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观世界各国国鸟,大致可将其评选标准分为三类。
一、民族精神象征。民族精神象征的需要确定国鸟。当年美国国会经过多番争论,最后选定了白头海雕,很大程度上就是看中了它所蕴含的威猛、强悍的精神。
二、该国人民热爱。选择深受当地人们喜爱的常见鸟类。
1.冰岛国鸟——矛隼
矛隼(学名:Falcorusticolus):是隼科的一种,体长60厘米,翼展105-135厘米,体重1000-2150克。嘴、脚强健并具利钩,适应于抓捕及撕食猎物。喙基具蜡膜;翅强而有力,善疾飞及翱翔。索腭型头骨。脚和趾强健有力,通常3趾向前,1趾向后,呈不等趾型。头骨宽阔,上眼眶骨扩大,眼球较大,视野宽阔,视觉敏锐;听觉发达。多以小型至中型脊椎动物为主食,特别是鼠类及病弱动物,食量大,食物中不消化的残余,如骨、羽、毛等物,常形成小团块吐出,称为“食丸”。分布于北美,北欧、亚洲西部和北部。共有3个亚种(也有学者认为是单一种,只是羽毛颜色不同)。是冰岛国鸟。
2.挪威国鸟——河乌
河乌(学名:Cincluscinclus)是河乌科河乌属的鸟类,羽色黑褐或咖啡褐色,体羽较短而稠密。嘴较窄而直,嘴长与头几等长;上嘴端部微下曲或具缺刻;无嘴须,但口角处有短的绒绢状羽。鼻孔被膜遮盖。翅短而圆,初级飞羽10枚。尾较短,尾羽12枚。跗蹠长而强,前缘具靴状鳞;趾、爪均较强。栖息活动于山间河流两岸的大石上或倒木上,只是沿河流水面而上、下飞,遇河流转弯处亦不从空中取截径飞行。能在水面浮游,也能在水底潜走。主要在水中取食,以水生昆虫及其他水生小形无脊椎动物为食。是挪威国鸟。
3.美国国鸟——白头海雕
白头海雕(学名:Haliaeetusleucocephalus)又称为美洲雕。是大型猛禽,成年海雕体长可达1米,翼展2米多长。眼、嘴和脚为淡黄色,头、颈和尾部的羽毛为白色,身体其他部位的羽毛为暗褐色,十分雄壮美丽。主要栖息在海岸、湖沼和河流附近,以大马哈鱼、鳟鱼等大型鱼类和野鸭、海鸥等水鸟以及生活在水边的小型哺乳动物等为食,飞行能力很强。上喙边端具弧形垂突,适于撕裂猎物吞食;基部具蜡膜或须状羽;翅强健,翅宽圆而钝,扇翅及翱翔飞行,扇翅节奏较隼科慢;跗跖部大多相对较长,约等于胫部长度。是北美洲所特有物种。1782年6月20日,美国国会通过决议立法,选定白头海雕为美国国鸟。
4.日本—绿雉
绿雉(学名:Phasianusversicolor)是一种栖息在低地的鸟类,走禽。体结实,喙短,呈圆锥形,适于啄食植物种子;翼短圆,不善于飞;脚强健,具锐爪,善于行走和掘地寻食;雌雄差异很大,雄性具有大的肉冠和极华丽的羽毛。栖息于海拔3300~4400米的灌丛、草甸及裸岩处。食植物根、茎、叶、花及昆虫。一些鸟类分类学者把绿雉列为环颈雉(Phasianuscolchicus)的亚种(Phasianuscolchicusversicolor)。仅分布于日本,1947年被定为日本的国鸟。绿雉有许许多多的动人故事在日本民间流传,故日本人对其感情很深,1947年将其定为国鸟。
5.英国国鸟——红胸鸲
红胸鸲(学名:Erithacusrubeculamelophilus),又叫红襟鸟、知更雀;是欧亚鸲的英国亚种。体长约15厘米,头部灰黑色,脸部至胸部红橙色,下腹部白色,翅膀和尾巴的上半部是棕绿橄榄色。锥形的鸟喙,喙基暗棕色。明亮的黑眼睛,细巧的腿和浅棕色的爪。性好战,喜欢活动于林地、灌丛、森林、公园和花园,叫声啭鸣似笛,在繁殖季节由早至傍晚鸣叫,甚至夜晚。主要捕食昆虫,也啄食水果。英国人十分喜爱红胸鸲,尤为是崇拜雄性红胸鸲对自己所建立的疆域负有巡察及保卫责任的本能,称其为“上帝之鸟”。1960年,在英国通过公民投票被选为国鸟。
6.阿根廷国鸟——棕灶鸟
棕灶鸟(学名:Furnariusrufus)体型较大,颈椎15枚。鸣肌不发达,离趾型足,趾三前一后,后趾与中趾等长;腿细弱,跗跖后缘鳞片常愈合为整块鳞板;雀腭型头骨。雏鸟晚成性。筑巢精巧,建圆拱形泥巢,故名。栖息于次生丛林、草坪及农地,多集群生活及繁殖。是阿根廷的国鸟。阿根廷人对棕灶鸟极为偏爱。认为棕灶鸟筑巢独俱特色,形似“面包烤炉”,人们赞赏其“建筑技艺”高超,并喻其为面包师,赢得人民的普遍宠爱。分布于阿根廷,玻利维亚,巴西,巴拉圭和乌拉圭。
7.德国、立陶宛国鸟——白鹳(白鹳红嘴黑狭,东方白鹳黑嘴红狭)
白鹳(学名:Ciconiaciconia)是大型涉禽。其羽毛以白色为主,翅膀具黑羽,成鸟具细长的红腿和细长的红喙。仅有两个亚种,大小略有不同。嘴长而粗壮,在高树或岩石上筑大型的巢,飞时头颈伸直。白鹳在欧洲是非常有名的鸟,常常在屋顶或烟囱上筑巢。为食肉动物,其食性广,包括昆虫,鱼类,两栖类,爬行类,小型哺乳动物和小鸟。觅食地大部分为具低矮植被的浅水区。一夫一妻制,但非终生。雌鸟通常每年产4枚卵,孵化需33-34天,58-64天后出巢。分布于欧洲,非洲西北部,亚洲西南部和非洲南部。其为长途迁徙性鸟类,在撒哈拉以南至南非地区或印度次大陆等热带地区越冬。在欧洲,白鹳有“送子鸟”之称,被认为是吉祥鸟。白鹳是德国的国鸟。
8.印度国鸟——蓝孔雀
蓝孔雀(学名:Pavocristatus)雄鸟具直立的枕冠,羽色华丽,尾上覆羽特别延长,远超过尾羽。具20枚尾羽,形长而稍呈凸尾状;尾下覆羽为绒羽状;两翅稍圆,第1枚初级飞羽较第10枚短,第5枚稍微最长;跗蹠长而强,远较中趾连爪为长,雄者具距。主要生活在丘陵的森林中,干燥的半沙漠化草地、灌木和落叶林地区,尤其在水域附近。清晨和傍晚随其群到田地里觅食,在地面上筑巢,但在树上栖息,主要以种子、昆虫、水果和小型爬行类动物为食。是印度的国鸟。也是伊朗两种国鸟之一。在印度传说中,天神迦尔迪盖耶骑着孔雀云游四方,耆那教神祖的交通工具也是孔雀,印度教大神因陀罗封它为鸟王。印度政府于1963年1月宣布蓝孔雀为国鸟。
9.比利时国鸟——红隼
红隼(学名:Falcotinnunculus)是隼科的小型猛禽之一。喙较短,先端两侧有齿突,基部不被蜡膜或须状羽;鼻孔圆形,自鼻孔向内可见一柱状骨棍;翅长而狭尖,扇翅节奏较快;尾较细长。飞行快速,善于在空中振翅悬停观察并伺机捕捉猎物。常见栖息于山地和旷野中,多单个或成对活动,飞行较高。以猎食时有翱翔习性而著名。吃大型昆虫、小型鸟类、青蛙、蜥蜴以及小哺乳动物。呈现两性色型差异,雄鸟的颜色更鲜艳。分布范围很广,非洲、古北界、印度及中国;越冬于菲律宾及东南亚。甚常见留鸟及季候鸟,除干旱沙漠外遍及各地。是比利时的国鸟。红隼分布广,遍布世界,是农林益鸟,比利时人特别喜欢它,把它定为国鸟加以保护。
10.奥地利、爱沙尼亚国鸟——家燕
家燕(学名:Hirundorustica):为燕科燕属的鸟类。喙短而宽扁,基部宽大,呈倒三角形,上喙近先端有一缺刻;口裂极深,嘴须不发达。翅狭长而尖,尾呈叉状,形成“燕尾”,脚短而细弱,趾三前一后。主要特点是上体发蓝黑色,还闪着金属光泽,腹面白色。体态轻捷伶俐,两翅狭长,飞行时好象镰刀,尾分叉象剪子。飞行迅速如箭,忽上忽下,时东时西,能够急速变换方向。常可见到它们成对地停落在村落附近的田野和河岸的树枝上,在电杆和电线上,也常结队在田野、河滩飞行掠过。飞行时张着嘴捕食蝇、蚊等各种昆虫。鸣声尖锐而短促。世界性分布,是爱沙尼亚和奥地利的国鸟。家燕最喜欢与人类伴住,是人们最熟悉、最受欢迎的益鸟。
11.危地马拉国鸟——凤尾绿咬鹃(格查尔鸟、自由鸟。)
凤尾绿咬鹃(学名:Pharomachrusmocinno)属咬鹃目咬鹃科的鸟类,小型攀禽,是南美洲丛林中最漂亮的鸟,有着极其华丽的外表,雄性绿咬鹃有平滑的长尾覆羽,如同凤凰一样的尾羽。濒危物种,属于《华盛顿公约》附录第一类保护动物。栖息于森林地带。以昆虫为食,也吃植物果实。营巢于树洞中,是热带森林中的攀禽。分布于墨西哥南部、尼加拉瓜、哥斯达黎加和巴拿马等地。凤尾绿咬鹃是危地马拉的国鸟。该鸟羽毛为绿色,头部为黄色,胸为红色,十分美丽,是咬鹃目中羽毛最美丽的一种。危地马拉于1879年将其定为国鸟。
