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物绘画是绘画的重要流派之一,备受人们的欣赏和推崇。对于初学者而言,尽管缺乏技巧和经验,想要创作出一幅精美的动物画还是有一定难度的。今天小编收集整理了一些动物绘画教程,不仅有喵星人还有汪星人,更有我们的可爱的滚滚……喜欢画动物的朋友赶紧来看看吧:
(一)总体比例
根据头的长度,脖子的长度也是一样的。这是动物在大自然中站立时的标准比例。但是,请注意,它可能会因姿势、视角、动物类型等而变化。
狗的比例
如果你把它想象成一个以身体高度(从地面到脚背的高度)为一侧的正方形,那么除了头部之外的部分就适合这个正方形。如图所示,各部位的位置关系均匀分布在髋关节与膝关节之间、膝关节与飞节之间。此外,腰部的高度与称为脚背的部分大致相同。
猫的比例
对于猫来说,腰部从身体高度一侧的正方形中显着突出。腰高约与狗相同,与脚背约相同。
(2)面部比例
狗脸
眼睛和鼻子在将耳朵内侧基部到下巴的长度分成三个相等部分的线上。
眼睛是从鼻子到耳朵后面的一半长度。
猫脸
眼头位于耳内侧基部与鼻侧的连线上,或稍向外。嘴从鼻子到下巴的长度的1/3或1/2处开始,并以8字形向左右扩展。
眼睛离鼻子的距离比从鼻子到耳朵后部长度的一半要近。
与任何一种类型一样,从侧面看,连接眼睛和耳朵下方的线以及连接下巴和喉咙的线几乎与猫和狗平行。在垂直于眼头的线上还有一个嘴角。
顺便说一句,有些人认为这种从侧面看的状态是狗的侧身,但事实并非如此。这是一个微微抬起的头,其实
像这样低着头的狗的样子,就是普通狗的脸。由于可以看到整个嘴巴,所以会长一点。即使从侧面看看起来很奇怪,但从正面看插图时,您会发现它更接近普通狗。
随视角变化的比例
如果将立方体连接成三个并从侧面、对角线或靠近前面看,边长看起来会有所不同。
就在它旁边,水平长度是均匀分布的,但是当您靠近正面时,侧面的长度会变短。
同样,动物身体的长度也会随着视角的变化而变化。尤其是在画正面的时候,如果不注意身体的长度,最终会得到一个太长的动物。
随年龄变化的比例和面部特征
和人类一样,动物在出生和长大时,都有完全不同的面孔和身体。
当我还是小狗的时候,与成年狗相比,我的眼睛在脸的底部,所以我的头看起来更大,我做出了可爱的表情。另一个特点是前腿和后腿与身体的大小相比,粗得不自然。
当你成为一只成年狗时,你的身体会越来越大,给你一个略带棱角的印象。此外,对于成年犬,雄性和雌性之间的差异变得明显,雄性比雌性更强壮、更大。作为一只老狗,这种状态下的皮肤会变得松弛,肩膀、背部和臀部会显得僵硬。
猫也有同样的感觉。了解童年和成长的特点是很好的。
画动物很难。特别是在画你不习惯的动物时。这主要是因为猫、狗、马等身体基本结构方面的知识不太多。因此就来学习一下动物的身体结构和规则。
【学习动物的形状】
(脊椎动物的进化)
首先学习动物的必要,就让我们先对身体的结构进行一个学习吧。这一次讲在动物中,有很多机会会用到的,马、蜥蜴、青蛙等脊椎动物来学习。
动物中,身体内侧有骨骼的叫做脊椎动物。最初出现在地球上的脊椎动物是原始的鱼类的同类。
不久之后,从原始的鱼类的同类中,出现了以陆地上为目标而进化的东西,那就是两栖类。而且,从这两种生物中,作为更适应陆地的动物,产生了爬虫类,而且从爬虫类生到了适应新环境中,恐龙、鸟类和哺乳类也出现了。
这样,因为所有的脊椎动物的共同祖先是鱼类,所以在新时代登场的脊椎动物会继承鱼类的特征。
(脊椎动物的身体的基本构造)
接下来,为了让各种各样的动物能被区分,要控制两生类、爬虫类、哺乳类的基本身体结构的差异。
两栖类:脚在身体的旁边。另外,由于半水栖,外皮被粘膜覆盖,表面上有光泽。
爬虫类:与两栖类一样,脚在身体的旁边,但更能适应陆地上的生活。外皮被鳞覆盖,能忍受干燥。
哺乳类:为了更容易奔跑,脚长在身体的正下方。外皮被毛皮覆盖,可以保持体温。
(构造的比较)
图3是原始鱼类的胸鳍和哺乳类的前脚(人的手臂)、鸟类的翅膀,表示了各自骨头的对应关系。人的手臂有上臂骨和尺骨等的骨头由关节引起的,鱼类和鸟类也有相同的结构。
虽然形状和作用不同,但是鱼类胸鳍的特征、骨骼,在新时代里出现的动物也被继承了。即使是这样的形式和角色,同样的祖先的现象也叫做“同源”(在生物学种系发生理论中,若两个或多个结构具有相同的祖先,则称它们同源)。
与“同源”相似的词语有“同功”。这就像鸟的翅膀,昆虫的翅一样,从不同的由来,来适应不同的环境,身体的形状和作用也很相似。
【动物与人体的比较】
(马和人的骨骼)
接下来,对动物和人体的比较,从而可以知道动物和人体的身体的共同点,为了描绘角色而掌握的知识,也能应用在动物身上。
图是用各自的要素,来区分马和人的骨骼。马是四足步行,人是双脚行走的。另一方面,马的跑步是特别的,人是可以用手抓住东西的。
但是,即使形式和能力不同,两者的骨骼都有共同点。
马和人,从头部到尾巴都有一根脊椎连接着。头部的形状不同,但两者都是上颌和下颌。而且胸部是由肋骨支撑的,腰里有骨盆。前脚(手臂)与肩胛骨相连,后脚与骨盆相连。
马和人的结构不同的是肩膀和腰围。通常,四双步行的动物因为前脚支撑体重的比率大,肩膀周围会发达,人为了支撑下半身的体重,腰周围很坚固。另外,四脚步行的动物大多都是肩胛骨在身体的侧面,而人类在树上生活的祖先的影响下,肩膀甲骨在背面,会使手臂变大。
(走路方式与骨骼的不同)
最后,要学习动物的走路方法和骨骼的关联性,使各自的动物的脚会不会不协调,可以自然地描绘出来。
跖行:脚底(手掌)整体放在地面上的方法。这种步行的动物包含有人类的猴子和熊等。都是长着手脚的动物。
趾行:在走路的时候,只有在休息的时候会用到脚后跟。这种步行的动物有狗和猫等。无论哪一种都是擅长跑步的动物,可以控制猎物,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自由地移动。
蹄行:仅用指(趾)端的蹄着地行走的方式。这种步行的动物是马、牛、鹿等有蹄类(在脚尖上有蹄子的动物)。有蹄类动物,为行走时的脚宽度,手骨变得极端长,与人的脚后相比,位置有变高的倾向,在外表上看起来,关节是相反地弯着的。这就是所谓的“逆关节”的真面目。
这次学习了动物的身体结构和规则性。除了这次提到的内容以外,动物的身体还有各种各样的特征和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