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源于云贵高原的沅江,横跨黔、川、湘、鄂四省,其上游段被称为“清水江”,两岸群峰叠翠,山水之间掩映着一个美丽的古镇,那就是贵州凯里的下司古镇。因从前作为明清两代当地土司统辖的治所,古镇之名由此而来。而更重要的是,自清嘉庆年间起,下司就凭仗地处“古苗疆走廊”水陆主干道的方位优势,成为黄金水道上的“结尾良港”;到了民国,它又一跃而成了清水江岸最大的商业码头和商埠重镇。
其时,镇上商贾聚集,马帮三五成群,商号、货栈、会馆、饭馆遍及街巷,今夜经营,因而,下司古镇有了“黔东南小上海”的别称。“人迹辐辏地,歌吹不夜城”,描述的正是下司的贩子富贵。
作为商业重镇,下司既容纳了来自四面八方的商旅,也接收了不同民族的文明,仅从修建上便可见一斑:民国、徽派、岭南和少数民族等风格,多彩斑驳,不胜枚举。不仅如此,这座山衔水绕的古镇还孕育出“中华名猎”白龙犬和多种共同的美食,也生养了种种奇特的习俗:那风情万千的芦笙节,那千人狂欢的长街宴,那“高山流水”的敬酒礼仪,无一不让人恋恋不舍。“高八度”的货台古戏台和“蝴蝶妈妈”的故事
下司古镇是一座有着600年前史的小镇,多以苗族人聚居。进入古镇,首要映入眼帘的是下司牌坊。这座牌坊建于清代,形制为八柱三开间,上面镌有“下司古镇”四字,是小镇的标志性修建。仰头正望,在牌坊正反两面的抬梁穿枋上,均雕有涵义美好长命的动植物和前史故事。牌坊顶部则刻着栩栩如生的道教八仙,并饰有富丽、精巧的斑纹。对古镇大门的牌坊如此精雕细琢,能够想见其时下司的昌盛昌盛。
从下司牌坊一路深化,在古镇的西南部,伫立着两座石级码头:大码头和小码头。码头由条石铺砌而成,呈扇形打开。早在清嘉庆年间,这两座码头便已开端工作,在数百年的岁月里,四方辐辏,容纳过南来北往的船舶和骑兵,吞吐过数不尽的货品。
從码头拾级而上,就来到了码头老街。因这条街全由鹅卵石铺就,所以又被称为“鹅卵石花街”。大街两旁,明清风格的商号、货栈、酒家和茶馆密密麻麻,一家连着一家。风趣的是,这些店家的货台比咱们常见的货台要高出许多。这是由于在民国初年,途经下司的马帮商人空前鼎盛。大街骑兵成群,为了便利商人们购买物资,下司人便将沿街商铺的货台修建得出奇地高,这样一来,商旅只需坐在马背上,直接往“高八度”的货台上扔几个铜板,呼喊一声,店家就将他们需求的东西递给他们,生意也就做成了。下司大码头归于民用码头,呈扇形,最宽处19.2米,设99级石阶。这儿容纳过南来北往的船舶和骑兵,吞吐过数不尽的货品。古镇的人们常说:“大码头上走一走,包您活到九十九”。
在码头老街的西北面,是芦笙广场,由于这儿遍及铜鼓款式的纹饰,因而又得名“铜鼓广场”。广场是古镇的中心,每当节日,下司人都要在这儿举办庆典活动。在广场南部,有一座飞檐翘角、装修华贵的古戏台。清朝时期,远行至此的汉族商人为寄予对家园的怀念,缔造了这座戏台。或许是由于商人汉族的身份,戏台以汉族元素为主,但一同也交融了苗、侗两族的特征。在戏台屋檐的左右方,别离雕刻着文曲星和关二爷,而坐落正中的横梁上,镶嵌着木刻版画《郭子仪祝寿图》:郭子仪配偶七十寿诞时,七子八婿身着官袍,跪拜堂前,为双老庆寿。
在戏台中心的太师壁上,画着芦笙乐器和牛头图腾。岩画顶端的抬橫穿枋上,雕刻着飘动的蝴蝶图画,描绘的正是苗族神话——“蝴蝶妈妈”的故事。听说,有一只蝴蝶从枫树中孕育而出,与一颗水泡“游方”相爱了,后来,蝴蝶怀孕生下12个蛋,孵出龙、虎、水牛、蛇、蜈蚣、雷和姜央等,而姜央正是《苗族古歌》中苗族的先人,所以苗族人便将“蝴蝶”视作鼻祖,并称之为“蝴蝶妈妈”。