12.卢森堡国鸟——戴菊莺
戴菊莺喜欢居住要针叶林里。它是卢森堡鸟类中最小的一种,体重只有6--7克。虽然说它身小力薄,然而却能办大事。戴菊莺喜欢在松、杉幼林地带活动,很少到城镇、乡间来,所以要见到它是困难的。但是你到林间去,它尖细单调的叫声和林中闪闪的小身影还是比较容易发现的。戴菊莺分布广泛,歌声动听,体态轻巧,惹人喜爱。
13.丹麦国鸟——云雀、天鹅
云雀(拉丁学名:Alaudaarvensis)是百灵科,云雀属的一种鸟类,共有4个物种,是一类鸣禽。体型及羽色略似麻雀,雄性和雌性的相貌相似。背部花褐色和浅黄色,胸腹部白色至深棕色。外尾羽白色,尾巴棕色。后脑勺具羽冠,适应于地栖生活,腿、脚强健有力,后趾具1长而直的爪;跗跖后缘具盾状鳞;以植物种子、昆虫等为食,常集群活动;繁殖期雄鸟鸣啭洪亮动听,是鸣禽中少数能在飞行中歌唱的鸟类之一。求偶炫耀飞行复杂,能“悬停”于空中;在地面以草茎、根编碗状巢,每窝产卵3~5枚,孵化期10~12天。生活在草原、荒漠、半荒漠等地。云雀是丹麦、法国的国鸟。
天鹅指天鹅属(学名:Cygnus)的鸟类,共有7种,属游禽。除非洲、南极洲之外的各大陆均有分布。为鸭科中个体最大的类群。颈修长,超过体长或与身躯等长;嘴基部高而前端缓平,眼先裸露;尾短而圆,尾羽20~24枚;蹼强大,但后趾不具瓣蹼。喜欢群栖在湖泊和沼泽地带,主要以水生植物为食,也吃螺类和软体动物。多数是一夫一妻制,相伴终生。求偶的行为丰富,雌雄会趋于一致的做出相同的动作,还会体贴地互相梳理羽毛。一年繁殖一次,卵的体积较大,如大天鹅的卵有400多克重。幼鸟为早成雏。迁徙时会多群集结,但仍是小群行动。
14.瑞典国鸟——乌鸫
乌鸫(学名:Turdusmerula)是鸫科鸫属的鸟类,分布于欧洲、非洲、亚洲,常栖于林区外围、小镇和乡村边缘、甚至瓜地、亦见于平野、园圃、乔木上以及有时在垃圾堆和厕所附近觅食。是杂食性鸟类,食物包括昆虫、蚯蚓、种子和浆果。雄性的乌鸫除了黄色的眼圏和喙外,全身都是黑色。雌性和初生的乌鸫没有黄色的眼圏,但有一身褐色的羽毛和喙。乌鸫是瑞典国鸟。
15.特立尼达和多巴哥国鸟——蜂鸟
蜂鸟科(Trochilidae)共有1科2亚科104属355种。因飞行时两翅振动发出嗡嗡声酷似蜜蜂而得名。体型小,体被鳞状羽,色彩鲜艳,并闪耀彩虹色或金属光泽,雄鸟更为鲜艳;嘴细长而直,有的下曲,个别种类向上弯曲;舌伸缩自如;翅形狭长;尾尖,叉形或球拍形;脚短,趾细小而弱。飞翔时两翅急速拍动,快速有力而持久;频率可达每秒50次以上。善于持久地在花丛中徘徊“停飞”,有时还能倒飞。与雨燕有较近的亲缘关系。蜂鸟和其他鸟类一样,没有发达的嗅觉系统,而主要依赖视觉。蜂鸟约90%的食物来自花蜜,其余为节肢动物,包括苍蝇、黄蜂、蜘蛛、甲虫和蚂蚁。它们薄而长的鸟喙很适合汲取花蜜。分布于拉丁美洲,北至北美洲南部,并沿太平洋东岸达阿拉斯加。蜂鸟是世界上最小的鸟。拉丁美洲人认为,蜂鸟体型虽小,却机智灵活,敢于同大鸟搏击,蜂鸟的这种快乐和倔强的性格、不畏强暴的精神,是自由幸福的象征和。
16.巴布亚新几布亚国鸟——极乐鸟
17.毛里求斯国鸟——渡渡鸟
18.南非国鸟——蓝鹤
蓝鹤(Anthropoidesparadiseus)是非洲所拥有的6种鹤之一。它高雅而美丽的外貌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它有多层柔美而悠长的羽毛,由此构成特别长的"内翅"(三级飞翔),乍一看,会使人以为它有很长的尾翼,其实不然。大多数鹤类在头部和脸部都会有艳丽的装饰,最典型的就是头部有红色羽毛或者红色的裸皮,而全身羽毛球则纯黑或纯灰、纯白,偶尔会间以明显的条纹,或配有精美的鸟冠。可是在这方面,蓝鹤却非常朴实无华。
19.斯里兰卡国鸟——黑尾原鸡
黑尾原鸡(学名:Galluslafayetii)雄鸟体型较大,体羽艳丽且金属光泽;脸部裸皮、有红色肉冠及肉垂,大而显著;中央两枚尾羽延长,下垂如镰刀状。雌性较小,体色单一,羽毛呈深褐色,下颈部及胸部有一些白斑。栖息于海拔1000米以下的热带森林、次生竹林中,集群生活。杂食性,取食于地面但飞行能力强,夜栖树上。雄性常在繁殖季节为保卫自己的地盘和争夺雌鸟互相打斗。分布于斯里兰卡,是斯里兰卡的国鸟。黑尾原鸡是斯里兰卡特有的一种鸟而被定为国鸟。
20.澳大利亚国鸟——琴鸟、鸸鹋、笑鸟
琴鸟(学名:Lyrebirds)雀形目琴鸟科的两种澳大利亚鸟,因求偶炫耀时尾羽展开的形状尤如一张竖琴而得名。鸣声亦悦耳。地栖。体褐色,色似雉鸡。共1属2种4个亚种琴鸟能长到家鸡一般大,颜色为红棕色。雄性的外尾羽在部分展开时呈古典竖琴状,内尾羽则像花边一样。琴鸟的尾羽在秋季时会脱落,春季又会再生。琴鸟把它那穹顶式的窝安在地面上,一个窝一个蛋,蛋上有褐色大斑点,略带紫色。琴鸟是最大的,并且是最古老的栖木鸟类。琴鸟擅长奔跑,不擅飞行。栖于澳大利亚东南部的林区。
鸸鹋(学名:Dromaiusnovaehollandia)是鸟纲鸸鹋科唯一物种,以擅长奔跑而著名,是澳洲的特产,是世界上第二大的鸟类,仅次于非洲鸵鸟,因此也被称作澳洲鸵鸟,翅膀比非洲鸵鸟和美洲鸵鸟的更加退化,足三趾,是世界上最古老的鸟种之一。栖息于澳洲森林和开阔地带,吃树叶和野果。鸸鶓终生配对。每窝产7-10枚暗绿色卵,卵长13厘米。在地面上筑巢。雄鸟孵卵约60天。体上有条纹的幼雏出壳后很快就能跟着成鸟跑。特别的气管结构在繁殖期可发出巨大的隆隆声。鸸鹋和琴鸟是澳大利亚的民间选定国鸟,澳大利亚官方并没有规定国鸟。
在澳大利亚的灌木林里,有一种笑鸟,当地人称之为"库卡巴拉"。笑鸟爱吃蛇、蜥蜴和田鼠等动物。这种鸟是捕蛇能手,它们有带钩而又锋利的嘴。它吃蛇的办法别具一格,先将捕到的蛇衔到树顶上,然后再把蛇摔下去,这样接二连三地摔几次,直到把蛇摔死以后才慢慢地吃。每当它吃食的时候,会发出"咯咯"的笑声。所以被称为笑鸟。笑鸟和琴鸟是澳大利亚的国鸟。
21.新西兰国鸟——几维(奇异)鸟
几维鸟的身材小而粗短,嘴长而尖,腿部强壮,羽毛细如发丝,由于翅膀退化,因此无法飞行。几维鸟很容易受到惊吓,大部分的活动都在夜间进行,以躲避袭击。觅食时用尖嘴灵活地刺探,长嘴末端的鼻孔可以嗅出虫的位置,进而捕食。主要食物包括泥土中的蚯蚓、昆虫、蜘蛛和其他无脊椎动物。寿命可达三十年,是新西兰的特有物种,也是新西兰的国鸟及象征。几维鸟其貌不扬,新西兰人却视若珍宝,将它定为国鸟,作为国徽、硬币的标志。几维鸟的生存历史已有上千万年,为数已不多,通常只能在动物园里才能见到它,由此可见,几维鸟之珍贵。
22.伊拉克、波兰、阿尔巴尼亚、埃及、赞比亚、南苏丹、津巴布韦、摩尔多瓦国鸟——雄鹰
广义的鹰(hawk;eagle)泛指小型至中型的白昼活动的鹰形目鸟,尤指鹰科(Accipiter)的种类(真鹰,truehawk),包括苍鹰和雀鹰。广义的鹰(hawk;eagle)一词也常用来称呼鹰科的其他种鸟类(如鸢yuān、鵟kuáng和鹞yào),甚至用来称呼某些隼(sǔn)形目鸟类(如隼、卡拉卡拉鹰)。鹰是肉食性动物,会捕捉老鼠、蛇、野兔或小鸟。大型的鹰科鸟类(雕)可以捕捉山羊、绵羊和小鹿。它体态雄伟,性情凶猛,动物学上称它是猛禽类。在我国最常见的鹰有苍鹰、雀鹰和松雀鹰三种。我国的《野生动物保护法》明确规定:所有的猛禽都属于国家二级以上保护动物,严禁捕捉、贩卖、购买、饲养及伤害。
23.哈萨克斯坦、墨西哥、奥地利国鸟——金雕
金雕(学名:Aquilachrysaetos)属于鹰科,是北半球上一种广为人知的猛禽。金雕以其突出的外观和敏捷有力的飞行而著名;成鸟的翼展平均超过2米,体长则可达1米,其腿爪上全部都有羽毛覆盖著。一般生活于多山或丘陵地区,特别是山谷的峭壁以及筑巢于山壁凸出处。栖息于高山草原、荒漠、河谷和森林地带,冬季亦常到山地丘陵和山脚平原地带活动,最高海拔高度可到4000米以上。以大中型的鸟类和兽类为食。分布于北半球温带、亚寒带、寒带地区。
