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磨一剑,江湖试争锋。本学期开学以来,面对日益复杂的就业形势与后疫情时代的严峻考验,艺术与传媒学院贯彻落实学校关于就业工作的指导精神,立足高质量育人的教育目标,用矢志不移的决心、灵活思变的头脑、丰富务实的工作方法为毕业年级的就业创业工作吹响了冲锋号角,赢得师生们的认可与好评。
一、瞄准就业靶心,加强顶层设计
(一)学院高度重视就业工作
学院制定《艺术与传媒学院2022届毕业生就业工作实施方案》,落实就业工作“一把手负责制”,成立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领导小组,院长任领导小组组长,其他院领导为副组长,各系主任、教务科长、毕业生辅导员、毕业班班主任为小组成员。由领导小组负责统筹协调全院毕业生就业,每学期召开1-2次专题工作会议,研究部署学院就业工作。院领导“一帮一帮扶就业困难学生”35名,每周联系一次并且做好帮扶记录。学期初,党政联席会专题讨论推进招生、就业工作;学院在2022年新学期工作布置会上,党委副书记边建华介绍了2021届和2022届毕业生目前的就业指标完成情况和就业工作后期开展计划。
(二)对照现实,及时反思
利用学工组务虚会,围绕就业工作展开了几点思考。提出目前积极就业、升学的态势已基本形成,但仍存在一些问题需要重视,包括“唯硕士论”现象较严重,制约就业率提升;“进体制”意识浓厚,目前签约的都是企业招聘;极少部分“特殊情况”学生难以就业。对此要做到划归人群,精准施策,其次要持续、精准地投放就业信息,帮助学生“授之以渔”,利用班会、年级会议、谈心谈话等形式,教授学生自主找到招聘信息、分析文件、准备材料的能力。
二、拨开就业“迷雾”,精准定位施策
(一)学校、学院双台账
常言道:“不打无准备之战”,对毕业年级就业基本情况的洞察是后期提供针对性就业举措的基本前提。然而,升学、企业就业、考公考编、出国留学等多赛道的存在造成了就业情况统计的复杂性,同时部分学对自身就业信息存在“不愿报”“瞒着报”的情况,这都加剧了就业信息摸查的难度。对此,艺术与传媒学院采取“就业信息系统+就业信息台账”双系统模式,点面结合深入了解毕业年级就业情况。
合理利用学校就业指导处就业信息网,严格审批、核查毕业生生源信息,定期审核学生就业推荐表,将学生招聘情况统计纳入学工组常规工作中,每周更新就业率。
此外,针对考研、出国留学群体,单独建立工作台账,定时更新学生备考进度,牢牢掌握考研学生的笔试、复试、调剂情况,并及时督促他们填报就业方案,达成就业率。
(二)分类建群,提升信息投放精准度
三、剖析复杂就业形势,树立正确就业观念
借势我校学生就业指导处举办的“开学七天课”,精准投放信息,号召学生迅速从考研的赛道转向,积极备战春招。目前已有多名学生找到心仪工作,签订三方就业协议。
四、对标准找差距,提升求职与升学素养与技能
(一)手把手开展就业信息抓取教学
就业信息纷繁芜杂,简历投递关卡重重,掌握好就业信息抓取与筛选的能力是基本素质。对此,我院召开技能培训会,专门针对12名在就业信息抓取方面需要帮助的同学展开培训。
在研究生工作上,辅导员单湉艺、兼职辅导员高天时、杨彬彬以年级大会为载体,向学生们介绍学校“中国地质大学就业信息网”、国家“36524”等权威就业信息发布平台,拓宽了学生收集信息思路,并根据以往经验解答学生可能遇到的问题,打通提前预告、提前准备、提前签约的良性循环。
(二)现身说法指导考研复试,积极开展朋辈引领
五、围绕艺·堂校友论坛,多渠道开展就业宣讲
此外,我院积极与用人单位保持热切联系,纳入就业联络库,以期为今后常规化招聘工作奠定基础。学院辅导员会将用人单位提供的求职培训、课程教学、实习机会及时转发到学生群,并根据学生的求职状态进行点对点的推送。
六、以人文关怀之心,为师生办理实事
(一)纾解结构性求职压力
(二)做好求职、升学的后勤、指导工作
学院团委还组织了研究生会、学生会举办简历设计大赛,面向全体毕业学生:活动分为优秀简历征集、应聘简历体检两部分,还邀请大厂资深HR进行指导和修改,让同学们的简历在竞争中脱颖而出。
小结
全院聚力,就业育人,毕业年级的就业情况时刻牵动学院的心头。就业工作开展至今已进入冲刺阶段,前期的努力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我们仍应清晰地看到不足:部分学生就业动力不足,求职能力与适用岗位不匹配,盲目坚持考研二战。在今后,艺术与传媒学院将联合其他育人主体一道,持续发力、扬长避短,定标“高质量育人”,提出更多有实效、有温度、有感情的提升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