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26日,广州市首次报告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儿童病例。28日上午11时,广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向媒体通报该儿童病例的救治情况。
6岁男孩到武汉探亲回穗后发病
该病例是一名6岁的男孩,1月14日~20日在武汉探亲,1月22日下午4时多开始发热,体温39.1度,来到该院就诊。筛查病区将其作为疑似病例收治,院内两次筛查出新型冠状病毒阳性结果,最后认为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病例。
这个孩子是一家三口自驾去武汉,目前爸爸在市八医院隔离观察,妈妈参照医护人员的防护方式来对孩子进行护理。好消息是,目前爸爸第一次病毒核酸检测结果阴性,妈妈两次病毒核酸检测都是阴性。
广州市妇儿中心。
大人和孩子要间隔3米左右的距离
由于这是一个新发现的病毒,目前儿童确诊病例尚不多,临床症状、救治方法有待总结经验。儿童如何进行有效防护呢?这就涉及到口罩问题。
针对目前市面上较少儿童尺寸的口罩售卖,所以1岁以内的儿童预防应该以居家隔离为主,同时有呼吸道症状的大人要主动隔离,假如父母有流行病学史,也就是14天内到过武汉,或者解除过武汉来的发热、有呼吸道症状者,没有症状的最好能单间隔离,和孩子间隔3米左右的距离是比较安全的。如果大人有症状,就一定要及时到医院就诊了。
戴成人口罩也比不戴好
单层的无纺布的儿童口罩起不到防护效果,最经济、有效的口罩就是医用外科口罩。就算没有合适尺寸的儿童口罩,戴成人口罩也比不戴好。
家长可以自行简单改装成人的医用外科口罩,如把两边耳带打结、收紧,让口罩上下左右四条边贴合孩子面部,也能提到一定程度的防护效果。(广州日报)
故事二:
老人打麻将不带口罩,咋办?
1月28日,大年初四,广州市区阳光明媚。
12时39分:越秀区五羊邨明月路一带,一群老人一如往常,在街区小公园打麻将消遣时光。期间,麻将相互碰撞的声音与交谈声此起彼伏。据热心网友提供图片显示,在场约20名老人中,有近八成没有佩戴口罩。
13时05分:警察来电垂询准确地址。
13时13分:两名穿着制服警察来到举报地址,进行口罩权戴及劝离。
13时21分:两名警察离开,据热心网友提供视频显示,打麻将老人家佩戴口罩比例增至60%。
截至15时41分,麻将声依旧此起彼伏。(南方+)
图为广州110接警20分钟后,到现场处理老人未佩戴口罩打麻将事宜。
故事三:
老板给员工报销机票,为啥?
只有这家工厂一片繁忙
工人大多来自四川、贵州、湖南等地,他自掏腰包给员工报销机票钱,就是为了大家能够尽快赶回,复工赶制口罩。没想到的是,27日一早,员工们纷纷赶回工厂。不过梅俊的这家工厂所在的南沙昌利工业城里,大多数厂房还是静悄悄的,只有这家工厂一片繁忙。
生产到出货需要大约15天
这个工厂主要生产一次性医用外科口罩,这种口罩的液体穿透、细菌过滤等指标比普通口罩更加严格,因此生产出来到出货需要大约15天。
目前工厂的3条生产线已经开了2条,6名员工开始复工生产,日产能约为1万~2万个,等到年初九全线复工,日产量可达10万个。
工信、供电、人社等部门全来了
而忙碌的不仅是该厂的工人,南沙区东涌镇发改、工信、供电、人社、市场监管等各个部门都轮番前来,了解工厂的需求,表示将尽全力配合。28日一早供电局就来问供电保障的情况,还有工信局来了解原材料供应的情况,各个部门都协助共同做好生产。(广州日报)
故事四:
提高口罩产量,到底有多难?
