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为热烈庆祝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热情讴歌中国共产党的丰功伟绩,深情缅怀中华民族奋斗崛起的峥嵘岁月,由中共开封市委宣传部、开封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主办,开封市博物馆承办的“红色记忆古城丰碑——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展”于日前开展,主题展览位于开封市博物馆新馆二楼3号临展厅,共展出图片约380张,文物65件(套)。展览通过实物、图片、文字相结合的形式,以重要事件为主线,生动展现了老一辈共产党人在开封用鲜血践行初心使命、砥砺奋进前行的光辉事迹。一件件文物犹如一座座丰碑,诉说着中国共产党革命道路上的动人故事,现选取展览中的10套珍贵文物作重点介绍。
革命伉俪胡万杰、郭向新烈士遗物
草绿色军便服
黑樟缎马褂
胡万杰,原名胡俊三,男,河北安次人,1908年生。郭向新,女,河北安次人,1911年生。1938年,胡万杰夫妇经朋友介绍来到开封。1943年,胡万杰结识了十八集团军总部情报处开封情报站站长郭有义。从此,他们走上了革命的道路。胡万杰于1944年春加入中国共产党,郭向新于同年秋入党。
在开封沦陷和国民党统治时期,胡万杰、郭向新夫妇积极投身到开创党的地下交通和收集军事、政治情报以及组织发展等方面工作中去,并作出了杰出贡献。1944年秋,胡万杰发展了在伪警察厅指纹检验室工作的万茂林入党,使上级派来的同志随时可以取得带有指纹的“良民证”,安全地出入开封。胡万杰夫妇原住在开封城内南聚奎巷19号,抗战胜利后搬到曹门大街33号,他们的住宅就是情报站的联络机关。
1947年4月中旬,胡万杰夫妇相继被捕;12月底,两人英勇就义。
韩达生烈士遗物及达生县印
韩达生,河南杞县人,1905年生。在五四运动的影响下,他与吴芝圃等一起创建青年学生进步组织“读书会”。1925年3月,他组织创办了会刊《我们的通讯》。1926年1月,韩达生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2月,任中共杞县地委委员兼团地委书记。1927年5月,韩达生协助省农协主席肖人鹄、地委书记吴芝圃等人组织并参加了豫东暴动,成功攻克县城,有力策应了北伐军。1927年~1938年,党先后派他在开封、信阳、洛宁等地从事工作。1939年秋,党组织再次将韩达生调派到水东地区,任睢杞太特委书记。1940年,韩达生任新四军游击支队睢杞独立团政委。
1941年7月15日深夜,年仅36岁的韩达生被国民党八十一师秘密杀害。
韩达生烈士亲笔书写的七言律诗
达生县印
解放开封战役中隐蔽战线功臣王一沙的手稿
王一沙《智取城防图》手稿(王一沙之女王晓莉女士捐赠)
1977年,河南人民出版社出版了一册名为《智取城防图》的连环画,讲述的是在1948年的解放开封战役中,开封地下党将国民党的城防图巧妙地送到华野解放军手中的故事。故事里英勇机智的地下党就是以王一沙同志为原型塑造的。
王一沙,河南巩县人,1921年生。洛阳复旦中学毕业。1947年秋,王一沙加入十八集团军总部锄奸部开封工作站,从事地下工作。1948年四五月间,豫皖苏军区领导机关要求开封工作站搞清敌方的城防工事、兵力部署、火力配备、炮兵阵地等情况,王一沙通过一位老工人智取一份《开封城防图》,为开封的解放作出了贡献。同年9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62年,调入开封市博物馆,先后任副馆长、馆长。1996年12月2日,在开封病逝。
开封特别市军管会教育局胸标
开封特别市军管会教育局胸标为长方形,布质。正面在红色地子上印有“开封特别市军管会”字样;背面有“第伍号”字样,在“伍”字上印有“开封特别市教育局”红色圆形印。开封特别市只存在一个多月,该胸标是目前所发现的反映开封特别市情况的唯一实物例证。
1948年6月,开封解放。6月26日,解放军作战略转移,主动撤离开封。10月24日,解放军再次向开封挺进,开封随即第二次解放。10月28日,为保障人民生命财产,维护社会安宁,开封暂时实行军事管制,成立开封特别市军事管制委员会,统一全市军事行政管制事宜,王其梅为主任,骆耕漠为副主任。1948年11月6日,开封特别市人民民主政府成立,吴芝圃任市长。1949年1月,改称开封市人民民主政府。从此,中国共产党在古城开封这块多灾多难的土地上建立起了人民民主政权,实现了人民民主专政,具有划时代的重大意义。
克威县第一区取枪条和克威县抗日第三区公署拨粮证
1944年8月,冀鲁豫边区行政委员以杞县、睢县以北,民权、兰封以南(陇海铁路以南),开封以东,宁陵以西的6县的部分地区设置克威县,以此纪念在抗日战争中在此牺牲的唐克威。
唐克威,湖北枣阳人,1913年生。1934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42年后,历任中共冀鲁豫五地委书记兼军分区政委、水东地委书记兼水东独立团政委等职。在险恶困苦的战斗环境中,唐克威领导士兵和人民群众粉碎日军数次扫荡,被誉为勇于和善于开辟新区的“开荒干部”。
1943年1月27日,唐克威率部突遇日伪军数百人,为了掩护大部队撤退,不幸落河,最后,自戕殉国。
克威县第一区取枪条
克威县抗日第三区公署拨粮证
孔祥壁将军捐赠的马背套
