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女士塞班岛3日游,手机流量费1.7万元,让“天价”流量费再上风口浪尖。
流量费贵,老百姓受不了,总理也看不下了。“流量费太高了。”李克强在一季度经济形势座谈会上感叹道,话题一开就引发了与会人士的热切讨论。此后工信部会议对加快4G建设、大幅提升网速等工作部署的多次表态,再到5月13日国务院常务会议明确提出“城市宽带要免费提速40%以上”等五项举措,官方一系列动作让广大网民看到了“提速降费”的希望。
5月15日,据央视新闻官方微博最新消息,工信部公布网络提速降费总目标,到2017年底所有地级以上城区家庭具备百兆光纤接入能力,4G全面覆盖城市和乡村;直辖市和省会城市等宽带平均接入速率达到30Mbps,其他城市达到20Mbps;手机流量和固定宽带平均资费水平大幅下降。
国内的流量费下降有望了,但国际流量费呢?这是一个更复杂的收费体制。一般来说,国际漫游费是由国内运营商和国际运营商谈判决定的。中国移动门市部一位工作人员告诉《国际金融报》记者,虽然国际漫游费是由三大运营商收取的,但是国际漫游费的制定却并不由三大运营商说了算。
国际流量费谁来定
“有些国家只有1家运营商,如古巴、安哥拉、埃塞俄比亚等,人家根本不接受结算下调谈判,而欧美运营商又非常牛气,和人家谈判,地位完全不对等”
如今国内三大运营商的国际流量收费情况到底如何?为了回答这一疑问,《国际金融报》记者分别采访中国移动、中国电信和中国联通三家运营商。
中国移动上海门店一位负责人向记者介绍,中国移动国际漫游大致上划分成三档,业内称为“1元、2元、3元”档,这是根据国际漫游拨中国内地、漫游地接听和拨漫游地资费的定价划分的。
在数据流量方面,移动主要采取的是流量包的模式,“1元区”的国家和地区3元包3M流量、“2元区”多为6元包3M流量、“3元区”则为9元包3M流量,此外也有部分国家和地区仍是以每KB流量计价,通常为非洲国家或南美洲及加勒比海地区。
不过有趣的是,在与记者的交谈中,有两位运营公司工作人都表示,尽管如今国际漫游流量费已经有了很大下调,但是他们自己在出国旅游时一般也不会选择使用这一项服务,理由很简单,“还是太贵了”。
中国移动门市部一位工作人员告诉记者,虽然国际漫游费是由三大运营商收取的,但是国际漫游费的制定却并不由三大运营商说了算。一般来说,国际漫游费是由国内运营商和国际运营商谈判决定的。“不管是语音漫游,还是手机上网漫游,这些费用都是‘老外’收的,中移动就是一个‘收费员’,外国运营商才是名副其实的‘东家’。”
该工作人员表示,在漫游的问题上,我们没有话语权。“有些国家只有1家运营商,如古巴、安哥拉、埃塞俄比亚等,人家根本不接受结算下调谈判,而欧美运营商又非常牛气,和人家谈判,地位完全不对等。”
如何分肥是难题
在记者采访中,有一个情况与想象中不同,即中国国内运营商其实更倾向下调流量费。近来三大运营商资费下调的幅度动辄达到50%甚至更高,就是这一现象的反应
为什么国内运营商愿意减价?要理解其中的道理,就必须先了解国际流量费的结算标准。
一位运营商人士告诉《国际金融报》记者,从以色列拨打中国大陆的资费原来是25.86元/分钟,其中至少要付给以色列运营商20元。这种“分肥”制下,下调国际漫游资费,对国内运营商的利润影响当然不大。降价反而可能促进其国际业务的发展。
更为重要的是,在规模效应明显的电信行业,资费下降对运营商利润是否有影响,还取决于资费下降能否带来业务与用户的规模效应。如果资费下降能带来更多的用户,运营商的利润有可能反升不降。
但这一分配体制下,想要下调费用也就更不容易了。一方面,要国际运营商降低结算价,也就是让对方让出利益,谈何容易;另一方面国内运营商下调空间不大了。譬如,中移动向用户收取的国际及港澳台漫游费绝大部分都结算给了境外运营商。例如,2013年中移动与加拿大的数据流量结算价约为8.3元/MB,中国移动向客户收费10.24元/MB,也就意味着中移动需要将所收费用中81%支付给加拿大运营商,看起来毛利还有19%,但除去税收、人工、客服成本,以及一些欠费损失,净收益微乎其微。
有时在一些国家和地区,国内的运营商不得不做赔本买卖。2014年初,中移动与加拿大的流量结算价降至2.9元/MB,因此中移动针对加拿大推出9元包3M新资费,折合3元/MB,毛利仅3%,如果客户当天执行了双封顶(90元包50M),实际收费仅1.8元/MB,相当于中移动每MB结算亏1.1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