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环卫的发展,一直依附于中国经济的发展,环卫发展的核心动力就是人们日益改善的物质生活条件和精神追求对环境卫生的要求越来越高。
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经济的飞速发展,带来了城镇化率的不断提高,城市的建设和城市人口的增加,带来了垃圾处理问题和环境保洁问题,这是环卫得以发展的内驱力。
疫情前(2000-2020)的20年,是大环境圈大张旗鼓的20年,新需求不断增加,新技术不断出现,新市场不断拓展,新服务不断延申。
发展,能规避很多内部矛盾。比如恶性竞争、低价中标、以次充好、劣币驱逐良币。发展一旦停滞和减缓,这些内部矛盾马上就会被放大。
特别是经济放缓以后,政府也缺钱,甲方爸爸缺钱了行业慢慢收紧肯定是趋势。
而疫情这三年,同时也过滤掉了一大波劣币,真正追求长期主义的企业和服务,存活了下来。
大环境圈如此,环卫行业也是如此。
中国的经济发展,也可以参考日本经济发展的历史,中国环境的治理,跟发达国家一样,也是走的先发展后治理的路子。
日本经济的腾飞也是从模仿西方开始,也是一个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开局,然后爆发,然后浑浊,然后突然静止,然后趋于平和。最后开始静下心来寻找自己的民族品牌,“工匠”精神开始流行,直到现在。
从燥热到平和的转化,是规律。
社会如此,经济如此,人亦如此。
全民的素质教育带来的最大财富,就是一代人比一代人更有思考社会的能力,他们辨别社会谁在说谎的能力越来越强,他们开始追求真实。
而追求真实的本身,就是趋于平和。
下面从几个方面谈谈对行业发展的看法。
一、末端处理设施
还记得小编刚入行2008年左右,行业流行的末端处理设施建设为:填埋场:焚烧厂:堆肥厂是2:1:1。
20年的发展,如今是焚烧厂的天下,这些年,各地都在陆续出台城市生活垃圾处理零填埋,而垃圾堆肥厂,基本已退出历史舞台。
分析其原因,无非就是焚烧工艺更贴合时代的发展。
小编一直有一个理论,某些工艺大范围的存在,必会贴上时代标签,是这个时代的选择。
而具体分析的话:
2.居民环境意识的提升,“邻避效应”不断发生,垃圾填埋工艺和垃圾堆肥工艺无法解决的臭味逸散问题,始终困扰着行业管理方。从技术角度,北上广的超大城市率先摸索了“全密闭”化的填埋工艺,北京安定垃圾卫生填埋场甚至尝试了“大罩子”密闭式,但是由于恶臭是气体,我们无法从技术上完全控制恶臭的逸散。
4.垃圾焚烧工艺,由于在设计初期就考虑了垃圾处理流程全密闭,垃圾发酵贮存池的恶臭经吸风管道直接入焚烧炉,且垃圾处理体量减少80%的特性,直接解决了城市土地资源紧张的问题。垃圾焚烧场设计的全负压建筑体系,基本保证了恶臭最大化的不逸散。还有就是资本的进入,市场化的改革,垃圾发电的补贴等等所有因素,共同推动了垃圾焚烧末端工艺这几年如火如荼,像暴风雨一样席卷城市生活垃圾末端处理。
小编对北上广和一些国内主要城市的垃圾处理末端设施建设调研得到,这些城市的垃圾焚烧处理规模规划及建设,已完全覆盖城市垃圾产生量,即,生活垃圾焚烧能力已超额。
而今年发改委出台的《污泥无害化处理和资源化利用设施方案》中指出,在一定条件下,支持污泥与生活垃圾混烧。
而生态环境部推行的“无废城市”建设,未来,工业垃圾进生活垃圾焚烧场末端也有可能。
只要几十年的特许经营协议在,运营企业不会坐以待毙的,政府与行业和企业的博弈,会一直存在。
我们都知道,环卫这个行业,一纸文书就可以改变行业现状。
我们拭目以待。
二、中端转运设施
垃圾中转站和居民区垃圾清洁站不会退出历史舞台。
之前,国内有些城市尝试过桶车对接和车车对接,尝试取消垃圾中转站和居民区垃圾清洁站,为了预防“邻避效应”也好,为了腾出土地空间也好,为了尝试新管理模式也好。结局就是,这样的尝试失败了。
一些城市尝试以后,又花了很大的力气逐步恢复了垃圾中转站和居民区垃圾清洁站,证明了这个时代,这样的转运工艺最效率。
那么垃圾中转站和居民区垃圾清洁站未来的发展会朝那个方向呢?