展览中展出的这件珍贵的马背套,全长120厘米,宽60厘米,黄色帆布质地,造型简朴实用。套面上因历经岁月而留下的斑斑痕迹及磨损,更显其饱经的历史沧桑。
马背套的主人孔祥壁,生于1925年6月。1940年6月,参加新四军水东独立团,在开封地区一带投身抗日斗争。1941年8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孔祥壁参加了解放战争、开封战役、豫东战役、淮海战役,并在淮海战役中荣获三等功。这件马背套从1943年起就一直陪伴在孔祥壁身边,与他一起经历了抗日战争的艰辛历程,也见证了这位老将军戎马一生的峥嵘岁月和为革命出生入死的光辉生涯。
李鸣岐烈士遗物
这本《中山先生思想概论》是李鸣岐烈士当年在开封求学时读过的书。2009年,河南省委评选出“河南省60位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人物”,李鸣岐烈士就是其中之一。
李鸣岐,河南确山人,1905年生,1923年考入开封省立第一师范。在校期间,李鸣岐积极探求革命真理,追求进步,阅读革命书籍,思想上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成为一名坚定的共产主义信仰者。1925年,李鸣岐加入中国共产党,1927年,积极参加并与杨靖宇一起共同领导了确山暴动。同年,又参加并领导了刘店秋收起义。1928年,作为中共河南省委的唯一代表赴莫斯科参加中共六大,回国后,任中共河南省委书记。1931年,由于叛徒的出卖,被敌人杀害,时年26岁。
在李鸣岐短暂却光辉灿烂的一生中,他一直坚持学习、坚定信仰并著书立说。现在能见到的他的专著有《儿童学概论》和《科学与人生观》等。
《中山先生思想概论》
彭雪枫将军的马背套
彭雪枫将军使用过的这件马背套,全长120厘米,宽60厘米,布质,造型简朴实用。套面上有磨损的痕迹,显示出其历经沧桑。这件马背套的主人是中国工农红军和新四军杰出指挥员、军事家彭雪枫。
彭雪枫,河南省镇平人,1907年生,1925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26年转入中国共产党,1934年10月参加长征。1938年春,调赴河南确山竹沟,任中共河南省委军事部部长。同年10月11日,彭雪枫率领的新四军游击支队与豫东抗日游击第三支队、肖望东率领的游击“先遣大队”在杜岗西华县胜利会师,成立了新四军游击支队,彭雪枫任司令员兼政委,壮大了开辟豫皖苏根据地的武装力量。杜岗会师后,彭雪枫率部向睢杞太地区前进,一度到鹿邑的白马驿地区,而后又回师睢杞太,狠狠地打击了日伪武装。
1944年9月11日,彭雪枫在河南夏邑八里庄指挥作战时牺牲,时年37岁。彭雪枫是抗日战争中新四军牺牲的最高将领之一。2009年9月10日,彭雪枫被评为“100位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人物”。
杨九州的三级独立自由勋章、三级解放勋章和革命残废军人抚恤证
杨九州,1939年参加革命,担任党的地下交通员。1940年3月参军,抗战时期历任新四军四师水东独立团战士、连队文书、团卫生所指导员、团直属侦察通信连指导员。1942年8月,在与日伪军作战中身负重伤,右眼失明。抗战胜利后,部队整编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十八军,杨九州随军参加了淮海战役、渡江战役,参加了解放广西、云南、四川等战役。1952年,杨九州被选送到中国人民解放军南京总高级步兵学校学习,毕业后分配到中国人民志愿军第五十四军任炮团政委。1954年,参加抗美援朝战争。
1957年,杨九州转业至河南,历任开封地区文教局局长、开封地区文化局局长、中共开封市委宣传部副部长兼开封市文化局局长等职。杨九州荣获中华人民共和国三级独立自由勋章和中华人民共和国三级解放勋章。
杨九州的三级解放勋章
杨九州的三级独立自由勋章
杨九州的革命残废军人抚恤证
刘庆泗撰写和整理的《解放开封之战》手稿、《开封战役报导原稿》及《开封战役战报剪贴》
展览中展出的有刘庆泗同志的三件珍贵文物,分别是刘庆泗撰写和整理的《解放开封之战》手稿、《开封战役报导原稿》及《开封战役战报剪贴》。这些资料是著名的战地记者刘庆泗同志多方收集资料制作的,是反映开封战役的第一手材料,均为国家一级文物。
《解放开封之战》手稿为牛皮纸质,首页有“解放开封之战”字样,封内有中共中央贺电,其后的78页用稿纸分13个部分详细报道了开封战役的过程。
《开封战役报导原稿》为牛皮纸质,共有《一条战线上的朋友》《四大队四连勇猛顽强炸开何旗屯》等15篇,分别从多个方面对开封战役作了详细报道。
刘庆泗,山东滨洲人,1922年生,1942年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抗日战争中参加了历次反扫荡斗争,解放战争中参加了孟良崮战役、豫东战役、淮海战役。1955年参加我军首次海陆空联合作战,荣获华东军区二级人民英雄称号并受到二十六军党委当众奖励,在中共南京军区第一届党代表大会上被评为优秀共产党员,1955年被授予三级独立自由勋章、三级解放勋章。
1977年10月5日,开封市博物馆工作人员张菊走访了刘庆泗,并获赠这些资料,将其保存于开封市博物馆。
如今,开封战役已经过去70多年了,战争的硝烟也离我们远去。但每当看到这些文物,依然能透过其中的文字看到革命先烈与敌人殊死搏斗的场景,感受到革命先烈不畏艰险、勇于牺牲的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