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雨(1984—),男,中山大学移民与族群研究中心副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为华侨华人研究、饮食人类学研究。
本文选自《华侨华人历史研究》2018年第1期,注释从略。
一、爱尔兰中国移民历史与数量估算
(一)爱尔兰中国移民的历史变迁
2000年以来,来自辽宁省的劳务移民大量涌入爱尔兰。根据爱尔兰中国商会的调查,现在爱尔兰华人除留学生以外的人口中,数量最多的为辽宁省人。这一方面与中国改革开放后辽宁经济变迁有关,另一方面也与19世纪中期以来爱尔兰长老会在辽宁传教数百年的历史渊源有关。在2007年经济危机之前,爱尔兰曾一度出现劳工短缺的情况,来自中国的劳务输入主要是为了填补一些当地人所不愿意做的低薪、工作环境恶劣的工作空缺,如屠宰场流水线工人。这些移民大多经由蛇头组织抵达爱尔兰工作,他们在国内向蛇头缴纳数万元人民币的介绍费。到达爱尔兰后,蛇头将他们的护照没收,要求他们以工资支付介绍费的利息和本金,这些中国劳工往往受困于不断累加的利息,无力还清债务,从而沦为蛇头的赚钱机器。他们在爱尔兰的华人社群中地位最为低下,通常只掌握很少英语或根本不会英语,无法融入当地社会,生活条件恶劣,有些人甚至居住于十余人一间的隔间中。经济危机之后,由于劳动岗位的大幅削减,他们面临着劳工合同过期并不予续签的问题,很多人就此非法滞留于爱尔兰。由于谋生艰难,有些人甚至参与卖淫交易。
自经济危机以来,爱尔兰已经不再从国外输入劳工,因此,2007年以后到达爱尔兰的中国移民多为留学生,主要来自中国的东部发达地区。但现在爱尔兰政府和民间皆对移民持较为保守的态度,预计大部分中国留学生将难以继续留在爱尔兰生活和工作。2009年以来,爱尔兰开放了投资移民渠道,但由于投资金额门槛较高,通过这一渠道移民爱尔兰的中国人并不多。
爱尔兰是一个民族较为单一的国家。由于在20世纪70年代以前经济并不发达,国内生活水平并不高,因此,爱尔兰长期以来是一个移民输出国。20世纪70年代以后,随着爱尔兰加入欧盟,与世界各国的贸易往来逐渐增多,经济状况逐渐改善,爱尔兰接纳的移民数量开始缓慢增加。1996年到2006年这十年间,是爱尔兰经济发展的黄金时期。随着“凯尔特之虎”经济的起飞,移民人口开始大幅度增加。2006年,移民人口占总人口的10%左右。此后,移民问题开始进入爱尔兰主流社会的视野。
(二)中国移民数量统计与估算
自1911年开始,爱尔兰每五年进行一次全国人口普查。1996年的人口普查显示,中国移民的人口数量尚不足2000人;在2001年普查时,中国移民人口增加到5842人;到了2006年,登记的中国移民人口达到11161人,翻了近一番,在所有移民中居第二位,仅次于波兰。但到了2011年,中国移民人口下降为10896人,A降幅为2.4%;2016年的中国移民人口进一步降为9575人。从2006年到2011年,爱尔兰总人口增长了7.2%;从2011年到2016年,爱尔兰总人口增长了3.7%,但全部移民人数则下降了2.6%。
结合爱尔兰最近两次的普查数据来看,中国移民人口的比重下降得更多。与2006年相比,2016年,在所有亚洲国家人口当中,中国移民人口由第一位下降到第三位,被印度人和菲律宾人超越。在爱尔兰的所有少数族裔中,中国移民的人口数量目前排在波兰、英国、立陶宛、罗马尼亚、拉脱维亚、巴西、尼日利亚、印度、菲律宾之后。
2011年的爱尔兰人口普查还显示,有17800名受调查者表示自己来自中华文化背景,占总人口的0.4%,这是因为除了来自大陆、台湾、香港、澳门的移民以外,还有来自马来西亚、新加坡、菲律宾等国的华人移民,其中许多人拥有中华文化的认同意识。
