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石器时代陶鹰鼎高35.8厘米,口径23.3厘米,最大腹径32厘米。采用伫足站立的雄鹰造型。鹰体健硕,双腿粗壮,两翼贴于身体两侧,尾部下垂至地,与两只鹰腿构成三个稳定的支点。鹰眼圆睁,喙部有力呈钩状。鼎口设置于背部与两翼之间,紧密结合似背抱状,将鼎形器物特征与鹰的动物美感巧妙地融为一体。
该文物出土于一座成年女性墓葬,与其共出的物品还有十多件骨匕、数件石圭、石斧及一批生活器皿等。石圭、骨匕等物品通常作为礼器来使用。陶鹰鼎与它们放置于同一墓内,形式与众不同,可能与当时的祭祀活动有关。动物形象的创作与他们的生活环境有关,陶鹰鼎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原始人的图腾崇拜观念。现收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
后母戊鼎一般指商后母戊鼎,又称司母戊鼎、司母戊大方鼎,是商后期(约前十四世纪至前十一世纪)铸品,于1939年出土于河南省安阳市武官村,现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古代中国》基本陈列展厅内。
后母戊鼎高133厘米、口长110厘米、口宽79厘米,重832.84千克;器厚立耳,折沿,腹部呈长方形,下承四柱足。器腹四转角、上下缘中部、足上部均置扉棱。以云雷纹为地,器耳上饰一列浮雕式鱼纹,耳外侧饰浮雕式双虎食人首纹,腹部周缘饰饕餮纹,柱足上部饰浮雕式饕餮纹,下部饰两周凸弦纹。器腹部内壁铸铭“后母戊',是商王母亲的庙号。器身与四足为整体铸造,鼎耳则是在鼎身铸成之后再装范浇铸而成。铸造此鼎,所需金属原料超过1000千克。是已知中国古代最重的青铜器。
利簋1976年出土于陕西临潼县零口镇,通高28厘米,口径22厘米,重7.95千克。利簋器侈口,兽首双耳垂珥,垂腹,圈足下连铸方座。器身、方座饰饕餮纹,方座平面四角饰蝉纹。此种方座青铜始见于西周初年。器内底铸铭文4行33字,记载了甲子日清晨武王伐纣这一重大历史事件。目前收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
图源:网络
大盂鼎是西周早期青铜礼器中的重器。1849年出土于陕西郿县礼村(今宝鸡市眉县常兴镇杨家村一组,即李家村),一说出土于陕西岐山县礼村。现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
大盂鼎高102厘米,口径77.8厘米,重153.5千克。铭文291字,记载了周康王在宗周训诰盂之事。大盂鼎真实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状况,具有极高的史料价值。
虢季子白盘晚清时期出土于宝鸡,现收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
西周虢季子白盘铸于周宣王十二年公元前816年正月,盘内底部有铭文111字,讲述虢国的子白奉命出战,荣立战功,周王为其设宴庆功,并赐弓马之物,虢季子白因而作盘以为纪念。铭文语言洗练,字体端庄,是金文中的书家法本。
该凤冠为孝端皇后凤冠,于1958年在北京明定陵出土,通高48.5厘米,冠高27厘米,径23.7厘米,重2320克。现收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
