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文挺恋旧,上海对他来说就是一种旧,回忆往事,仿佛当初的种种就在眼前。比如上海国际电影节初创时,自己还去帮忙找过赞助,再比如与大师谢晋当年的缘分,回味起来如数家珍,“他当年去中戏找我拍戏,坐在我宿舍床上和我聊天的场景,我仍然记得。谢晋导演第一次找我,是想合作《赤壁》,不过,后来我们合作了《芙蓉镇》。”
拍摄芙蓉镇期间,姜文在上海工作了一年半,他依然念得谢晋的伟大,念得上海电影人对艺术的态度和工作方式,也念得上海的好。“我特别喜欢上海,让我干什么都行。”
姜文也更愿意尝新,这次来上海,姜文还特意建了个群,“让他们推荐去过的没去过的饭馆。”
而回到上海国际电影节再续旧缘,不仅是来干一件“大事”,而且是一次全新的挑战。金爵奖评委会主席重任在肩,今年的主竞赛单元竞争非常激烈,美国影片《星期五的孩子》、中国影片《找到你》、伊朗影片《帽子戏法》、波兰影片《记忆殇口》等13部作品入围,要在精品中选精品。聊起这副担子,姜文也显得异常严肃,“从好电影中选出更好的电影挺难的,我们努力做到吧。”
姜文更看重内在的东西,相比日新月异的电影技术,他更看重电影的艺术,借用那句老话,形式为内容服务,内容是最重要的,而技术只是让创作者更方便的去实现以前不能实现的东西。对于中国电影不断“走出去”的现状,姜文也更看重“量到质的变化”。
姜文坦率地表达了自己对电影的态度,那么今年的金爵奖入围电影中,哪些精品中的精品又能打动姜文和其他评委呢?让我们拭目以待。
姜文出席金爵盛典开幕式。(CFP图)
第21届上海国际电影节金爵奖评委见面会
好电影的标准有很多,但最重要的是要有动人的力量
《每日新闻》记者陈宏实习生赖鼎睿
17日上午,第21届上海国际电影节金爵奖评委见面会在上海银星皇冠假日酒店召开。主竞赛单元、纪录片单元、动画片单元的12名评委到场,表达了对电影节的祝福,和对金爵奖的期待。“直击人心、足够真诚”,这些选片的标准,也被各位评委频繁提及。
期待在上海看到高水准的参赛片
主竞赛单元评委会主席姜文导演,在此前的金爵盛典上,就已经表达过自己和上海的渊源,以及和上海国际电影节的渊源——毕竟,上海国际电影节是他非常钦佩的“真正的电影大师”谢晋导演参与创办的。在昨天的见面会上,像半个主人的他,人气极高,不时调侃大家几句,让气氛颇为热闹。
“在座很多人还没出生的时候,我就已经来上海拍电影了,拍了谢晋导演的《芙蓉镇》,还拍过中外合拍片.”姜文讲述了自己和上海的情缘,“对我一个北方人来说,上海这座城市务实,而且很有效率。我非常高兴来上海国际电影节,担任主竞赛单元的评委会主席。”
他还透露,最近因为拍片在上海待了8个月,因此对上海十分熟悉,也很喜欢这座城市。“我们上海国际电影节是A类电影节,选片是非常好的。同时,也希望评委们在评选之余可以享受这个城市。”
知名演员秦海璐是上海国际影视节的常客,2016年她担任了上海电视节白玉兰奖的评委,今年又担任了电影节的评委,她笑说:“两者的区别,就是电视和电影两个门类的区别。”不过,玩笑归玩笑,她对上海国际电影节的选片水准非常认可,“我很高兴看到了很多现实主义题材的作品。”
土耳其的导演、编辑、制片人赛米·卡普拉诺格鲁同样表达了对上海的喜爱。“很高兴来参加上海国际电影节,我认为我们电影人选电影有自己的标准。”
纪录片单元的评委会主席皮尔乔·汗卡萨罗来自芬兰,她去过很多电影节,也曾是奥斯卡的评委会成员。这一次来到中国,她期待有更多的发现。“来到中国,来到上海,非常期待可以看到跟中国有关的、带有中国特色的作品。”
中国纪录片导演吴文光第一次来到上海国际电影节。“我希望能在电影节看到高品质的作品,我指的是可以显示出上海国际电影节的品质。我知道一些片子非常难进电影节,在国外电影节更不容易看到。这些都是非常棒的纪录片。”
来自日本的动画片导演片渊须直作为动画片单元的评委则表示,当下动画电影的定位正在不断变化,非常期待在这里可以与大家探讨动画片与普通电影之间的同与异,看到二者之间的联系与不同的发展。
金爵奖好电影最被提及的标准是“打动人心”
见面会上,每位评委都阐述了自己评选影片的标准,而被普遍提及的,是电影是否真诚,是否能够直击人心。
来自匈牙利的导演与编剧伊尔蒂科·茵叶蒂最看重电影中的情感表达。“最重要的是触动人们内心深处的情感,这也是我最想在作品中看到的。”
