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8年初,邓小平访美专机抵达华盛顿。
时值严冬,但寒冷的天气阻挡不了欢迎人群的热情,其中数十名中国留学生更是无比激动。
他们是改革开放后第一批公派赴美留学生,总共有52人。
是因为邓小平的英明决策,他们才得以出国赴美,在世界最顶级的大学学习先进科技知识。
有人担心国家花费巨大代价送留学生出国,他们会沉迷于西方世界的“灯红酒绿”与“糖衣炮弹”。
最后辜负国家的付出,留学有成却不归国,毕竟这种事在之前是有发生的。
但是邓小平只说了一句话,便打消了人们的疑虑,让所有人都佩服不已。
那么,邓小平具体说了什么,而这52名赴美留学生,留学前后都有哪些故事?
今天带大家了解下这段鲜为人知的历史。
一、重启公派留学政策的背景
中国公派留学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清朝末年。
当时清政府掀起了轰轰烈烈的“洋务运动”,为了“师夷长技”。
从1872年开始,共有三批120个平均年龄仅12岁的中国幼童,被清政府公费派往美国求学。
这些留学生中诞生了一批杰出的人物,有民国第一任总理唐绍仪、主持修建中国第一条铁路——京张铁路的詹天佑、杰出的外交家梁诚等,在各个领为中国的复兴做出杰出的贡献。
新中国建立后,我国政府采取向社会主义阵营一边倒的外交政策,这一时期的公派留学,只面向苏联和东欧国家。
改革开放前,共派遣了两万多名留学生,学习工业、农业、军事、水利、医学、气象等关系国计民生的学科,为百废待兴的各行各业提供了急需的人才。
后来由于国际形势的变化,中国每年留学生派遣人数逐渐较少。
詹天佑
到上世纪60年代末,公费留学生事业彻底停止。
1977年党的十届三中全会出重大决议,恢复邓小平的领导职务,邓小平作为党的第二代领导集体核心,带领人民走上改革开放的道路。
邓小平亲自抓起教育事业,当年就恢复了中断十年的高考制度,他认为提升科技文化水平是国家发展的根基。
当时全国人民都在高喊“知识就是力量”的口号,邓小平指示曾经担任清华大学校长、教育部部长的蒋南翔,对高等院校的教育状况进行调研。
《清华大学调查报告》于1978年5月底呈交给邓小平,该报告首先分析了清华大学的现状。
其次提出了要加强对中青年教师的培养,为优秀人才提供出国进修的机会。
这份报告深深触动了邓小平,在恢复高考当年,邓小平就众多场合多次强调要办好北大清华等著名学府。
恢复高考
1978年6月,邓小平召见蒋南翔和国务院副总理方毅、教育部部长刘西尧、清华大学校长刘达,进行了重要的谈话。
话题从清华大学开始,从恢复梁思成的名誉,谈到处理冗员、引进先进设备,最后转到了当天的谈话重点——留学问题。
经过与在场众人的深入交流,邓小平最后拍板决策——大规模派遣留学生到发达国际学习。
二、大规模派遣留学生政策引发争议
邓小平年轻的时候曾经赴法国勤工俭学,对留学生事务和教育国际化有切身体会。
赴法勤工俭学时期邓小平
有同志担心大规模派遣留学生花费巨大,以当时中国的经济水平难以承受。
根据建国初期的经验,派遣一个留学生到苏联留学的费用,相当于国内培养30个大学生。
而美国等西方发达国家生活消费水平比苏联高,向这些国家公费派遣留学生,费用只会更高。
针对此种顾虑,邓小平说,要提高我国的科技水平,除了要提高本国高校的教育水平,还需要派人出国学习,大规模派遣留学生是“五年内快见成效,提高我国水平的重要方法之一”。
他强调,要成千上万地派,不是只派十个八个,当年就先派3000人出去,教育部门研究下,花多少钱都是值得的。
还有人担心,国家花费巨大代价,最后留学生却不回来。
这种担忧不无道理,1978年我国人均国民收入是美国的1.5%,留学生从物资匮乏的国内到发达国家。
上世纪的美国
难保一些人意志不坚定,被国外灯红酒绿的生活腐蚀,最后将回国念头抛诸脑后。
还有一些人也不全是因为留恋物质享受,比如获得195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的杨振宁、李政道。