1月26日,在湖北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防控工作例行新闻发布会上,湖北省省长王晓东称,湖北仙桃在防护服和医用口罩生产领域具有优势。
仙桃是国内口罩的重要生产地之一
公开资料显示,仙桃被誉为“中国非织造布产业名城”,聚集上百家成规模的无纺布生产及加工企业,出口量占全国的近三分之一。其中,无纺布为口罩等用品的原材料,而仙桃,也是国内口罩的重要生产地之一。
路封了,可能也回不来
工资870元/天,也请不回来
1月27日,记者采访仙桃市多家工厂负责人后发现:只有少数工厂恢复生产。仙桃市一家生产防护口罩的工厂负责人小王(化名)向红星新闻表示,在疫情发酵后,工厂只开了部分机器流水线,“开不满,因为有的工人请不回来,现在的工资已经差不多到了870元/天,还是请不来。”
口罩行业一般不会库存产品
记者从多名受访者处得知,由于口罩可根据用途、外表等划分为多种类型,比如工业用级和医用级、平面型和立体口罩等,厂家一般都是在接到订单后再开始生产,很少囤积产品,几乎没有库存。因为行业的特殊性,以前很少满负荷生产,宁肯让工人休息,也不愿意做库存产品。
非医用口罩转医用口罩有个过程
小王所在的工厂原本是生产工业用级防护口罩的,在疫情发酵后,由于口罩等医疗物资短缺,即便他明确告诉客户口罩是工业用级、而非医用级,仍有人下订单。
如果仙桃所有的大厂都生产起来,口罩的产量是有的,但可能不符合医用标准,以其生产线上的口罩为例,它们和医用级类似,但是缺少消毒、杀菌的工序。这些口罩还需要再加工,把它们变成可以在医疗上使用的。(红星新闻)
故事五:
这家医院高兴不得了,为啥?
谁能想到,医院也能缺口罩?现在各个大医院都在呼吁社会捐赠口罩等防护用品。
1月26日下午,周先生向深圳市前海蛇口自贸区医院(蛇口医院)捐赠了20000只医用口罩。目前已成功捐赠10000只,另10000只口罩已在运输途中。
原来周先生的家人一个月前曾在深圳市前海蛇口自贸区医院骨科接受治疗,恢复顺利。听说目前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防控形势严峻,得知一线医院物资短缺,急需口罩等医用防护物品,周先生果断共同出资购买20000只口罩,深圳市前海蛇口自贸区医院已成功接收到10000只,还有10000只口罩在途。
口罩有价,但生命无价。天寒人心暖,爱心见真情。(晶报)
故事六:
乘公交拒戴口罩,结果会如何?
近日,一段乘客未戴口罩乘坐公交被公安人员带走的视频在网上流传。
现在广州很多公交车辆已经贴上“请配合检测体温,并佩戴口罩乘车,谢谢”的提示。广州市交通运输局1月26日发布信息,即日起乘客进入客运站候车室、乘坐公共交通、出租汽车(巡游车、网约车)必须佩戴口罩,“不戴口罩不让上车”。(南方都市报)
故事七:
口罩一只30元?
案例一:
1月27日,南京市雨花台区市场监管局对雨花台区西柿路海王星辰药店进行现场检查。
经查,当事人销售的来自安徽宜美健医疗用品有限公司型号为折叠式IV型24.0X13.0的医用隔离口罩(生态棉),进货单价为7.80元/只,销售价格达30元/只,提价幅度达284.62%。
当事人涉嫌哄抬价格违法行为,对此,南京市雨花台区市场监管局已立案调查,将于近期作出行政处罚决定。
案例二:
1月24日,无锡市滨湖区市场监管局根据群众举报,对辖内颐春堂大药房大幅抬高N95型口罩销售价格的价格行为进行现场检查。经查,当事人借口罩等防疫用品需求激增之机,将进价为25元/只的N95型口罩,提价到38~45元/只对外销售,提价幅度达52%~80%。当事人涉嫌哄抬价格违法行为,对此,无锡市滨湖区市场监管局已立案调查,将于近期作出行政处罚决定。(人民日报客户端江苏频道)
故事八:
印度葡萄牙日本的口罩
纷纷来到中国!