小编这么预测:
1.垃圾分类大背景下,已有垃圾中转站借机提升改造,具备分类中转的功能。
2.全密闭化是方向,北京小武基垃圾中转站,马家楼垃圾中转站,大屯垃圾中转站全密闭改造以后,设施的整体形象和臭味控制都得到了大幅度提升。
3.新建全地下式垃圾中转站,就是把垃圾处理设施完全建在地下,地面全部绿化做景观。全国很多城市已在实践和尝试,成都天府新区垃圾中转站被央视作为大国工程进行报道。而地埋式垃圾收集点在深圳已范围适用,高颜值的工业化产品虽然投资增加,但是带来的环境和社会效益不可估计。今年,深圳市迈睿迈特环境科技有限公司申报的《智能化地埋式垃圾收运与中转技术研发与应用》项目荣获中国城市环境卫生协会科技应用奖一等奖。
4.压缩工艺的选择。竖式压缩工艺已慢慢露出水面。“竖式站已经不再是“贵”的了,一个200吨的站,总投资才几百万的也有,西部北部县城的也有,装备有进步了,最早静安贵,两方面原因,一个是地贵,那个地一个亿,再一个当时设备是荷兰全进口的,还没有实现国产化。现在国内主流的压缩设备厂家,盈峰中联,重庆耐德,扬州金威,包括福龙马,徐工环境,今创,群峰等等,都在做竖式设备。
5.居民区垃圾清洁站在垃圾分类大背景下将会迎来一波改造热潮,垃圾压缩工艺选择、密闭化改造、分类转运设置、环境除臭优化、垃圾压滤水处理等等,都是行业未来热点。
三、前端收集设施
发现基本都是两个垃圾桶,且是开放式的。一个标有可回收物,一个标有其他垃圾。
但是垃圾成分基本一摸一样,行人在扔垃圾的时候很少会观察垃圾桶上到底写了什么。
他们的第一反应,就是方便和快捷。
拾荒者仍然存在,对街边垃圾桶的定期翻找是拾荒者的日常工作,有时候道路的环卫保洁人员也会对垃圾桶进行翻找,他们主要找瓶子。
所以,小编设想,未来的城市果皮箱是否可以设置为大桶+小桶,大桶是为了放其他垃圾,小桶就是为了放塑料瓶,这样可以减少环卫保洁人员的清运次数,同时减少拾荒者翻垃圾桶带来的环境脏乱,也提高塑料瓶的回收率。
关于环卫市场化的讨论,有很多专业的金融机构和社会机构,这里小编简单说点,因为这个不擅长,但感觉有点补充的意义。
从大环保圈这些年的各类并购案例可以看到,私营环保企业独立做运行市场其实已走向死胡同。
环卫市场化也是一样的,央企和国企的入驻,必然会逐渐挤走私营企业,因为他们雄厚的资本和政府背景,私营企业在这样的庞然大物面前无任何竞争力。
环卫行业的地域局限性,未来的业务应该是当地自己组建国企自己消纳为主,环卫企业跑马圈地做市场化的未来小编并不看好。
虽然现在仍有很多企业在从事跑马圈地的工作。
就很简单,比如北京某个区的环卫清扫保洁,怎么会允许上海城投环境的公司在长期运作,且所有在路面上的环卫工人都身着上海城投环境的LOGO,这在中国很难做到。
所以未来,环卫市场化应该最终会走向地域消纳,因为行业市场化门槛太低,基本大公司的经验在当地做五年,当地人就融会贯通了。
但是环卫末端设施的建设市场化没有问题,因为这毕竟门槛高,比如行业知名的光大环境、上海康恒、重庆三峰等等垃圾焚烧企业,仍然在未来的焚烧大市场会游刃有余。
而转包,在之前是潜规则,现在已放到明面,未来私营企业依靠其一流的服务,充当这些国企和央企的转包是未来的方向。
这样私营企业就可以专心研究作业服务水平,而不用花大把的精力去开拓环卫市场。而国企和央企由于其体制限制,很难花相同的钱达到私营企业的服务质量和服务效果,所以从政府管理层面肯定会有更高的要求和与市场的博弈。
夹缝中求生存,不断修炼自己,是未来环卫私营企业的发展之道。
轰轰烈烈的垃圾分类,从上海开始正式打响,垃圾分类在“新时尚”的加持下,瞬间走向抛物线顶端。
让子弹飞一会,是我对垃圾分类的思考。
因为从小编的角度,大环境的钱只要有机会能流入环卫行业,我一直举双手支持。