24.玻利维亚、智利、哥伦比亚和厄瓜多尔国鸟——安第斯神鹰
安第斯神鹫(学名:Vulturgryphus):又叫康多兀鹫,也有人叫它“安第斯神鹰”或南美神鹰。是美洲鹫科、安第斯神鹫属动物。体长130厘米,体重达10千克,翼展可超过3米,是世界上最大的飞禽。雄性喙基部具肉瘤,脸裸露成红色。喙弯曲,可以撕开腐肉。雄鹫的瞳孔褐色,而雌鹫的则是深红色。眼皮没有睫毛。与一般猛禽不同,雌鹫体型小于雄鹫栖息在海拔3000-5000米的岩壁。善于翱翔,能借助山间的上升气流升高,并悄无声息地飞越沟壑大川。它们可以以任何动物的尸体为食,尤其爱吃牛羊的尸体。当地安第斯人把安第斯神鹫当作“安第斯文明之魂”而加以尊敬,象征威严。是玻利维亚、智利、哥伦比亚和厄瓜多尔等国的国鸟,也是国旗和国徽上的主要象征之一。
25.菲律宾国鸟——食猿雕
食猿雕(学名:Pithecophagajefferyi),也称作菲律宾雕。体型大,喙和爪均强健,上喙边端具弧形垂突,适于撕裂猎物吞食;基部具蜡膜或须状羽;翅强健,翅宽圆而钝,扇翅及翱翔飞行,扇翅节奏较隼科慢;跗跖部大多相对较长,约等于胫部长度,腿部羽毛一直覆盖接近至脚爪。雌鸟显著大于雄鸟。其主要猎物是各种树栖动物,如猫猴、蝙蝠、蛇类、蜥蜴、犀鸟、灵猫、猕猴及野兔等,在村庄附近,它们还经常捕杀狗、猪等家畜,在啄食猴子时十分凶残,所以有“食猴鹰”之称。仅存不到500对,主要集中分布于棉兰老岛的雨林中,是菲律宾的国鸟。
26.尼泊尔国鸟——九色鸟(绿尾虹雉)
棕尾虹雉(学名:Lophophorusimpejanus):又名九色鸟,是雉科虹雉属的一种。形象非常美丽,尤其是色彩绚丽的雄鸟,体长为69厘米,体重2000克,头顶有一簇特别延长的蓝绿色羽冠,其羽干细而裸出,羽端呈匙状,向前卷曲,如同丝绒一般,甚为奇特,是虹雉中羽冠最漂亮的。生活在海拔2500-4500米之间,终年被云雾笼罩着的高山针叶林、高山草甸和杜鹃灌丛之中。主要食物是灌木和草本植物的嫩芽、嫩叶、嫩枝、块根、果实和种子等。分布于中国西藏南部、尼泊尔等地,是尼泊尔的国鸟。
27.缅甸国鸟——绿孔雀
绿孔雀(学名:Pavomuticus)大型鸡类,体长180~230厘米。雄鸟体羽为翠蓝绿色,头顶有一簇直立的冠羽,下背翠绿色而具紫铜色光泽。体后拖着长达1米以上的尾上覆羽,羽端具光泽绚丽的眼状斑,形成华丽的尾屏,极为醒目。雌鸟不及雄鸟艳丽,亦无尾屏,体羽主要为翠金属绿色,背浓褐色,头顶亦具一簇直立羽冠。外形和雄鸟相似,亦甚醒目,中国还未见有与之相似种类,野外容易识别。栖于沿河的低山林地及灌丛。雄鸟有精彩表演,向雌鸟炫耀开启的尾屏。晨昏时立于栖木发出洪亮如长号般的kay~yaw,kay~yaw的叫声。
28.法国、肯尼亚国鸟——公鸡
公鸡就是鸡头,起到带领鸡群和播种的作用。有的公鸡性情凶悍,会袭击别的动物或人类。交配时公鸡骑在母鸡背上用肛门对肛门进行受精。虽然受过精的母鸡下出来的蛋可以孵化出小鸡,但并不代表鸡蛋就是两者的结晶,没受过孕的母鸡也会下蛋。
30.巴哈马国鸟——美洲红鹳(火烈鸟)
火烈鸟(学名:Phoenicopteridae)亦称红鹳。3属6种:高约80-160厘米,体重2.5-3.5千克。体型大小似鹳;嘴短而厚,上嘴中部突向下曲,下嘴较大成槽状;颈长而曲;脚极长而裸出,向前的3趾间有蹼,后趾短小不着地;翅大小适中;尾短;体羽白而带玫瑰色,飞羽黑,覆羽深红,诸色相衬,非常艳丽。栖息于温热带盐湖水滨,涉行浅滩,以小虾、蛤蜊、昆虫、藻类等为食。觅食时头往下浸,嘴倒转,将食物吮入口中,把多余的水和不能吃的渣滓排出,然后徐徐吞下。性怯懦,喜群栖,常万余只结群。以泥筑成高墩作巢,巢基在水里,高约0.5米。孵卵时亲鸟伏在巢上,长颈后弯藏在背部羽毛中。每窝产卵1-2枚。卵壳厚,色蓝绿。孵化期约1个月。雏鸟初靠亲鸟饲育,逐渐自行生活。因羽色鲜丽,被人饲为观赏鸟。大红鹳分布于地中海沿岸,东达印度西北部,南抵非洲,亦见于西印度群岛;小红鹳分布于非洲东部、波斯湾和印度西北部;加勒比海红鹳、智利红鹳、安第斯红鹳和秘鲁红鹳分布均限于南美。
31.巴巴多斯、罗马尼亚国鸟——美洲白鹈鹕
美洲白鹈鹕(学名:Pelecanuserythrorhynchos)是大型游禽。喙长,喉囊发达,适于捕鱼,但不贮存。主要栖息于湖泊、江河、沿海和沼泽地带。常成群生活,善于飞行,善于游泳,在地面上也能很好地行走。飞行时头部向后缩,颈部弯曲靠在背部,脚向后伸,两翅鼓动缓慢而有力,也能像鹰一样在空中利用上升的热气流来回翱翔和滑翔,但通常没有鹰飞得高。在水中游泳时,颈常曲成“S”形,并不时地发出粗哑的叫声。主要以鱼类为食,觅食时从高空直扎人水中。分布于美洲的温暖水域。是巴巴多斯的国鸟。
32.厄瓜多尔国鸟——美洲鹫
美洲鹫Cathartidae有5属7种。分布美洲。体型较大。头颈裸露而有肉瘤。以腐肉为食。安第斯神鹫(南美神鹰)Vulturgryphus是世界上最大的猛禽,体长1.5米,展翅达3米,体重达10千克。加州神鹫(北美神鹰)Gymnogypscalifornianus分布于美国加利福尼亚,是世界上最稀有的鸟类之一,曾经下降到24只,经过保护现在已超过100只。红头美洲鹫Cathartesaura则是美洲鹫中分布最广,数量最多的,从加拿大南部一直分布到美洲最南端,也是分布最南的猛禽之一。
33.委内瑞拉国鸟——金黄拟鹂
拟黄鹂为拟鹂科,该科约有54属100种,包括拟黄鹂、拟八哥、拟椋鸟、草地鹨、牛鹂、黑鹂等很多类群,是个体稍大的鸣禽,体羽和嘴形多种多样,杂食性,如牙买加拟黄鹂。分布于南美洲(包括哥伦比亚、委内瑞拉、圭亚那、苏里南、厄瓜多尔、秘鲁、玻利维亚、巴拉圭、巴西、智利、阿根廷、乌拉圭以及马尔维纳斯群岛(也称福克兰群岛))。
34.爱尔兰、萨尔瓦多、法罗群岛国鸟——蛎鹬
蛎鹬(拉丁名:Haematopusostralegus)是中型涉禽,体羽以纯黑色或黑、白两色为主,体型浑圆,脚短粗。嘴形特别,较长而强,适于开启坚硬的贝壳(牡蛎等)。嘴通常是红色或桔红色。鼻孔线状,鼻沟长度达上嘴一半。脚粉红色,足仅具前三趾,后趾退化。平时栖息在海岸、沼泽、河口三角洲。大多数单个活动,有时结成小群在海滩上觅食软体动物、甲壳类或蠕虫。跑得快,飞翔力强。常站立在海滨低岩的顶部等待退潮,潮退后,在淤泥或沙中搜索食物。在海滨砂砾中筑陷穴状巢,每窝产卵2~4枚,卵橄榄黄带灰色,有褐黑色斑点。广泛分布于温带和热带地区的沿海。是爱尔兰的国鸟。
35.荷兰国鸟——白琵鹭
白琵鹭(学名:Platalealeucorodia)是大型涉禽。全长85厘米,全身羽毛白色,眼先、眼周、颏、上喉裸皮黄色;嘴长直、扁阔似琵琶;胸及头部冠羽黄色(冬羽纯白);颈、腿均长,腿下部裸露呈黑色。白琵鹭栖息于沼泽地、河滩、苇塘等处,涉水啄食小型动物,有时也食水生植物;飞行时颈和脚伸直,交替地拍动翅膀和滑翔。常聚成大群繁殖,筑巢于近水高树上或芦苇丛中,每窝产卵3-4枚,白色无斑或钝端有稀疏斑点;雌雄轮流孵卵约25天,雏鸟留巢期约40天。白琵鹭繁殖于欧亚大陆和非洲西南部的部分地区,在非洲,印度半岛,中国东北、华北、西北和东南亚越冬。
36.朝鲜、韩国国鸟——喜鹊
喜鹊(学名:Picapica)是鸟纲鸦科的一种鸟类。共有10个亚种。体长40~50厘米,雌雄羽色相似,头、颈、背至尾均为黑色,并自前往后分别呈现紫色、绿蓝色、绿色等光泽,双翅黑色而在翼肩有一大形白斑,尾远较翅长,呈楔形,嘴、腿、脚纯黑色,腹面以胸为界,前黑后白。留鸟。栖息地多样,常出没于人类活动地区,喜欢将巢筑在民宅旁的大树上。全年大多成对生活,杂食性,在旷野和田间觅食,繁殖期捕食昆虫、蛙类等小型动物,也盗食其他鸟类的卵和雏鸟,兼食瓜果、谷物、植物种子等。每窝产卵5~8枚。卵淡褐色,布褐色、灰褐色斑点。雌鸟孵卵,孵化期18天左右,1个月左右离巢。除南美洲、大洋洲于南极洲外,几乎遍布世界各大陆。中国有4个亚种,见于除草原和荒漠地区外的全国各地。喜鹊在中国是吉祥的象征,自古有画鹊兆喜的风俗。
37.古巴国鸟——古巴咬鹃