二、中国移民的人口特征与分布特点
(一)爱尔兰中国移民人口的构成与分布
爱尔兰中国移民的收入普遍较低,年均收入低于1万欧元的占48.3%,这也是学生人数较多的缘故,但在职中国移民的收入与当地一般收入水平相当。中国移民大部分拥有本科以上学历,本科占33.6%,研究生占45.1%,博士和博士后占8.1%,受教育程度非常高。在爱尔兰的中国留学生中,有28.9%选择计算机和IT专业,19.1%选择会计和金融专业,14.8%选择工程专业,其余学生也以理科和商科为主。中国移民中超过70%是单身的年轻人,比例较其他所有族群都高。与此同时,中国移民的生育率在爱尔兰所有族群中也是最低的。在宗教信仰方面,大约三分之二的中国移民无宗教信仰;有宗教信仰的中国移民中,佛教占多数,但有3%的中国移民表示信仰天主教,这应该是受到爱尔兰本地信仰影响的缘故。
根据爱尔兰人口普查局的数据,95%的爱尔兰中国移民居住在城市,60%住在都柏林及其周边地区。除了都柏林以外,中国移民在爱尔兰的分布非常零散,大多数的爱尔兰城镇都有中国移民居住。在总计165个城镇中,只有28个城镇没有中国移民居住。在2011年爱尔兰国家普查局的统计中,在爱尔兰的10896名中国移民中,仅有614名在农村居住;超过6000人居住在都柏林,科克大约有500名,利默里克有近400名,高威有大约300名,其余城镇中国移民数量皆在200人以下。
(二)爱尔兰中国移民人口减少的趋势
在2011年的爱尔兰人口普查中,中国移民人口首次出现下降,2016年普查中中国移民人口继续下降。2007年全球经济衰退重创爱尔兰经济,使失业率一度上升到17%,原本欣欣向荣的“凯尔特之虎”几乎一夜之间变成“病猫”,各行业都大量解雇雇员,而外籍雇员更是首当其冲。由于收入减少,爱尔兰家庭紧缩开支,导致在中国移民经济中扮演重要角色的中餐馆生意惨淡。2011年,一家位于都柏林名为Sans的老牌中餐馆关张,爱尔兰最古老中餐厅之一的“帝国”餐厅于2012年关张,这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债务危机对中餐业的影响。2013年以来,爱尔兰经济复苏,就业率缓慢提升,经济危机的影响逐渐消退,但难以恢复到2002—2007年间的飞速发展水平。基于此,笔者预计,爱尔兰的中国移民人口数量将保持在5万人左右的稳定水平;由于爱尔兰人口出生率高,且其他族群移民进入较多(如波兰、印度、立陶宛、尼日利亚、菲律宾等),人口增长很快,中国移民占当地人口比重将持续下降。预计中国新移民进入爱尔兰的数量将保持平稳,而移出的人数也会同样保持稳定,所以在爱尔兰的中国移民将出现稳步融合的态势。
与中国移民一样在爱尔兰出现人口下降趋势的移民群体,还有来自美国、澳大利亚、新西兰、南非、俄罗斯的移民。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中国移民的移民模式日趋接近高人类发展指数国家的移民模式,不再以单纯追求改善生存状况为主,更重视自我价值的实现。
1990—1995年,中国向外移民约72万人;1995—2000年,这个数字增至84万人;2000—2005年,达到最高峰145万人;此后则缓慢下降。2005—2010年,为141万人;2010-2015年,只有103万人移出中国。明显可见中国对外移民人数下降(见图2)。