从国家建设和发展的角度,大盘子的钱是固定的,我们环卫行业作为一个整体,如果有机会通过某件事和某次契机,去争取国家对行业发展的投入,这都是值得庆幸的好事。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所以我一直说,让子弹飞一会,先解决问题,再讨论是非。
几年的疯狂,全国各地政府投入了大量的资金在垃圾分类的工作中。
但行业人都知道,大部分资金花在了前端(分类投放和分类收集环节)。
比如垃圾分类动员、垃圾分类宣传,垃圾分类收集点建设、改造,垃圾分类市场化服务、垃圾分类监管体系建设等等。
而对于分类运输环节,基本就是环卫车的涂装,环卫车的简单改造,环卫运输车的整体工艺和质量并没有因垃圾分类而有质的提升。因为这一块的成本更大,更耗时,且不和逻辑(很多环卫车尚未淘汰,有自己的循环规律)。
而对于分类处理环节,那就是基本上和垃圾分类关系不大,因为垃圾分类的资金根本承担不了后端设施的建设,但是一个城市的这几年花销的整体资金,是完全可以承担城市后端设施的部分升级改造的。
所以是屁股决定脑袋还是脑袋决定屁股的争论,仍会喋喋不休。
这几年,最亮眼的全国性垃圾分类企业可能就是昙花一现的小黄狗了,小黄狗现在仍然在,但没了往日的辉煌。
除了小黄狗,另一个业内有名的就是虎哥了,相比于小黄狗的资本运作模式,小编一直推崇杭州虎哥模式。
去实地参观过虎哥的人大部分都会有这样的感叹,原来垃圾分类也可以做的这么高级。而这种高级不是奢华,是骨子里的高级。因为小编从事环卫行业这么多年了,一直在为行业的行业地位和行业形象去呐喊,但是如果各个城市的垃圾分类工作都如虎哥这样,我想我和很多行业同胞已不用再去声嘶力竭了,虎哥让环卫人卑微的头颅,抬了起来。就是说如果政府给予足够的投入的话,我们行业也能做成城市的风景线。
而在小黄狗和虎哥身边,还有大批的垃圾分类品牌,比如奥北、比如联运、比如爱分类、比如搭把手...等等等等。
如今,每个城市基本都有了自己的垃圾分类品牌,环卫之声在2018年组织“环卫之声——互联网+垃圾分类”沙龙的时候我们调侃道,现在是垃圾分类动物园的时代。
大浪淘沙后,是一地黄金还是一地鸡毛呢?
我想都有。
小编对未来垃圾分类推行最大的担忧到不是商业模式的五花八门,而是何时真的去补贴。
现在的垃圾分类市场化运维完全靠补贴在支撑。
未来垃圾分类,如果从顶层设计哪里不再那么重视,或者说新时尚的暖风还能刮多久,我们都不知。
因为疫情过后,重振经济,之前行业争取的垃圾分类蛋糕红利是否会被其他行业的受重视增加而调转资金补贴方向,都是未知。
所以,现在的很多垃圾分类企业都在试图去寻找一条可以不靠政府补贴或者少补贴的存活渠道。
很多企业开始盯上了两网融合和再生资源。
我们稍后在两网融合的专题再讲。
我们明显感觉,北上广这一轮的垃圾分类暴风雨之后,下一轮新的暴风雨貌似很难再有契机来临,而其他一线、二线、三线城市的雨,下的不大,很多城市甚至只打雷没下雨。
而关于垃圾分类工作实际意义的讨论,从具体的对错已上升的居民精神文明考量的程度,那这个工作本身,需要行业去真的认真思考。
虎哥的模式小编一直很推崇。
但是从另外一个角度,再生资源本身与环卫关系不大,从管理源头,它属于商务部还有供销社,而不是我们的行业管理部门住建部,所以,从这个角度,他不是环卫的亲儿子,到感觉像养子。
但是现在的实际情况就是,养子能力太强,早已好过环卫的一些亲儿子。
再生资源以其强大的自我回血能力,一直游离在环卫边缘。
而环卫的全部,都是政府投入。
所以两网融合从一开始,小编就断定难度很大。
很简单,你就去看看你家边上收费纸的大哥大姐,他们的吃苦耐劳程度和工作强度及工作效率,你让任何一个环卫市场化企业去运转,必定赔钱。
