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战期间,中国以“以工代兵”方式,派出以山东农民为主体的14万劳工驰援欧洲,为协约国的胜利作出了贡献,也为中国赢得了参加巴黎和会的入场券。
英法两国来华招工
华工登船出洋
英法两国人口本就不多,一战延长,青壮年男性锐减,老弱病残、妇女儿童成为后方工厂工人,后勤保障和军需品生产遇到严重困难,两国将求援的目光投向遥远的中国。
最早提出在华招工的是法国。1915年11月11日,法国防部正式决定招募华工。12月1日,任命陶履德率领招工团来华。陶履德招工团与天津惠民公司签订了合同。1916年,法国惠民公司在上海开始办理招工事宜,后来因西部战线军备充实,仅募集职工不能满足要求,需募集从事搬运及其他苦力工作的劳动力。对华工招募的对象,无论政府机构或有关人士,均主张以华北工人为优先,尤其山东工人更受欢迎。
《东方杂志》载道:
“彼等于旅行途中,能忍风霜雨雪之苦,敝衣褴褛,毫不介意,背负大粗布之囊,内储自制馒头,约数十余日之量。遇食时,则憩息于路傍有井水之地,汲井水而食馒头,其惟一佳肴,则以铜币一枚,购生葱拌馒头而食之,入夜不肯投宿客栈,常横卧于人家之檐下;一旦从事于工作,不辞劳苦,不避艰难,虽酷暑严寒,彼等亦无感觉,惟孜孜焉努力于劳动而已。”
1916年秋,英国开始在其租借地威海卫募集华工。由于威海当时没有可停靠大型船只的码头,又缺乏连接内陆的铁路,因此当第一批华工自威乘船赴法后,英外交部认为招募速度过慢,便向驻华公使建议通过胶济铁路将劳工运到青岛,由青岛运送出洋。
1917年2月21日,英国陆军部成立了中国劳工公司,同时英国政府为扩大征集华工规模,委托英商和记洋行代为办理。3月,英商和记洋行在青岛沧口德华缫丝厂(今国棉九厂)建立劳工输出基地。1918年中期,劳工招募中心由威海转移到青岛,为吸引更多劳工,英国在胶济铁路沿线设办事处,并委托教会、牧师分途劝募。同时,法国惠民公司也在沧口设收容所,征集华工,到处登报、发招贴进行宣传。
1917年,山东内地麦子歉收,出外谋生的人很多,因此当年由青岛输出的华工大增。《华工出国史料汇编》载,仅1917年1—4月,由青岛出发的华工计45689人。《胶澳志》载,从1917年4月到1918年2月,从青岛赴欧洲共22艘船,运载华工50350名。
华工募集的程序,《胶澳志》曾有记载:
“应募者先检查体格,合格始为剪发、沐浴、更衣、种痘,更行注射以防肠癕。订立合同,盖取指印,载明姓名、籍贯、身份、履历及安家费应寄何处,付与何人。订约者每人给以铜镯,镌其号数,并仿军队编制,分排连队递相统属,十五名为排,四排为连,五连为一中队,每中队三百名或增至五百,队设工头总管……出发之前稍加训练。”
冒着生命危险远涉重洋
每个华工手上都有一个刻有中外文姓名和号码的铜圈,铜圈上的号码为华工唯一身份识别证明,将伴随华工整个合同期内。(照片由市侨办提供)
由于一战欧洲主要战场在德法边界,所以,大部分华工被派到这一地区。
第一批华工800人经好望角前往,费时约3个月。航程中蔬菜短缺,华工因此患病,中国驻巴黎劳工专员提出抗议,法国政府放弃了这条航线。1917年2月1日,德国开始实行无限制潜艇战,对海面来往船只一律打击。当年2月,一艘载有900名华工的法国“阿多斯”轮船,在地中海被德军潜艇击沉,542名华工丧生,这也成为北洋政府对德宣战的理由。
英法运输华工的船只均取道印度洋和地中海到达法国北部。前期路线走香港、新加坡、印度、马六甲海峡、苏伊士运河进入红海,直达法国马赛港,再乘火车到里昂。法国招募的华工主要分散在:沿海,从布勒斯特到马赛;内地,从鲁昂到勒克勒佐;前线,从阿腊斯到凡尔登,最高数目约4万人。1917年美国远征军向法国借去了约1万名华工,休战后不久,大部分归还。
英国的华工按严格的军事纪律组成连队,由一名少校或连长指挥。有连部和4个排,每排一名中(少)尉军官。排以下有两个班,班由军士领导。一个连队有476名华工,包括一名领队,31名队员,5名球员,一名或几名翻译和438名苦力。
1917年6月9日,法国防部向全体部队军官发出一项通报,文中称:
“法国军火工厂的华工如有犯法行为,必须同法国士兵一样受同等的惩罚。但是,因为华工不懂得法国法律,对这一点应当作适当的保留。因为拒不服从命令,在中国人看来也许是件很小的违法行为,而每一个法国人都知道这是一个严重的事故。如果华工犯了法,应当问清楚在他犯法之前,是否知道这个法律。虽然我们希望给他们宽大,但是为照顾华工而显示不同等的待遇,以至引起法国工人对政府的批评,这样做是不明智的。我们也不应这样做,给驻在中国的,那些阻扰招募华工的德国宣传家提供很好的口实。你们的职责是告诉法国公众:华工是自愿而不是强迫他们到法国来的,他们是来帮助我们搞工业的。”
华工连队合在一起组成华工营,华工营人数区别很大。总的来看,法国华工营规模比英国的小,但分布地区较广,法国的华工中有25人到50人小分队。有7个英国的华工营,每营人数在3000人以上,大多数每营从100人到1000人不等,但重要的法国华工营,每处约有2000名华工,主要的美国华工营,每营约1500人。