提到中华名犬,人们的第一印象就是“东方神犬”藏獒。但不为人知的是,自下司古镇孕育出的白龙犬(又叫“下司犬”),是我国仅有的国际级猎犬种类、国际名犬排名第三的“中华名猎”。白龙犬得名于其凶狠的身形——头形如龙,额宽且平,眼鼻光润,口方唇齐,唇下多生如龙须般的硬毛,浑身覆以白毛,洁白如玉,在苍茫林海间好像白色游龙络绎自若。该犬善通人道,能按主人的指令行事,加上嗅觉活络,四肢健旺,奔驰如疾,追捕猎物时极为凶狠,因而被誉为“狩猎犬中的万能大师”。
除了“中华名猎”,下司还有丰厚多样的美食,这些美食充溢苗侗风情,让人垂涎欲滴,其间以下司酸汤鱼和下司面为代表。
作为“黔东南四大名菜”之一,下司酸汤鱼是以酸汤为汁烹制的鱼类菜肴:鱼取自清水江下司段的野生河鱼(角角鱼、黄辣丁、鲢鱼、滚子鱼等),酸汤是用淘米水发酵或西红柿汁为主料,参加姜、蒜、花椒、味精、香菜等分配而成,酸汤鲜美、鱼肉细嫩,口感极佳。
酸汤是下司酸汤鱼的魂灵。在苗族中流传着一句谚语:“一天不吃酸,呵欠连连干;兩天不吃酸,饭菜不想拈;三天不吃酸,走路打闹圈。一天一碗酸,体壮爬高山;一天两碗酸,长命比南山。”苗族人对酸汤特别宠爱,加之对酸汤制造工序不断改进进步,苗家酸汤达到了味美纯香的境地,而以其作为主料的下司酸汤鱼,更是成为声名远扬的当地特征名菜。
同下司酸汤鱼相同,下司面也是下司人日常日子中常见的食物。下司面制造精密,面质柔软且赋有耐性,特别是一种名为“黑脚杆”的土面条,倍受人们的喜爱。“黑脚杆”是用当地自种的小麦加工而成,没有增加任何色素、香精,煮在锅中,面汤不会变浑,捞出的面条也滋味幽香,因而是下司面中的一绝。下司古镇上,还有一条专门的“面条街”:街边店前挂面成行,好像细丝垂柳。走在其间,和风阵阵,面条的香味四溢飘来,让人仿若置身于金黄丰满的麦田中。芦笙节上的千人长街宴“高山流水”敬酒礼仪
九月的下庄古镇,一派丰盈盛景。太阳红彤彤的,天穹蓝荧荧的,高高的麦垛宛如一个个金狮子般卧在地步间。侧耳倾听,鸟儿的啁啾,虫儿的鸣唱,家畜踩过干草宣布的窸窣声……这千万种天然之音,伴着丰盈的高兴一同化为了芦笙动听的乐曲。
芦笙,是苗族人的传统乐器,其大小不一,一般由6根竹管组成。传说,苗族的祖神“告且”和“告当”造出了日月,又从天公那里偷来谷种撒到地里,惋惜谷子的收成很差,为了解忧,他们从山上砍了六根白苦竹捆成一束,放在口中吹奏,奇特的是,田里的稻谷在竹管吹出的美妙乐音中,竟越来越旺盛。从此以后,苗家每当丰盈喜庆的日子,就会吹芦笙、跳芦笙舞。不仅如此,苗族人每年还会举办芦笙节。
节日期间,下司人还会在老桥街上大摆长桌宴——一张张桌子首尾相接,一向排到老街的止境,这就是苗家闻名的千人长街宴,是苗族标准最高的宴席。下司酸汤鱼、下司野鸭、阳明沧浪圆、下司当香肉、下司面、白香草、夜息香干……在连绵数百米的宴席上,摆满了下司的传统好菜,香飘四方。长桌的左面是主人位,右边是客人位。主客相对,敬酒劝饮、对酒高歌,好不热烈。
苗族人待客热心,素有“无酒不成席”之说。而其间,最有目共睹的就是名为“高山流水”的敬酒礼仪。一般由一位苗族姑娘手捧一碗米酒,递到客人嘴边,客人不能用手触碰酒碗,而是由苗家姑娘喂着喝;若碰到酒碗,则视为犯规,客人须一口将整碗酒喝完,然后再来第二碗。客人喝酒时,多名苗族姑娘站在客人一侧或两边,别离将酒罐呈阶梯状往酒碗里加酒。这样就好像高山上汩汩流下的泉流一般,客人能够品尝到连绵不断的甜美。苗乡米酒一般为自家酿造,口感绵柔,气味幽香,进口醇甜。关于苗族人来说,客人喝得越多,就代表着自己辛苦一年的效果得到了附和,上苍也会保佑来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会有更多、更好的谷物来酿造更甘旨的米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