古巴咬鹃(学名:Priotelustemnurus)是小型攀禽。共有二个亚种,指名亚种和松树岛亚种。异趾形,1、2趾向后,3、4趾向前。羽色艳丽,具金属光泽,头颈部呈深蓝色,眼睛鲜红色,上喙黑下喙红。栖息于热带雨林环境中,单独生活,白天栖息于溪流附近。属于杂食性鸟类,食物包括种子、水果、昆虫等。树栖性,善爬不善走、跳,飞行能力不强,不爱远飞,不迁徙。多在枯朽树木的树洞中营巢,雏鸟晚成。是古巴的特有物种,也是古巴的国鸟。古巴的三色国旗图案也采用了咬鹃的羽色。
38.中国国鸟——丹顶鹤
丹顶鹤(学名:Grusjaponensis)是鹤类中的一种,大型涉禽,体长120~160厘米。颈、脚较长,通体大多白色,头顶鲜红色,喉和颈黑色,耳至头枕白色,脚黑色,站立时颈、尾部飞羽和脚黑色,头顶红色,其余全为白色;飞翔时仅次级和三级飞羽以及颈、脚黑色,其余全白色,特征极明显,极易识别。幼鸟头、颈棕褐色,体羽白色而缀栗色。常成对或成家族群和小群活动。迁徙季节和冬季,常由数个或数十个家族群结成较大的群体。有时集群多达40~50只,甚至100多只。但活动时仍在一定区域内分散成小群或家族群活动。夜间多栖息于四周环水的浅滩上或苇塘边,主要以鱼、虾、水生昆虫、软体动物、蝌蚪、沙蚕、蛤蜊、钉螺以及水生植物的茎、叶、块根、球茎和果实为食。分布于中国东北,蒙古东部,俄罗斯乌苏里江东岸,朝鲜,韩国和日本北海道。
锦鸡:形状类似喜鹊、大鹦鹉,背部有黄、红两种纹理。嘴红、绿顶、红肚。脚爪利害,喜欢打斗。学名:白腹锦鸡、红腹锦鸡,雉科Phasianidae分布陕西(商洛)湖南、西藏、四川、贵州、云南、广西、甘肃等地。
39.巴西、多米尼加——金刚鹦鹉
金刚鹦鹉(Psittacidae):产于美洲热带地区,是色彩最漂亮艳丽的鹦鹉,也是体型最大的鹦鹉,属大型攀禽。共有6属17个品种。具对趾足,每只脚有4只脚趾2前2后。该科鹦鹉尾巴长,看似镰刀状的大喙只有凤头鹦鹉可与其相比。以水果为食,食量很大,有力的喙可将坚果啄开,用舌有吸出果肉。面部无羽毛,兴奋时可变为红色。两性外貌相似。金刚鹦鹉是热带美洲鸟类,原生地是森林,特别是墨西哥及中南美洲的雨林。食谱由许多果实和花朵组成,食量大。在河岸的树上和崖洞里筑巢。比较容易接受人的训练,和其他种类的鹦鹉能够友好相处,但也会咬其他动物和陌生人。寿命达65年。有些种类可学会用柔和的声音模仿说话。但很多情况下会像野生鹦鹉那样尖叫。
棕腹鸫.(巴西国鸟)为鸫科\鸫属的小型鸣禽。共2个亚种,分布于阿根廷、玻利维亚、巴西、巴拉圭、乌拉圭。常栖于栖息在森林及城市林地。主要吃果实及节肢动物,如昆虫、蚯蚓、种子和浆果。棕腹鸫是巴西东南部最为普通遍的鸟类之一,其种群数量趋势稳定,为无生存危机的物种。
40.巴拿马——角雕
角雕(学名:Harpiaharpyja),又名哈佩雕或哈比鹰,是新热带界的一种鹰,后来被编入自立的角雕属中。它们是美洲中最大只及最强壮的猛禽,很多时都栖息在热带低地森林的上冠层。它们也是世界上最大型的鹰之一,现存只有食猿雕较它们大。已灭绝的哈斯特鹰差不多比它们大50%。它们最初是由瑞典生物学家卡尔·林奈(CarlLinnaeus)于1758年所描述,并命名为Vulturharpyja。在其再版的著作《自然系统》(SystemaNaturae)中对其作了详细介绍。又被称做“女妖鹰”,是南太平洋和南美洲特有的热带大型猛禽,以捕捉鹦鹉、猴子和树懒为生。
41.乌干达、坦桑尼亚、卢旺达、马里国鸟——皇冠鹤(灰冠鹤、东非冕鹤)
皇冠鹤又叫"皇冠鸟",皇冠鹤(灰冠鹤、东非冕鹤)(鹤形目鹤科)属鹤形目,鹤科,冕鹤属,被称为鹤中之王,是闻名于世的仙禽。皇冠鸟主要分布在乌干达、肯尼亚、苏丹南部、扎伊尔东部和埃塞俄比亚西部,不同的栖息地,其体形和外貌亦略有差异。生活在苏丹南部的个头较小,羽色稍深,而生活在乌干达、肯尼亚和扎伊尔东部的则身体高大,羽色略浅,头冠特别艳丽,为同类中的佼佼者。因其头顶类似皇冠的金色羽毛而得名。它有着优雅的体态,行走起来还颇有皇家的威仪,因此深受当地人们的喜爱,其形象经常出现在邮票、明信片上,并且还出现在乌干达国旗的图案中。
42.津巴布韦——津巴布韦鸟
津巴布韦的国鸟是一种虚拟的偶像鸟,称为“津巴布韦鸟”。它是由微红色皂石雕刻而成的,高约50厘米,躯体像鹰,头似鸽子,颈部高高挺直,两翅贴身,伫立在津巴布韦石头城的一个石柱顶端,是14世纪的珍贵文物。1枚津巴布韦邮票的右上角,就表现了这种虚拟鸟。
黄颈亚马逊鹦鹉(学名:Amazonaauropalliata)是典型的攀禽,体长38CM,是很著名的学话高手。对趾型足,两趾向前两趾向后,适合抓握,鸟喙强劲有力,可以食用硬壳果。羽色鲜艳,外表帅气。羽毛大部分是绿色。眼睛虹膜桔色。头冠、眼喙之间和大腿处分布有黄色。在翅膀的转折处有少许红色点缀,羽毛边缘呈黄绿色。翅膀的飞羽和翼角都泛紫光蓝色。黄颈亚马逊鹦鹉栖息于森林、棕榈树林、开阔的平原以及林地、农耕区等。通常成对或是小群体活动,主要的食物为水果、浆果、种子、坚果、花朵以及植物嫩芽等。分布于中美洲。
44.开曼群岛——古巴鹦鹉
古巴亚马逊鹦鹉(学名:Amazonaleucocephala)是典型的攀禽,对趾型足,两趾向前两趾向后,适合抓握,鸟喙强劲有力,可以食用硬壳果。羽色鲜艳,外表帅气。体长依照不同亚种分别为30到34厘米,喙钩曲,上颌具有可活动关节,喙基部具有腊膜。肌肉质舌厚,善仿其它鸟声和人语言。羽毛艳丽,具粉绒羽。晚成雏。通常成对或是小群体活动,主要的食物为水果、浆果、种子、坚果、花朵以及植物嫩芽等。分布于巴哈马,开曼群岛和古巴。列为《华盛顿公约》保护级别附录一,是濒临绝种的一级保育类鹦鹉。
45.巴拉圭——裸喉钟雀
裸喉钟雀(学名Procniasnudicollis),又名裸喉钟伞鸟,为雀形目\伞鸟科\Procnias属的鸟类。其鸟喙适中而偏垂,先端具钩;腿较短;尾中等,方形。羽毛白色,有亮蓝色裸喉。常栖息于森林的水边。食性专化,纯以果实为食。分布于阿根廷、巴西和巴拉圭。因失去栖息地及捕猎而受到威胁,为《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易危物种。是巴拉圭的国鸟。
46.百慕大群岛的国鸟-白尾鸏.
47.波多黎各的国鸟-曲嘴森莺.
又叫蕉森莺,是一种雀形目鸟类。分布区域较广泛,从中北美及南美洲都有它们的身影,在美国的佛罗里达州却较少能见到。曲嘴森莺体型较小,长约为11厘米。曲嘴森莺喜食各种水果及各种小型昆虫。曲嘴森莺雌鸟每次产3枚蛋,雏鸟都由雌鸟哺育长大。
48.伯利兹的国鸟-彩虹巨嘴鸟
49.多巴哥的国鸟-棕臀稚冠雉
别称棕臀小冠雉,为鸡形目\凤冠雉科\稚冠雉属的中大型的雉类。共有2个亚种,雄雌羽色相似,是鸡形目中树栖性最强的类群。因其头顶有卷曲冠羽而得名,棕臀稚冠雉分布于南美洲热带地区,因肉味道鲜美遭到大量捕杀。
50.多米尼加的国鸟-棕榈即鸟.
为雀形目\棕榈科\棕榈属的一种鸣禽。雌雄相似,体上部羽衣呈绿褐色,下部带白色,有暗色条纹。棕榈即鸟多为群居,多达数对鸟在一棵树上筑一公共的大巢,每对鸟各有一个入口与巢室,成群觅食浆果和花。为《世界自然保护联盟》低危物种。
51.多米尼克的国鸟-帝王亚马逊鹦鹉
52.哥斯达黎加的国鸟-王鹫
又名国王秃鹫,是大型食腐鸟类。是中美洲及南美洲的大型美洲鹫科鸟类。其头部及颈部没有羽毛,皮肤颜色有异,包括黄色、橙色、蓝色、紫色及红色。喙上有黄色的肉冠。人工饲养的王鹫可以活到30岁。王鹫主要生活在从墨西哥南部到阿根廷北部的热带低地森林中。它是王鹫属中唯一的现存物种。由于栖息地的日益缩小,王鹫的数量也正在逐渐减少。
54.圭亚那的国鸟-麝雉
别称爪羽鸡,由于其身体里散发出一种浓烈的霉味,因此才称作麝雉。主要分布于南美洲的亚马逊河流域,栖息于水淹森林中。该物种分类颇具争议,和鹃形目与鸡形目都有亲缘关系。极擅长攀爬,幼鸟的前肢具两个爪,类似于始祖鸟和孔子鸟,但并非是原始性状,而是对攀缘生活的特殊适应。
55.海地的国鸟-伊岛咬鹃.