根据原定契约,英国的华工被分配在公路、铁路、矿山、工厂、农田、森林、军械和坦克车间、军火库、草料场和船坞等处工作。签署招募华工协议时,中国还是一个中立国,因此契约第一条规定:华工不得从事任何军事活动。1917年8月14日,中国对德宣战后,双方均不严格遵守这一条约,在苏伊桑地区和在停战后地区,华工大多数从事于挖掘和重新掩埋死于战争的尸体。美国远征军控制下的华工,主要从事装卸粮食物质、修路和工厂劳动。
工资、福利及冲突
华工的部分工资通过邮局寄给家属,这是当时英国使用的信封。
按照法国惠民公司与华工签订的合同,华工每人在启程前应领新衣服一套,包括:蓝布衫两件,裤子两条,布鞋1双,帽1顶,行囊1个,中国袜两双,棉衣1件,棉裤1条,毛内裤1条,席1张。此外,尚有旅行用被1条,煮食用的碗碟等,到法国后能领皮鞋1双,帽子1顶。合同期内,每月工人还能领的衣服如下:此项首期衣服之发给,即在工人上船后6个月,蓝衫裤各两件,鞋1双,帽1顶,袜两双。至棉衣裤则每年发给一次,以西历9月底为期,即系1917年在法国过冬者,当于1917年9月底发给之。
工资方面,法国的普通华工日工资应为5法郎(合0.965美元),其中要扣除1.75法郎(合0.338美元)的膳费,0.25法郎(合0.048美元)的住宿费,0.25法郎的服装费,0.25法郎的医药费,每天实发只有2.5法郎(合0.48美元)。工人日最多工作10小时,如加班,雇主应征得工人同意,加班费为每小时50生丁。星期假日工资按如下办法付给:普通工人,全天7.7法郎(合1.486美元),半天3.85法郎;军火工人,全天8法郎(合1.54美元),半天4法郎;技术熟练工人,全天8.2法郎(合1.85美元)半天4.1法郎。除工资外,翻译和小分队队长每天发给津贴1法郎,工头津贴0.5法郎,工人领班0.25法郎。从事危险作业的工人与从事同样工作的法国工人领受同等津贴。从事军火制造的工人每天由50个生丁(合0.097美元,法币100生丁等于1法郎)的津贴,接触酸性危险品的工人每小时有15生丁的津贴,接触危险灰尘的工人每小时有12生丁的津贴。另外,每名工人给安家费50法郎,工人上船后,托由惠民公司所指定银行交给该家属受领。
另外,从中国装船口岸到华工目的地法国、阿尔及利亚、摩洛哥等地往返船旅费一概免费;由雇主定期供给的衣服、食、宿、医药一概免费。承工期间死亡者给予抚恤,保证一切自由,包括信教自由。工资和津贴同法国工人同工同酬,雇主承诺不虐待华工,并注意使他们不受劳动营附近法国公民的骚扰。
英国规定,从装船口岸到目的地的船费对华工免费,食、宿、燃料、照明、医药均免费供应,华工应服务三年,一年后英政府可任意取消合同,但须在6个月之前,事先提出明确通知。华工患病,除照常供应食宿及每月汇款回家外,本人不能领受工资,病假以6周为限,逾期即停止支付,承工期间因工伤或死亡,应付给抚恤。
总体看来,英国的华工工资低于法国。英国所雇华工中,普通苦力一天工资仅为1法郎,而法国普通华工扣除各项费用外,每天还可得2.5法郎。熟练的技术华工,法国工资是每天5.5法郎,其中工人每天须付出1法郎的交通费,还要付出一定数目的膳宿费,而每天最低限度的伙食津贴为:大米700公分,肉类或鲜鱼200公分,咸鱼200公分,新鲜蔬菜230公分,干豆60公分,茶叶15公分,猪油15公分,盐15公分,伙食标准并不低。而英国的熟练工人最高也是每天2.5法郎,另外每天还有1法郎津贴,加起来仅是3.5法郎,而且常饿肚子。
“到法国华工的餐厅参观,看见工人们聚在一起用餐,据介绍,一个星期中有四五日每餐有肉食,剩下的几天有鱼肉。其中还有一二个工人专门负责按照中国人烹饪方法做饭。工人中有特别喜欢吃法国面包的,工人们都能吃饱。只是缺少筷子,不过过了几个月后,华工们都习惯用刀叉了。翻译和雇主和华工同吃同住。”
即便在待遇福利较好的法国,华工也因一些问题与雇主发生冲突。根据惠民公司的契约,每年9月底要发给华工新的衣服,但很多雇主没按规定发放,一些华工对雇主提供的衣服不满意,从而引起诉怨。很多法国工厂不给中国技术工提供使用其专长的机会,结果只能按普通工人发工资,也引起普遍不满。1919年3月1日,阿腊斯的华工向中国驻巴黎劳工专员提出申诉,说工资才发到1月下半月,由于雇主没有给提供足够的住处,他们不得不到森林里收集木材做床板,这引起了法国公民公愤,他们起诉华工。另外,风俗习惯、交流方式的不同也引起双方冲突。所以,战争一结束,英法两国马上遣返华工。
英国所招募者原以3年为限,故10万华工自1919年秋开始遣返,至1920年4月6日遣返完毕。法国所招募者原合同以5年为限,但至第三年允许废止合同,遣返工作至1922年3月结束。经法国政府同意,因通婚等原因而自愿留在法国各地的华工约3000名,成为中法关系史上第一批移民华人。归国华工除少部分钢铁工人在上海登陆之外,其他人在青岛登陆,大部分乘坐胶济铁路回到原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