演员张震也表达了类似的看法。“评判时最重要的是我的直觉。一部电影能否把它想传达的东西传递给观众的内心,这个在我看来最重要。”
来自土耳其的赛米·卡普拉诺格鲁的第一标准则是导演的真心。“我首先看的是导演真正想拍的是什么,我认为电影是一门艺术。”此外,他表示会更青睐与自己的作品有契合之处的电影。
来自美国的制片人大卫·佩穆特则表达了金爵奖评选的公平性。“我们要把各个电影都看一遍,每部电影对评委来说都是非常公平的。我觉得我只是一名观众,这也是我的初心。”
演员秦海璐直言:“对我来说,没有什么标准。”她认为每一部影片的主旨是不同的。每个导演的生活不一样,所产生的认知和选择的表达方式会不一样,表达深度也自然不一致。因此并不存在一个绝对的标准。但她随后提到了三个可以参考的维度。第一,这部电影在表达上是否清楚;第二,表达方式是常规的还是非常规的;第三,电影能否触动到人内心最本真的地方。“触动人心的题材本身就有,而是否能打动社会、有深度,是我们评委可以商榷的地方。”
以色列纪录片导演约阿夫·沙米尔认为,纪录片最重要的是讲述一个好的故事。“期待在上海国际电影节上看到有创新的、有力量的、有质量的,同时也是真实的好故事。”动画片单元评委主席雅克-雷米·杰瑞德在这次电影节中有许多新的发现,并用一种风趣幽默的方式表达了自己的评选标准。“杰出的动画片有三个标准。一,好故事;二,好故事,三,好故事。”
当然,一个电影节的评奖,最能直观反映的是评委会主席的水准——他和他所率领的团队,取得的“最大公约数”,将体现在最终的获奖名单中。
评委会主席姜文强调上海国际电影节要有自己的标准。“这不是在院线,不是票房评选,要有来这儿评选的意义。”他认为好的作品需要有原创性,如果没有原创性,那这部电影必须把非原创性的东西做得更好。
本届电影节共收到来自108个国家和地区的报名影片3447部,共有13部剧情片、5部纪录片和5部动画片入围角逐最终的奖项。评委们经过多日的高强度看片后,将选出自己心中的最佳,然后评选出各大奖项的归属,金爵奖颁奖典礼将于24日晚在上海大剧院举办。
金爵奖评委与观众见面。(《每日新闻》记者张瑞麒摄)
动画评委定义新时代中国学派:时尚化
《每日新闻》记者陈宏实习生王子涵
昨日,在第21届上海国际电影节金爵奖动画单元评委见面会上,中国动画片导演孙立军提出未来要重振中国动画学派,在传承传统的同时,敢于创新,让传统时尚化,让中国动画重立于世界艺术之林。
过去的几十年间,中国动画经历了曲折的发展过程。发轫于二十世纪五十年代的中国动画学派涌现出大批汲取中国传统艺术精华,以中华民族特色为根骨,真正具有中国气派的创世佳作。雅致清新的水墨动画片《小蝌蚪找妈妈》《牧笛》,质朴活泼的剪纸片《猪八戒吃西瓜》《渔童》以及稚趣盎然的折纸片《湖光歌舞》等,为中国动画片赢得了“中国学派”的国际声誉。
如今中国动画受到美国和日本动画学派冲击,创作者审美也受其影响,始终摆脱不掉模仿的影子,动画市场难觅中国特色。对此,本届评委会评委、中国动画片导演孙立军指出:“近几年中国动画虽然发展迅速,却鲜有佳作。如果只是简单模仿别国,这样的作品拿到国际上是很难获得尊重的。”
国外的评委,也同样期待能在国际舞台上看到中国特色鲜明的动画作品。本届评委会由创办过疯影动画工作室的法国知名动画片导演雅克-雷米·杰瑞德担当主席,谈及对上海电影节动画单元评选的期待,杰瑞德表示:“动画片在全球受众面广,在中国也深受观众喜爱。非常希望通过上海电影节这次宝贵的机会,发现自己之前不熟悉的亚洲动画类型,同时希望对中国动画片有进一步的了解。”
去年凭《在这世界的角落》斩获日本电影旬报大奖第一名的日本动画片导演片渊须直也是本届金爵奖动画单元评委之一。谈及自己的获奖电影,片渊表示这部电影的成功让他意识到目前动画电影的定位正在发生变化,而动画电影的制作也正在向实际拍摄电影的方向靠拢。因此他非常期待能在本届上海电影节了解到动画片和普通故事片在未来的发展方向。
中国动画片导演孙立军。(《每日新闻》记者张瑞麒摄)
金爵奖评委会主席姜文:
做电影要忠于自己忠于生活
在金爵盛典上,姜文赞谢晋“是真正的电影大师”;在金爵奖评委见面会上,他动情回忆在上海的工作和生活经历,俨然半个主人姿态;在晚上的“上影之夜”,他又和陈冲等人再度缅怀谢晋。“我特别喜欢上海,让我干什么都行。”在昨天接受《每日新闻》记者专访时,金爵奖主竞赛单元评委会主席姜文很是动情,少了其它场合采访时的那些调侃。
“会建个群给评委们推荐饭馆”
Q:能聊聊您和上海国际电影节的渊源吗?
