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瘦,香菇,本来今颠高高兴兴,泥为什莫要说这种话……”去年10月,广西南宁一小伙失恋后录的一段视频在网上爆红,他一口标准的“桂普”让“蓝瘦香菇”这个词组一夜之间火遍大街小巷,甚至出现了“蓝瘦香菇”体,微博话题阅读量更是达到数以亿计,还无一旁落地入围了2016年各大网络流行语年度榜单。
拒绝粗俗网络流行语不是杞人忧天
“君要臣死,臣Facebook”“baby无耻”“无可phone告”“无shake击”“无fuck说”……不知什么原因,这种中英混杂的词语最近突然开始在网络上流行起来,在朋友圈和微博上更是随处可见。其中有些是把成语改得面目全非,有些则是对约定俗成的熟语进行曲解,还有的甚至掺杂了英语中的脏话。
“如果说‘臣Facebook’‘baby无耻’等还带有一些诙谐幽默的意味,只要注重使用场合还无伤大雅,但是生造一些带有辱骂意味的中英混杂词语就属于低级趣味了。”微博网友“yoyo”这样认为。
人民网舆情监测室曾发布一份《网络低俗语言调查报告》,报告指出了网络低俗语言产生的4种途径。除了这种英文发音音译之外,还有一些生活中脏话的网络变形,例如“草泥马”;词语因输入法运用而呈现出象形创造,也多用于骂人的脏话,如“艹”;网民讽刺挖苦的新造词语,如“土肥圆”“矮矬穷”等。
有些网友认为,使用这些粗俗的词语其实只是为了娱乐,何必较真,应该包容。然而事实上,拒绝粗俗网络流行语已经不再是杞人忧天,因为不良的社会影响正在成为一种趋势,尤其是对处于语言学习期的青少年而言。
微博网友“蓓”讲述了自己作为家长的担忧:“上初二的儿子用起网络流行语来简直到了出神入化的地步,‘逼格’‘狗带’‘撩妹’信手拈来,儿子的词库更新之快经常让我感到摸不着头脑。”
不久前也曾有新闻报道,一位学生的考试作文中竟然出现了“尼玛,见到他这个‘屌丝’样,我也是醉了”这样的句子,当即让阅卷老师大跌眼镜。
对于网络流行语的粗俗化倾向,北京语言大学人文学部教授张华认为:“语言是具有严谨性和文化逻辑性的。脱离规范的戏谑,势必会玷污其纯洁性,不利于中华优秀文化的传承和传播。”
网络流行语也可以雅俗共赏
除一些粗俗不堪的词语,多数网络流行语能符合雅俗共赏的标准,反映时下社会的万千变化。比如,“洪荒之力”“小目标”等就同时入选国家语言资源监测与研究中心和商务印书馆等机构联合推出的年度十大网络流行语,也入选《咬文嚼字》杂志社评选出的年度十大流行语和百度热搜年度榜单。
除日常使用,一些网络流行语也登上了“大雅之堂”。2010年11月10日,向来严肃的《人民日报》头版头条刊登了题为《江苏给力“文化强省”》的报道,“给力”这一网络语言在传统媒体上被使用让不少人感到有些意外,这一度被认为是传统媒体改变文风的重要标志。
除传统媒体,在新媒体上,很多过去看似古板的政府机关也试图通过改变语言方式来拉近与网友的距离。去年,中央气象局的一则微博就因一句“雪是好雪,但风不正经”刷爆网络,官微本意是想幽默提醒人们大风将至,却引发了网友一场关于“X是好X,但Y不正经”的造句,一下子提升了官方微博在网民心中的亲和力。
网络语言使用绝不能“无政府主义”
虽然很多网络流行语可以雅俗共赏,然而,当下一些网络流行语粗鄙化的倾向已非常突出,甚至媒体本身都没有幸免。根据《网络低俗语言调查报告》对2014年媒体新闻报道使用网络词语的调查数据显示,通过对当年中文报刊的数据检索发现,“屌丝”在新闻标题中共出现818次之多,“逗比”“叫兽”“逼格”“绿茶婊”也分别出现275次、452次、65次、66次。
文化学者、北京大学教授张颐武则认为,抵制网络低俗语言、倡导文明用语需要更多的公众自觉以及道德规范的制约,在健全法律法规的同时加强监管。此外,他还表示,需要加强在年轻人和中产群体中进行网络用语的文明教育,应该在他们中间多传播文明用语的知识和礼仪规范等,让人们有所遵循,让坏的示范逐渐绝迹。(光明网记者吴晋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