别称伊斯帕尼奥拉咬鹃,是咬鹃科的一种小型攀禽。羽色艳丽,雌雄异色。分布于海地及多米尼加共有的伊斯帕尼奥拉岛,通常栖息于亚热带或热带的潮湿山区森林及退化森林,也有在海地山区森林及一些保护区内。因其分布范围小,加上栖息地遭受破坏,伊岛咬鹃被《世界自然保护联盟》列为近危物种。
56.加拿大的国鸟-普通潜鸟.
也叫北方大潜鸟,主要分布于北美洲北部、格陵兰和冰岛繁殖,冬季移至欧洲和北美的西北部海岸。和所有的潜鸟一样,普通潜鸟也是捕鱼的好手,可以潜到60米深的水中寻找食物。普通潜鸟被铸造在加拿大一元硬币上,以及20加元纸币的背面。
67.秘鲁的国鸟-安第斯动冠伞鸟.
也称安第斯冠伞鸟,共有4个亚种。是分布于南美洲安第斯山脉云雾林内的雀形目鸟类。雌雄异形相当明显,雄鸟具艳丽发闪光的羽饰,并有冠羽。雌鸟是个勤劳的“主妇”,包揽了筑巢、孵化及照顾幼鸟的所有工作。安第斯动冠伞鸟常栖息于森林的水边,主要以植物果实和昆虫为食。
58.圣基茨和尼维斯的国鸟-褐鹈鹕
是鹈鹕家族中体型最小的种类。分布于加勒比,加拉帕戈斯群岛,北美洲,中美洲和南美洲的海岸。生活于沿海及河川、湖泊等处。飞行力强而悠逸,常群飞群栖,极善于游泳,但不会潜水。游泳时张口捕鱼,将捕得的鱼兜入喉囊内。该物种分布范围广,种群数量趋势稳定,为无生存危机的物种。
59.圣卢西亚的国鸟-圣卢西亚亚马逊鹦鹉.
别称圣卢西亚亚马逊鹦哥、圣卢西亚鹦哥、圣露西亚亚马逊鹦鹉,是一种羽色鲜艳,外表帅气的攀禽。分布于圣路西亚岛,加勒比海的小安地列斯群岛。栖息于森林、棕榈树林、开阔的平原以及林地、农耕区等。通常成对或是小群体活动,主要的食物为水果、浆果、种子、坚果、花朵以及植物嫩芽等。为《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易危物种。
60.圣文森特和格林纳丁斯的国鸟-圣文森亚马逊鹦鹉.
别称圣文森特鹦哥、圣文森亚马孙鹦哥、圣文生亚马逊。分布于圣文森特和格林纳丁斯。是世界上最稀有的鹦鹉之一,唯一的栖息地圣文森岛仅290平方公里大。由于宠物贸易驱动的猎捕和栖息地缩减或被破坏,种群数量从1950年代起严重下滑,1988年约有440~500只。如今圣文森植物园的尼古拉斯野生鸟类中心承担了重要的人工繁育工作。
61.特立尼达、多巴哥国鸟-美洲红鹮.
别称红鹮、红朱鹭,除了长喙呈灰黑色外,浑身上下包括腿和脚趾都呈鲜红色,是世界上颜色最红的鸟类,是栖息在南美洲热带及特立尼达的一种朱鹭。具有极高的观赏价值。美洲红鹮通常成群的在沙滩、咸水湖、红树林和沼泽里觅食,并一起在沼泽中的大树上过夜。为《世界自然保护联盟》低危物种。
62.特立尼达和多巴哥的国鸟-多巴哥蜂鸟.
多巴哥蜂鸟是铜色腰蜂鸟的指名亚种,分布在位于中美洲加勒比海南部的岛国-特立尼达和多巴哥。其体型小,体被鳞状羽,色彩鲜艳,飞翔时两翅急速拍动,快速有力而持久;频率可达每秒50次以上。由雌鸟承担筑巢和雏鸟的养育。
63.乌拉圭的国鸟-凤头距翅麦鸡.
又称南方麦鸡,属于中型涉禽,共有4个亚种。分布于北美洲和中美洲的部分地区,栖息地一般接近各种水域,如沼泽、湖畔,也出现在农田、旱草地和高原地区。食蝗虫、蛙类、蜗牛等小型无脊椎动物、植物种子等。为《世界自然保护联盟》低危物种。
64.牙买加的国鸟-红嘴长尾蜂鸟.
又被称为医生鸟,是牙买加特有的一种蜂鸟。虽然大部份学者都认同它们是独立的物种,但仍有一些认为它们与黑嘴长尾蜂鸟为同一物种。红嘴长尾蜂鸟会用其长舌来吃花蜜,也会用双翼来捕捉细小昆虫。
65.利比里亚——黑眼鹎
黑眼鹎指名亚种是黑眼鹎的亚种之一,鸣禽。体长大约19厘米,体重23-60克。具较长的尾巴,头和上身深褐色,黑眼,喙较短及直;翅短圆;尾细长,方尾或圆尾;体羽柔长而松软,后颈见有纤羽。离趾型足,趾三前一后,后趾与中趾等长;腿细弱,跗跖后缘鳞片常愈合为整块鳞板;跗跖短弱,大多被以靴状鳞;雀腭型头骨。雄鸟及雌鸟的羽毛颜色相似,上身大部份呈灰褐色,下身呈白褐色,头部深色,冠尖而呈深色,两颊黑色。喙及脚都是黑色的,眼睛呈深褐色有深色的眼环。黄臀。
66.纳米比亚——红胸伯劳
伯劳又称鵙,是雀鸟中最为凶猛的一类鸟,介入猛禽与雀之间,以伯劳科伯劳属最为著名,该属嘴尖上有钩,以捕食昆虫为主,体型较大的伯劳还捕食蜥蜴、老鼠、雀鸟等,故伯劳又称屠夫鸟,如楔尾伯劳。伯劳鸟羽毛一般是灰色或淡褐色,翅膀和尾为黑色并带有白色的斑。大灰伯劳,别名北方伯劳,体长24厘米,体毛呈黑色,是伯劳鸟中分布最广的一种。普遍分布于东洋界的棕背伯劳,大红背伯劳、桂来姆、黄伯劳,体长24厘米左右,体重70~90克,性凶猛,嘴爪均强健有力,喙的咬合力较大,善于捕食昆虫、鸟类及其他动物,甚至能袭击或击杀鹧鸪等比体型比自身还大的鸟类,也攻击体型较小的鹰。
67.尼日利亚——黑冠鹤
黑冠鹤(学名:Balearicapavonina)体长105厘米,翼展180-200厘米,体重3000-4000克。雌雄鹤羽色基本相同。喙粗直,呈灰黑色,鼻孔位于中部,额部向外凸出,具乌黑色的绒羽,枕部具无数条土黄色绒丝向四周放射,形成一个美丽的绒球,称之为冠羽,除次级飞羽为灰白色外,其余羽毛为黑色。跗与趾呈蓝黑色。黑冠鹤是一种没有迁徙行为的留鸟。性喜集群,常几十只或几百只集群在开阔的沼泽地区。该鹤是鹤类中的“歌、舞”明星,雌雄鹤均能歌善舞,尤其在每天的清晨和傍晚,常常集体引颈展翅高歌。主要食昆虫。它们吃掉大量的蝗虫、蝉,还有小型爬行动物、青蛙和其他小型脊椎动物,以及各种植物的种子和嫩芽。其体态高雅,羽色别致,是动物园中珍贵的观赏禽类。黑冠鹤主要产于西非塞内加尔到中非的尼日利亚。为尼日利亚的国鸟。
68.汤加的国鸟--太平洋皇鸠
.别称太平洋帝鸽,为鸠鸽科\果鸠亚科\皇鸠属的鸟类,共有2个亚种。分布于太平洋诸岛屿(包括中国的台湾省、东沙群岛、西沙群岛、中沙群岛、南沙群岛以及菲律宾、文莱、马来西亚、新加坡、印度尼西亚的苏门答腊、爪哇岛以及巴布亚新几内亚。),华莱士区(指传统的华莱士线(从棉兰老岛的东侧海域经望加锡海峡至巴厘岛与龙目岛之间)以东、巴布亚新几内亚以西的区域,包括印度尼西亚的苏拉威西岛、努沙登加拉群岛、西南群岛、摩鹿加群岛(马鲁古群岛)、东帝汶等岛屿。),中国有分布。分布于萨摩亚群岛、所罗门群岛、从新几内亚东北部群岛,经汤加、斐济、新喀里多尼来群岛。以植物果实为食,有时也会吃叶子及花朵。为无危鸟类。
69.萨摩亚的国鸟--齿嘴鸠.
别称齿鸠,为鸽形目\鸠鸽科\齿嘴鸠亚科\齿嘴鸠属的唯一一种鸟类。地栖或树栖,仅分布于萨摩亚等3个太平洋小岛上。其繁殖习惯有很大一部分是人们未知的。曾经一度被称为在地面上筑巢。实际由于担心天敌,齿嘴鸠在树上筑巢,树木距地面的高度可达15米。因人类活动使猫、狗等食肉天敌动物引入,导致濒临灭绝。为《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
70.帕劳的国鸟--帕劳岛果鸠.
帕劳岛果鸠(学名:Ptilinopuspelewensis),鸽形目鸠鸽科果鸠属的一个物种。羽毛颜色很丰富:灰绿色的身体,绿色的翅膀,头冠呈鲜紫色。羽毛的颜色和它们栖息的林地树叶的颜色十分相似。栖息在热带和亚热带森林里,主要在树顶上觅食,偶尔也到地面上来。单独活动,很少集群。主要吃一些油脂丰富的小型水果,通常是囫囵吞下,把果肉消化后排出种子。分布于帕劳岛。是该地的国鸟。
71.基里巴斯的国鸟--丽色军舰鸟
丽色军舰鸟(学名:Fregatamagnificens)是大型海鸟,体长100厘米左右。翅极长,展翅达3米。尾长呈叉形。雄性具鲜红色喉囊,求偶时充气膨大如球形。飞翔极为迅捷和灵巧,不善陆行,也不善于游泳。取食主要在空中进行,除能追捕飞鱼外,其掠夺性取食习性甚为著名,能在高空盘旋巡视,一旦发现繁鸟及鸥类等水中啄获鱼类并衔鱼飞翔时,立即俯冲疾驰追击,猛烈啄击前者的尾部,迫使其张口,然后再借灵敏的飞翔术,将空中下落的鱼类啄食。筑巢所用的海草等物,也是用这种方法从繁鸟等口中夺取。分布于世界各大热带、亚热带海洋。是安提瓜和巴布达的国鸟。
72.斐济的国鸟--绿领吸蜜鹦鹉.