A:上海国际电影节初创时,缺少运营资金,我还去帮忙找过赞助。当然,最主要还是谢晋导演,他当年去中戏找我拍戏,坐在我宿舍床上和我聊天的场景,我仍然记得。谢晋导演第一次找我,是想合作《赤壁》,不过这是最后没成,后来我们就合作了《芙蓉镇》。为了拍摄《芙蓉镇》,我在上海工作了一年半,上海电影人对艺术的态度和工作方式,让我印象深刻。
Q:对谢晋导演怎么评价?
A:他很伟大,他是伟大的导演,真正的电影大师。
Q:所以对上海有感情?
A:我来上海国际电影节好多次了,这次是邀请我做评委会主席。我特别喜欢上海,让我干什么都行。来之前我建了个群,让他们推荐去过的没去过的饭馆。”
“希望上海电影节选出最好的片子”
Q:作为评委会主席,您觉得上海国际电影节金爵奖的最佳影片,应该具备怎样的特质?
A:我不知道。因为选片不是我们选的。当然这也是符合惯例,评片人不选片,选片人不评片。当然我希望上海电影节是A类电影节,选出来的都是最好的片子。我们是从最好的片子里选出来推荐的片子,当然这对中国电影节的话语权是有利的。
Q:从演员到导演再到评委在这些不同角色之间转换,您对电影的理解有改变吗?
A:这就像你问我穿黑T恤、红T恤、白T恤有什么不同,对吃有啥认识,我对电影的认识和我做导演做评委会主席没关系,不会影响我对电影的认识,角色就像一个外套一样,做演员到导演其实就是从镜头前到镜头后来回转,我做导演的时候也从没放弃做演员,所以,的对电影的认识上,没有太多本质的变化。
Q:现在的电影新技术层出不穷,不少导演都喜欢使用新技术,您如何看待电影技术和电影的关系?
姜文。(CFP图)
“忠于自己忠实生活不要伪造”
A:其实我没想过民国三部曲,我未来可能会继续拍也可能不拍。我对什么都感兴趣,我到一定程度才有能力和权力用电影表达。如果没有找到有兴趣的东西,我就放弃,很多人比我有勇气,一直在拍,我很佩服他们。
Q:您是不是觉得自己今天的作品比以前好?
A:可以这么理解,因为我也在长大,可能没有情趣再去拍《阳光灿烂的日子》,因为五十多岁的人装不出、也没那个感觉了。我得拍我现在能拍的东西,现在才有价值。我觉得黑泽明的电影或者库布里克的电影有意思,你能看见他年轻时是这么拍,年龄大了是这么拍,你能看到他们生命的历程。那你如果要看到一些老头装小孩,或者老太太装少女,有什么意思?
“中国电影处于变化中”
Q:刚才在见面会上,您说和演员张震一起做了好几次评委,包括西宁的FIRST青年影展,您觉得青年导演的特质是什么?
A:年轻绝对不是资本,很多人就这么稀里糊涂过去了,没做什么就这么过去了。青年要有态度,有自己的态度,哪怕是错的,没有自己的态度,只有公共态度或学别人,都是浪费。
Q:现在中国电影都在讲要走出去,您觉得走出去还需要做什么?
