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又是新年到,欢声笑语中2023年春晚结束啦。不管节目如何,咱们看春晚,看的是一种情怀。
自从1983年,第一届春晚开始,每年的除夕夜全家人一起看春晚,已经成为除夕的一种仪式和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
1982年11月份,编导黄一鹤被领导布置了特殊的任务:跨年夜举办一场联欢会。
他只好先找来几个帮手:邓在军、杨勇、郭璐璐三人一起出谋划策。这三人一人有大型舞台执导经验;一人对政策解读很深,能帮忙把控尺度;一人是年轻人,对市场的流行更有独特的想法。
第一届春晚就在几位导演的临时磨合中、在导演们的潦草准备和大胆放手干中到来:
现在看来这场春晚是如此的潦草和大胆,可依然挡不住观众对这场晚会的喜爱,在历届春晚票选中,它多次高居观众最喜爱春晚榜首。
其实,让观众喜欢和怀念的是1983年春晚的真诚和质朴,是演员贴近观众的心。
疯狂二:没钱录播,那就直播吧
当时,现场直播节目还是一种比较前卫的方式,一是直播的经验不多;二是第一次办这样的联欢会,如果直播中出了问题,该怎么办?谁负责?造成的巨大影响力和损失要怎么办?
但黄一鹤和导演组再三考虑,还是先用直播的形式,因为更新颖,更能引起观众的注意,也算是一个宣传点。
台长王枫和领导们也同意了晚会直播,不过他们同意的主要原因里有经济方面的考虑:录播的费用更多。
所以最后还是决定就用直播的形式,至于现场就灵活应对吧。
节目组索性就直接“摆烂”:我们导演不选了,让观众选!
于是,在晚会现场准备了4部专供点播节目,摄影师还清晰地录下了观众的来电要求:“我们想请刘晓庆表演个节目”“下面一个节目,我想请严顺开给表演一个《啊Q正传》的啊Q。”
就这样,全场的节目没有一个事先排好的,请来六十多位表演嘉宾,谁会上场、要表演什么,也全都是“开盲盒”。
这大概是最考验人气的时刻,也是考验在场嘉宾心理素质和承受能力的时候。
这其中有很多小插曲,李谷一那时名气很大,很多人喜欢她,点播让她唱歌,姜昆攥着一沓纸,拉着要下去的李谷一说:“差点都能把我憋死咯”。
就这样,李谷一唱完一首、下一首还是她、下下一首还是她……她只得连着唱7首歌,全场唱了9首歌。
不得不说,李谷一老师当年的人气真的是赛过如今的顶流们。
疯狂四:节目氛围要活泼,不用专业主持人
除夕那天,赵忠祥正在录新闻联播,领导过来把他拽走,塞给他一张纸,让他去另一个演播室,录一个活动预告。赵忠祥匆忙之下的报幕,就这样拉开了春晚持续四十年的序幕。
但赵忠祥也想不到,他这段报幕是1983年春晚上最专业的主持人报幕了,因为接下来这场晚会的四个主持人,没有一个是专业主持、播音出身的。
黄一鹤导演觉得,现场直播的这场晚会,主持人是挑大梁的灵魂人物,要有很强的应变能力、控场能力,能应付直播中随时发生的突发事件。
央视新闻的播音员在专业方面毋庸置疑,但他们一贯的形象是严肃的、庄重的,不是很适合晚会欢乐热闹的氛围。
因此,黄一鹤决定从外面选择有知名度,有能力的,观众又熟悉的演艺界人士来主持。他首先想到的就是相声演员马季和姜昆,这两人国民度高,能力强,作为相声演员也十分能制造笑点。
1977年,王景愚创作讽刺喜剧《枫叶红了的时候》;1982年,他创作讽刺喜剧《可口可笑》。王景愚的哑剧小品无愧于小品的本质:对某些社会现象进行讽刺,作品立意和深度○超现在一些四处凑梗的小品。