绿领吸蜜鹦鹉(学名:Phigyssolitarius)羽色鲜艳,体为红色,前额和鸟喙之间、额头、头顶为深紫色;背部和翅膀为绿色;颈部和背部下方为黄绿色;腹部和大腿为蓝紫色;鸟喙橙色,虹膜红棕色。主要以花粉、花蜜与果实为食物,鸟喙比一般鹦鹉的长、更特别的是细长的舌头上有刷状的毛,称为刷状舌,方便该鹦鹉深入花朵中取得食物。身体内部的构造也很特别,它们的体内有一种特别的消化酵素存在,以便分解食物。但由于该吸蜜鹦鹉没有消化谷物饲料的必要,它们的沙囊处理硬食物的能力较其他鹦鹉弱了许多。分布于斐济。
73.伊拉克、巴基斯坦的国鸟-石鸡
石鸡(学名:Alectorischukar):是中型雉类,共有14个亚种,体长27-37厘米,体重440-580克,比山鹑稍大一些。两胁具显著的黑色和栗色斑。第1枚初级飞羽介于第5和第6枚飞羽之间,或于第6枚初级飞羽等长;第3枚初级飞羽常是最长的。尾圆;尾长约为翅长的2/3;尾羽14枚。雄者具微小的瘤状距,嘴和足红色。雌雄在羽色上一样,仅在大小上有些不同。嘴、脚珊瑚红色。虹膜栗褐色。眼的上方有一条宽宽的白纹。围绕头侧和黄棕色的喉部有完整的黑色环带。上体紫棕褐色,胸部灰色,腹部棕黄色,两胁各具十余条黑、栗色并列的横斑。石鸡栖息于低山丘陵地带的岩石坡和沙石坡上,以及平原、草原、荒漠等地区。性喜集群。以草本植物和灌木的嫩芽、嫩叶、浆果、种子、苔藓、地衣和昆虫为食。分布于欧洲、西伯利亚、阿富汗、伊拉克、伊朗以及中国。是巴基斯坦的国鸟。
74.安哥拉、阿联酋的国鸟-游隼.
游隼(学名:Falcoperegrinus)是中型猛禽,共有18个亚种。体长41~50厘米。翅长而尖,眼周黄色,颊有一粗著的垂直向下的黑色髭纹,头至后颈灰黑色,其余上体蓝灰色,尾具数条黑色横带。下体白色,上胸有黑色细斑点,下胸至尾下覆羽密被黑色横斑。飞翔时翼下和尾下白色,密布白色横带,常在鼓翼飞翔时穿插着滑翔,也常在空中翱翔,野外容易识别。幼鸟上体暗褐色,下体淡黄褐色,胸、腹具黑褐色纵纹。主要栖息于山地、丘陵、半荒漠、沼泽与湖泊沿岸地带,也到开阔的农田、耕地和村屯附近活动。分布甚广,几乎遍布于世界各地。是阿拉伯联合酋长国和安哥拉的国鸟。
75.巴林的国鸟-白颊鹎(bēi).
又叫喜马拉雅鹎,白颊鹎(学名:Pycnonotusleucogenys)是鹎科下的一种鸣禽。喙形较细尖,先端微下弯;翅短圆;尾细长,方尾;腿短,跗跖短弱,被以靴状鳞;体羽柔长而松软,后颈见有纤羽。树栖性,以果实为主食,兼吃昆虫,夏季育雏期间捕食大量昆虫;在树上编碗状巢,产卵4~5枚;由双亲孵化,孵化期12~15天,雏期约15天。善鸣。
76.不丹的国鸟-渡鸦.
渡鸦(学名:Corvuscorax):是一种全身黑色的大型雀形目鸦属鸟类,俗称为胖头鸟。是雀形目中体型最大的鸟类,共有12个亚种。通体黑色,并闪紫蓝色金属光泽;尤以两翅为最显著。喉与胸前的羽毛长且呈披针状;鼻须长而发达,几乎盖到上嘴的一半。虹膜暗褐色;嘴、跗蹠和趾黑色。集群性强,常结群营巢,并在秋冬季节混群游荡。行为复杂,表现有较强的智力和社会性活动。鸣声简单粗厉。栖息于高山草甸和山区林缘地带。杂食性,主要取食小型啮齿类、小型鸟类、爬行类、昆虫和腐肉等,也取食植物的果实等,甚至人类活动的剩食等。分布于北半球。是不丹的国鸟。
77.科威特的国鸟-大朱雀
大朱雀(学名:Carpodacusrubicilla)为不常见留鸟,体形较大;体羽深红色;羽中央具白色或带粉白色斑点,颊深红色;雌鸟体羽淡灰色,稍暗的颊具有阴暗或带褐色斑纹;下背和腰无斑纹。食物以植物性为主,也吃昆虫。繁殖期为5~7月,每窝产3~5枚卵;卵呈深蓝色,表面带有紫褐色斑纹。栖于河谷石头、溪边土坎、泉水旁沼泽地灌丛等地。食物为植物。分布于新疆、青海和西藏。分布于高加索山脉、中亚、喜马拉雅山脉至中国西部及西北。是科威特的国鸟.
78.马来西亚的国鸟-马来犀鸟
马来犀鸟(学名:Bucerosrhinoceros)是一种犀鸟。因嘴形粗厚而直,嘴上通常具盔突,形似犀牛角而得名。并趾型,外趾和中趾基部有三分之二互相并合,中趾与内趾基部也有些并合,善于攀援。每年入春后约5~6月由群居转为成对,选择高大树干距地约在16~33米处的树洞为巢,自己并不啄木,均利用天然腐朽或白蚁侵咬的洞穴。栖息于热带、亚热带的山地雨林中,海拔不超过1400米。主要以果实、昆虫、细小的蜥蜴、蛇、啮齿目及较细小的鸟类为食。野生马来犀鸟的寿命可以达35岁。分布在婆罗洲,苏门答腊,爪哇,马来半岛,新加坡和泰国南部。是马来西亚的国鸟。
79.孟加拉国的国鸟-鹊鸲(qú)
鹊鸲(学名:Copsychussaularis)为雀形目鹟科鹊鸲属的鸟类,体长约21厘米,嘴形粗健而直,长度约为头长的一半或比一半略长;尾呈凸尾状,尾与翅几乎等长或较翅稍长;两性羽色相异,雄鸟上体大都黑色;翅具白斑;下体前黑后白。但雌鸟则以灰色或褐色替代雄鸟的黑色部分。鹊鸲性格活泼好动,觅食时常摆尾,不分四季晨昏,在高兴时会在树枝或大厦外墙鸣唱,因此在中国内陆有“四喜儿”之称。出没于村落和人家附近的园圃,栽培地带或树旁灌丛,也常见于城市庭园中。食物以昆虫为主,兼吃少量草籽和野果。是孟加拉的国鸟。
80.泰国的国鸟-戴氏鹇
戴氏鹇(学名Lophuradiardi),鸟类,又叫戴氏火背鹇。其他的火背鹇有凤冠火背鹇、棕尾火背鹇等。戴氏鹇的学名是为纪念法国自然学家Pierre-MédardDiard而得名,是泰国的国鸟。戴氏鹇是一种中等大小,约有80厘米长的雉。头顶有紫色、黑色的羽毛。雄鸡呈灰色,大部份面部没有羽毛及呈红色,咽喉、头部和面部后面是黑色。脚呈深红色,冠上羽毛呈黑色,虹膜呈红褐色,尾巴长而弯曲及呈黑色。雌鸡呈褐色,双翼及尾羽黑色。雌鸡每次会生4~8只蛋,蛋呈红色。将达到它的成年羽毛的第一年。顶是长的,由紫色的-黑色的羽毛。面部是明亮的红色,咽喉,头部和面部后面是黑色的。脖子和背部是灰色的非常精细的。中间的背部是明亮的黄色。
81.土耳其的国鸟-白眉歌鸫
82.新加坡的国鸟-黄腰太阳鸟
黄腰太阳鸟(学名:Aethopygasiparaja)共有16个亚种,小型鸟类,体长10-15厘米。嘴细长而向下弯曲,雄鸟额和头顶前部金属绿色,头顶后部橄榄褐色。其余头、颈、背、肩、颏、喉、胸以及翅上中覆羽和小覆羽概为红色,腰黄色,颧纹和尾紫绿色。中央一对尾羽特形延长,腹至尾下覆羽灰绿色沾黄色。雌鸟上体灰橄榄绿色,腰和尾上覆羽橄榄黄色,下体灰色沾橄榄黄色。主要栖息于海拔1500米以下的低山和山脚平原等开阔地带的次生林、竹林和常绿阔叶林中,夏季最高可到达海拔1800米的常绿阔叶林,冬天也在果园、庭院、农田地边树丛和村边等开阔地带的小树林内出现。常单独或成对活动,有时也集成小群。主要以昆虫和花蜜为食,也吃植物果实和种子。分布于中国和东南亚。是新加坡的国鸟。
83.以色列的国鸟-戴胜
戴胜(学名:Upupaepops)共有9个亚种。头顶具凤冠状羽冠;嘴形细长,栖息于山地、平原、森林、林缘、路边、河谷、农田、草地、村屯和果园等开阔地方,尤其以林缘耕地生境较为常见。以虫类为食,在树上的洞内做窝。性活泼,喜开阔潮湿地面,长长的嘴在地面翻动寻找食物。有警情时冠羽立起,起飞后松懈下来。每年5、6月份繁殖,选择天然树洞和啄木鸟凿空的蛀树孔里营巢产卵,有时也建窝在岩石缝隙、堤岸洼坑、断墙残垣的窟窿中。每窝产卵7-9枚。主要分布在欧洲、亚洲和北非地区,在中国有广泛分布。是以色列国鸟。
84.印度尼西亚的国鸟-爪哇鹰雕
