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世界看见河北”的国际传播实践创新路径分析——以中新社对外宣传报道为例
□张子扬高红超
摘要:近年来,河北省积极推动国际传播能力建设。本文以中新社对外宣传报道为例,探讨中央主流媒体在新时期地方形象对外传播方面的实践与探索。中新社在融合“他者”视角、坚守“中新风格”、构建“对话性”话语空间等方面的国际传播实践与成效,展示了河北省经济社会发展成就和对未来擘画的愿景,为地方国际传播提供了一条可借鉴的国际传播实践创新路径。
关键词:地方国际传播实践;“他者”视角;中新风格;构建“对话性”话语空间
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全面提升国际传播效能,形成同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相匹配的国际话语权。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进一步提出,要“构建更有效力的国际传播体系”。
做好地方国际传播工作,不仅是各地自身发展需要,也是更好地传播中国声音、展示中国形象的重要途径。近年来,河北省着力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促进文明交流互鉴,讲好河北故事、提升河北形象。
通过充分发挥国际传播领域独特优势、整合多种传播资源和创新传播手段,中新社推出一系列“让世界看见河北”的传播案例,面向海外展示河北的历史文化底蕴、经济成就和现代化发展成果。
一、融合“他者”视角,“借嘴发声”,增进情感共鸣
中新社在国际传播实践中充分利用“他者”视角的天然优势,邀请外国留学生和海外华文媒体人参与,“借嘴发声”,增强传播内容客观性和公正性,增进受众情感共鸣。
(二)“他者”视角的桥梁作用。“他者”视角的优势另一方面体现在第三方视角的桥梁作用。海外华侨华人的特殊经历使他们熟悉中西文化之道,因而具备跨越中西文化差异、搭建中西方沟通桥梁的天然优势。
双重文化背景提高传播精准度和可信度。为更符合国际受众认知和接受习惯,海外华文媒体在传播过程中往往会结合双重文化背景选择和调整传播内容。媒体行活动中,来自10个国家和地区的13家海外华文媒体高层代表在2000余公里行程中,参访了石家庄、沧州、唐山、张家口及雄安新区等地。
二、坚守“中新风格”,以国际化视角解读中国式现代化河北实践
在长期的新闻传播实践中,中新社结合国际传播规
律,逐渐形成“官话民说、中话西说、长话短说、空话不说”的“中新风格”。这一风格便于海内外受众理解、易被受众接受,成为中新社稿件的特色、优势。
(一)官话民说:在平实叙事中展现河北高质量发展新篇章。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所提到的“中国式现代化”被外媒视为解码中国未来发展的关键词。河北作为这一理念的实践者,肩负着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在地方层面具体实施的重任。
为消除政策阐释与文化差异之间的距离感,中新社河北分社推出的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河北篇章系列解读稿件中,通过采用“官话民说”的方式,以国际受众更易理解的具体事例、平实语言和富有感染力的叙事手法,将宏大发展战略,抽象的政策、理念转化为有细节、有温度、有故事的报道,从而使河北的发展经验被赋予更广泛的全球意义和传播力。
例如,《管窥中国式现代化之大动脉:“轨道上的京津冀”图景初现》以京津冀区域内出现越来越多的“候鸟”上班族为例,以小见大反映了河北在建设现代化交通强省方面取得的成就;《稳固“压舱石”端好“中国碗”河北农业练内功化“大”为“强”》以职业农民、种植专业合作社、农业龙头企业等具体人物或组织的成长历程为切入点,河北向农业强省迈进的宏大叙事被转化为可感知的现实图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河北为何将这一战略置于突出位置?》将河北的能源战略置于全球能源转型的大背景下进行解读,展示了中国式现代化在全球可持续发展中的积极作用。
(二)中话西说:在国际语境中重塑地方故事。在对外传播中,如何有效地讲述中国乡村振兴的故事,一直是重要课题。描写乡村变迁的稿件如仅仅停留在地方宣传层面,容易显得平淡无奇,就事论事,难以引发国际受众的兴趣。“中话西说”,将地方故事与国际话题、文化元素相结合,将中国乡村的变迁置于全球视野进行解读,让地方故事在全球语境下焕发出新活力。
以2022年中新社推出的“中国这十年·吾乡”专栏为例,《“世界化妆刷看中国”小刷晕染“颜值经济”》通过“世界化妆刷看中国,中国化妆刷看沧州”这一视角,将沧州化妆刷产业与全球美妆市场联系起来。引用如“每年约4000万支化妆刷从这里走向世界”这样的具体数据,展示了沧州的重要地位,并将其与年轻人喜爱的“美妆”和“国潮”话题结合,使得地方产业的发展故事更具吸引力。
(三)长话短说:简洁表达提升传播效果。信息爆炸时代,面对海量信息,受众的注意力往往集中在那些能够快速吸引眼球并传递核心信息的内容上。因此,“长话短说”,简洁明了的传播方式变得尤为重要。
