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报全媒体讯(椰网/海拔新闻记者吴英艳)近年来,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频出。孩子的心理问题有哪些预警信号?孩子出现心理问题,父母又该怎么办?
谈及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抑郁症”时常出现在公众的视野中。《中国国民心理健康发展报(2019-2020)》中显示:2020年我国青少年的抑郁检出率为26.4%,其中重度抑郁为7.4%。2021-2025联合国儿基会工作重点中提出近25%的青少年表示感到轻度或严重抑郁。有研究表明青少年抑郁群体自杀意念的发生率为49.6%,临床工作中也发现自杀是抑郁症的表现之一。据估算,中国有至少三千万17岁以下的儿童青少年面临情绪或行为问题。
海南省妇女儿童医学中心心理健康促进科专家孙婷婷表示,因其独特的发展阶段,青少年时期自我意识进一步提升,需要给予孩子尊重,保留一定的独立空间。此时父母不是抽身而去,仍然需要有足够的敏感度,当孩子发出以下预警信号时,我们得以及时接收:
1、情绪不稳定、易激惹
2、学习能力下降,自我管理能力下降、活力降低
经常听到陷入抑郁的青少年说,自己没办法集中注意力,脑子好像“锈住”“空的”。在初期有的能勉强维持学业,但之后逐步会感觉力不从心,自尊受到打击,最后对什么都没兴趣,自我感觉失控了,总是感觉很疲惫。此时身边的人往往会觉得青少年怎么这么不懂事,怎么这么懒,学习也不努力,久而久之孩子嘴边伴随着“我就是个失败者”“我怎么也赶不上去了,我没办法交代了,活着没用”。
3、躯体方面的不适
患抑郁症的青少年常表示存在头痛、头晕、胸痛、腹痛、胃痛、荨麻疹等身体方面不适。在咨询中报告睡眠饮食也出现问题,“自己已经持续一两个月每天睡3、4个小时,但是别人不知道,因为白天会大量喝咖啡提神”。不少家长也反映孩子晚上不睡白天不醒,放假能睡到下午四五点。抑郁症的青少年往往食欲也会改变,没胃口,甚至一整天不吃东西,体重下降明显,也有部分青少年会暴饮暴食导致肥胖。而睡眠饮食出现问题也会加重其情绪和认知方面的困难。
4、自觉痛苦,无法解脱
前来寻求帮助的青少年中很多都报告了曾经或者仍然存在强烈的自杀的想法、自杀的计划、甚至有进行过自杀行为的情况。自伤自残的情况也常常存在,在长袖长裤遮挡下,胳膊、手臂、大腿等位置藏起了新旧交织的划痕。
面对青少年抑郁症,父母可以做些什么呢?
1、提供接纳、支持的家庭环境
在生命的最初,往往我们很容易接纳,我们都希望孩子快乐成长,不知道哪一天开始,我们作为家长因为很多原因要求越来越多,也希望孩子以后比我们过得轻松,也因此忽略了孩子的独特性。
也许很多父母也不知道该说什么、该怎么办,此时需要的不是会说很多的道理,而是适度的、用心地去倾听,去接纳。
2、直面现状、拒绝自我耻辱感
我们往往不会因为感冒发烧、眼睛发炎、糖尿病等疾病而感觉羞耻,从而不想去就医,不想配合治疗。而面对精神疾病、心理问题时,不仅是家长可能会回避、羞耻,很多青少年同样不想让别人知道自己在吃药、在做咨询,觉得就是被贴上了精神病标签,吃了药就变傻了,低人一等,会被耻笑,因此逃避就医,拒绝配合治疗。近年来,心理保健意识增强,门诊主动前来的青少年有所增加,希望病耻感不再成为拦路石。
3、积极寻求专业人士的建议和治疗,争取早发现,早干预。
轻中度抑郁的青少年可选择进行专业的心理治疗,与家校合作,跟孩子一起面对并找到解决的方法,很大程度上会避免更严重的后果。
4、任何时候生命是第一位,家长需要警惕自杀风险,及时发现求助信号。
(1)消极言语行为。
(2)自我伤害
(3)抑郁情绪
常常开心不起来,感觉永远也好不了了,自我憎恨,也可表现为拒学或厌学,沉迷电子产品,回避社交,悲伤流泪等。
(4)脾气性格大幅改变
在行为、交朋友和个性方面的突然变化。当青少年突然从原来喜欢热闹,喜欢出去跟朋友玩变得沉默寡言,或者突然感觉变得冷漠无情,性情大变化等。或生活习惯和外表的突然变化,个人卫生变差,整个人变得邋遢。
(5)自杀家族史或者既往自杀经历
家族中有人有自杀行为或者青少年有过自杀经历,其再次自杀的风险增高。有过自杀未遂的经验的青少年再次自杀的可能性很高。
(6)近期生活中出现重大的负性事件
如父母吵架、离婚,亲人过世,遭受校园或网络欺凌,学习成绩下降,失恋,不公平对待等,自杀风险增高。
如果孩子具有上述表现,家长请不要因为着急而责骂和批评他们,他们很可能遇到了非常大的困难。请耐心倾听一下,并接纳他们的感受,陪他一起来寻求专业的评估和就诊。
除去强烈的负面情绪冲击的冲动型自杀以外,大部分实施自杀的青少年(尤其是抑郁症)都经历过存在自杀想法、计划自杀、付出行动这三个阶段,80%以上的青少年在自杀前曾向亲友暗示或表露过自杀的意念。每一个生命都很重要,自杀是可以预防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