爪哇鹰雕(学名:Nisaetusbartelsi):是鹰科、亚洲鹰雕属的一种中等大小的猛禽,雄鸟及雌鸟很相似。头顶部的黑色羽毛耸立形成一个长长的黑色冠羽,冠端呈白色。头及颈部呈红褐色。成鸟上体呈深褐色,下体呈白色,胸部有明显的或多或少的红褐色条纹,腹部、侧翼和尾下覆羽处有相同颜色的条纹。喙和爪均强健,腿部羽毛一直覆盖接近至脚爪。在印尼国内有时被称为印度教及佛教的迦楼罗神秘生物。栖息于热带森林,性凶猛而力强。在黎明或清晨活动,在空中简单而有规律的循环飞行。主要从森林树冠的栖息处和地上捕捉猎物。主要吃鸟类、蜥蜴、狐蝠科及哺乳动物。是印尼的特有物种,在印尼被奉为国鸟。
85.约旦的国鸟-沙色朱雀
沙色朱雀(学名:Carpodacussynoicus)上、下体和翅羽大都淡沙褐色,颊带鲜粉红色;下体和腰较淡;胁几纯色,或仅微具窄细羽干纹;雌鸟通体为淡沙褐而无粉色。初级飞羽9枚,外侧飞羽的淡色羽缘(第一枚除外)在羽基和近端处,形稍扩大,互相骈缀,略成两道横斑状,在飞翔时尤见明显。嘴短粗而强壮,呈圆锥状,嘴峰稍曲。主要栖息于荒漠地表、裸露干燥石砾地区、稀疏散在灌木的山谷和丘陵草地。以果实,种子和昆虫为食。分布于阿富汗、埃及以及中国大陆的甘肃、青海、新疆、西藏等地。是约旦的国鸟。
86.伊朗--夜莺蓝孔雀
夜莺,为雀形目鹟科的一种鸟。体色灰褐,是观赏鸟的种类之一。夜莺的羽色并不绚丽,但其的鸣唱非常出众,音域极广。与其他鸟类不同,夜莺是少有的在夜间鸣唱的鸟类,故得其名。伊朗两种国鸟之一。世界上约有90种夜莺,有的种类分布很宽,具有世界性。我国有8种,云南有5种。毛腿夜莺和黑顶蛙嘴夜莺在我国仅分布于云南;有一种林夜莺,除云南外,还见于台湾省和海南岛。另有一种普通夜莺,则广泛分布在我国南北,特别是长江以南为最多。
87.白俄罗斯国鸟--黑鹳
黑鹳(学名:Ciconianigra)是一种体态优美,体色鲜明,活动敏捷,性情机警的大型涉禽。成鸟的体长为1-1.2米,体重2-3千克;嘴长而粗壮,头、颈、脚均甚长,嘴和脚红色。身上的羽毛除胸腹部为纯白色外,其余都是黑色,在不同角度的光线下,可以映出变幻多种颜色。在高树或岩石上筑大型的巢,飞时头颈伸直。以鱼为主食,也捕食其它小动物。栖息于河流沿岸、沼泽山区溪流附近,有沿用旧巢的习性。繁殖期4~7月,营巢于偏僻和人类干扰小的地方。黑鹳大多数是迁徙鸟类,只有在西班牙为留鸟,仅有少数经过直布罗陀海峡到非洲西部越冬,此外在南非繁殖的种群也不迁徙,仅在繁殖期后向周围地区扩散游荡。是白俄罗斯的国鸟。
88.芬兰国鸟--大天鹅
大天鹅(学名:Cygnuscygnus)是一种候鸟,没有亚种分化,体型高大,体长120-160cm,翼展218-243cm,体重8-12kg,寿命20-25年。嘴黑,嘴基有大片黄色,黄色延至上喙侧缘成尖。游水时颈较疣鼻天鹅为直。栖息于开阔的、水生植物繁茂的浅水水域。除繁殖期外成群生活,昼夜均有活动,性机警、胆怯,善游泳。候鸟,迁徙时以小家族为单位,呈“一”字“人”字或“V”字形队伍。飞行时较疣鼻天鹅静声得多。它是世界上飞得最高的鸟类之一(能和它比高的还有高山兀鹫),能飞越世界屋脊——珠穆朗玛峰,最高飞行高度可达9000米以上。为中国国家二级保护动物。分布于亚洲,冬季分布于中国长江流域及附近湖泊;春季迁经华北、新疆、内蒙古而到黑龙江、蒙古人民共和国及西伯利亚等地繁殖。
89.拉脱维亚国鸟--白鹡鸰
白鹡鸰(学名:Motacillaalba):是雀形目鹡鸰科的鸟类,属小型鸣禽,全长约18厘米,翼展31厘米,体重23克,寿命10年。体羽为黑白二色。栖息于村落、河流、小溪、水塘等附近,在离水较近的耕地、草场等均可见到。经常成对活动或结小群活动。以昆虫为食。觅食时地上行走,或在空中捕食昆虫。飞行时呈波浪式前进,停息时尾部不停上下摆动。繁殖期在3-7月,筑巢于屋顶、洞穴、石缝等处,巢由草茎、细根、树皮和枯叶构成,巢呈杯状。每窝产卵4-5枚。主要分布在欧亚大陆的大部分地区和非洲北部的阿拉伯地区,在中国有广泛分布。
90.罗马尼亚国鸟--银喉长尾山雀
银喉长尾山雀(学名:Aegithaloscaudatus),是雀形目山雀科的小型雀类,俗称十姐妹、团子、洋红儿、银颏山雀。体长一般在10至12厘米左右,尾长约占或超过体长一半。在冬季全身绒毛较厚。头顶黑色具浅色纵纹,头和颈侧呈葡萄棕色(指名亚种头部纯白),背灰或黑色,翅黑色并具白边,下体淡葡萄红色,部分喉部具银灰色斑,尾较长,呈凸尾状。行动敏捷,来去均甚突然,常见跳跃在树冠间或灌丛顶部,生活在欧亚大陆各种环境的树林中,群居或常与其他雀类混居,以昆虫及植物种子等为食。该物种是罗马尼亚的国鸟。
91.马耳他国鸟--蓝矶鸫
蓝矶鸫(学名:Monticolasolitarius)是中等体型的青石灰色矶鸫,雄鸟上体几乎纯蓝色,两翅和尾近黑色;下体前蓝后栗红色。雌鸟上体蓝灰色,翅和尾亦呈黑色;下体棕白,各羽缀以黑色波状斑。夏季时常栖息于多岩石的山地或海岸上。冬季时南迁,偶见于城墙、古塔、废墟等处。它们取食或由高处直落地上捕取,或骤然飞出在空中捕食飞虫。雄鸟在繁殖期中善于鸣叫,鸣声富有音韵,十分动听,繁殖期在每年的4~7月,巢置于山腰的岩隙间,形似碗状。巢基以苔藓、枝条、树皮等所造成,内垫以细草,须根等。每窝产4枚卵,淡蓝色,有时在钝端处缀以红褐色细点。主要以昆虫为食,如蝼蛄、蝗虫等,也吃蜘蛛。分布广泛,为留鸟及候鸟,见于欧亚大陆、中国、菲律宾、东南亚、马来半岛、苏门答腊及婆罗洲。是马耳他的国鸟。
92.匈牙利国鸟--老鸨
老鸨:匈牙利国鸟,典型的草原大型地栖鸟类。雌雄体重相差最大的鸟类,雄鸟重9-11kg,而雌鸟只有4-6kg。受惊时头下低、弓背,尾羽向上展开呈扇状,双翅半张开,嘴里发出“哈哈”的喘气声,其目的是吓退来犯者,不让其靠近。
93.格鲁吉亚国鸟-雉鸡
雉鸡(学名:Phasianuscolchicus):共有31个亚种。体形较家鸡略小,但尾巴却长得多。雄鸟羽色华丽,分布在中国东部的几个亚种,颈部都有白色颈圈,与金属绿色的颈部,形成显著的对比;尾羽长而有横斑。雌鸟的羽色暗淡,大都为褐和棕黄色,而杂以黑斑;尾羽也较短。栖息于低山丘陵、农田、地边、沼泽草地,以及林缘灌丛和公路两边的灌丛与草地中,杂食性。所吃食物随地区和季节而不同。分布于欧洲东南部、小亚细亚、中亚、中国、蒙古、朝鲜、俄罗斯西伯利亚东南部以及越南北部和缅甸东北部。
94.爱尔兰(候选)国鸟-鹪鹩
鹪鹩属(学名:Troglodytes)是一类小型鸣禽,身长在10-17厘米之间。头部浅棕色,有黄色眉纹;上体连尾带栗棕色,布满黑色细斑;两翼覆羽尖端为白色。整体棕红褐色,胸腹部颜色略浅,翅膀有深色波形斑纹,嘴长直而较细弱,先端稍曲,无嘴须,即有也很少而细。鼻孔裸露或部分及全部被有鼻膜。翅短而圆,初级飞羽8枚。尾短小而柔软,尾羽大多12枚,亦有8或10枚者。常于夏时生活在中、高山的潮湿密林和灌木丛中、冬时迁至低山区和平原地带以及多在海拔700米以上的山地阴暗潮湿的密林中做巢。一般独自或成双或以家庭集小群进行活动。在灌木丛中迅速移动,常从低枝逐渐跃向高枝,尾巴翘的很高。歌声嘹亮。取食蜘蛛、毒蛾、螟蛾、天牛、小蠹、象甲、蝽象等昆虫。而雏鸟主要喂食蝗虫,蟋蟀,毛毛虫。分布于南美、北美、欧亚大陆及北非。
95.哈萨克斯坦国鸟--雀鹰
雀鹰(学名:Accipiternisus)属小型猛禽,体长30-41厘米。雌较雄略大,翅阔而圆,尾较长。雄鸟上体暗灰色,雌鸟灰褐色,头后杂有少许白色。下体白色或淡灰白色,雄鸟具细密的红褐色横斑,雌鸟具褐色横斑。尾具4-5道黑褐色横斑,飞翔时翼后缘略为突出,翼下飞羽具数道黑褐色横带,通常快速鼓动两翅飞一阵后接着又滑翔一会。栖息于针叶林、混交林、阔叶林等山地森林和林缘地带。日出性。常单独生活。或飞翔于空中,或栖于树上和电柱上。以雀形目小鸟、昆虫和鼠类为食,也捕食鸽形目鸟类和榛鸡等小的鸡形目鸟类,有时亦捕食野兔、蛇、昆虫幼虫。分布于欧亚大陆,往南到非洲西北部,往东到伊朗、印度和中国及日本。越冬在地中海、阿拉伯、印度、缅甸、泰国及东南亚国家。