印度10万只口罩抵达上海
复星从印度采购的10万只口罩也在28日晚8时20分左右抵达上海浦东机场。这10万只口罩为霍尼韦尔N95型号,符合国家卫健委医用防护标准。上述物资向疫情重点地区调度,有助于缓解这些地区医疗物资紧缺的局面。
上述物资之外,来自葡萄牙的1万多只口罩和来自日本的1900多件防护服、900多个口罩等物资,也已运抵上海,正在向疫情重点区转运。
日本口罩纸箱上用中文写“武汉加油!
据日本NHK电视台报道,日本大分市27日将防灾仓库中储备的三万只口罩捐给武汉,纸箱上还用中文写着“武汉加油!”
大分市政府工作人员正在将贴有“武汉加油”的口罩物资搬上货车。大分市和武汉市是友好城市,位于九州,并不富裕。据报道,原定3月8日举办的武汉和大分友好城市缔结40周年纪念活动被延期。
(人民日报客户端上海频道、环球网)
故事九:
航班延误两小时,
仅仅是因为口罩?
28日凌晨0:25左右,口罩运抵仁川机场,早已在候机楼等待的山航各保障人员立即进行行李托运工作,240余箱物资于01:00托运完毕,所有医疗物资于02:00成功装机。该批物资在青岛出关后立即装车运往湖州。(人民日报客户端山东频道)
故事十:
用过的口罩如何处理??
在这期间,大家都在“疯狂”地囤口罩,用口罩。但用过后的口罩该如何处理?是否会造成二次污染源?记者从深圳市城市管理和综合执法局了解到,为了防控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用过的口罩请不要随意丢弃,应通过以下程序进行处理:
(晶报)
口罩用完后正确的处理方式。
故事十一:
出太阳了,能不戴口罩么?
28日,全国很多地方迎来了久违的阳光,于是不少人开始琢磨,在家待了这么久,能不能趁着难得的好天气下楼遛个弯,太阳出来放晴了,适不适合进行户外活动呢?
低温冻死病毒、蒸桑拿热死病毒、气温回暖病毒渐渐消失......种种关于病毒和温度的说法大相径庭,却都被广泛传播。新型冠状病毒对温度的耐受程度到底如何?同济医院感染科副主任医师马科为你解答。
新型冠状病毒更怕热还是更怕冷?
温度升高,病毒的传染性会下降吗?
因为冠状病毒可以通过呼吸道气溶胶传染,所以通过各种方式灭活病毒和采取多方位的防护措施可最大限度减少被传染的可能。
开空调暖气是否有作用?
病毒对热敏感,当达到56℃的温度30分钟可有效灭活病毒。但平时用空调制热升高环境温度不可能达到灭活病毒的效果,暖气温度也达不到杀灭病毒的效果。
病毒还怕什么?
除了高温消灭病毒之外,乙醚、75%乙醇、含氯消毒剂、过氧乙酸和氯仿等脂溶剂均可有效灭活病毒。(人民日报客户端)
故事十二:
不戴口罩,情况会多糟糕呢?
你是否想过,一个喷嚏能"打"多远?
虽然我们都知道,呼吸道疾病患者很可能通过咳嗽或打喷嚏传染他人,但具体到底能传多远,多大的范围?
2014年,终于有数学家做了这样的实验。数学家LydiaBourouiba利用高速视频解析了喷嚏和咳嗽时的产生的流场,并用数学模型计算出了两者的传播距离。结果可能让你大吃一惊!
喷嚏和咳嗽的时候喷出来的是什么?