A:得分怎么走出去,有些是确实通过电影的途径走出去,有些是通过别的。有些不是走出去了,还是在自家,只是自家人跑别处去看了——在华人区放映什么的。想要让中国的电影给世界认识,首先弄清楚这三种不同的“出去”。当然,我们也要认识到中国普通人走出去了,中国的存在感更强了,这跟中国的发展有关系。起码大家可以全球转,这种时候也就把中国电影带到更多的地方去,但有没有带到更高的地方去又是另外一回事。所以昨天我也说了,从量到质的变化,我认为现在中国电影处于变化中。
姜文。(《每日新闻》记者张瑞麒摄)
第二部金砖国家合作影片《半边天》发布
聆听全球女性的故事
昨日下午,第二部金砖国家合作影片《半边天》于上海银星皇冠假日酒店举办新闻发布会。以“当代女性情感与社会”为主题,《半边天》汇集了来自五个“金砖国家”的五位女性导演的电影独立短片。“半边天”是中国人非常熟悉的女性概念,如今也越来越被世界各国所接受。
“金砖国家”的第二部合作影片
期待世界聆听女性的声音
新时代的中国电影机遇与挑战并存
做最对的内容、最好的内容才是一个电影企业安身立命的根本
《每日新闻》记者郦亮实习生谢文璐
昨天,上海国际电影节金爵论坛之“新时代的中国电影”论坛举行。论坛邀请中国电影行业平台运营者和电影行业全产业链企业家进行话题讨论,旨在探讨新时代中国电影发展路上的机遇与挑战。
中国电影银幕数量稳居世界第一
新时代中国电影产业可谓朝气蓬勃。中国电影产业稳定发展,国产电影保持了市场主体地位。中国电影市场规模不断扩大,银幕数量稳居世界第一。目前中国电影形成了规模庞大的内容制作生产体系,故事片产量位居世界前列。
上海电影(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任仲伦以上影的发展为例,认为中国电影产业发展到现在是一个厚积薄发的结果,也是诸如上海打造“全球影视制作高地”等系列政策推动之下的结果。并且影视大企业的发展,可以鼓励帮助中小电影企业健康成长。
做最对的内容、最好的内容,才是一个电影企业安身立命的根本。中国电影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国家一级导演江平认为,在目前“群雄逐鹿”的中国电影市场,已经很难说谁是领头羊,电影界的领头羊是市场上锤炼出来的,主要还是看电影作品。江平认为中影应该居危思危,因为现在中影已经不是过去那个掌控中国电影的“共和国长子”。“我们面临的是如何把中影做强,民营企业也好国企也好,都是要被市场检验的。在游泳中学习游泳,看清市场稳步前进才是正确的节奏。”他说,“中影有钱,但是绝不任性;中影可以呼唤属于新时代的作品,但是中影绝不忽悠观众。中影的7条院线4个板块都将踏踏实实给影视人服务,它们是人民的中影,老百姓的中影。不管是中国电影人还是外国电影人做的都是世界电影,都是地球村的电影。”
中国电影产业未来机遇与挑战并存
目前,中国电影产业面临着千载难逢的机遇。博纳影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创始人、董事长兼总裁于冬表示,从外部因素而言,目前好莱坞电影处于一个职业经理人的天下,他们不能赔钱,干完几年就走人,背后的投资家的要求就是盈利。好莱坞崛起的背后是一批伟大的创始人创造了从东海岸到西海岸的世界梦工厂,现在创始人退居幕后,职业经理人站到前台,这必然会影响到整个好莱坞电影制作的环境。于冬认为,现在是中国电影赶超好莱坞的绝佳时机。
对内来看,现在互联网大举向影视圈渗透,深刻地影响了电影的制作和传播。阿里巴巴文娱集团资深副总裁、阿里影业CEO、大麦网CEO樊路远认为,互联网作为一个平台,不是一个工具而是一种思想。樊路远认为,虚拟的网络和电影的结合,是未来发展的趋势,新的电影会怎样诞生,完全是一个值得所有人思考的问题。
头脑风暴
中国电影工业化该如何补“短板”?
上海国际电影节金爵论坛聚焦“电影工业化之路”
《每日新闻》记者郦亮
电影是必须走工业化之路的,但是中国的电影工业化刚刚起步,中国的电影人唯有沉下心来,悉心研究,奋起直追,中国的电影工业化才可能后来者居上。同时,也必须警惕电影过度工业化所产生的负面影响。昨天,上海国际电影节金爵论坛聚焦“电影工业化之路”,阿里巴巴影业邀请众多业内人士,把脉中国电影工业化的现状和前景。
中国电影的工业化才刚刚起步
