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在求职软件上,都会看到很多公司这样的福利——“弹性工作”“可居家办公”。
说归说,是不是真的可以这样总是个未知数。
而现在,这个条件在英国,成了一个企业必须遵守的规章制度。
2024年4月6日,英国宣布弹性工作制于全境得以正式施行。
弹性工作什么概念?
而且雇主不得拒绝员工提出的灵活工作安排要求,如果拒绝,必须阐述其决策背后的缘由。
英国的这一举措,让所有打工人获益匪浅。
“万恶的资本主义!”“大可不必羡慕,直接可以恨了。”
毕竟,对于每天上下班打卡的中国打工人来说,英国这一波实属超前了。
既然英国实行了弹性工作制度,那中国是不是也可以?
弹性工作,真的如大家想象的那样好吗?
1、“8小时工作制”的革命之路
18世纪的时候,工业革命刚刚开始没多久,在那个争分夺秒的年代,为了快速发展,逐利的资本家为了工厂的利润,不管工人的死活,不管男女老少,都要没日没夜地工作。
假如你是面包房的短工,那么你的一天从晚上就要开始。大约11点开始上工,进行发面、揉面、烤面包等工作,到了早上8点,你就要开始提着篮子挨家挨户地送面包,直到下午5、6点才结束。回到家你匆匆忙忙地睡下,梦还没做完就要被叫醒,开始新一天的工作。
在那个时代,人们没有工作时长的概念,只知道一天之内要尽可能多做些工作。
后来,一位名叫罗伯特.欧文的人率先提出8小时工作制的概念。他将一天平均分为三个部分:8小时劳动、8小时娱乐、8小时休息。这在欧文看来,公平也科学。
只是这个想法在当时来看过于激进,人们普遍觉得,8小时工作对于那个快速发展的社会来说过于奢侈。
因此,他们不断普及减少工作时长的观念。在他们的努力下,1847年,英国颁布《十小时法案》,规定妇女和13~18岁的未成年人,每日工作不得超过10小时。
在当时工会会员约翰.多尔蒂的带动下,工人们进行了多次罢工运动,最终在不断地反抗下,到了19世纪60年代,十小时工作制成为英国人普遍接受的规则。
可以说,一部英国工业革命的发展史,就是一部工人阶级的血泪史。
随着科技的进步,机器生产逐渐取代人工,流水线生产工人的比例逐渐降低,英国的经济也开始向高精尖产业转型。
于是,他们开始探索更多的工作方式。
2、疫情催生下的“弹性工作制”
2020年,新冠疫情在全球爆发,为了减少传染的风险,大部分英国企业同意员工居家办公。
YouGov(国际调查问卷平台)进行了一项调查发现,71%的人更喜欢在家工作,58%的人认为居家办公更有效率。
种种迹象表明,人们在一场大流行病中走出来,对生活和工作的平衡有了更多不同的理解。
为响应民众的要求,英国政府对工作时长制度进行新一轮探索。
2022年,英国进行了一场全球最大规模的4天工作制实测,在全国61家公司里抽取2900名员工,在工资不变的情况下,每周只工作四天,并持续了6个月。
而最终结果表明:4天工作比5天更加有效。
71%的人表示“四天制”的“工作倦怠”程度比以前低,而39%的人说他们的压力更小了。
员工开心,企业增效,这么好的效果不应该永久实施吗?
随着老龄化不断加重,劳动力短缺问题严重打击着英国。人手不足导致现有员工工作量激增,压力越来越大,离职人数不断激增。
而对于已进入慢节奏生活的英国来说,升职加薪、功成名就已不是他们追求的目标,从老板到员工,他们都喜欢work-life-balance的方式。
可以说弹性工作制度的出现,并不是企业老板或者是政府官员关怀员工所发的善心,而是英国在考虑现实的情况下,最能提高实际效益的方式。
3、中国“弹性工作制”的探索
那“弹性办公制度”在国内有可能实施吗?