由此可见,近年来中国移出人数出现了转折,移民人数正在下降。相较于其他移民大国,中国的移民绝对数量要低于墨西哥、印度和俄罗斯;再考虑本土人口规模,中国的人口迁移率更是远远低于很多国家,在全球222个国家和地区的人口移出率排名中,中国的人口移出率仅仅处于第95位。但是,中国移民在世界各国所面临的情况各不相同,在一些国家,如美国、加拿大和澳大利亚等国,持续保持增长的态势,而在欧洲很多国家则出现下降的趋势。爱尔兰就是如此。
三、中国移民人数减少的原因
(一)爱尔兰中国移民生育率低
如图3所示,20~29岁年龄段的中国移民占到了中国移民人口总数的70%以上,而性别比例大致平衡。以官方数据计算,则爱尔兰中国移民5岁以下人口占比为18‰。但是这个数据仍有问题,因为大多数学者认为,爱尔兰的中国移民总人口数要远远高于官方数据,而未被官方统计的中国移民人口中应当不存在0~4岁年龄段的人口,理由有二:其一,爱尔兰政府对于登记在册的5岁以下的儿童发放每周180欧元的育儿补贴,因此不太可能有家庭拒绝这笔为数不小的经济补助;其二,有小孩的家庭大多有稳定的住所和收入,并需定期进行儿童健康检查,难以躲避人口普查。因此,200人左右的5岁以下中国移民人口数据是不会有多少出入的。那么按照5万中国移民的总量来计算,中国移民5岁以下人口比例为4‰。以此数据推算,中国移民在爱尔兰的总和生育率约为0.10。远远低于爱尔兰的全国总和生育率1.87和中国的总和生育率1.44。也就是说,爱尔兰中国移民女性中每10人仅育有1个孩子。
根据爱尔兰官方数据,中国移民中71%为单身,其中男性单身为74%,女性单身为67%,已婚占27%,离婚占2%。由于爱尔兰中国移民以30岁以下的年轻学生为主,因此,单身比例较高是很自然的现象。还有一点值得注意,在爱尔兰已婚中国移民中,有36%的男性和22%的女性未能与伴侣团聚。统计中未明确指出这部分分居人口中伴侣留在中国国内的比例,但根据笔者与许多移民家庭访谈,大部分分居的情况都是伴侣留在中国国内照顾老人或小孩。在爱尔兰已婚的中国移民中,有2%的男性和7%的女性与当地人结婚,这部分人的生育率受爱尔兰当地社会影响较大,可能会高出双方中国移民家庭的生育率,但他们的后裔生活在文化较为单一的爱尔兰社会中,双亲中又有一方是本地人士,因此,难以保持显著的中国文化特征。
造成中国移民单身的因素有很多,最重要的一点是,中国移民并未将爱尔兰作为永居地,因此不愿在爱尔兰成家立业。从统计数据中可以看到,仅有11.4%的中国移民在自有房屋中居住,意味着多数中国移民要么没有在爱尔兰置业的打算,要么收入达不到置业的水平。根据笔者在爱尔兰的访谈,许多中国移民仅仅将爱尔兰作为一个赚钱的地方,而不是定居地,在经济危机之后,由于难以维持以往的收入水平,有些人选择离开爱尔兰。另一个原因是在爱尔兰的华人圈子太小,很多人难以寻觅到心仪的对象。在都柏林圣三一学院修学的一位同学就曾经表示,在都柏林的华人圈子里来来往往都是同一批人,很难看到新面孔,每年大家都很期待留学新生的到来,但是如果不想将就的话,实在没有多少选择的余地。如果说在都柏林的华人圈子都是这般景象,那么可以想象在科克、利默里克和高威这些仅有数百中国移民的城市中,中国移民要找到自己的另一半更加不容易。
(二)中国移民人口依赖新移民补充
中国移民在爱尔兰生育率较低的现实意味着中国移民社群存续依赖新移民的补充。综合自有住宅比例、结婚率和配偶签证持有率来看,在爱尔兰的中国移民家庭数不会超过5000个,且生育率极低,不足以实现人口代偿。由于中国移民是一个以20~35岁人群为主的群体,60岁以上的老年人占比不足1%,所以人口死亡率可以忽略不计。但从过去3年的数据来看,爱尔兰移民局维持每年8000个左右的非旅游签证发放,其中大部分是学生签证,中国移民社群也仅仅勉强维持现有人口规模而略有下降。这也说明了中国移民在过去3年中每年因各种原因离开爱尔兰的人数约为8000人左右,那么这些人离开爱尔兰的原因又是什么呢?