喷嚏和咳嗽的产生开始于深呼吸,然后肺部的空气被压缩,最后被吸入的空气在几分之一秒内被肺压出来。
咳嗽喷出的东西不止有气体,还伴随着液滴(气溶胶),液滴的大小在100微米以下,相当于人类头发丝的宽度。这些液滴产生于气体喷射的过程中,将肺部、支气管、气管黏附的体液一并带出,喷涌出数万个小液滴。
在重力的作用下,一些较大的液滴很快落到地板上,较小的液滴(直径小于或等于5微米的颗粒)就飞得比较远,而且会随着气流扩散开来。而这时候,大量的病毒和细菌就乘着这些小液滴一起传播了出来。
如何观察咳嗽、喷嚏的气体流动?
气溶胶是很小东西,人的肉眼是很难看清的。所以科学家用了什么方法来进行观察呢?具体来说,科学家用2个摄影机和多个光源,在高帧率下拍摄喷嚏下的大量细节,最后用慢动作播放观察,建立数学模型计算。
实验中,科学家招募来10名健康志愿者,站在摄影机前方,然后刺激他们的呼吸道,让志愿者忍不住打喷嚏、咳嗽,通过捕捉到喷嚏、咳嗽时的瞬间。
通过这个可以每秒捕捉几千帧的高速摄影机,科学家可以观察到人们咳嗽或打喷嚏时产生的液滴。
喷嚏和咳嗽到底能飞多远?
通过慢动作视频,我们可以看到喷嚏、咳嗽产生的过程。
在咳嗽、喷嚏的过程中,我们可以看到液滴组成的高密度喷射物,科学家将之称之为"云"。
较大的液滴不受气相流动的影响,下坠速度较快,距离比较近,在1米范围内;而较小的液滴以不同程度的湍流气云悬浮,射程较远。
这团"云"在喷射过程中,会将周围的空气卷入,"云"的体积会不断增大,但速度也会逐渐减慢。
通过大量测量,然后将数据输入数学模型后,科学家得出结论:打喷嚏产生的较大液滴可以最远到达8米远的地方,而咳嗽则达到6米远。并且根据不同的环境条件,喷嚏和咳嗽最多可以在空中停留长达10分钟。
是不是人站在患者10米开外就没问题了呢?
一些颗粒较小(5微米以下)的液滴会飞得很远,甚至有可能会在空中一直漂浮,而这些飘在空中的到底能飘多久这就很难说了,所以室内通风很重要。
另外,有的人肺活量大,传播距离会更远,人与人之间能呼出的距离是有一定差异的。
最终小液滴落了下来,有的落在了桌子上,有的落在了手机上,有的落在了你的键盘上,有的落在了把柄上,有的落在了你的手上……而你无意中触摸了这些液滴,最后又不洗手,就在不知不觉中染上了病毒,所以勤洗手也很重要。
戴口罩到底有什么用?
既然咳嗽和喷嚏传播病毒、细菌的能力那么强,那我们就得戴口罩了。不过问题又来了,口罩到底能阻挡多少病毒、细菌的传播。
有个新加坡的科学家就做了这么一个实验,用彩色纹影法成像,观察戴不同类型口罩,会对病毒的传播有什么影响。
科学家选择了标准外科口罩、N95口罩作为实验材料,在规范戴口罩的前提下,看看不同口罩对呼出物有怎样的阻止效果。
在不戴口罩的情况下,人咳嗽从嘴中呼出的气溶胶自然地涌入周围的空气中。
而戴上普通外科口罩之后,虽然咳嗽产生绝大多数气溶胶已从口罩过滤出来,但仍会有少量从口罩上方边缘渗透出来。
而N95口罩边缘则不会侧漏,都会从正前方透出口罩,也就是说都被过滤了。
由此可见,口罩能降低咳嗽产生的气溶胶的传播效率,标准外科口罩和N95口罩都有很好的保护效果,N95口罩的保护效率更高一些。
但不管怎么样,不戴口罩肯定是最糟糕的,尤其是当你已经出现咳嗽等症状时,更加需要戴上口罩阻断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