他们是解放前民国政府的公派留学生,学成后没有归国,一方面是当时中美处在敌对阵营归国困难重重,还有个重要原因是当时国内的科研条件远不如美国,他们为了在学术上取得更大成就而选择留在美国。
但邓小平不愧是有大格局、有魄力的政治家,他说:“不要怕出现一点小问题,绝大部分的中国留学生都是政治上可靠的,个别人思想不坚定,出现一点问题也没什么大不了。即使1000个人里面跑掉100个,也只占十分之一,还剩下900个。”
他强调,当年就派3000人出去,准备坏300人,五年后也可以收回2700人,要千方百计加快步子,路子要越走越宽。
邓小平
邓小平一席话显示了他的决心,也让之前心存顾虑的干部明白。
要提高我国科技水平,大规模派遣留学生去发达国家学习是必要举措,患得患失只会让路越走越窄。
邓小平在派遣留学生决策上一锤定音,有关部门按照他的指示开始紧锣密鼓地筹备工作。
三、与美国就留学生问题的接触谈判
广大的教育工作者受到极大的鼓舞,但是又有清醒的认识。
新中国只有向苏联和东欧国家派遣留学生的经验,与西方国家长期缺乏接触。
对西方国家的学校缺乏了解,如何选拔派遣留学生,缺少经验。
当时中美两国还未正式进入外交关系,这一年7月,美国科技代表团来华访问。
邓小平在会见代表团团长美国卡特总统科学顾问普雷斯博士的时候强调,中美两国在科技领域的交流有重大意义。
中国需要向发达国家学习,他当面表达了向美国派遣留学生的要求。
代表团团长人选至关重要,需要对美国社会和大学的情况有一定的了解,还需要在学术界有一定的知名度,在社会上有一定的影响力,经过多方讨论。
最后决定由北京大学校长、中科院副院长周培源担任,最后选定的11个代表团成员中,有科技界人士、教育部和外交部工作人员。
代表团一行将掀开中美交流的新篇章,是中国教育和科技面向世界的重要一步。
代表团于同年10月7日抵达美国,先后访问了纽约,洛杉矶,华盛顿等城市,与斯坦福大学等著名学府进行了接触。
代表团所到之处都受到的热烈欢迎,美国各大名校的负责人纷纷表示,欢迎中国学生到来。
当月12日,代表团在华盛顿与美方进行谈判。
代表团团长周培源首先做了发言:中国是个历史悠久的国家。在5000年的历史上创造了灿烂辉煌的文化,对世界文明的进步做出了重大贡献。但是从近代开始,中国的科技文化等方面与发达国家的差距越来越大。我们承认落后的现状,也努力改变。在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基础上,也要努力学习外国的先进科技文化。对外开放,向外国学习是我们的一项基本国策。
但是谈判的过程并非一帆风顺,因为当时中美两国还未正式建立外交关系,国际形势又错综复杂,谈判双方在具体问题上存在分歧。
代表团
就此代表团做了两手准备,一方面力争达成双方口头谅解,另一方面又拜访各大高校和学界人士。
如果政府间协议无法达成,争取通过中美高校的交流活动派遣留学生。
代表团团长周培源23岁就在美国取得了博士学位,在美国各界有许多的老同学、老朋友。
在谈判间隙,周培源和代表团访问了美国国防部长和杨振宁、李政道等美籍华裔科学家,充分听取各方建议,宣传中国的情况,为协议的达成进行不懈的努力。
经过中美双方各界人士的努力,最终达成了11项口头谅解。
因为中美两国还未建立正式外交关系,国内指示不能签署书面协议。
谈判达成了这些成果:明确了1978年到1979年中美两国互派留学生、访问学者的人数,鼓励两国大学和科研人员接触交流。
周培源
四、首批赴美留学人员的选拔
与此同时,国内教育部就留学事务也在有条不紊的进行工作。
根据邓小平讲话的精神,教育部迅速呈上了《关于加大选派留学生数量的报告》。
报告称,当年至少选派3000名留学生,为明年工作做准备,今年至少选拔5000到6000人,其中大学生占60%~70%,以后逐年提高研究生和进修生的比例。
关于大规模派遣留学生的决策传到我会上课引起了激烈的讨论,大部分人都赞成拥护这一决议,争论的焦点集中于应该选派哪一年龄段的人员出国留学。
当年8月,教育部两位同志写信给副总理方毅,同时请求将他们的建议转达给邓小平。
他们在信中提出了自己的建议:根据建国初期的经验,选派一名留学生到苏联留学,花费相当于国内培养30名大学生。
高中毕业生的心智尚未成熟,缺少社会阅历,容易被西方发达国家的生活方式和思想影响。
首批留学生合影