经济衰退使得部分中国移民离开爱尔兰。2007年的经济衰退使得爱尔兰人均收入锐减,餐饮业受到极大冲击,在外就餐的比例大为减少,严重影响了餐饮行业中国移民的经济收入。在爱尔兰的中国移民论坛和报纸上,也可以见到大量餐厅转让的消息,这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中餐业的艰难处境。在爱尔兰从事餐饮行业的中国移民多来自福建,而2013年的抽样调查显示福建移民所占比例有所下降。目前人口最多的移民来自辽宁省,多为2000年以后输入的低技术劳动力,持短期劳工签证。经济衰退以来,大量的外籍劳工被优先裁减,使得这部分人更加难以在爱尔兰立足。
爱尔兰的各种数据都表明,大规模的中国经济移民已经逐步止息,像2000年前后所出现的那种中国移民人口成倍增长的情况不会再现。笔者在科克遇到的一位福建籍餐馆老板认为,现在生意不太好做,不过因为已经买断了物业,所以也不需要承担租金,日子还是过得去的,家人都已经接过来了,不会再考虑离开。那些在经济景气好的时候没赚到钱定居下来的中国移民,现在更不可能赚到多少钱了,陆续走了很多。
(三)留学生不愿永居爱尔兰
在爱尔兰,占中国移民人口数量过半的留学生是中国移民保持现有规模的关键,如果留学生在毕业后选择居留爱尔兰,则爱尔兰的中国移民社群将会扩大,反之,中国移民人口则会减少。2013年底,笔者针对中国留学生的居留意向,对爱尔兰国立梅努斯大学就读和毕业的学生进行了访谈。几乎所有受访的中国学生都表示不会将爱尔兰作为永居地,但大部分学生表示将会在毕业后尝试在爱尔兰寻找工作机会以积累工作经验。
其二为繁琐且不稳定的移民制度。在采访过程中,几乎所有在职的爱尔兰中国移民都曾向笔者抱怨过爱尔兰的移民制度。爱尔兰政府对非欧盟移民的工作签证极为严格,离职后三个月若无新雇主,则不能合法居留爱尔兰;而中国移民在寻找新工作时,即使雇主同意雇佣,也需要进行为期两周的职位公示,确定无本国人申请职位,才能将职位给予移民。如果签证中断过,则不能计入申请永久居留权的累积七年年限内。除此以外,还有很多让人望而却步的繁琐的细节规定和文书程序。而且爱尔兰的移民政策还时常变更,如在2011年,爱尔兰就更改了移民登记制度。由于爱尔兰是一个较为保守的单一民族国家,一旦本地人感受到来自移民的威胁,很容易使议会通过一些限制移民的新规定,这就使外国移民产生不安定感。爱尔兰是欧盟成员国,由于来自欧盟其他国家的移民不需要进行类似的程序,事实上造成了在就业上以爱尔兰公民为最优先、欧盟国家公民为次优先的情况。因此,中国移民在职业选择自由度上存在极大的劣势,从而在职业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很多中国留学生往往需要为了留在爱尔兰而勉强接受不满意的薪资和岗位。
虽然接受访谈的中国留学生大多不追求永居爱尔兰,但其中也有超过一半的人不愿意回到中国,他们更倾向于移民第三国,如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地。首先,这些国家都是英语国家,对于已经适应了爱尔兰英语语言环境的中国留学生来说不存在语言障碍,在爱尔兰的学习和工作经验也能够毫无障碍地被承认。其次,这些国家都有较大的、成熟的华人社区,华人人口相对较多,能够提供易于融入的华人社群文化环境。对中国移民来说,找对象、交朋友都比在爱尔兰有更多的选择。第三,这些国家都有较高的收入水平,自然环境和工作环境也与爱尔兰相差无几,对于不愿轻易放弃发达国家生活水平的中国留学生来说,无疑有极大的吸引力。第四,这些国家都是移民国家,有稳定的移民政策,不像爱尔兰那样存在具有绝对优势的本地民族文化,移民心理上更有安全感,也更容易成为本地社会的一员。因此,一部分中国留学生将爱尔兰视作前往其他国家的跳板。