电影工业化在电影制作人叶宁看来无疑是必须的。他说工业化就是一个产业的生态系统,里面规定了很多的规则和做法,相当于基础设施建设。也只有真正实现了工业化,中国电影才会持续健康发展。
叶宁经常收到一些剧本,他抱怨现在的剧本,10个里也看不到一个逻辑合理的,大多很狗血。有一次他遇到一个好莱坞团队,里面有一个编剧组,编剧组里有两个核心编剧作为协调人在协调5个编剧进行创作,一个编剧负责一个人物的刻画。叶宁说,这就是电影的工业化,工业化使得电影创作更有效率,而且更加精益求精。
《流浪地球》导演郭帆曾到访好莱坞,他的判断是,就工业化而言,中国电影比好莱坞电影晚25年。他认为,电影制作必须工业化,但问题是,美国的那些电影工业化道路没办法照搬到中国使用,因为两国的文化不同。叶宁表示,在现在中国的电影界,很多人都在找捷径,希望一夜成为天才。其实电影的工业化之路没有捷径,人们只有沉下心来一个领域一个领域地去研究,才有可能发展壮大。
电影过度工业化会有负面效应
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电影工业化也是如此。虽然电影的工业化是必须的,但是如果电影过度工业化,也可能产生负面效应。开心麻花总裁刘洪涛注意到一些好莱坞电影,没有太多的故事,只是一味地追求视觉冲击力。他认为这就是电影的制作过于标准化、流程化之后,电影的灵魂反而没有了。这是不行的。因为电影最终还是要靠故事说话,如果没有故事,徒有形式,是不能长久的。
电影工业化是必须的,但是刘洪涛认为电影的工业化有一个问题就是,这个工业化不像造汽车有一个标准,“一部电影在豆瓣上只有2分,但是制作人会依然觉得自己的电影是一部伟大的作品。”尽管如此,刘洪涛认为,电影制作依然有一些标准需要坚持,比如在工业化的同时,还要创意化。没有创意,观众不一定会捧场。
威秀娱乐集团亚洲公司总裁艾秋兴则认为,电影过度工业化可能会引发另一个问题。她说,过去拍电影是缺资金,所以制片方总是想方设法拉投资,但是现在工业化之后,制片方变得很有钱,于是出现了乱花钱的现象。比如有的剧组会花几百万美元到好莱坞请摄影师或者服装造型师,其实他们的电影可能刚刚才有一个故事大纲,还有很多环节需要处理。结果把钱花在了一些不那么重要的环节上,忽视了另一些环节。结果是花了钱没有拍出好电影。
第一现场
经典影片《大李小李和老李》沪语版上映
和电影节的兴旺一起,圆谢晋导演一个梦
6月17日下午,谢晋导演的经典影片《大李小李和老李》沪语版在上海影城巨幕厅举行首映式。知名导演、演员徐峥、郑恺和滑稽戏演员舒悦分别担任大李、小李和老李的配音,乔榛、奚美娟、茅善玉、唐嫣、俞红等沪上文艺界演员跨界公益献声,向逝世十周年的谢晋导演及海派文化致敬。
拍摄于1962年的《大李小李和老李》是谢晋导演唯一的喜剧作品,影片生活气息浓郁,充满海派风情。当年该片集聚了刘侠声、文彬彬和范哈哈等上海一批知名滑稽戏演员,以沪语拍摄,后因成本有限,未能录制同期声,只得采用普通话后期录音,以普通话的版本公映。
谢导曾说希望能够看到《大李小李和老李》的沪语版,而56年后这个未圆之梦终于实现。为重现该片的沪语喜剧魅力,上海影视集团特地引入2K画面修复技术,并重新录制影片音乐,特邀沪上文艺名家名角献声,力图还原电影活泼生动的海派文化底蕴。上影集团董事长任仲伦表示:“集合起这样一批优秀演员,主要是想让观众欣赏到沪语电影真正的魅力和趣味。经过几十年的语言演变,演员们还能够还原当时的语言环境,这些优秀的演员都付出了巨大的努力。”配音总导演乔榛接到邀请后,虽身体欠佳却依然毫不犹豫,披挂上阵。他表示:“向大师谢晋致敬,我们义不容辞,所有受邀的演员们都倾注心力再创作,在现场一遍遍地录音,只为达到最佳效果。”
时光荏苒,如今的电影产业蓬勃兴旺,让谢晋导演倾注了无数精力的上海国际电影节,其国际影响力也越来越大,这和沪语版《大李小李和老李》一样,都足以告慰谢导在天之灵了。
人物特写
潘兴源:戴党徽走红毯的“青年达康书记”
《每日新闻》记者陈宏
今年的开幕红毯上,大牌明星众多,但一位年轻演员经过时,却同样吸引了很多目光。他是电影《勇敢往事》剧组的潘兴源,他的特别之处在于,他在礼服的胸襟处,佩戴了一枚党徽!“其实,演员群体中,也有不少党员,但在我所了解的电影红毯上,还很少有演员佩戴党徽出席的,我希望通过此举,让大家增强自己的党员意识,我觉得很有意义。”他告诉《每日新闻》记者。他还透露,让自己非常欣喜的是,在走红毯之前,前不久在上海“我的电影党课”活动启动仪式上宣誓入党的电影老艺术家牛犇,竟然也佩戴了党徽,两人因此“惺惺相惜”。