本科生到国外留学只能学习专业基础课程,其实这些大多数都能在国内的大学学习到,他们回国以后并不能解决各行各业急需的问题。
与此同时,中科院一位研究人员也写信表达建议:认为现阶段不适合大规模派遣本科生出国留学,希望听取社会各方意见后,慎重做出决策。
在同年6月23日的谈话中,邓小平希望大规模派遣外语基础好的高中毕业生出国留学,在看到以上这些不同意见以后,他逐渐改变了最初的设想。
三个月后,通过出国留学人员考试,先选拔出3000人,在重启中筛选出政治可靠、业务能力强、想学习能力强的52人,主要是各大高校和科研机构的在职学者、科研人员。
此时,国际形势变化对于大规模派遣留学生也很有利。
首批留学生
1978年12月,中美两国领导人宣布两国将在次年1月1日正式建立外交关系。
首批52名赴美留学生听到这一消息,欢欣鼓舞,美国方面也积极配合,他们于1978年12月26日登上了奔赴美国留学的飞机。
五、邓小平访美助力留学事务
中国外交形式一片大好,年底中国政府宣布,邓小平将于1979年1月对美国进行国事访问,首批52名赴美留学生也在为邓小平访美欣喜不已。
因为中国驻美国大使馆正在筹办中,工作人员不足,急需这批种外语的留学生协助工作。
在邓小平访美前夕,大使馆对留学生的工作进行了安排。
他们中的一半人前往美国华盛安德鲁斯空军基地,手持国旗和欢迎的横幅,迎接邓小平的到来。
中美建交联合公报
另一半人负责在大使馆进行一些清扫整理的工作,为即将在大使馆进行的外事活动做准备。
1978年1月,邓小平乘坐的专机抵达华盛顿,包括20名留学生在内的四百多名华人华侨在鹅毛大雪中热烈欢呼。
留学生柳百成眼含热泪,怀着感激的心情说,如果没有邓小平,我肯定没办法到美国来留学。
第二天上午10点,邓小平在白宫草坪与美国总统卡特会晤。
在华盛顿的所有中国留学生都接到了邀请,他们亲眼见证了中国和美国国旗在白宫缓缓升起。
随后邓小平与卡特进行的三轮会谈,讨论的交换留学生的问题。
最终签署了《中美科技和文化合作协定》,将之前周培源代表团所达成的口头谅解转化为正式书面协议。
邓小平表示,中国注重向外国学习,要大规模向美国这样的国家派遣留学生,同时中国也欢迎美国留学生到中国学习访问。
邓小平访美期间与卡特合影
卡特总统对达成这一外交成果欣喜不已,他表示要使两国的关系正常化,像这样协议的签署不应该是特例,应该是很平常的交往。
在邓小平进行国务访问的同时,其夫人卓林与卡特夫人也在进行多项社会活动。
在子午线饭店,卓琳与留学生代表进行了亲切谈话:“国家花费很大的代价把你们送到美国留学,你们学成以后一定要回国,不然小平同志会很着急的。”
卓琳女士的谈话,让留学生深切地体会到,为了让他们出国留学,邓小平承受了各方面的巨大压力。
邓小平的日程安排非常紧张,但是他仍然在百忙之中抽空在大使馆接见中国留学生,并与他们合影留念。
这批留学生很珍惜邓小平为他们争取的出国学习机会,初到美国每人手中仅有50美元生活费,尽管条件艰苦,在学习上没有一丝懈怠。
他们不忘报效祖国的初衷,学成归国后,为我国科技进步做出了卓越贡献,成为各自领域杰出的专家,其中有七人成为两院院士,三人获得中科院院士提名,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大奖。
其中姜伯驹在归国的1981年就当选院士,成为中国低维拓扑学的开拓者,之后又培养了数十名博士。
赵南明归国后主持成立清华大学康复生物系,先后承担国家多项科研项目,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
张楚汉成为水利水电专家,科研成果广泛应用于三峡工程等国家级重点项目。
从首批公费派遣赴美留学生开始,中国逐渐大规模向发达国家派遣留学生,学习国外先进的科技文化和管理经验。
如今每年有70多万人出国留学深造,随着中国飞速发展,国内外差距缩小,越来越多留学生学成之后选择回国发展、建设祖国,中国也得益于教育的国际交流,科技水平不断提升。
回首40多年前关于派遣留学生的决策,不得不感叹邓小平的高瞻远瞩和英明果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