迪拜的城市面积比阿布扎比夸张得多,老城在迪拜河两岸,西边为布尔迪拜、东边为德勒伊,以前两个区域交通主要靠摆渡。而新城在老城的西部,从老城出发依次经过金融中心、哈利法塔所在的迪拜市中心,再往西直到迪拜媒体城和棕榈岛,棕榈岛距离布尔迪拜大约有30公里,比布尔迪拜到另一个酋长国沙迦的距离还要远。迪拜的地铁有红绿两条线,绿线沟通老城的布尔迪拜和德勒伊,红线沟通布尔迪拜到媒体城沿线。
阿法迪旧区是阿拉伯式建筑的老城区,土木结构,方方正正,建筑间的道路十分狭窄,有的仅容两人并行,穿堂过巷如入迷宫,不过这个旧区面积不大,所以也很容易走出来。最抢眼的特征是高耸的一个个风冷塔,大型的院子几乎都有这种建筑结构。这种塔上端向四方敞开,能捕捉到极小的微风,将风引入中央风道井进入下方的室内,在此过程中空气流动加速并冷却,是一种不消耗化学能源的天然空调。旧区经过精心修复,一些庭院向游客开放,也有一些改造成为时尚的手工艺品展示和出售场所,还有一些画廊和两家精品酒店。
风冷塔和小巷
阿法迪旧区
一处老院,改造成了精品酒店
残存的一小段迪拜城墙遗址
这片区域最早由波斯商人在十九世纪初建立,他们利用迪拜酋长授予的税收减免政策在这里从事珍珠和纺织品交易。
作为海湾地区两大酋长国,阿布扎比和迪拜曾经的经济支柱都是海上采珠,但到了二十世纪三十年代,采珠产业受到重创,一来因为世界经济大萧条,二来因为受到日本人工养殖珍珠产业的冲击。当时的迪拜酋长谢赫·萨义德·阿勒·马克图姆提出一种再出口概念,将进口迪拜市场的合法货物(尤其是黄金)转手卖给其他国外免税口岸,这是一种类似自由港的贸易政策,给迪拜带来了丰厚的利润。在今天的德勒伊,依旧是繁荣的集市,存有大面积的黄金市场、香料市场、香水市场,游客穿梭其中,生意兴隆。
因此迪拜的发展思路和阿布扎比不一样,六七十年代石油开发的确推动了迪拜的经济发展和基础设施建设,但迪拜石油产量有限,当代迪拜经济主要靠贸易。迪拜给出了别人很少能给出的自由贸易政策,成为中东的二道贩子。阿布扎比拥有阿联酋全国九成的石油产量,而迪拜拥有阿联酋全国八成以上的再出口贸易额。作为自由贸易政策的延续,迪拜还给予一批世界高科技公司和国际媒体巨头类似的税收优惠政策,造就迪拜媒体城和互联网城,而迪拜金融城的发展也就水到渠成了。
这就不难理解迪拜夸张惹眼的城市建设和处处争第一的投入,在这个眼球经济的时代,只有第一才能吸引目光,有了流量就可能带来收入。阿联酋航空把迪拜作为国际中转中心,力图吸引从东亚中日韩直到西欧、亚非欧的所有乘客,今天的迪拜本身也已经是一个旅游目的地城市,全世界的游客来此观光。但这种发展方式也有危机,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曾重创迪拜,尤其是迪拜的房地产市场濒临崩溃,当时富裕的阿布扎比伸出援手,以巨额贷款稳定了迪拜的经济局势。为表示感谢,当时在建的原本命名为迪拜塔的世界第一高楼,最后取名哈利法塔。
迪拜博物馆,建于1799年,迪拜现存最古老建筑
博物馆前的木制海船,挂红白两色的迪拜酋长国国旗
草屋子
商铺复原
学校
采珠工具
迪拜大清真寺就在博物馆旁边,但因为身处城市中间,街道狭窄,看不到全貌,反而是在迪拜河上看效果更好。继续往北走是布尔迪拜的传统市场,主要面向游客,羊绒披肩等纺织品是当地商贩力推的商品。他们会把披肩挂你身上,甚至拉着你胳膊不放手,很霸道的样子,好在对女士不会有这种粗鲁举动。商贩普遍会说中文“你好”,如果你不答应,就“哭你叽哇”、“阿娘哈桑腰”地乱叫。
市场紧靠迪拜河,说是河,其实是一道侵入内陆的海湾峡谷,码头来来往往的渡船十分繁忙,载着一船一船的本地居民以及游客往返于布尔迪拜和德勒伊,数百只海鸥享受着人们的喂食。再往北一点点,就是施加达旧区,这里最主要的看点是谢赫·萨义德·阿勒·马克图姆酋长故居。酋长故居往出海口还有民俗村和潜水村,是仿造古代村落的观光点。
布尔迪拜的传统集市
迪拜河
轮渡码头
驶往德勒伊
从码头乘坐摆渡船到对面的德勒伊很方便,1迪拉姆一人,上船给硬币。德勒伊是迪拜老城传统市场最集中的区域,尤以中东最大的黄金市场而闻名,此外比较著名的还有香料市场、香水市场和鱼市。市场格局和国内的小商品市场差不多,都是一个个小商铺的集合体,黄金市场里买卖用中文完全没问题。价格上会不会还价太关键了。我出门旅游爱买扑克牌,在市场上看中一盒金色塑制的迪拜背景扑克牌,小贩开价要45迪拉姆,后来在宾馆附近的廉价超市里买,一样的商品只卖10迪拉姆。德勒伊也有几栋传统阿拉伯老宅,其中一栋商人的住宅后来成为迪拜最早的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