它就是被称为国产电影试金石的故事片——
《那山那人那狗》
影片改编自彭见明的同名小说,由霍建起执导,滕汝骏,刘烨,陈好担任主演,讲述了即将退休的乡邮员父亲带着接班的儿子走那条邮路,也逐渐消除父子间隔阂的故事。
影片拍摄时,主演刘烨,陈好都还未出名,是青涩的中戏学生,拍摄完成后,影片也并未受到发行公司的重视,加上题材小众,没有机会在院线上映。
后来,日本发行人深泽一夫偶然看到了这部电影,大为赞赏,立即花8万美元买断了它的日本放映权,并筹划了为期一年的宣发活动,还为电影安排了专门的艺术影厅。
影片在日本广受好评,艺术院线不断加映,直到2年半后都还有排片,最终获得了8亿日元票房,打破了国产片在日本的票房纪录。
故事发生在上世纪80年代中国湖南的西部山区,那山,是湖南的山,那人,是在山间奔波的邮差,那狗,是陪伴邮差的朋友。
刘烨饰演的儿子因没有考上大学回到了家乡的大山,接替父亲成为乡间邮递员。
临行前一天,父亲帮儿子整理好邮包,嘱咐儿子注意事项,但毕竟儿子的第一次正式工作,家人总归还是不放心。
于是父亲决定陪着儿子走这一趟,这是儿子的第一次,也是父亲的最后一次。
这条送信之路着实辛苦,需背着巨大的邮包走上整整三天,期间需要踏过冰冷的溪水,爬上陡峭的山坡,忍受太阳的炙烤......
途中父子二人产生过几次争吵,第一次是因为一位双眼失明的阿婆。
婆婆的孙子考出大山后就与她失去了联系,善良的父亲不忍心,隔三差五的伪造孙子的信,念给阿婆听。
儿子对父亲这样的做法不敢苟同,欺骗只是暂时的,问题没有解决,还是要找到阿婆的孙子才最为妥当。
第二次争吵是因为搭便车,儿子在有汽车经过的路段建议搭便车,父亲不同意,一再重复一句话,邮路就是邮路,该怎么走就怎么走。
对于父亲来说,这么些年来,他独自一人走了无数公里,从未走过捷径,每一步都是踏踏实实走出来的。
争吵过后,父子俩也学着相互谅解,这不仅仅是一条送信之路,更是一条和解之路。
一路上,父亲向儿子传授自己的经验:狭窄小路与人相逢,身子要往右侧让;过小溪,邮包要抗在头上保持平衡;信封贴着钱的,要买一个邮票贴上。
儿子见到父亲这样兢兢业业干了一辈子,依旧是个普通的送信员,什么也没得到,为他感到不值。
而在父亲看来,看到乡亲们收到信时欢喜的神情,就让他觉得十分满足,觉得自己的辛苦没有白费。
父亲用自己的行动默默地影响着儿子,教给他做人的道理,教给他送信人的责任。
儿子则向父亲嘱咐山里的人情世故,提醒他村长不好惹,父亲不要得罪了他。
这样的关系恰恰是我们普通人最熟悉的状态,也是中国式传统家庭中的父子关系,他们的亲情很难用言语去表达,可在含蓄和内敛的爱意中,难免产生误解。
父亲常年在外,父子俩之间的关系是生疏的,小时候儿子对着母亲亲近,父亲嘟囔道:妈、妈的叫得亲!
影片中除了父子情,还给我们展现了身为一名送信人的责任,他们背负的不仅仅是信,还是每一个乡亲的牵挂。
而这份责任则由儿子继续传承下去,因为在父亲心里,除了自己的儿子,别人谁也信不过。
除此之外,影片中还花了一定篇幅描写了美丽的侗族姑娘(陈好饰)和儿子之间的故事。
她美好又热情,给儿子带来了对爱情的美好憧憬,虽然两人最后什么也没发生,但是对儿子来说,她出现的那个黄昏,就是他乡邮之路上最美好的风景。
父亲爱上了山里人的母亲,儿子也爱上山里人的侗族姑娘,这两代人的爱情,似乎也是一种传承。
儿子的自述将这个再也普通不过的故事娓娓道来,甚至这个故事的主角们都没有名字,看似平淡,没有冲突矛盾,但却让人回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