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2014年:大爆发的流量需求用不起的国际漫游
2010年后,智能手机迅速普及,以iPhone和各类安卓手机为代表,用户对数据流量的需求呈指数级增长。这一时期,伴随着社交网络、在线视频、移动支付等应用的快速崛起,更推动了移动数据消费的爆发式增长。
不过由于计费方式以及国际漫游网间结算费用等问题,3G时代,屡屡上演“天价流量费事件”,国内上网还能用,国际漫游用不起。
《IT时报》在2011年曾经报道过一位杨女士手机连续三月产生高额上网流量费,特别是后两月的流量费竟高达7000多元的事例。当时运营商给出的回复是因为杨小姐在日本产生了上网流量,而国外上网流量费用高于国内数倍,为此,运营商建议用户出国时关闭手机的数据上网功能。
直到2013年底,中国正式发放4G牌照,标志着移动互联网进入高速发展阶段。4G网络的商用,使得高清视频、直播、云服务等高带宽应用成为可能。
为了应对这一变化,运营商在流量资费上做出更大幅度的调整,开始尝试“流量不清零”“流量共享”等服务模式,推出各种流量叠加包、日租卡、不限量套餐等,促进流量消费。不限量套餐逐渐成为当时的主流,虽然存在限速策略,但极大降低了用户的流量使用成本。
2014年10月,和女朋友成婚没多久的阿峰托朋友抢购了两台刚刚上市没多久的iPhone。“妻子用iPhone6,我用iPhone6Plus。”为了充分感受新手机更快的上网速度,阿峰夫妻俩专门去营业厅将原来的手机套餐升级到4G套餐。“当时移动刚刚下调了套餐流量资费,最低套餐为58元,包括500M流量,不过我们觉得不够用,就选择了2G/70元这档,如果月底前流量用完了,再临时买流量加油包。”
2015—今天:从M时代跨入G时代
当三家运营商在4G市场竞争白热化的时候,2015年,国务院发布了《关于加快高速宽带网络建设推动网络提速降费的指导意见》,明确提出要求电信企业提高网络速率、降低资费水平。同时,鼓励电信企业推出流量不清零、流量转赠、套餐匹配等服务,减轻消费者负担。
“提速降费”成为高频词
“能实现提速降费的首要条件是网络基础设施建设的完善,做好底层保障。”一位上海电信内部人士告诉《IT时报》记者,2015年是4G网络高速发展的时代,当时中国电信加快天翼4G网络建设中,年底实现全国所有县城和东部发达乡镇天翼4G网络全覆盖,天翼移动网络速率提高10倍以上;实现了全国80%铜缆小区的光纤改造,百兆宽带覆盖家庭近2亿户。在移动网络方面,用户感知最大的就是流量不清零举措,即本月套餐中未用流量可以延续到下一个月使用,“这样不仅可以保证剩余流量不被浪费,在一定程度上也节约了运营商的成本。”
“提速降费”已经成为政府工作报告中的高频词,用得上、用得起、用得好成为国家信息网络发展主流。
“月底流量不够用”渐行渐远
2019年,我国正式进入5G时代,用户的流量计费单位也正式从M时代进入到G时代。5G网络不仅带来了超高速率、超低时延,也为物联网、自动驾驶、远程医疗等前沿应用奠定了基础。伴随5G的推广,运营商在资费设计上更加灵活多变,一方面继续优化4G套餐,另一方面推出多样化的5G套餐。
数据显示,流量资费从2001年3分/1KB到2020年5元/1GB,费用约降到2001年的千分之一。2018年至2023前三季度,我国移动数据流量平均资费降从8.5元/GB降至2.25元/GB,降幅达73%;移动通信用户每月每户平均支出持续下降至40.3元。
在3G、4G时代,“月底流量不够用”的说法,到了5G年代已经渐行渐远。
赵维也表示,通信费用在日常生活开销中的占比越来越小,流量“焦虑”已成历史。如今,他的139号码套餐与宽带挂钩,资费仅需139元。此外,随着手机都支持双卡双待功能,赵维还办理了一张无限流量的联通卡,与妻子组成主副卡,“一个月300元,宽带和流量都有了,还能满足一家人的移动流量需求。”
阿峰也同样成为双网双手机用户,一部仍然是iPhone,另外一部国产安卓手机则用上了电信网络。他现在把主力号码换成了电信,用了电信美好家套餐,把千兆宽带、父母电信手机号全部融合在一起。“每个月229元,手机流量有120GB,基本上用不完。而移动号码则使用28元的套餐,主要接收短信验证码,也就一杯奶茶的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