该冠是用漆竹扎成帽胎,面料以丝帛制成,前部饰有九条金龙,口衔珠滴,下有八只点翠金凤,后部也有一金凤,共九龙九凤,冠上共镶嵌未经加工的天然红宝石115块,珍珠4414颗。在中国古老的传统中,龙是鳞虫之长,凤为百鸟之尊。珠宝镶嵌而成的吉祥如意花朵与金龙翠凤集中在一起,从而达到尊长与祥和的统一。
商嵌绿松石象牙杯为商晚期牙雕,1976年在河南省安阳市殷墟妇好墓出土,现收藏于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
商嵌绿松石象牙杯高30.5厘米,口径11.2厘米,口壁厚0.1厘米。牙质作米黄色。杯身似觚,圆口薄唇,中腰微束,底较小,装鋬处有上下相对的小孔,口、颈、腹、足各饰兽面纹三组,在兽面纹的眼、眉、鼻或尾上各镶嵌有绿松石片,均以雷纹为地。鋬作夔龙形,龙头向上,眼睛镶嵌绿松石。宽尾,尾垂至杯底,同样以雷纹为地。在龙背中部雕一突出的兽头,双角竖起,眼睛和眉毛均镶嵌绿松石。鋬上有上下相对的小圆榫,插入杯身,制作精致,纹饰繁缛。
石西周晋侯苏钟
图源:山西博物院官网
晋侯苏钟,西周时期金属器,目前收藏于山西博物院。
1992年,上海博物馆从香港古玩肆中发现并购得晋侯稣钟其中的14件,后山西晋侯墓考古发掘出土了此套编钟的另外2枚。编钟分两组,三种式样,非同时铸造,测音却和谐,是标准配律。16件钟上共刻有355字的长篇铭文,完整记录了西周厉王三十三年,晋侯苏率军参加周厉王亲自指挥的讨伐东夷的战争。晋侯苏因战功,多次受赏,因作此编钟。
大克鼎
西周大克鼎,又称克鼎、膳夫克鼎,属于西周中期青铜器,于清朝光绪中期出土于陕西扶风县法门镇任村,现收藏于上海博物馆。
通高93.1厘米,口径75.6厘米,腹径74.9厘米,腹深43厘米,重201.5公斤。鼎立耳,口沿下饰变形兽面纹,中又饰小兽面纹,并有觚棱凸棱,整个造型庄严厚重。腹内铸铭文290字,铭文行间皆有线相隔,笔势圆润。铭文内容分为两部分:前半部分是克用华美的词语颂扬其祖父师华父的功绩,赞美他有谦逊的品质、宁静的性格和美好的德性,能够辅佐王室,管理国家。英明的周天子非常明睿,遂提拔师华父的孙子克提任重要职务膳夫,负责传达周天子的命令。后半部分是周天子重申对克职务的任命,并赏赐礼服、土地和奴隶,克跪拜叩首,愉快地接受任命和赏赐,乃铸造大鼎以颂扬周天子的美德,祭祀祖父师华父在天之灵。
图源:天津博物馆官网
西周太保鼎是西周青铜器,清朝道光、咸丰年间出土于山东省寿张县梁山,现藏于天津博物馆。
西周太保鼎为方形,高57.6厘米,长35.8厘米,宽22.8厘米,重26公斤。口上铸双立耳,耳上浮雕双兽。鼎腹部四面饰蕉叶纹与饕餮纹,四角饰扉棱。最为显著的是柱足上装饰的扉棱和柱足中部装饰的圆盘,这在商周青铜器中是独一无二的,非常奇异。鼎腹内壁铸“大保铸”三字。大保即太保,太保为官职名,西周始置,为监护与辅弼国君之官。
图源:浙江省博物馆官网
河姆渡文化木胎朱漆碗,新石器时代漆器。1977年河姆渡遗址T231出土。收藏于藏浙江省博物馆。
该碗口径10.6×9.2厘米,高5.7厘米,底径7.6×7.2厘米。为食器,造型古朴,尤其碗外壁涂有天然生漆,碗表面呈朱红色,是中国发现最早的漆器之一。
河姆渡文化陶灶,属于新石器时代。1977年河姆渡遗址T243出土。收藏于藏浙江省博物馆。
夹砂灰陶。俯视呈鞋底形,火门上翘,椭圆形圈足。
新石器时代良渚文化玉琮,良渚文化玉琮之首。收藏于浙江省博物馆。
此玉琮通高8.9厘米、上射径17.1—17.6厘米、下射径16.5—17.5厘米、孔外径5厘米、孔内径3.8厘米。是已发现的良渚玉琮中最大、最重、做工最精美的一件,被誉为“琮王”。