这个行业之所以能游离在管理之外存在这么多年,其实我们都知道,商务系统和供销社系统对再生资源的管理,在生活垃圾圈远不如环卫对自己行业的管理那么全链条。
因为再生资源过度市场化,他已经成形了一套自己的社会运转体系,因为他不需要政府的投入就可以自己运转。
就像孩子翅膀硬了家长管不住是一个道理,因为他不需要你的物质帮助,所以你很难精神控制,除非使用强制手段。
小编之前单独采访过“北京垃圾大王”王维平老师,听他讲述过北京拾荒圈的风云历史。
但是,近些年,再生资源基本开始归向城管,归向环卫管理,那么如何规范再生资源市场的有序运行,是环卫管理者的新课题。
而未来,两网融合是个契机。
但是,能管成什么样?就要看各个城市环卫管理者的水平。
而再生资源分拣中心的规范建设,再生资源打包站的规范建设,未来会是一个新的方向。
因为小编在2019年的时候已经提出过一个观点。那就是中国的垃圾分类应该从再生资源开始,而不是从厨余垃圾开始,我们垃圾分类的逻辑支点选择的没有那么切合时宜,我们这些年,因为厨余垃圾吃了太多的苦。
而,这些苦,我们行业人只能自己咽下去,因为我们不能打自己的脸。
小编工作这些年,做了8年的设计和咨询,经手的项目不下40个,除了垃圾焚烧场我没做过,垃圾填埋、垃圾中转、垃圾清洁站、厨余垃圾处理、粪便处理厂、设施升级改造、环卫规划、环卫停车场、垃圾渗滤液等等等等,小编都有涉及。
而从可研的角度,工艺技术必选是必经之路。
毕竟,你不能直接给甲方指定一项技术,那样显得你有些虚假和不专业。
比如压缩工艺是水平还是垂直,比如是厌氧还是好氧,比如化学除臭还是生物除臭,比如是帷幕还是筛分,比如是直接开挖还是原位治理,比如是填埋还是焚烧,比如是蒸发还是高级氧化等等。
我们做设计,因地制宜,一般结合甲方的要求和当地的实际情况给甲方推荐最优的解决方案。
但是,这些年,设计很难做。
因为,甲方会直接给你推荐工艺。这里面有商务的关系,不展开讨论。
所以这些年,有些地方会出现一些奇葩工艺,项目从建设开始,就一直出问题,有些项目,建设好几年都验收不了,或者压根都没正常试运转过。
经典代表就是餐厨垃圾处理。
我们都知道发改委当年100个城市餐厨垃圾处理示范,100亿资金的补助,最后的结局,还在实际运行的示范项目一个手用指头都数的过来。
分析这些失败工艺,最大的问题,就是,工艺链条过长。
今年看了一本书,感触很大《王凯军环保回忆录》,清华大学王凯军老师作为污水处理行业的领军人,始终坚持工艺选择最简化。
越是简单,不稳定因素就越少,越容易控制,越好操作。
而中国环卫圈的大部分项目建设,牵涉到工艺比选的环节,设计院有很大的发言权。
但是这些年,设计院竞争过于激烈,再加上甲方的过多参与,让设计院这个前期裁判的角色越来越难干。
活着,是第一要义的大背景下,很多设计院最终低下了高傲的头颅。
再加上,这几年,一些工艺和产品通过行业标准间接绑架设计院和专家,让一些新技术很难在行业尝试和推广。
环卫行业给新技术和新工艺施展得空间太小也导致了这几年新技术新工艺发展缓慢。
疫情这三年,对专家得社会信誉打击很大。老百姓现在都不建议专家做任何建议。
但是,这是个专家抗雷的时代,行业设置的专家评审体系,有时候你就必须要顶在新闻发言人的位置,去接受社会的监督。
但是小编个人认为,大部分的专家都是有自己的行为和言行底线的。
大部分专家,是接受过高等教育,而高等教育最大的贡献,是可以让人分辨社会的是非,除非专家个人抵挡不住社会的诱惑。
小编认为,专家,在这个时代和未来仍然吃香。
因为行业管理现在一直在往幕后躲,是这个社会发展时期的特有现象,我们也可以称之为,不作为。
所以,专家由于其行业学术地位和行业裁判员的特性,专家在行业的话语权仍然很大。
行业管理相信专家的情形,仍然会持续,并不会弱化。
