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我们先从99年OICQ的界面截图开始吧(部分截图来自网络,部分截图来自答主)
运行程序后的登陆界面,默认设置在申请新号码上很明显这是一个处于推广期的界面
上面的是OICQ99a界面,OICQ的第一个版本99年推出,安装包不到1MB,装在3.5寸软盘里毫不费力主要功能为即时聊天中文网络寻呼机(即通过OICQ给BP机留言)公共聊天室传输文件
复习了一下第一个版本OICQ的界面,让题主再来结合个人的经历回忆一下有些地方可能不准确,还请各位海涵
在上世纪90年代中期,学电脑一词主要指学习DOS下的WPS个五笔字型输入法能够接触互联网的用户都输极少数,应该主要来自科研机构
90年代中后期,随着时代发展,国内的互联网的用户开始活跃于BBS论坛聊天室可以说,这一批网络用户总体上是技术人员和受过或正在接受高等教育,经济条件较好,并有接触互联网意愿的用户,各方面素质都相对较高
作为网吧的雏形,1995年左右,大城市开始出现电脑室96-97年前后,二三线城市开始有成气候的电脑机房(没有Internet,主要是IPX联机玩游戏或玩单机游戏用),费用在45元/小时左右(还记得97年去某机房,只有一台电脑可拨号上网,老板开价30元/小时考虑到当时的工资收入和购买力,这个费用确实较高)
到了19981999年,二三线城市才开始有一些接通Internet的机房出现19992000年更是迎来了网吧的爆炸式发展Web1.0时代,受制于电脑性能和网络状况,当时上网的主要活动就是浏览网页聊天收发邮件聊天主要依靠BBS版聊IRC本地网站建立的聊天室,即时通讯软件只有ICQ当时,网络上也产生了一些新鲜网络语言,比如技术高手一般都被尊称为大侠,而大侠一般会谦称自己为大虾或是菜鸟;主页Homepage也一般被戏称为烘焙鸡细细想来,那会儿网络上是一股温良恭俭让的风气,和谐又美好
需要注意的是,ICQ是英文界面,聊天时必须连接Internet,而且好友信息都保存在客户端这就意味着不光要连接上国外服务器,而且换一台电脑,好友就全部丢失加之当时网络状况不好,时常掉线,故ICQ用户体验上确实更需要改进
1999年左右,家庭Internet用户主流上网方式还是使用33.6K或是56K的调制解调器,通过拨号上网而中国电信的163,正是上Internet的号码(这也是网易域名的由来,扯远了~)
拨号上网界面
拨号上网连接成功后的界面
好像当时还有一种国内网,好像是169拨169连接上之后不能访问Internet,因此无法浏览国外网站,只能访问xx信息港之类的国内网站169资费相对便宜
正如我们刚才提到的,ICQ的服务器在国外,因此169用户无法使用ICQ而后来出现的OpenICQ打通了163和169用户,使得169这部分不能连接上Internet的用户也可以使用该款即时通讯软件
对163和169的用户的支持,让内网用户也有了一个类似于ICQ的聊天工具,应该是OICQ成功的一个很重要的因素
1999年左右的时候,互联网有了推广的苗头国家的文件也是频频出现建设信息高速公路的宣传但那个年代,上网费用仍然相对很贵,而且网速也慢
1999年家里购买了第一台多媒体个人电脑,兼容机,华硕主板奔III450,16M显存的华硕AGP显卡创新PCI声霸卡128M内存8G硬盘3.5寸软驱40速CD-Rom56K调制解调器,LG17寸超平LCD显示器这个配置现在看来十分不堪,但在当时价格超过了一万在自家拨号上网,费用大概在3-4元/小时相对于现在,当时的上网成本非常高
所以在Modem拨号的这种网速下,上网一般只能看论坛和文本内容,加载图片都非常慢,一张主流分辨率800x600的桌面壁纸,在浏览器里从上到下一点一点显示,可以加载几十秒(当时还有很多人用Netscape浏览器1997年10月以前,IE都没有捆绑在Windows里,要使用IE还需要另外购买安装后来好像微软还因为在Windows里捆绑IE吃了官司)