其实,中国企业也曾经试点过弹性办公,甚至效果还很好。
早在2010年,携程旅行就曾启动过为期9个月的客服人员在家办公的实验。结果表明,在家办公的员工,不仅业绩提升13%,离职率降低了50%。
在那之后,管理层就将此模式向全体员工推广,允许所有员工可自主选择在家或者在办公室工作。结果发现,主动选择在家办公的员工,其业绩的增加可以达到22%之多。
在这种办公制度的推广下,2020年,携程旅行整体居家办公人员比例达到了85%。
为什么“灵活办公制度”可以产生如此惊人的效果?
首先,一个企业政策的实施,肯定离不开企业领导层的大力支持。
携程旅行创始人梁建章曾多次公开表示:混合办公不仅能在不影响效率的情况下,提升员工的满意度,还有利于交通堵塞、环境保护等社会问题。
2013年,梁建章还与美国斯坦福大学商学院三名学者共同发表了研究成果——《在家办公的可行性:基于中国的试验证据》。
而纵观携程的企业发展情况:老员工居多,竞争力不大,企业文化比较温和;再加上非常成熟的业务模式和组织板块,整体利润一直处于一个比较稳健的状态。
但对中国大部分企业来说,“狼性文化”占据着主导,弹性工作制度在这些企业领导的眼中,几乎等同于“佛系躺平”。他们需要员工有着很强的服从性和纪律性,而按时上下班就是其中最基本的规定。有些老板,甚至看员工闲个15分钟就浑身不舒坦。
而且弹性办公制度,看似是对员工的福利,实际对管理者和员工的个人素质和自控力都是极大的考验。
而且,也并不是所有员工都可以接受弹性办公制度。
归根到底,弹性工作制度在中国实现的阻碍,不在于技术,而在于理念。
4、弹性不在“制度”而在“人”
都说“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其实工作制度的问题,就是上层建筑的问题。
纵观世界200多个国家,英国、冰岛、日本等发达国家,已陆续开始实行弹性工作制。
而很多发展中国家,由于财富有限,人口众多,产品还难以实现供过于求,于是出现所谓的“996、007、886、715”的工作模式。
我们已经经历了40多年经济的高速发展,经济基础已实现了质的提升。但是客观来说,我们还是一个发展中国家——在很多方面还难以实现像发达国家一样优越的工作环境。
这不是中国特有的现象,而是所有发展中国家必将经历的阶段。
工作制度本身,只是服务社会和企业的一种方法,在保障人民的权益下,社会和企业需要探索出最适合的工作制度。
当然,制度是死的,人是活的。
无论制度如何,老板当不当人,才是打工人幸不幸福的决定性因素。
一个关怀员工的老板,是可以和员工“双向奔赴”的。
比如河南胖东来超市,用一己之力证明善待员工能让企业活得很好。
很多人觉得企业这样干一定亏损,但就是这样一个为员工谋福利和花钱的企业,2022年创下了营收100亿的纪录。
因为在这样人性化的企业,员工们也非常乐意为公司出力,而这样的开心也会反馈到顾客身上。
他们会更卖力地为顾客服务,而顾客感受到员工的热情,更愿意来这里买东西。
在胖东来,没有“弹性工作制”,但员工依旧每天很开心。
因为公司的高层,通过其他方式,带给员工“弹性工作制”同等的价值。
其实,“弹性工作制”之所以受到员工的支持,是因为它本身带着“站在员工一边,为员工着想”的特性。
而让员工感受到公司的关怀,不仅仅是“弹性工作制”,还可以有很多其他方式。
所以,不要对我们什么时候实施“弹性工作制”太过纠结。
毕竟,即便弹性工作制度实施,你也有可能24小时,随时被老板召回。
总而言之,言而总之,制度不是关键,关键在人。
如果理念不改变,不革新,就算是弹性了,别人一样能把你榨得连渣都不剩。文/拿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