中新社自成立以来,一直倡导行文简短。中新社筹建过程中,一篇800字的综合报道稿件曾被中新社的奠基者廖承志批了6个字:“太长!太长!太长!”这一批语体现了当时对简洁表达的极高要求,也成为中新社一贯坚持的写作风格之一。在《中国新闻社采编手册》(2019年版)中明确写到,中新社的写作风格强调稿件要“短小精悍,开门见山,力戒穿靴戴帽,提倡短文、短句子、短段落,文字简洁。”
(四)空话不说:真实具体增强报道公信力。空泛的宣传和过度的自我表扬在国际传播中效果往往不佳,甚至可能引发反感。“空话不说”主张以事实和数据为内容支撑,摒弃空洞的宣传口号,避免泛泛而谈。
例如,在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提出十周年之际,作为河北唯一国家级、国际性综合经贸洽谈会的“廊坊经洽会”已不仅是重要的经济活动平台,更是展示京津冀协同发展成就和探索未来合作路径的重要窗口。中新社稿件《通联天下,河北借商贸物流同世界“对话”》以“记者现场观察+名家点评”的方式,深入采访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央财经大学、国际物流与运输学会等单位或机构知名专家学者,通过具体事例、数据和专家观点,剖析河北在京津冀协同发展中的重要角色。该报道不仅在国内获得广泛传播,还被新加坡知名华文财经媒体《时代财智》译为英文刊发。
三、秉承全球视野,构建“对话性”话语空间
(一)全球联动:从单向宣传到双向交流。2015年,北京携手张家口成功申办2022年冬奥会。为抓住这一重大国际传播契机,2021年10月26日,北京冬奥会开幕式倒计时100天之际,中新社在海内外媒体平台同步推出《北京冬奥会倒计时百天——张家口赛区准备好了》全球视频连线直播,中新社境内外分社和海外华文媒体联合,通过视频连线,10个冬奥会举办国民众共同参与到对北京冬奥会的祝福中,创造了跨越国界的“对话性”话语空间,从传统的单向宣传模式转向双向的文化对话。此次直播24小时内在线观看量突破200万次,通过在海内外平台持续传播,全网观看及浏览量超千万次,在国际舆论场上形成广泛的声音合力。
海外传播内容中,如出现海外受众广泛熟知的中国符号、中国元素时,“圈粉”能力更强。2023年,中新社携手河北省多部门共同举办“长城之约”世界文化遗产对话活动。来自中国、俄罗斯、比利时等国家的专家学者以长城为切入点,通过多学科、多国界的对话形式,扩展了长城故事的叙事空间,搭建了跨越学科、跨越国界的中外文明交流互鉴平台。
(二)多平台、多渠道全方位传播。全球化背景下,媒体传播的范围和深度成为影响力的重要衡量标准。在北京冬奥会筹办、举办和长城国家文化公园建设的对外传播实践中,中新社通过多平台、多渠道的全方位传播策略,在全球范围内进行媒体联动,突破地域限制,实现信息广泛覆盖,并通过多维度的内容呈现和多层次的互动交流,增强传播深度和影响力,展现了河北声音在全球化语境下的传播新路径。
2022年,全球社交媒体用户已经超过46.2亿,相当于全球总人口的58.4%。为广泛且相对直接地接触海外受众,除传统媒体平台外,具有大规模普及率和使用率的社交媒体也是新闻生产和公共信息扩散的重要场域。
以上案例将本土特色与跨文化视角相结合,构建跨越文化与语言障碍的“对话性”空间,并采用多平台、多渠道的全方位传播策略,既展现了河北文化的独特魅力,也促进了中外文化的深度交流与理解。
四、思考与启示
通过分析中新社近年来开展的“让世界看见河北”的国际传播实践,以下几点经验值得参考与借鉴:
首先,借用“他者”视角,深入理解并尊重海外受众的文化背景和认知方式,让传播内容与海外受众的接受习惯和心理需求相契合,为河北故事的国际化表达提供更广阔空间,减少跨文化传播中的“文化折扣”现象。
其次,依托“中新风格”国际传播语态,通过形象化、案例化的阐释创新对外话语表达,从小切口、细节处见人、见物、见故事,将具有地方特色的资源转化为适于国际传播的内容和产品。
最后,构建“对话性”话语空间,打破传统单向传播的局限性,为中外文化之间达到更深层次的理解与认同搭建双向沟通的叙事载体,进一步实现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的落地化和效能化。
总体来说,中新社在开展地方国际传播的实践中通过融合“他者”视角、坚守“中新风格”、构建“对话性”话语空间,为在国际舞台上讲好河北故事,展现真实、立体、全面的河北,作出了积极探索。未来,继续坚持并深化这些创新路径,将进一步放大国际传播效能,丰富中国故事的内涵。
□参考文献:
[2]陈陆军.以侨为桥向世界讲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J].传媒,2022(19):9.
[3]周玉兰,李欣霖,杨小涵.他者视域下中国小康故事的跨文化传播策略研究:以纪录片《柴米油盐之上》为例[J].未来传播,2023(04):101.
[5]索格飞.中国百年对外传播变迁与多元主体研究[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23:133.
[6]喻国明.跨文化交流中的三个关键性传播节点:关于减少和消除“文化折扣”的传播学视角[J].新闻与写作,2020(03):62.
[7]卢士阳.地方媒体如何做好国际传播:以厦门《海西晨报》海外社交媒体运营为例[J].新闻世界,2023(12):8.
[9]中国媒体融合发展报告(2022~2023)[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23:4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