而大浪淘沙以后,行业终归会真正认可到底谁才是真的行业专家,到底谁才是真的为行业发展而努力。
所以,未来,研究院、设计院、大学的环卫同仁们,我们仍有很大的生存空间,但是我们需要自我丰富和自我经营,自我修炼。
多通过具体实践去感受这个行业,未来行业肯定会特别需要一些真才实干的裁判员。
而,一个受人尊重的裁判员,特别容易实现个人人生价值。
谈到垃圾渗滤液,是标准的设计院和专家推动的行业。
小编从2016年开始正式接触垃圾渗滤液,正好当时单位有个课题,是研究垃圾渗滤液及其浓缩液处置的行业调研课题。
小编借此机会跑遍了全国知名的垃圾渗滤液工艺处理设施和垃圾渗滤液处理企业,还认识了很多知名的垃圾渗滤液专家。
犹如马云去投资广州恒大,看了一圈中国足球以后的感想。
而小编就是讲了个事实,说了些真话,我们用膜做产品,比如海水淡化、比如浓缩果汁、比如制药。而我们为啥要花这么高的代价用膜去处理垃圾渗滤液,而且作为二次污染物的浓缩液没有后续处理的渠道。
更逗的是,为了处理浓缩液,我们又用了蒸发...
我们花了那么多钱,穿了一件皇帝的新衣。
物理过滤,没有消除污染,只是浓缩,只是为了达标。
而达标,也可能是膜做的一个局。
算了,不多说了,要不又得罪人。
我们聊聊近些年流行的“全量化”处理吧。
所谓“全量化”能火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之前的双膜法无法解决全量问题,实际上就是浓缩液的去向问题。
小编认为,垃圾渗滤液从一开始就走了弯路,比如北京,一天1万吨的垃圾渗滤液,但是同时有500万吨的生活污水,如果从一开始,我们就尝试与生活污水协同处理垃圾渗滤液,我们要省多少事?
话说回来,如果尝试成功了,垃圾渗滤液行业又遗失了多少钱...
哎,作为行业媒体人,太难了。
这个跟垃圾分类一样,是行业呐喊的口号,也是摇钱树。
所以,小编一直在期待,下一个行业摇钱树是啥。
谈起公厕革命,我们可能要分两部分。
一是公厕改造和公厕建设,二是粪污的处理。
每一次公厕革命的发起,基本都是从旅游系统开始,城市公厕也趁机革命。
纵观城市公厕的使用,基本5年一个轮回的装修和装潢,在城市,公厕革命表面上就是装修和装潢。
新建很难,基本都是改造。
那就是用什么建筑材料,如何做通风,如何做除臭,如何做采光,如何做景观,如何做内部交通组织,用什么洁具,男女侧位比,配置什么洗手台,这两年又新增了第三卫生间,等等。
那么未来,下一次公厕革命,我想可能就是如何增加公厕内涵。
人性化+智能化可能会是下一次公厕革命的时尚,因为人们的审美,也趋于平和。
浮躁奢华的时代终将过去,人们开始追求简单和充实的现实生活。
而,公厕,如果再次革命,那就要契合城市居民的审美,来做改变。
高大上可能不复存在。
但是也会有,一些城市结合公厕打造当地的城市品牌,因为公厕的好坏与城市温度有关,是居民最直接的城市体验之一。
有些旅游景区,也同样会利用打造网红公厕去作为一个景区的宣传点。
比如,互联网+公厕。
就是这个,人流量其大的环卫设施,如何与互联网+产品联系上,以达到以商养厕。
在不影响城市整体美观的基础上,建议行业管理可以适度放宽公厕的商业化运作。
公厕,是这么多环卫设施中,唯一一个具有挖掘潜力的市政设施。
据小编了解,目前全国的大城市,除了北京,还都没有完整的生活粪便处理系统,大部分城市的粪便都是随污水管道进入了生活污水厂,但是看过城市公厕粪污真实样貌的我们都知道,粪污里面的杂质很多,这也是很多城市存在公厕粪污堵排水管道的原因。
再有就是,城市如果发大水,粪水和污水合管会造成粪便污染,这是很多城市的城市病之一,所以,未来大城市的粪便单独处理也是一个巨大的市场可以挖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