96.阿尔巴尼亚国鸟--山鹰
山鹰是一种大型猛禽,多栖息于高山草原和针叶林地区,平原少见。在现存的动物中视力最好的动物是山鹰。性凶猛而力强,捕食鸠、鸽、雉、鹑、野兔,甚至幼麝等。繁殖期在2~3月间,多营巢于难以攀登的悬崖峭壁的大树上,每窝产卵1~2枚,青白色,带有大小不等的深赤褐色斑纹。孵卵期44~45天,育雏时雌雄共同参加,雏鸟77~80天离巢。属于国家一级保护动物。
97.冈比亚国鸟--蓝腹佛法僧
蓝腹佛法僧(学名:Coraciascyanogaster)是中等攀禽。喙粗壮而宽,呈锥形但先端微下弯具钩。第2、3趾基部连并。翅长而尖。尾长,多为方形。背部呈深绿色,头部、颈部及胸部都呈白色,其余的羽毛主要是蓝色。雄鸟及雌鸟相似,但雏鸟的颜色较为单调。喜欢温暖及广阔的郊野,经常停留在树上等待猎物。主要以昆虫、蜥蜴、蜘蛛、小型哺乳动物及小鸟为食。常停栖于一处静伺,然后捕食;也在空中翻滚追逐飞虫啄食。在树洞或岩洞中筑巢,也占用喜鹊等的旧巢;产3~6枚白色卵,两性孵化及育雏;雏鸟晚成性,留巢期约28天。分布于非洲一些国家。
98.莱索托国鸟--秃鹮
从外观上看,羽毛黑亮有光泽,背部呈蓝色。成鸟头部呈红色,面部呈白色,均裸露几乎没有羽毛。“爱好”与鸦科鸟一样,巢里放着收集来的瓷器碎片、木瓶塞、纽扣等。外貌虽然有些怪异,但却拥有独特的美。
99.马拉维国鸟--斑尾非洲咬鹃
小型攀禽,相较咬鹃科其他物种,体形较小。羽色艳丽、稠密松软,具金属光泽。喙及脚呈黄色,尾巴长而阔,尾底有黑白幼斑纹。在林间飞行时多呈上下起伏的波浪式,十分迅速,但飞行距离不算太远。
100.塞舌尔的国鸟--非洲黑鹦鹉
非洲黑鹦鹉(学名:Coracopsisnigra)是典型的攀禽,鸟喙强劲有力,喙钩曲,上颌具有可活动关节,喙基部具有腊膜。肌肉质舌厚。脚短,强大,对趾型,两趾向前两趾向后,适合抓握和攀援生活。羽毛为黑棕色,尾羽的覆羽带有不同程度的灰色斑纹。晚成雏。非洲黑鹦鹉主要栖息于森林地区、红树林区、沼泽区、热带草原;偶尔也会前往农耕区和果园等处活动觅食。在繁殖季会组成小群体活动。以种子、浆果、水果、花朵等为食;有时候也会前往农耕区觅食谷类,或是前往可可亚和香蕉等果园觅食。分布于科摩罗,马达加斯加,塞舌尔。是塞舌尔的国鸟。
101.斯威士兰国鸟--紫冠蕉鹃
头部为绿色,顶部有紫色的冠羽,竖起来酷似古罗马的头盔一般。眼睛有红环围绕,喙呈黑色。颈部及胸部呈绿色及褐色。身体其余部份都呈紫色,翅羽末端呈红色。分布于非洲中南部地区(包括阿拉伯半岛的南部、撒哈拉沙漠(北回归线)以南的整个非洲大陆。)布隆迪、肯尼亚、马拉维、莫桑比克、卢旺达、南非、斯威士兰、坦桑尼亚、乌干达、赞比亚及津巴布韦。
102.苏丹国鸟--蛇鹫
蛇鹫(学名:Sagittariusserpentarius)为隼形目蛇鹫属下的一种大型陆栖猛禽,仅有一种,无亚种分化。体型似鹤,体长为1.25-1.5米,体高1.2-1.5米,体重2.3-4.27千克,在猛禽中可谓“鹤立鸡群”。体羽浅灰色,大腿黑色,飞羽黑色,有白色羽纹。尾有一对长的中央饰羽。腿长并有厚鳞保护,以免被蛇咬伤。蛇鹫是许多非洲毒蛇(如黑曼巴蛇)的天敌。
103.圣多美和普林西比国鸟--非洲灰鹦鹉
非洲灰鹦鹉(学名:Psittacuserithacus)属于大型鹦鹉,是典型的攀禽,对趾型足,两趾向前两趾向后,适合抓握,鸟喙强劲有力,可以食用硬壳果。尾巴短,头部圆,面部长毛,喜攀爬,不善飞翔。非洲灰鹦鹉是已知的几种可以和人类真正交谈的动物之一,这也使得它们成为知名度最高的宠物鸟之一。主食各类种子、坚果、水果、花蜜、浆果等。分布于非洲。
104.埃及国鸟--茶色雕.
茶色雕(学名:Aquilarapax)隼形目,鹰科,雕属的一个物种。体型大,喙和爪均强健,上喙边端具弧形垂突,适于撕裂猎物吞食;基部具蜡膜或须状羽;翅强健,翅宽圆而钝,扇翅及翱翔飞行,扇翅节奏较隼科慢;跗跖部大多相对较长,约等于胫部长度。腿部羽毛一直覆盖接近至脚爪。雌鸟显著大于雄鸟。食肉性或食腐性。体羽色变化较大,从淡棕、浅黄到黑色均有。飞行时,翅宽尾圆。覆羽成浅棕色,与深色飞羽形成明显对比。成鸟眼为棕黄色,体色深;亚成体眼为黑色,翅膀后缘有白色窄带。主要分布于非洲热带稀树草原和半沙漠地带。是埃及的国鸟。
105.博茨瓦纳的国鸟--紫胸佛法僧牛背鹭
紫胸佛法僧(学名:Coraciascaudatus)为中等攀禽。喙粗壮而宽,呈锥形但先端微下弯具钩。第2、3趾基部连并。翅长而尖。尾长,多为方形。典型羽色为蓝、绿色。以昆虫、蜥蜴、蜘蛛、小型哺乳动物及小鸟为食。常停栖于一处静伺,然后捕食;也在空中翻滚追逐飞虫啄食。在树洞或岩洞中筑巢,也占用喜鹊等的旧巢;雏鸟晚成性。紫胸佛法僧是博茨瓦纳的国鸟。泛分布在撒哈拉以南非洲及阿拉伯半岛南部,喜欢广阔的林地及大草原。
牛背鹭(学名:Bubulcusibis)体较肥胖,喙和颈较短粗。夏羽大都白色;头和颈橙黄色,前颈基部和背中央具羽枝分散成发状的橙黄色长形饰羽;前颈饰羽长达胸部,背部饰羽向后长达尾部,尾和其余体羽白色。冬羽通体全白色,个别头顶缀有黄色,无发丝状饰羽。是唯一不食鱼而以昆虫为主食的鹭类,也捕食蜘蛛、黄鳝、蚂蟥和蛙等其他小动物。其与家畜,尤其是水牛形成了依附关系,常跟随在家畜后捕食被家畜从水草中惊飞的昆虫,也常在牛背上歇息,故名。繁殖期4~7月,营巢于树上或竹林上。常成群营群巢,也常与白鹭和夜鹭在一起营巢。每窝产卵4~9枚,雌雄亲鸟轮流孵卵,孵化期21~24天。分布于全球温带地区,中国见于长江以南各省。是博茨瓦纳的国鸟。
蒙古国鸟--猎隼
猎隼体重510~1200克,体长278~779毫米。体大且胸部厚实的浅色隼。颈背偏白,头顶浅褐。头部对比色少,眼下方具不明显黑色线条,眉纹白。上体多褐色而略具横斑,与翼尖的深褐色成对比。尾具狭窄的白色羽端。下体偏白,狭窄翼尖深色,翼下大覆羽具黑色细纹。翼比游隼形钝而色浅。幼鸟上体褐色深沉,下体满布黑色纵纹。
橙腹叶鹎(学名:Chloropsishardwickii)体形大小和金额叶鹎相似,体长16~20厘米。额至后颈黄绿色,其余上体绿色,小覆羽亮钴蓝色,形成明显的肩斑。颏、喉、上胸黑色具钴蓝色髭纹,其余下体橙色。飞羽和尾羽雄鸟黑色、雌鸟绿色。相似种蓝翅叶鹎额黄色,翅上覆羽和飞羽外翈蓝色,腹不为橙色,明显可与之区别;金额叶鹎额橙色,腹不为橙色而为草绿色,也明显与之不同。
(学名:Dicrurusparadiseus)是雀形目卷尾科的鸟类,共有13个亚种。外形和小盘尾相似,但体型较大,体长约33厘米,加上延长的尾羽,可达66厘米。通体黑色,额部羽簇长而卷曲,形成直立向上的羽冠。尾叉状,外侧一对尾羽羽轴极度延长,末端扭曲呈匙状。栖息于热带地区的雨林及季雨林中,常单独或成对活动,常停息在空旷处的孤树上,飞行时拖着一条长尾,做波浪式飞行,姿态优美,鸣声亦清脆悦耳。主要以蝗虫、蚱蜢等昆虫为食,也吃蜥蝎、蛙等小型脊椎动物。分布于是中、印度、斯里兰卡、缅甸、老挝、越南、泰国、中南半岛、马来西亚和印度尼西亚等地。
柬埔寨国鸟--巨鹮
巨鹮是目前世界上现存的体型最大的鹮鸟,它站立之后的身高普遍可达一米以上,曾经在东南亚有着非常广泛的分布,还是柬埔寨的国鸟,巨鹮的全身羽毛都呈现灰黑色,但是脑袋和颈部的上半部分却是没有羽毛的,看起来有点类似秃鹫,但是并不明显,因为它的皮肤呈现灰色,并且后脑勺和脖子上也都长有黑色条纹,和羽毛花纹比较类似,全身上下最为显眼的就是它的翅膀尖长有黑色的横向条纹,并且眼睛呈鲜红色,腿也是显眼的橙黄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