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前药鼎记宠物药主题直播中,波总抛出了一个老生常谈的问题:“我们应如何审视当前人药兽用所面临的滥用困境?
对此,某宠物药早期玩家回复:
第一,药品的可获取性问题尚未解决,何谈滥用?第二,目前宠物行业的诊断体系尚不完善,如何去界定哪些药是滥用的?是否考虑过,就算滥用的情况客观存在,但也许并非出于主观意识。
该回答一语中的,不仅揭示出宠物药目前面临的双重窘境——药品匮乏与诊疗水平低下,也暴露了行业发展的紧迫性。
百废待兴:国内宠物药1.0时代
人药无项可立之际,宠物无药可用却是真实现状。
常用的输液液体如抗生素、利尿药、麻醉药物能基本覆盖,但相对少发疾病的治疗药物,或多数医生诊断能力有限的疾病治疗药物,例如内分泌疾病药物、麻醉药物、神经系统疾病用药等,依然短缺。
面对宠物基本药物的短缺,目前行业内的对策有两种:一是使用同类药物替代,如阿奇霉素可以用四环素替代;二是使用人药。尽管这并非长久之计。
人药兽用的现象之所以存在,属于“民不举,官不究”。就像开头所说,宠物药先要解决的是有的问题。
凭借较早的市场进入、品牌影响力和产品质量,国内养宠人先入为主,陷入了”进口为尊“的消费怪圈。
驱虫和疫苗两块,外资品牌的市场占有率高得惊人。
根据中国宠物行业白皮书,2021年宠物用药品市场中,外资品牌在使用率上占据绝大多数,前十大常用猫驱虫药品牌中仅有海乐妙和海乐宠两款国产产品上榜,犬类则全是外资霸榜;
妙三多是一种进口猫三联疫苗,用于预防猫瘟、猫鼻支与杯状病毒,猫三联是贯穿宠物猫一生的项目,须每年注射。作为国内唯一获批的进口猫三联疫苗,拿到妙三多经销许可证的经销商/代理,足可以在国内市场横着走。
2021年7月,应防疫要求,一架原定飞往中国的货运机在美国被迫滞留两天。由于超出运输保温时限,40万头份妙三多疫苗全部报废。
正常情况下,每头份妙三多的价格大约在50至60元人民币,价格相对亲民。疫情的反复无常,对国际物流造成了巨大的冲击,妙三多疫苗在国内开始出现大范围缺货。疫苗供应紧俏之际,代理商开始集体提价。妙三多价格疯涨,养宠人捉襟见肘。
甚至在部分地区,小型宠物医院甚至被迫接受“配货”的条件——也就是说,只有必须购买其他商品,才能获得妙三多疫苗的采购资格。来自北京一家动物医院的医生回忆:”一开冰箱,里面全是荷兰、美国等公司的品牌。普通老百姓看到的是价格疯涨,我们面对的却是捆绑销售,比如你要购买1万元的猫疫苗,就要捆绑采购1万元的其他商品,一点办法都没有。”
——2022年,中国农村农业部为国产猫三联疫苗开通了应急评价通道,以促使更多企业加快入局。其实早在2020年,中国农村农业部就曾未雨绸缪,出台了《人用化学药品转宠物化学药品注册资料要求》,推动人药转宠物药。
政策的重重加码之下,成果逐渐显现:
价格可观
加之,相比于人药已经卷到了”十八层地狱“,在没有集采与医保的宠物世界里,宠物药的定价空间相对可观。
纪录片《宠物医院》里曾有这样一个片段:一位上海阿姨觉得自家猫咪精神状态不好,赶紧送到宠物医院做各种检查。如果小猫能说话,就能告诉主人,自己只是三文鱼吃多了不消化。
宠物无法自我表达,宠物药品的选择更多依赖于宠物主人和医生的决策,决策者和使用者分离的消费特性,让“宠用”成了一种溢价策略。
人药变成宠物药,价格可以翻40倍。某款宠用止痛药“加巴喷丁”,在宠物医院的售价是每颗16元,而同样的有效成分,人用药只要4毛钱一颗。
中国的宠物药品市场就像座围城,围城外看热闹的人,觉得宠物市场蓝海一片。
然而虽然定价策略较人药定价更灵活,但绝对量跟人药相比还是云泥之别。相比鸡、牛、猪等经济动物市场,宠物依然是一个非常小的市场,16年宠物市场仅占动物市场的8%。
除兽药人药企业之外,新入局的还有CRO龙头。
尽管入局者众,但从成果反观,进口宠物药卡脖子的局面短期内改变甚微。
当前中国宠物药品国产替代进程依旧缓慢。不完全估计,仅有20%的宠物药品拥有仿制药。
从研发端看,根据农业农村部的规定,兽药分为三类:药典收录的药物、仿制药和新药。
药典药物参考农业部151公告,虽然公告里给了184个,但真正适用于宠物且具有市场潜力的药品数量有限,大约14种还不到。但这些药物的生产线和制剂过程相对直接,不需要复杂的BE研究,报送兽药监督所检验合格后即可取得批文。
仿制药的开发则更为复杂,已上市制剂享有3至5年的保护期。保护期过后,农业农村部会发布比对目录,是否进行BE或临床试验要依具体品种而定,这就着重考验着企业的研发经验和市场策略;
虽然目前企业为了快,普遍集中在仿制药,但长期来看,创新才是国内厂商突围的关键所在。2007年全球宠物仿制药仅占到14%的市场份额,且由于宠物医药本身细分品类较多,大多数药物的市场空间有限。
此外,还有什么难题?
种种限制条件要求企业在投资前需建立好严格的评估机制。众所周知,兽药产品七分找靶三分坚持。
宠物药立项“先有后优”,目前行业成熟度不高的时候,暂时不要考虑过于细分的领域,优先解决基础性疾病,如慢病内科或抗肿瘤,做的太细出来了会发现以目前的临床诊疗水平根本支撑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