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宾位于四川省南部,幅员面积13283平方公里,处于华蓥山基底断裂带的中南段。该基底以北东向方向贯穿全境,控制着宜宾地震活动,与北西向的峨眉-宜宾基底断裂带和近东西向转南北向的纳溪基底断裂(江安-合江大断裂)和筠连-叙永基底断裂等,构成宜宾潜在震源区,使宜宾具备发生中强破坏性地震的地质构造背景,历史上多次发生中强破坏性地震。近年来,宜宾认真贯彻《防震减灾法》,坚持以地震监测预报、震灾预防、紧急救援三大体系为主线,夯实防震减灾工作基础,不断提升全市防震减灾综合能力。
Part1
健全机制,强化组织管理
一是健全领导机构。市、县(区)政府均成立防震减灾领导小组(指挥部),将防震减灾工作纳入目标绩效考核,积极开展工作监督和法律监督,督促推进防震减灾工作。
二是加大资金投入。市政府及各县(区)政府将防震减灾工作经费纳入年度财政预算,各县(区)分别安排10-30万元专项预算经费,推进地震监测台网、预警监测系统、应急指挥系统等建设。
三是完善工作机构。设置市防震减灾局,系市政府直属事业单位,人员编制17名。全市8县2区均设置或指定防震减灾工作机构。
四是制定发展规划。将防震减灾工作纳入地方国民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规划,出台《宜宾市2008-2020防震减灾规划》《宜宾市防震减灾规划》,明确工作任务和重点项目。
Part2
建设台网,强化监测分析
一是加强监测台网建设。建立由10个野外测震台和1个监测中心组成的地震监测台网,基本覆盖全市。建有8个强震台、5个地震地下水前兆观测站、4个地壳形变GPS观测站和23个宏观前兆观测点,构成地震监测网络。建立21个地震流动监测台网,开展地震活动频繁分析研究。
二是加快预警台网建设。安装51套地震预警与烈度仪器、130套地震预警信息接收终端,取得较好的社会效果。
Part3
巩固基础,强化抗震设防
一是开展地震区划工作。宜宾县开展县城中心城区地震小区划项目,查清县城13平方公里规划区及周边一定范围内的地震地质构造、主要断裂空间展布及规模、地震构造与地震特征等基本数据。
二是落实抗震设防要求。对一般建设工程,按照各自区域地震设防烈度进行设防;对学校、医院等人员密集场所的建设工程,高于当地一般建设工程的抗震设防要求进行设防,强化监督管理。
三是强化重大工程监管。重大工程项目地震安全性评价工作在全省率先进入四川省投资建设项目并联审批暨电子监察系统进行审查。5个中型水库、4座大桥等重大项目开展地震安全性评价工作。
四是推进农居地震安全。免费提供图集,要求搬迁农房建设必须抗震设防;把加强乡村公共设施和农居抗震设防工作纳入的目标考核,累计开展农村建房工匠培训20期1.2万人次。
Part4
完善体系,强化应急能力
一是完善应急指挥体系。成立宜宾市抗震救灾指挥部,完善地震应急预案体系,全市三级政府制定地震应急预案140件,学校2582个和医院139个制定预案;投资280万元建成市防震减灾应急指挥中心。
二是建立应急救援体系。建立综合应急救援队、武警救援队、宜宾军分区民兵救援队、矿山救护队、医疗救护队等专业救援队伍,710余人。成立以应急救援、应急医疗、应急心理3个分队组成的应急志愿者服务队,2100余人。完善“三网一员”群测群防体系。
三是加强避难场所建设。建成36个应急避难场所,总面积68万平方米,可容纳37万多人;确定直升飞机应急起降场305个,每个乡(镇)至少1个,重点山区乡(镇)2个,建立直升飞机空中救援通道。
四是开展应急救援演练。开展2次市级层面的大型地震应急救援演练,县(区)、乡(镇)各级政府因地制宜地开展地震应急救援综合演练,全市学校师生在每年2月、9月开展春秋期地震应急避险疏散演练,机关企事业单位针对行业特点开展不同类型的应急演练。
六是有力处置突发事件。突发地震事件发生后,及时派出医疗救护队等应急救援队伍最先抵达灾区,开展应急处置和抢险救援工作,保护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为受灾群众重建家园。
Part5
加强宣传,强化提升意识
一是强化法规宣传。召开宣传贯彻会议,通过广泛宣传,提高各级各部门对防震减灾工作的认识,扩大了《防震减灾法》覆盖面,提高社会知晓度。
二是加强应急培训。将防震减灾及地震应急管理知识纳入市委党校乡(镇)长班、青干班、专武干部班及公务员初任培训班等各类主体班培训,对全市8县2区20000余名公职人员进行培训。
三是开展集中宣传。防灾减灾日期间,开展宣传活动80余场次,覆盖全市中心城区,受众达150万人以上,弘扬抗震救灾精神,普及防震减灾知识,有力地维护社会稳定。
五是开展示范创建。建成国家级地震安全示范社区1个,省级地震安全示范社区3个,市级地震安全示范社区48个,国家级防震减灾科普示范学校1所,省级防震减灾科普示范学校27所,市级防震减灾科普示范学校91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