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己留学的想法其实起源于大学,当时对交换生项目有动过心,但考虑到家里的经济条件不太允许,后面就把这个想法搁置了,想等自己工作几年有经济能力了再考虑。原本是计划工作两年后去留学,但是两年后发现自己还处于职业上升期,财富积累也还没到预期,于是又在国内职场继续打怪升级,直到去到了大厂工作了几年,实现了晋升同时积累了一定的积蓄,思考着「what'snext?」想起了留学。加上经历了两年的疫情,期间一度后悔没有多出去看看世界也加深了自己想要留学或者去海外的想法。
做出这个决定的自己其实在趋于稳定的人生阶段:年近三十,已婚,逢年过节长辈偶尔也会打趣式地提问我什么时候考虑生娃的话题;在出生的城市生活了也有二十多年,有着一份收入还不错也算稳定的工作。我的未来,似乎别人也能一眼看到尽头是什么。但是疫情和裁员潮让我警觉,尽管所在的部门还比较稳定,我还是会忍不住思考我30岁后的生活。想到「或许会在最熟悉的城市白头到老儿孙满堂?」或「因为卷不过朝气蓬勃的年轻人被公司淘汰」,自己不寒而栗了起来。
人生待办里「留学」未被打勾,我想也许可以在30岁之前去实现一下,这就是我的留学动机。
留学申请前期
我一直坚信「不确定性是造成恐惧的主要原因」。
在有了初步的留学想法后,我试图通过获取更多的信息来确认自己内心的声音和打破恐惧。当时其实有不少的顾虑,比如「已婚女性出国留学的想法可取吗?」「我的家属怎么办呢」「万一自己留学毕业就是失业,人到中年因此破产了怎么办?」之类的担忧。后面通过各种渠道去了解别人是否有这些担忧,他们又是怎么克服的,以及他们最后的结果。了解完发现其实顾虑的点都有解决方案或者其实没那么坏,抱着「Itneverhurtstotry」的心态开始了自己的留学申请。
打工人的留学申请建议1:没必要选择裸辞去准备,低成本的前提是低风险。
留学申请前期梳理阶段主要包含以下几个方面:
个人背景:梳理自己有什么和要什么?包括自己的本科学校和绩点,英语水平,工作经历,留学意向和预期。
感兴趣的专业:先选择专业再选留学地区、学校和申请项目是一个快速有效缩小申请范围的方法。我选择留学的一部分原因是因为自己有想深入学习的东西。之前我的本科专业是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职业规划的老师有提到HCI(人机交互)的这个方向,我当时留下了初步的印象。后面的自己一直从事前端开发工作,也对用户体验和人机交互这一块有了较多的兴趣,最后是chatgpt和AppleVision的出现让我觉得基于人工智能和增强现实或者虚拟现实也许会促使新的交互方式,我最终确定了HCI人机交互的这个方向。
打工人的留学申请建议2:重视前期的信息收集,只有明确自己的留学目标和方向,才能减少精力和金钱的浪费。
▍正式的留学申请过程
了解申请条件:在浏览了一些学校的官方信息后,发现申请条件也都比较类似:语言水平证明,学历证明,动机信、推荐信和简历,有些偏设计向的HCI专业会要求作品集。
简历:有了几年还算丰富的工作履历,简历是费时最少的。我拿着自己已有的简历更新了一下,并且在gpt的帮助下重新准备了一份英文的版本。
推荐信:因为自己23fall能选的EIT项目不需要推荐信,自己也就没有准备。但是也了解过如果需要推荐信,可以找自己以前学校的教授帮忙写或者工作中的前辈来写应该都是可以的。不过发现近年来许多学校对推荐信越来越不重视,我要申请的几所好像都不需要推荐信。
打工人的留学申请建议3:毕业后不要放弃学习英语。确定了留学想法请尽早给自己报一场考试,花了钱就会认真开始备考了。
涉及到考试还是得有针对性地去准备,于是我最开始报了一个周末的雅思班。但是个人觉得不太适合自己。一起上课的人年龄有比我小很多的,也有比我大很多的,讲师为了兼顾不同人的学习节奏,无法最大化学习效率。报班的主要作用是你会在这个过程中了解到这门考试的一些要点和push自己学习的节奏,仅此而已。
王陆的听力语料库:我发现自己的听力水平远低于自己的阅读水平,很大程度是我还不熟悉某些单词的发音,导致明明听力的内容没有生词,但还是听不明白。原因就是要么我对于这个单词的发音记错了,要么就是我对发音不够敏感。坚持听写语料库的单词(多数都是听力考试的常见词)后有明显提高自己听力考试的得分。
阅读是我比较有信心的部分,但还是翻阅了下刘洪波的阅读真经学了一些技巧。最重要的是记得自己刷阅读题的时候要坚持用计时器来记录用时,练习做题的节奏。
▍善用免费资源
留学准备过程中利用了很多免费的资源。比如在了解留学信息的时候白嫖了一些留学机构或者中介的免费咨询解答了自己最初的一些问题;在社交媒体去挖掘一些已经拿到offer在目标院校或者目标项目学习的人去交流,从中去了解一些申请的tips和在那里实际的就读体验。AI对自己低成本DIY留学起到了很大的作用,无论是前期了解留学信息也好,还是英语学习,或者是准备动机信或者优化简历。
打工人的留学申请建议5:去了解别人是怎么利用AI的,通过不断的实践去找到最适合自己的AI使用场景是必备的技能。
▍怎么面对申请留学时的不同声音
我一直觉得决心是做成一件事情的基本条件,学会如何去面对和消化外界和内心不同的声音是很重要的一课。
前期去调研目前的状况去留学是不是一个好的决定,网上得到的回复其实有不少反对的声音。其中很多是留学完觉得留学性价比不高,另外还有的声音则是外国的月亮并没有更圆,中产阶级去了外国很难留下,留下了大概率会有生活降级带来的失落,而大龄更没有必要去打破现在觉得还不错的生活去冒险....
当你感到摇摆和犹豫的时候,一个人苦思冥想得不到答案的时候,得走出去和别人沟通,跟自己信任和在意的人沟通。我庆幸自己选择了和家人进行坦白的沟通,所幸的是我的家人都包容和支持我的想法,这让我感到了一种放手去做的决心。
在去年的五月我第二次阳了,躺在床上休息的时候收到了邮件,是上一个月赶在EIT项目截止前的申请结果通知。邮件通知我被录取了,仔细一看不是自己的第一志愿,但是其中入口学校是我想去的,申请到了奖学金,能够免一半的学费,想想结果也还不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