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栋房子,填充了人的生活后,存储了一串出生的啼哭、家人最齐全的年夜饭、宠物奔跑身影……房子融入了人的情感和记忆,就不再是冷冰冰的建筑,而是化为有故事的温情载体——这就是房子与家的区别。
吴维成今年70岁,而他的房子比他还年长13岁,就在如今的“网红”地段颐和路公馆片区内。
打开江苏路25号的院门,一栋德国风格的3层小楼就映入眼帘,它曾见证了民国军界名人吴光杰一家跌宕起伏的命运和中国近现代的历史变迁。
结束了半生的颠沛流离,吴光杰的孙子吴维成一家重回这里,如今已经居住了38年,真正成了他们和20多只流浪猫狗的家。
难倒儿子,父亲问房子上有多少块玻璃
吴维成家的这栋小楼是砖混结构,梯形的屋顶坡度极陡,方方正正的小楼,西南角建成了六边形,稳重而又灵动。凭借独特的德国风格,在颐和路公馆第十二片区中众多的民国建筑中也能脱颖而出。
吴维成回忆道,父亲吴世武生前曾时常坐在院子门口,面朝小楼发怔,一坐就是很久。吴维成心里很奇怪,父亲整天看这房子干嘛?
有一次,他问道:“你们每天生活在这里,那你们是否知道,这个房子有多少扇门?”吴维成和弟弟心想这还不简单,在脑海中回想了一番,很快答出:“16扇门!”
接着父亲又问:“那有多少扇窗户?”吴维成和弟弟跑到房子外,沿着房子转了一圈,回答道:“32扇窗户。”
父亲的问题没有结束:“那有多少块玻璃呢?”吴维成和弟弟愣住了,不过心想难度应该也不大,就和弟弟一块一块数。然而数到后来却越来越糊涂,早就记不清前面数到哪儿了。
而这个问题直到前几年才得到解答。东南大学的博士生来参观,他将父亲留下的问题交给了这几位博士生。他们欣然答应后,几个博士生用手机咔咔咔地拍下来,然后画图,数一块勾一块。忙了两个小时以后,学生们终于数出来了,告诉了吴维成,总共486块玻璃。
吴维成和他的狗狗墨墨在旧居前的合影
新屋落成,复制在德国居住的使馆
而吴世武只是这栋小楼的第二任主人。第一任的主人是吴维成的祖父吴光杰在。他是安徽人,保定陆军军官学校毕业,军事译著家,曾在德国柏林炮校学习8年,后任中国驻柏林大使馆武官,德国的生活和学习深深影响了这栋小楼的建成。
1929年,《首都计划》将颐和路、江苏路一带规划为新住宅区,一时高官名流纷纷在此落户,花园洋房、宫殿式官邸一栋栋竖起,犹如“万国建筑馆”。
颐和路第十二片区里的建筑
吴光杰回国后,把在德国任武官时居住的使馆建筑图纸也带了回来,斥资16000大洋买下一亩多地,让人按照原样复制而成,于1935年建成了江苏路25号公馆。
窗户上红色的铁格子栅栏和阳台上的栏杆材料都是日本进口的,鲜艳红色的地板、楼体的木材则是美国进口的杨松。屋子里唯一保留至今的家具是一个1900年英国生产的浴缸,大体看来白色的釉面看似与平常所见的浴缸无异,但敲一敲就能发现——这是铁制的。
1900年英国生产的浴缸(吴维成称该标识牌有误)
据说,这栋私宅是他用稿费盖起来的。他终其一生都在从事军事教育和军事著述,培养了一批又一批的高级军官,还正式出版了《德国军事调查记》《国防刍议》等30余部(种)著作,被称为“兵学家”,在国民党军界享有较高的声誉,郝柏村、郑为元等国民党军界很多重要人物都是他的学生。
根据《第十二片区公馆碎影》中的记载,抗战爆发后,吴光杰每天在“中央广播电台”讲授一小时的“国民军事常识”,普及军事常识和世界军备,激发中国全民抗战。至今,小楼里还保留着他去世时蒋介石亲笔为他题下的“绩学贻徽”几个大字。
后人归来,房屋大变雪松已死
1980年,江苏省政府将江苏路25号住宅全部发还给了吴维成的父亲吴世武,直到此时,这栋房子的主人才真正回来了。为了办房子手续,吴家特意去了台湾,终于找到了当年祖父带走的那份房契。这也是颐和路12号地块唯一一家有齐全的房产证、土地证的民国公馆。
然而,当吴世武回来看到房子已经大变样。原有的偏房已经多出来好几间,而院楼里成了一块废弃的工地一般又脏又乱。为了营造更多的居住空间,小楼里的走廊和阳台已经被封闭起来,砖头砌成了实墙。
眼见父亲的房子不再是原来的样子,吴世武带着一家人一起重新收拾了宅子,走廊和阳台的实墙被推倒,重回开阔的空间。
房子建造之初吴光杰栽下的雪松和梧桐还在,而“工地”上的这棵雪松却已经死掉了。“我父亲很心疼,就把原来的那棵雪松打了一套家具,又在原地重新种下了一棵雪松。”后来,这套家具也就为吴维成新婚所用,重栽的雪松如今已有38岁,挺拔地伸向天空。
新成员到来,它们都不用再流浪了
目前,这栋小楼的住户就是吴维成一家和弟弟一家,还有一群特殊的住户就是20多只流浪猫狗,其中以猫为多。吴维成抱着一只小猫,带着记者走近他的“猫之队”。
“墨墨不要调皮,灰灰明明没有惹你。”吴维成柔和地训着一只全身黑如墨汁的狗狗,旁边就是一只灰色的小猫。
“小宝今天有点不开心啊。”吴维成说的这只“小宝”是一只七八岁的猫,之前因为口腔炎被拔掉了牙,花了2千块住了半个月医院,现在都是吃泡软的猫粮。
记者看到,有的窝在小窝里,有的在草地上晒太阳,有的则和墨墨一起玩耍……据吴维成介绍,这十几只猫都是他从外面捡来的,“流浪猫很悲惨,我就把他们带回来了。”
有一只小黑猫捡到的时候很小,在马路边奄奄一息。吴维成给它洗澡洗出了两盆黑臭水,之后每隔两小时掀开它的嘴巴,就用拔掉针头的针管注射羊奶粉、葡萄糖,救了三天,终于活过来了。
这个院落就成了流浪猫们的家,吴维成结束了它们的无主流浪。而他也觉得,世界上最美的狗也是自己之前养的流浪狗,名叫“豆豆”。
“它是在铁心桥被遗弃的,”吴维成始终记得,“去年安安静静地离开了我,陪伴了我12年。”后来他把它埋在了院子里的桂花树下,“我希望今年花开,我还能看到我的豆豆。”
这个院落是吴家和猫猫狗狗们共同的家。
老楼旧情,师生、同学半个世纪后的重聚
现在,这个院落里也会迎来新的脸庞。小楼的一楼已经出租给了商家,做包厢使用。消费门槛虽然很高,500元每位,但却时常会被预订满。来的人都是想感受一下这里的民国氛围,在80多年的会客厅里用餐,在院落里碧青的草地上聊一聊民国往事。
除此以外,3月31日上午,20多为古稀之年的老人在这里相聚。吴维成的母亲毕业于金陵女子大学的,后来在金陵一中任教,也教过自己的儿子。时隔半个世纪,吴维成白了头发的同学们约好一起相聚在这个院落里,为99岁高龄的老师提前过百岁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