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早的校园里,阳光倾泻在教二草坪上,校园里热热闹闹的,广播台在每一段路灯之间大声读着新闻,练太极的老头儿在林间舒展身体,有人晨跑完满身是金色的汗泽洒落,不知谁家的小狗跑到腿边嗅嗅又跑开。
坐在长椅上吃完了面包,头一回以一种旁观者的心态看着匆匆赶路避免迟到的人们(虽然我也有早课),就产生了写点东西留作经验的念头。
做自己想做事情的年级。
遂自称老狗,取可爱尚存,但皮得很之意。
遂有老狗记,在最后一年,想到什么就写什么。开心就写,不开心也写;有酒可以写,没酒一样写;披着大衣继续走在斜阳里,假装要去拯救星球,前兜插着钢笔和未写完的信。
第一次写交换和出国,系整理的一篇笔记,若能有所帮助便心满意足。
1.为什么要交换/出国:
涉及到个人发展的问题。考研/工作/出国/保研,这些不急着做出决定,但的确应该从大一开始就为这些事情做好准备,否则等第一学期考试结束后发现绩点掉的很厉害,后面再想追就很难了。
GPA在大学是王道,有高绩点的话什么出路都会方便一些。
不要盲目参加学生活动把自己搞得很累耽误正业,找到一两个组织或社团专心做下去就可以了。
我选择交换就是想出去感受一下,是否适合出国学习,独立生活是怎样的,国内外教育有什么不同,后来发现从环境、生活质量和接受教育的方式上看,国外确实更好一些。
当然不同人选择交换的目的是不同的,我也听说过有的项目很水但是很容易刷高GPA…去欧洲交换就很容易把欧洲玩一遍,也是一次很难得的经历。
至于出国,有些时候别无选择,有些时候是想换个专业而国内没有合适的,有些时候就是想远走高飞。
如果特别想回国发展,保研比出国要容易一些,因为研究生所在的城市很容易成为以后发展的城市。
但我还有一个观点,就是足够强大的话就没有那么受束缚,想留就留想走就走,美国难留也有人留下来,也有人回国了开始后悔,在哪儿都发展的很好,都是看自己的本事。
2.出国要准备什么:
绩点最好在年级排名靠前,不能给出具体数字了;
面试也很重要,校级项目比院级项目更看重面试表现等软实力;
护照去附近的派出所就可以办,在网上查好需要什么规格的照片预约办理,很快就能拿到。
存款证明在申请那个学期办理就可以,10-15万定期存单让银行开一张证明,这是办理签证用的。
关于交换计划:要选什么课,怎么学习,生活怎么安排,有什么感兴趣的科研项目,想在哪些方面努力提升,想在课外学习什么等等。申请的时候要用到,也是指导自己以后不忘初心。
3.人民大学交换项目介绍:
学校项目竞争激烈,但资助更多;学院项目更看重绩点一些。
根据自身情况选择项目时长,一年的那种意味着几乎肯定是毕业出国了。要注意和国外老师套近乎将来写推荐信用。不想耽误实习的话可以在国外找,一般非营利组织会接受这种实习。
劳人院的项目都非常好,康奈尔是人力资源的发源地。
注意查一下留基委的资助学校名单,如果有的话就可以放心啦,没有也没关系,自己要多一些钱。
4.注意事项:
考虑家庭负担情况。
孤独是很致命的。有和自己独处的能力。
交换一时爽,补课火葬场。
国外确实很乱,危险就在我身边擦身而过,欧洲美国都是如此。
半年前,直到登上飞机飞往欧洲,我都没有产生太多离愁别绪,直到第一天晚上从机场回来,十点多在地铁站等待的时候,周围一个人都没有,安静地像乡下,才开始意识到自己已经处在另一个国度,真真切切开始了自己的维也纳交换之旅。
