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送:成长群,和Ling姐还有上万伙伴一起做人间清醒职场人
发送:认知,了解高质量学习机会
我的朋友圈里有很多大型中资企业/出海企业的高管,最近都在找我聊海外人才招聘,打造本地团队的事。
中资企业“出海”是未来不可避免的趋势。
一方面国内市场的同质化竞争也日趋激烈,对于寻求高质量发展的中国企业,出海将成为重要的增长点;另一方面全球经济放缓、不确定性增强的常态,商业合作模式逐步演进。
我在海外工作生活近20年,虽然一直都是在欧美本地企业工作,但身边有很大一部分朋友都是外派。在我生活的区域,有很多联合国欧盟等国际组织加上当地最好的几个国际学校,走在街区的小道上或者参加社群派对活动,各种语言都能听到。
有不少人都在考虑海外工作这个选项,我就结合自己和身边许多朋友的经验,谈谈从被雇佣者在选择这个职业路径前,几个考虑的重点领域。
点赞在看过百,我会来谈谈雇主角度。
1
文化包容
对其他文化的包容和适应,这是每个在海外工作的人最基本、也最关键的一点。
我和很多企业管理者交流过,我们一致认为企业出海人才挑战的深层次原因之一就是,对当地的文化和商业习惯缺乏了解,以本土公司的习惯生搬硬套到当地市场,难以与当地合作伙伴以及客户建立深入关系。
许多人对异国生活有着过度美好的幻想,一开始「蜜月期」时,可能看什么都觉得新鲜有趣,但久了之后,是否真的能够适应当地,则取决于此。
另外,我曾见过一些外派的人员,因为对国内的环境有种种不满,坚持外派。
但来这里后不适应当地的饮食、也连带不喜欢这里的生活,对一切仍是充满了抱怨,即使待了半年以上也无法真心适应(先不要谈融入,能不能活下来是第一步)本地生活。
其实,任何地方、任何环境都必然有着所谓的「优点」和「缺点」,取决于个人如何看待与适应。若连长期身处的环境,都找不到任何能够喜爱的地方,又怎能孤身一人在外地好好生存?
我也见过每次来到欧洲出差就十分开心,不管带他去哪里、吃什么食物,他都觉得新鲜有趣,对周遭一切充满好奇心的人。
这位朋友后来也外派了,并且表现得很不错──我想当中有很大一部分原因,是他愿意敞开心胸接受不同的文化,不带比较性质地看待他国的生活风情。
海外的月亮并没有更圆,但多样化的视角和经历可以更好地帮助我们消除成见,扩大视野,更加开放(open-minded),提升适应能力。
很多时候,我们对于其他国度的认识都是建立在传媒的意识形塑里。想全面认识一个国家需要透过在当地生活、工作才能掌握。
最重要的是,度假和工作是两回事。
度假是追逐美的事物,让人感觉快乐和美好;工作则是需要你将那些老板解决不了的麻烦事摆平。
真实的外派生活里,更多的是夹杂着没朋友的孤独、遇到困难时的失落情绪和接二连三、想不透「怎么会有这种事」的生活难题。
在工作压力和生活挑战的双面夹击下,考验着你对异地文化的包容性、快速适应的社会生存技巧,以及独立面对一切的心理素质。
2
家人的支持
这里的家人,主要还是指伴侣/配偶。
在我认识的外派人群(不分国籍),大部分都是男性外派,女性伴侣跟随。
也有少部分是男性伴侣放弃了在本国的工作,跟随妻子驻外(很有意思的是,在我认识的欧洲朋友中,这个趋势在上升)。还有另一半留守国内照顾孩子的。。。
不管是哪种情况,但他们面对的事情是一样的:外派人员很辛苦,另一半也很辛苦。
有位妈妈说,最难受的一次是和老公吵架气到夺门而出,但出门才发现「我还能去哪里?」当时觉得自己真可悲,可怜到无处可去、有苦无处可诉。
虽然现代社会里,异地恋几乎避无可避,但跨国恋情等同是让两个人生活在平行世界中。在讲究安全感和亲密陪伴的华人社会里,一天一天地失去交集,某天可能就会失去交情,如何持续经营远距情感成为一个重要的课题。
若能有家人的支持,外派的阻力和压力相对会较轻,在工作上遇到不如意时,也相对较有继续前进的动力。
有的朋友争取外派机会是希望孩子能有机会接受更加本土化的国际教育,这个在某种程度上取决于我前面说的第一点,对其他文化的包容度。
人生充满了无限的选择,既然自己做了决定就该学着为爱扎根。
3
外派可能是一张单程票
有的公司是明确禁止外派转本地合同,我认识很多人都是宁愿降薪在当地换一份工作,也选择留下来。
我有一位在日本直接受雇于日商的朋友,即使经常感叹一个人的寂寞,也是一旦领了国外的薪资、就再也回不去了,一切的孤单寂寞不适应,最后还是打落牙齿和血吞。
不只薪水而已,若离开中国几年,与国内职场的落差,不论是人脉、法规等,也都会成为「回家」的阻碍。
那申请转调回母公司总可以吧?这样衔接的落差应该不会太大──但残酷的现实却很可能是「没有你的位置」。
在我周遭,「在国外是高干,回国却连干部都不是」的例子实际上比比皆是。这是因为市场相对饱和,企业纷纷向外发展,管理阶层的位置通常也早已有人卡好位了。
总公司管理阶层的人,通常只会出差访查而不会外派,他们老早就坐在这个位置上,外派大将就算「搬师回朝」也上不去。
例如周遭就有朋友,即使不适应A国的环境、表现并不佳,公司仍给他派驻B国的机会,毕竟培养外派人员亦有相当成本,企业多半不会轻易放弃。
另外也有许多外派人员被以更高的薪资、福利挖角──我有位朋友甚至只外派一年就跳槽。在不同国家/公司间流动,是外派人员的常态。
重点,还是在于工作表现与心态:若抱持着「反正大不了回国」的心态,最后「就真的会回国了」。
并不是回国不好,而是你必须砍断自己的退路,才能发挥最大的潜力,也就是「破釜沉舟」、「置之死地而后生」的意思。
你也考虑出国工作吗?欢迎加入我们的成长俱乐部(请扫以下二维码),有几千名在世界各地工作生活的华人一起交流互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