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际留学专家经过与家长和学生长期的深度交流后得知国内对去美国读高中的一个共同的误区:去美国读高中可以轻松一些。如果说在美国读高中、上大学比在中国更辛苦,肯定有很多人不相信。怎么可能呢?中国高中生的辛苦是众所周知的,题海战术那是美国高中生能想象的吗?而大家都知道美国中学生的课外活动多,轻轻松松就能考上大学。但是,真的这么容易吗?
在美国,小学开始最轻松,到小学三年级,学生就需要上心一些,然后初中也还好,但是高中四年是最重要的,大学申请基本只看高中四年的成绩单和课外活动,这是为什么很多高中生的睡眠很少。我听到过通常睡眠比较有保障的数据是每天6-7小时,睡4个小时的学生也听说过,那是高中选了10门以上AP的学生,这是必须要付出的代价。在升学上,没有捷径可寻。
有一个学生林林,开了三次个人画展,说,“我要去考综合性大学,主修应用数学和音乐双专业。”油画,仅是这个女孩众多特长之一。除此之外,林林还是交响乐团小提琴首席、校数学队队长,获得各种作文大奖、数学奖、科技奖……
美国高中的分层教学是从进校那一刻开始的。不只是中国高中生读书辛苦,美国的高中生也很辛苦。他们一年要背超过100斤重的课本;要熬夜,泡图书馆写论文;努力学习,在分班考试中表现突出,进入“提高班”。
我们总认为美国教育很轻松。老实说,美国的小学教育几乎是让孩子在玩乐中度过的,但到了中学,压力一下子变大。从分班举措看,谁能否认,竞争其实早在孩子上高中前就开始了。
除了必修课,美国的中学生还须应对大量的选修课。相较国内课堂,美国的中学给学生提供选课自由度更大。比如二外,就会开设法语、西班牙语、拉丁语等多个语种,供学生选择。有学生就在3年里学了三种不同的语言,目的是为了每学期都得到好成绩语言入门时总是简单的。
虽然不是所有人愿意吃苦,但这不妨碍少部分人会连续三年选择艰深的拉丁语。事实上,当大学招生官拿到成绩单时,不仅看“分数”,也看“科目”,看学生是否选择了所在学校最难的课程,是否愿意挑战自己,并获得好成绩。
在这种环环相扣的评估体系下,孩子们对每项作业、每次考试都格外看重。许多美国家长从小就带着孩子去运动,让他们参加大大小小的比赛。多年后我才知道,他们是通过运动培养孩子们的竞争意识和吃苦精神。
校园俱乐部在美国中学里非常流行,主流的俱乐部有辩论队、奥林匹克科学社团,校报,数学队等。它们往往采取积点制,俱乐部成员要通过比赛次数和比赛表现积攒“积分”。通常,校际间比赛比较频繁,但只有攒到相当积分的会员,才有资格代表团队参加州际甚至更高级别的比赛;如果积分一直不足,意味着淘汰。
一个残酷的现实是,在美国大学申请表上一直有“特长”栏,学生不仅需要列出特长,表格下有“得奖地区:州、全国、世界”的等级提示。如果不是成绩斐然,不算特长,特长必须“与众不同”。特长栏空白的学生,基本不可能被名校录取。很多美国孩子从小就参加各种活动,其实是为了发现自己的擅长点,这样一来,他们兴趣爱好很多。但必须承认,要找到自己真正的专长,并不容易。
阳光之下必有阴影,对一心送孩子出国的中国家长而言,有必要了解的是,真实的美国留学,不只是在中介交30万元保证金那么简单。在美国学习,没有捷径,无法突击“优秀”,这是个常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