提起潘兴源,很多人并不陌生,在此前大火的电视剧《人民的名义》中,他在剧中扮演了“青年达康书记”,这位“金山县县长”看起来是个“小鲜肉”,演技却是过硬,让不少人印象深刻。这次在电影《勇敢往事》里,潘兴源饰演了一位年轻的知青杨青山。作家叶辛之子叶田导演的这部电影,是一部正能量作品,取材于知青们的故事,记录着知青们的岁月点滴。这是一个关于知青一代人理想、信念、情感与责任的故事。潘兴源去剧组面试时,本来想面一个配角,却因为非常正气的外形和气质,被导演相中,饰演了年轻时代的男主角。
这么正气的气质,其实不是一天养成的。潘兴源告诉记者,自己一直在做“党员应该做的事”。他所在的党支部,此前是普陀甘泉路绿地第二支部,现在的青浦赵巷新城支部,组织党员活动时,他一直积极参与,“比如在早晚高峰时,去地铁站当志愿者,帮助乘客上车,并维持秩序,包括‘防小偷’。”
在前不久的一次支部活动中,他问活动负责人“是否需要佩戴党徽”,回来后想到自己马上要走上海国际电影节的红毯,他立即想到把党徽也戴上,“我相信党徽会在红毯上熠熠生辉的。”他说,如今一些党员演员,意识不太强,自己就想用这样一个小小的举动,提醒他们平时也要想到自己是个党员,“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我们国家从一贫如洗到发展到今天的成就,我希望新时代下,我们党员的风气更好一些。”
潘兴源并不是随便说说的。2013年6月他从东华大学表演专业毕业后,就响应国家“大学生应征入伍”的号召,毅然走进军营。在部队里,登央视、上春晚、扮演“青年达康书记”,他开始小有名气。而他的引领能力,此前已经展示过——已退役的潘兴源曾出现在华东政法大学,作为军旅青春偶像高歌一首《我要去当兵》,吸引了众多学生驻足,数十名围观学生当场表达了参军意愿。
当然,潘兴源也没忘了自己演员的本分,走上电影节红毯的他,也期待自己能有更好的表现,“目前还不敢想在上海国际电影节有什么表现,我的路还很远很远。”
潘兴源在礼服的胸襟处,佩戴了一枚党徽。(CFP图)
平台亮点
国际合拍片市场开幕
聚焦高效高质合作,构建战略协议蓝图
《每日新闻》记者陈宏实习生蒋诗瑶
合拍片市场为中外影人提供合作舞台
国际合拍片市场是由组委会同中国电影合作制片公司、意大利国家电影影像和多媒体工业协会(ANICA)、上海广电影视制作业行业协会、荷兰电影基金会、波兰电影协会等机构合作设立的,旨在为中外电影制片人提供合作的舞台,进一步促进市场交易。
中国电影合作制片公司总经理苗晓天在项目培训会上回顾了国际合拍片市场的发展历程,“国际合拍片市场是中国改革开放的产物。改革开放以后我国成立了中国电影合作制片公司,为越来越多前来寻求合作的国外公司提供沟通的平台。”早期中国电影产业并不发达,主要由国外公司投资,国内公司只是投入少量资金,提供支持。2000年之后,中方的参与度越来越高,近几年基本上都是中方作为主要投资方。他补充道,“中国电影合作制片公司进行了很多成功的投资,最后一部是《卧虎藏龙》,在这之后便主要转向协助中国电影主管部门进行合拍片的管理。”
签约战略合作协议才是长久之计
本届国际影视市场电影市场总共吸引251家来自全球各地的公司参展,其中电影市场以国内外电影全产业链展示和洽谈为主,致力于体现全产业、多元化格局。
那么在电影市场中发展势头良好的合拍片市场会带来什么利好呢?中国巨大的电影市场吸引了大量投资,而中国最希望的是通过合作让中国电影走出去,国际合拍片市场正是一座沟通的桥梁。苗晓天指出,“通过和国外优秀电影团队的合作,我们可以学习到很多电影拍摄的方法和理念,弥补我们电影制作中的不足,我相信这一点有助于中国从电影大国迈向电影强国。”
保加利亚索菲亚国际电影节主席StefanKitanov也发出了鼓励有所有电影创作渴望的人都参与到合拍片项目中来的倡议,他提到保加利亚为电影制作提供了多条融资渠道,包括保加利亚国家电影中心、保加利亚国家电视中心等,如果电影规模较大,还可以从欧盟的一些行业协会、投资平台获得资金支持。
尽管中外电影产业合作前景良好,但是仍有亟需提高的地方,那就是需要中外双方从创意、剧本阶段开始接触,开展拥有战略高度的合作,并签约长久的战略协议。
在上海展览中心内,世界各国的电影人互相交流。(CFP图)
“一带一路”国别推介活动举行