琮体四面各琢刻一完整的兽面神人图像。兽面的两侧各浅浮雕鸟纹。器形呈扁矮的方柱体,内圆外方,上下端为圆面的射,中有对钻圆孔,留有台痕。下端有取料时形成的凹缺。琮体四面由中间的直槽一分为二,又由横槽分为两节,每节再分上下两个组成部分。四面直槽内上下各琢刻一神人兽面纹图像,共八个,用浅浮雕和细线刻两种技法雕琢而成。在分为两节作角尺形的长方形凸面上,以转角为中轴线向两侧展开,每两节琢刻一组简化的象征性的神人兽面纹图案,四角相同,左右对称。这一种人与兽的组合图是良渚文化玉琮纹饰的基本特征。
图源:杭州博物馆官网
战国水晶杯为战国晚期水晶器皿,于1990年出土于浙江省杭州市半山镇石塘村,现藏于杭州博物馆。
战国水晶杯高15.4厘米、口径7.8厘米、底径5.4厘米,敞口平唇,杯壁斜直呈喇叭状,底圆,圈足外撇,酷似现代的玻璃杯。杯身通体平素简洁,透明无纹饰,整器略带淡琥珀色,器表经抛光处理,器中部和底部有海绵体状自然结晶。
图源:河南博物院官网
淅川出土铜禁1978年出土于河南淅川县下寺春秋楚墓,是春秋中期青铜器,现藏于河南博物院。
云纹铜禁,春秋文物。长131厘米,宽68厘米,高28厘米,重95千克,此禁整体呈长方形,构思非常奇特。铜禁的四周都装饰有透雕的多层云纹,在云纹的下面,由数层粗细不同的铜梗组成错综复杂而又玲珑剔透的花纹。内层以粗而直的铜梗做骨干,中层铜梗稍细且从上而下向两侧伸出后再向,上弯曲,外层的铜梗则最细,呈相互独立的卷草状。内、中、外三层铜梗相互套结,但内层粗铜梗起主要支撑禁身作用。禁面中间留一长方形平整光亮的素面。禁身的上部四周攀附有12条龙形怪兽,前后各4条,左右各2条,它们凹腰卷尾,探首吐舌,面向禁中心,形成群龙拱卫的场面,十分壮观。禁的下部是12条虎形怪兽,两长边各3只,四角及两短边各1只,蹲在禁下作为足,支撑着器身。这种错落有致的设计、奇巧的造型、精湛的铸造工艺,使整件器物霸气十足,形成了神秘而鲜明的艺术效果,叹为观止。
莲鹤铜方壶
莲鹤方壶为春秋中期青铜制盛酒或盛水器,1923年8月25日出土于河南新郑李家楼郑公大墓,一收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青铜馆,一收藏于河南博物院。
通高117厘米,重64.28公斤。壶身为椭方形,颈部两侧装饰了两条回首观望的龙形怪兽构成双耳,腹部四周四条翼龙仿佛正在缓缓向上爬行,底部两只张口吐舌、侧首回望的卷尾兽,似乎正在倾其全力承托器身。最精彩的还是上层盖顶怒放的双层莲瓣,中央伫立一只引颈欲鸣、展翅欲飞的仙鹤,被郭沫若先生誉为“时代精神之象征”。
齐王墓青铜方镜
齐王墓青铜方镜,西汉青铜器。1980年山东淄博大武公社窝托村南古墓五号陪葬坑出土,收藏于山东省淄博博物馆。是西汉诸侯王墓出土文物。镜长115.1厘米,宽57.5厘米,重56.5公斤。
图源:安徽博物院官网
朱然墓出土漆木屐
1984年6月出土于安徽省马鞍山市郊的朱然墓,收藏于马鞍山市博物馆。
漆木屐的屐板和屐齿由一块木板刻凿而成。屐板木胎基本呈椭圆形,长20.5厘米,宽8厘米,厚0.3厘米,中间最宽处9.6厘米。屐板前后圆头,略呈椭圆形,髹(xiū)黑红漆,剥落严重。屐板下有两屐齿,一前一后,高3.2厘米,宽2.6厘米。穿孔有三个,前端趾部有一个,后端跟部有二个,为系绊带所用。彩绳已腐朽不见。另外屐板上面还有很多小坑,是当年镶嵌饰物用的,不过均己脱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