所以当时去网吧玩,一般只有两种情况:一种是内网IPX联机玩红警帝国时代之类的游戏,再就是上网聊天痞子蔡的第一次亲密接触也正风行与网络,多少人也梦想着预见自己的E往情深和轻舞飞扬这也是当时OICQ能火的时代背景吧
1999年2月,OpenICQ(简称OICQ)被腾讯推出后,一下星火燎原OICQ基本上是ICQ的中国版,但做出了一些改进,比如将用户资料存储在服务器,这样使用同一账号在不同电脑上登陆,好友名单可以自动下载这款软件在当时还有个更中国化的名字叫中文网络寻呼机,因为用户可以通过OICQ直接给BP机发消息
那个年代大家还没什么即时通讯软件的概念OICQ的巨大优势在于它集成了聊天室个人对个人,还有点对点传送文件的功能而且用户能够接收离线消息可以给BP机留言这样的改进,在当时的背景下是非常吸引人的
当时用户并没有一个对软件太固定的使用习惯,什么软件好用就拿来用OICQ推出后,自然抢占了不少市场印象中也有一些功能类似的XICQ软件,比如什么TICQMICQPICQ,但占据了先机的OICQ还是凭借用户口碑脱颖而出
这里插一句,我本人其实当时聊天更喜欢Windows98自带的一个卡通聊天软件,叫MicrosoftChat,算是一个别致的图形化IRC聊天客户端来自五洲四海的朋友们汇聚一堂,甚是有意思当时在聊天室里遇到台湾朋友,台湾朋友很是奇怪大陆居然有人上网,还问了我教科书里有没有解救水深火热的台湾人民我很认真滴想了想之后说:好像没有吧那位台湾小哥将信将疑
哈哈,又跑题了这个软件聊天界面如下左下角文本框可以打字,右下角调整主角的表情选定之后按回车键,就自动生成漫画聊天图案了,非常有意思只不过后来渐渐就没人玩这个了不知道有没有当年用过这个软件聊天的朋友
因为大家对OICQ用户对软件的黏着度不强,加之网络并未像今天这样深入生活所以OICQ在有些时候只是一个用来遇见陌生网友的工具
总之在1999-2000年前后,OICQ并不能算是一种特别稳固的联系方式
上面是OICQ2000界面这个版本添加了隐身功能等
好像是这个版本,开始支持自定义头像但我当时发现,自定义的头像没有办法同步到服务器上这就是说,用户可以用自己的照片当自己的头像,但对方和该用户聊天的时候,对方看到的还是系统预设的卡通头像
当时其实还非常不习惯,觉得怎么改了这么个幼稚的名字
下面是当时网页截图的介绍
我反正是不爱挂Q的,这么多年来也没在腾讯花过一分钱所以现在的等级一直不能算高
以后的等级界面暂时就不贴了
现在我电脑里还保存这99b版本的聊天记录文件,那个版本的聊天记录都是xxxxxx.msh或者xxxxxx.msj之类的扩展名
每次整理电脑都不忍心删掉,虽然知道可能再也打不开这些文件了,但总盼望还有一天可以打开这些聊天记录,看看99年朋友们和99年的自己
那时候聊天不一定是非要和异性聊的有时二三十岁的大叔们会跟你谈谈理想和人生的道理,轻松愉快,发人深省
那时候陌生人聊上几年也不会想着见面,问你约不约的就是很纯粹地聊天,互相交换一些开心事
那时候网友们的网恋是很纯很纯的,在网络世界发乎情,止于礼听见OICQ的敲门声和BP机声是感受得到心跳的
只是在当时的历史时代和互联网环境下,出来了这样一个好用的软件,网吧的安装率相应也比较高
加上一些电脑杂志也会为网虫们(那年代的流行词是网虫不是网民)推荐一些好的应用软件,于是一传十十传百就铺展开来
而且,虽然腾讯在发展过程中一直顶着剽窃的名声,但不得不说很多细节上的的更新新功能的添加和用户体验是超越了被模仿的产品的,用户用起来比较顺手
大学期间积攒在BlogCN的博文,也因为BlogCN的关闭而全部丢失
夹一张暴露年龄的私货:
写得凌乱又散漫,已经离题千里,不能算是对本问题的回答
归根结底,还是对自己的青少年时期,对那个存在于记忆中的美好时代的怀念
最后调查一下,有多少人觉得眼镜哥哥像美图秀秀过的马化腾来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