国际合作成电影产业发展“大势”
《每日新闻》记者陈诗松实习生郑晓伟
“一带一路”电影周促进电影文化交流
上海国际电影节于2015年首次设立“丝绸之路”影展单元,2016年上海国际电影节将“一带一路”设置为国际展映板块常设单元,本届上海国际电影节首次设立“一带一路”电影周,深化与发展“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电影文化交流,进一步扩大参与国家,吸引各国文化工作者齐聚一堂,搭建起各国电影文化与电影产业深入交流的开放式合作平台。
据悉,本次“一带一路”电影周活动包括:“一带一路”电影节联盟签约仪式、电影展映及见面会、电影市场“一带一路”主题馆暨推介活动、“一带一路”电影文化圆桌论坛、“一带一路”电影之夜等活动。其中,电影周共展映来自“一带一路”沿线25个国家的26部优秀影片。
各国完善政策助力国际电影合作
当天,共有七个国家的嘉宾进行了电影产业的推介,分别从政策、经济、人文等多方面向现场的嘉宾进行推介。
希腊,作为欧盟成员国之一,地处三大洲交界,凭借着优质的景观资源、悠久的历史、丰富的人力资源和电影产业以及现代化的基础设施吸引了来自全球的影视从业者在希腊进行创作。
“一带一路”推荐会上,哈萨克斯坦的电影人为观众作介绍。(CFP图)
冷静的镜头下探索生活意义
“聚焦德国”展映单元正式开幕
《每日新闻》记者陈颖婕实习生董艺萌
“聚焦德国”是上海国际电影节展映单元中的老牌单元,每年该单元都会展映一批优秀的德国新片。今日“聚焦德国”单元正式开幕,七位德国导演出席了发布会,《基伯龙三日》作为开幕影片在上海影城进行了展映。
本届“聚焦德国”单元共有11部电影进行公开展映,有温情疗愈的《遗忘尼克》《过道上》,反应家庭问题和年轻生活人状态的《一千种方式形容雨》和《失落者》,呈现外来移民生活的《功能失常的猫》,讲述人类与自然、命运对抗的《冰人》、《斯蒂克斯》和《策马狂奔》,还有悬疑片《只有上帝能审判我》和《营地命案》,以及拍摄了“茜茜公主”饰演者罗密·施耐德人生最后一次采访过程的《基伯龙三日》。这些影片绝大多数将镜头聚焦在平凡人的不平凡生活,在冷静的镜头语言下探索生活的意义,为观众展现了一个更加开放而多元的德国文化形象。
发布会上,导演们对即将在上海国际电影节中进行展映的电影进行了介绍与推荐,并回答了影迷朋友们的提问。开幕影片《基伯龙三日》的导演艾米莉·阿特夫提到,出席发布会的导演大多数是第一次来中国,大家都非常期待看到中国观众的反应,听到中国影迷的见解。目前,中德两国缺少电影制作上的合作,希望合作项目能在今年年底正式启动,并在今后的两年中加强合作关系。对于德国电影人来说,开拓中国市场是共同的愿景,希望越来越多的德国电影能够来到中国市场,也希望有机会将中国的优秀电影作品带回德国。
提到中国电影,《只有上帝能审判我》的导演约茨古·伊第里穆表示,在他九岁时,《鸡同鸭讲》这部电影就给了他很深刻的印象,他认为中国电影非常有趣,善于表达幽默。《一千种方式形容雨》的导演伊莎贝尔·普拉尔表示,作为在欧洲非常受欢迎的电影导演,王家卫的电影美学给了她许多影响,尤其是《春光乍泄》这部佳作。
除了“聚焦德国”这一单元外,本届上海国际电影节的其他单元中还有多部德国电影亮相,《绿草如茵》将亮相主竞赛单元,全景单元中有《亡命之徒》《寻找乌姆》《绝症女孩》与《过境》四部,《赫尔佐格的电影眼》将亮相纪录片单元。
“聚焦德国”单元正式开幕,七位德国导演出席了发布会。
金爵奖华语参赛片《找到你》首映
现实主义题材聚焦当代女性刻画女性张力
《每日新闻》记者陈诗松实习生李芷琪
昨日,第21届上海电影节主竞赛单元剧情片《找到你》在上海影城举行官方放映会。导演吕乐携手电影主创团队在上海银星皇冠假日酒店举办了剧组见面会。在一众影片中杀出重围、入选此次电影节主竞赛单元的《找到你》,用真实的镜头语言,从现实主义题材入手,聚焦当代女性,唤起观众情感共鸣,展映现场好评不断。
吕乐导演作为中国的金牌摄影师,擅长用镜头语言表达细腻的人物情感。《找到你》作为现实主义题材电影,更是扬镜头之所长,用最真实的镜头语言、新闻纪实式的拍摄手法为观众呈现了一部迂回曲折的女性故事。
影片中采用一主、一副,双线索齐头推进故事发展。主线索讲述了城市女性,职场女强人律师李捷,寻找走失孩子的无助历程;副线讲述了寻找“绑架”孩子的农村女性,保姆孙芳的悲情身世。两个线索之间运用巧妙的剪辑手法,将富有戏剧张力的时空切换迎刃有余地穿插其中。