第四位主持人是刘晓庆,这是唯一的一位女主持人。晚会主持中31岁的刘晓庆穿着红上衣黑裙子,既渲染了节日的氛围,也有着温柔和端庄;表演节目的时候,刘晓庆换成粉色衬衣,这又是一件引领当年潮流风向的服饰。
这四位主持人,马季大气中不失幽默风趣,王景愚沉稳细心有大局观,姜昆积极活泼应变能力强,而刘晓庆则中和了男主持人带来的阳刚,让合家欢晚会多了一丝温馨和柔情。
疯狂五:观众在线点播禁歌
1983年春晚,最大的突破应该是让当时的禁歌《乡恋》登上了舞台。
这首歌是电影《三峡传说》中的插曲,因为李谷一采用“气声唱法”,清新温情的旋律,在李谷一的柔美演唱下,就如一股清风轻轻拂过心上,让一直沉浸在沉闷、严肃环境之中的人,感觉到了清风拂面的感觉。
但这样低沉缠绵的流行歌曲,与当时流行的“高、快、响、硬”曲风不符合,因此被批评为“靡靡之音”,成为一首“禁曲”。
节目组和导演黄一鹤的压力很大,李谷一唱不唱这首歌代表的意义完全不一样,最终领导拍板决定:唱!
就这样,李谷一满含热泪现场演唱了《乡恋》,春晚上的表演意味着李谷一因这首歌被打压的事情结束了,她的事业也终于走出低谷。
也意味着某种程度上的思想解放,这也是1983年春晚的意义,作为第一次出现的全国联欢会,它的每一个节目都有着特殊的意义。
这场晚会上,还有王景愚重新表演《吃鸡》,这部哑剧在过去的二十年里因为某些原因被禁,直到重新出现在春晚舞台上,才让王景愚重新被认可。
如今看来,《乡恋》的靡靡之音与现在的抒情流行歌曲相比,不过是小巫见大巫,只是在当年做出决定的人,却要承受巨大的压力。
1983年的晚会上,还有两个特别的活动,一个是请熊猫上台表演节目,很难以想象吧。
只见国宝大熊猫先是在台上文雅地吃起了糕点,之后又喝起酒来。
酒足饭饱后,两条狼狗在前面拉车,大熊猫坐在车上吹起喇叭。顿时台下是欢声笑语连成片。
可他们的前辈却要“上台卖艺”,逗乐观众。
现在我们是很难看到熊猫上台卖艺了,那也算是一种“绝唱”了。
那场晚会,全国观众的参与度都很高,因为“猜灯谜”。当时有5个灯谜,观众猜对了,把答案寄到电视台,前5000份猜对的就有奖励。
这一活动,几乎牵动了全国观众的心,有朋友说用一家人的名字寄出去5封信,邮票钱都赶上了奖品的费用,可大家还是积极参与其中。
当时给的奖品是自动铅笔、小小的记事本、纪念册等等,这些是那时候的“畅销品”。
虽然奖品价格低,可代表着一种心意和荣誉,大家还是积极猜灯谜。
那种积极参与的热情,是现在的我们很难想象和理解的。
小结
1983年的第一场晚会,全部的演职人员只有六十多位,他们全都自备服装,现场观众也只有200多人,可就是这样简陋的情况下,他们依然用饱满的热情和优秀的才艺,为全国观众奉献了一场热情、活泼的晚会。
纵然那场晚会太过“疯狂”,甚至有很多天花级别的“失误”,可正是这些翻车现场,打响了“春晚”的名头,让春晚成功走入千家万户中,成为国人记忆中不可磨灭的一部分。
重看那场晚会,我们发现那个时候,演员和观众的心贴的很近,表演节目都是从观众的角度考虑,现在的节目演员们只想炫自己,想着怎么才能不失误,反而忘记了表演的本心。
也许我们再也回不到那个质朴的年代,但观众那些纯真的笑容,却让人久久不能忘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