虽然中国留学生对于是否永居爱尔兰存在诸多疑虑,但仍有相当多的毕业生选择在爱尔兰寻找工作机会,这也是中国移民在爱尔兰能够维持现有人口规模的重要原因。当一个中国学生从爱尔兰的高等院校毕业时,他已经基本具备了在爱尔兰获取工作机会的必要条件,这些条件包括必须的语言技能和专业技能、对本地社会的了解以及在爱尔兰居留的合法身份。如果一个毕业生希望在第三国寻求就业机会,那么他首先面对的难题就是如何获得进入该国的合法身份。从数据上看,中国移民在爱尔兰的总人数并没有在经济移民浪潮止息后出现锐减,这说明2008年以后毕业的中国留学生补充了一部分经济移民离开造成的人口减少。但考虑到中国本土不断提高的生活水平和正在改善的工作环境以及留学生独生子女的身份等因素,笔者估计,最终选择永居爱尔兰的中国留学生比例不会超过五分之一。也就是说,在未来十年内,中国移民在爱尔兰的人口规模将会在基本维持平稳的基础上而略有减少。
继餐饮业之后,新移民的另一重要就业选择是IT行业,这是由中国留学生所选择的专业而决定的,也是爱尔兰国家经济战略的发展方向。因此,在爱尔兰的中国移民社群将会逐渐与爱尔兰主流社会融为一体,早期中国移民依赖唐人街生存的状况将不太可能在爱尔兰出现。中国移民的餐饮业在经历经济衰退之后,已经趋于稳定,将会维持现有的规模和从业人数。在爱尔兰,过去不曾有、将来也不太可能出现明显的华人聚居地区。随着配偶签证的发放和许多华人家庭的团聚,中国移民社群现有的低生育率情况将会得到少许改观,但即使维持每年400份的配偶签证额度,中国移民每年的新生儿也不会超过200人,总和生育率也将保持在0.5以下。在爱尔兰的中国移民将会长期保持以年轻学生为主、出生率极低、人口数量保持稳定的状态。假如中国赴爱尔兰留学生的人数减少,那么在爱尔兰的中国移民社群很有可能出现不可逆转的萎缩。
四、结语
综观爱尔兰中国移民人口的结构和发展变化,笔者发现,自2011年以来,爱尔兰中国移民数量出现了明显的下降趋势,且这一趋势很难逆转。伴随着移民数量的下降,也可以发现中国向外移民模式的转变。在爱尔兰,中国移民从原来的无技术劳工移民为主逐渐转向以留学生为主的移民模式;在地理分布上也高度集中于中心城市;中国移民从事的行业从原来的以餐馆行业为主,转变为多样化的移民就业模式,其中尤以信息产业和其他服务业的就业为多;中国移民的数量虽然有所减少,但是移民的文化水平和收入都有了显著提升。这也表明,中国向外移民的模式正在逐渐脱离发展中国家的模式,而转为接近于发达国家移民的模式,即以较少数量和较高质量的移民发挥较大的文化影响力和经济纽带作用。虽然爱尔兰的华人社区规模很小,但是从这个微缩的模型中可以看到中国移民模式的变化和趋势。爱尔兰中国移民的例子可以被视为中国移民在较小体量的发达国家的一个典型范例,参照芬兰、挪威、丹麦等欧洲小体量国家的中国移民状况,可以发现类似的情况。因此,观察爱尔兰中国移民的状况和变迁亦有其代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