而作为改编剧,《找到你》弱化了原剧的悬疑特征性,加强了对女性身份和社会地位的思考,同时,也赋予了影片中国化的特性。此片改编编剧秦海燕在见面会上表示,在改编创作中结合了自己及身边当代职场女性的许多生活细节,作为一个观察者、反映者,将强大、坚韧的女性力量和扣人心弦的母爱献给如履薄冰的职场女性和全职妈妈,也献给不同社会阶层的女性。
此外,这部影片还聚焦了当代女性在社会中的选择与得失。面对全职母亲和职场女强人的不同身份选择,当代女性往往都会忽略第三种“自我”的身份。在改编时,本片更贴近女性视角,站在女性的立场进行改编与再创作,希望能引起社会对当代女性、家庭暴力、弱势群体的发声与思考。而片中弱化了男性社会身份的角色设置也是现实家庭中男性缺席的社会映照。
展示细节的真实是现实主义题材电影的一大特点。影片中,姚晨演绎律师一职,但此片中的律师角色更加附带现实主义色彩,少了一些戏剧表演成分。她在见面会上也坦言,“职业只是角色的一个层面,演员需要区别不同角色之间的差异性。”在此次影片中出演底层人民角色保姆孙芳的马伊琍也表示,这个角色可能和以往饰演角色的人物设定有较大的反差,“虽然每个演员都渴望能够一次次的突破自己,挑战不同的角色,但于我而言,在拍摄过程中我更像是在寻找、靠近‘孙芳’,而不是突破演技。
《帽子戏法》:会原谅,也会离开
《每日新闻》记者陈诗松实习生蒋诗瑶
昨日,入围第21届上海国际电影节主竞赛单元的伊朗剧情片《帽子戏法》在沪放映,随后于银星皇冠假日酒店举办了剧组见面会,导演兼编剧拉马丁·拉瓦菲浦和片中演员一同亮相。拉马丁·拉瓦菲浦表示,影片将足球比赛中的“帽子戏法“和电影主题联系到一起,“希望用好的故事和语言来更深入地挖掘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人际关系困境:生活中的“帽子戏法”
影片讲述了男主人公法尔扎得一行四人在派对后开车回家,不料路上出了事故,但没有人看到撞上了什么,然而经过漫长的讨论,对话很快转向了别的话题,矛头也从意外指向了其他事情:负债、赌注和金钱。
乍看这是一部时长仅一个半小时的室内剧,但实则是一部情绪暗流涌动、矛盾此起彼伏的剧情佳作,从一场车祸的发生延伸出关于社会整体的讨论,通过个体人物遭遇的伦理道德问题深刻探讨了人与人之间人际关系的困境。
在体育比赛中,“帽子戏法”的意思是进了三个球、三柱门或者三次全垒打,而在节奏紧张、气氛压抑的本片中,问题也接连发生,个性不成熟的法尔扎得三次犯错,他的妻子丽达也因此三次离开。他为一场足球比赛下了巨额赌注,最终这场比赛的胜方以3:2获胜,一个半小时的电影时长正好对应了一场足球比赛的长度,最后男主人公因为赢得赌注的情绪爆发也是电影的一个高潮。另一方面,朋友凯文和女伴拉好之间相互的欺骗和隐瞒更加体现出人与人交往时的复杂矛盾,正如那句重复了两次的台词:“有些话不是那么容易就能说出口的。”
剧情片创作:保证长度和质量的平衡
谈到拍摄本部影片的初衷时,导演拉马丁·拉瓦菲浦表示,“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有真诚,也有秘密,我希望通过探讨这些隐藏在人性中的东西来发现一些别人尚未涉及的东西。就像影片结尾丽达的拒绝一样,生活中有原谅,当然也有离开。”有观众在映后感慨说,看过足球的帽子戏法,没看过生活的,很特别,最后妻子丽达对法尔扎得挽留的请求说的两次“不”深深打动了她,觉得遵从自己的内心很重要。
孕育一部成功影片的过程必定是痛苦的,同时也是本片编剧拉马丁坦言创作过程中遇到了许多困难,例如需要在有限的时长内把故事讲好,要找到一个平衡,也需要整个电影团队的共同努力。
在本片中饰演男主角的演员AmirJadidi也出席了发布会,他表示在封闭的拍摄环境下调整到最好的情绪状态,和其他演员保持同步性是拍摄的一个难点。拉马丁赞扬了男主角的演技,“假如拍这个电影100次,我都会选择Amir。”
导演拉马丁·拉瓦菲浦曾于2009年凭处女作《冷静下来数到七》赢得上海国际电影节亚洲新人奖评委会特别奖,今年他将新作《帽子戏法》带回上影节主竞赛单元,有更多机会与中国的影迷观众进行交流,“我看到大家观看电影的反应,感觉得到了肯定,觉得很欣慰,每一个人的感受和意见都是非常有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