗美容行业的专业性使得医美机构与消费者存在着“信息差”,消费者很难了解一些医美项目的具体内容,容易被医美机构误导消费,从而导致诸多消费纠纷,让行业前景蒙尘。中消协统计数据显示,从2015年到2020年,全国消协组织每年收到的医美行业投诉从483件增长到7233件,主要问题包括:部分医美机构证照不齐全,未取得医美经营许可或超范围经营;机构工作人员不具备执业资格,操作不规范;医疗产品渠道不明,部分医美机构使用假货、水货针剂以及山寨设备等;医美效果难以评估,服务质量与消费者预期仍有较大差距等。2022年11月,中消协发出消费提示,呼吁广大消费者要理性看待医美需求,正确选择医美机构,审慎作出医美决策。
医疗美容行业的发展,折射了公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其行业秩序直接关系消费者的生命健康安全。舆论认为,有关部门持续加强医疗美容行业监管、行业协会及消协组织等多手段引导消费者科学理性消费,医疗美容机构主动落实主体责任,不断提升医疗技术、服务品质,多方合力保障消费者的知情权和选择权,是更好释放医美消费需求的必要之举。
四、预制菜产品品质及应用场景存在侵权隐患
社会影响力:87.5
五、主播售假问题暴露直播带货侵权乱象
社会影响力:86.9
舆论认为,与线下店铺、传统电商等销售模式相比,直播带货具有即时性更强、受众更加广泛、带货和发货分离等特点。但也由于这些特点,消费者在购买到假货时更容易面临取证难、维权难等问题,一些消费者的隐忍无形中又助长了不法商家“顶风作案”的气焰。因此,规范直播电商行为,从根本上看,需要完备的法律法规以提高违法成本。有关部门应秉持对假货“零容忍”的态度,严肃查处直播带货中的违法行为,对带货主播、直播平台形成强有力的震慑。此外,各类平台也需强化自我管理、压实监管责任;商家和主播要坚守职业道德、增强社会责任感。消费者也要提升自我保护意识和风险防范能力,避免盲目冲动,做到理性消费。
六、“菜刀不能拍蒜”争议警示企业须尊重消费者权益
社会影响力:86.3
2022年7月,知名老字号品牌张小泉因“消费者投诉菜刀拍蒜断裂”引发舆论热议。“拍蒜”本是公众做饭最常见的场景之一,张小泉作为以传统刀具闻名的老字号,客服一句“不建议使用这种菜刀拍大蒜、拍黄瓜”,让消费者的朴素情感无法理解。“不能拍蒜的菜刀还算菜刀吗”的质疑声之下,是人们对张小泉没有满足消费者消费需求的批评。该事件也暴露出在消费升级的背景之下,一些商家强推性价比畸低的产品,再通过所谓“消费者教育”完成收割闭环,让消费者花了冤枉钱,又有苦说不出的行业痛点。
舆论认为,作为有着消费者“情怀”加持的老字号,更应该在品牌和产品进化的同时,认清自身定位,瞄准市场需求,传递出对消费者习惯的尊重之情。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老字号品牌改良工艺流程、宣传新理念打造差异化产品以拓宽销路、提升利润的做法本无可厚非,但不能忽视消费者的知情权和选择权,更不能以所谓的“消费者教育”等营销手段,改变产品创新是为了更好地服务消费者这一初衷。
七、电商平台“保价”服务被指“套路”消费者
社会影响力:85.0
保价服务的初衷本是为了缓解消费者对商品“先涨价后降价”的质疑,让消费者吃下一颗价格“定心丸”,也让商家能够平衡促销期间带来的人手、物流等压力。但“双11”期间多个事件引发舆论热议,显现出公众的担忧之情:保价服务成为电商平台和商家的又一种营销手段,而不是保护消费者权益的有效途径,不仅没有提升消费体验,反而多了一个“消费陷阱”。舆论呼吁,平台和商家要充分保障消费者知情权,明示保价除外情况,不断完善保价制度。有关部门要加强对“双11”等促销活动中违法违规行为的监管,消协等组织还应持续监督商家及平台,督促其做好消费者权益保护工作,并持续引导消费者重视自身权益,提升理性消费、绿色消费意识。
八、“密室逃脱”“剧本杀”等沉浸式娱乐形式隐藏不安全因素
社会影响力:81.8
近年来,文娱消费持续升温,以“密室逃脱”“剧本杀”等为代表的沉浸式娱乐项目蓬勃兴起,在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精神文化生活需求、促进文化消费的同时,也成为消费者投诉的重灾区。一是多家“密室逃脱”“剧本杀”主题涉及惊悚、恐怖、血腥、鬼怪等元素,但部分店家存在未明确告知消费者游戏规则及环境问题,尤其是未对未成年人作出提醒与劝阻。二是“密室逃脱”“剧本杀”往往在狭小昏暗的空间开展,且游戏场景采用易燃可燃物装修装饰,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三是因个别经营者倒闭或跑路,预付式消费者单方面遭受财产损失。此外,剧本涉嫌抄袭、消费者意外受伤、店内工作人员骚扰等乱象也屡见报端。
九、知网涉嫌垄断被罚事件警示平台发展不可忽视消费者权益
社会影响力:81.7
知网被处罚,是我国反垄断执法机构积极回应社会关切、对平台经济依法实施监管的重要举措,对维护学术文献数据库服务市场的公平竞争、促进知识生产和流动、推动创新发展、保护知识产权等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舆论认为,在我国平台经济监管法规日益完善的今天,滥用市场优势地位躺着挣钱的“好日子”已经到头了。知网不能再以“傲慢”姿态对待广大消费者,要回归科研服务“垫脚石”的位置,在重视消费者权益保障的基础上,将平台打造成具有中国特色、世界一流的学术资源信息平台,为提高我国的科技创新能力添砖加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