维也纳的街道很窄,建筑都不高但是很密,楼房外面有花朵点缀,临街往往是一扇厚重的大门,门后庭院里是居民住的楼宇。路上跑着有轨车,看到行人司机会敲响小铃铛停下来等待。无论是公交还是地铁,上面都有很多人在看书,这个小习惯让我会心一笑。
维也纳作为音乐之都,街头的音乐文化也是随处可见,一个人弹钢琴就会有很多人驻足,跟着打拍子,在一曲终了的时候为他鼓掌。
这边的人由于基因原因都又高又美,对我这个半吊子也很友善。银行的爷爷耐心跟我说办卡的事情,超市的小哥逛了几次后也跟我说说附近哪里的菜便宜,随便问一个人路都很友好地停下脚步等你说...相比国内确实少了很多戾气,人们没那么着急,到了这边我自己也不着急了,慢慢地跟着有轨车的叮当响节奏来就对了。
奥地利这个国家都很慢,街道上的咖啡店到处有人坐在长椅上一坐就是一下午,车远远看到你都会停下来示意你先走,电梯里没有关闭门的按钮,晒太阳是第一要务,商店关门早,安息日基本全关...这种心理状态是发展中的我们怎么也体会不到的吧。
维也纳有绵延不绝的历史,从哈布斯堡家族的辉煌到一战二战的迷途被入侵,再到战后被分割如同柏林划成四个区,到如今的联合国第三大办公地,永久中立国身份,奥地利走过了漫长的旅程,如同一位优雅的老贵族,不急不慢。
除此之外,维也纳还有600多家博物馆和与之对应的名人资源,太多名人曾在这里居住过,施特劳斯,勃拉姆斯,莫扎特,佛洛依德,这里确实是一处圣地。
人文景观丰富,自然景观也不差,单单看美丽的建筑和晴朗阳光下的森林,与波光粼粼的湖泊,便心生向往,维也纳的魅力就是这样多层次、多角度的,
说说维也纳的交通吧,公共交通无缝衔接,有轨电车、地铁、轻轨准点百分之百,基本换乘不用走远,凭一张卡可以通吃。有趣的是地铁没有北京那种挡板,人们想进就进,也不用刷卡,车上也没人查票。听说有随机查票的,抓住会罚款100欧,但我还没遇上过。车门不会自动开,需要按动一下,无论你是上还是下,但是会自动关闭。令我不适的有一点,就是自行车道常常变换,不按照靠右行的原则来,有的时候双向自行车道都在一边,曾经吃过亏以为没有自行车道结果和汽车抢道。而且市内红绿灯很多,又有很多上下坡,所以开车的话第一技术要好,第二要有耐心,我觉得还不如骑车快。
然后说说这边的课程吧。由于奥地利是说德语的国家,所以供我选择的英文课程很少,交换前选学校的时候其实无视了这些障碍,一心想着来到古典的中欧过一段梦幻之旅,好在英语在这里的普及率也非常高,算是没太影响到我的生活。
上课的时候我才真正感受到欧洲学生的积极与主动。之前在人大上课时除非老师提问否则绝少说话,但在特重上课表现的课堂上不开口发言等于自掘死路。不断有人在上课时随意打断老师的话,并且老师也不生气,两个人会即兴开展讨论,直到解决那个同学的问题。维也纳大学的课堂,讨论绝对是重中之重,多种观点在这里热情洋溢地碰撞,最后形成智慧的结晶。
在讨论的过程中,我们的感情也在加深,也收获了好多朋友,他们都是来自欧洲各个国家的交换生,对中国充满了好奇,并且保持着开放的态度。没有歧视,没有偏见,他们的态度真的非常友好,跨年的时候还邀请我去一起喝红酒,在这种多元文化环境下,我也渐渐放下了羞怯与不自信,对欧洲面临的种种政治困境也有了直观的了解。
「经历过那一段,你会知道你是谁、你要什么。」现在回头看,是这段经历让我体认何谓真正的成长与学习,在逆境与考验下倾听自己的声音,与感谢外来一切的给予——这样的碰撞,激发出殊异而珍贵的火花,将是我永远的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