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家山歌是用客家方言吟唱的山歌,它继承了《诗经》中的传统风格,受到唐诗律绝和竹枝词的重大影响,同时又吸取了南方各地民歌的优秀成分,千百年来,广泛流传,久唱不衰。
客家山歌有劳动歌、劝世歌、行业歌、耍歌、逞歌、虚玄歌、拉翻歌、谜语歌和猜调、小调、竹板歌等。
各种歌词结构大致相同,每首四句,每句七字,逢一、二、四句多押平声韵。
她曲调丰富,大致有号子山歌、正板山歌、四句八节山歌、快板山歌、叠板山歌、五句板山歌等。
客家山歌是客家民歌中影响最大也最为重要的一种,它用客家方言吟唱,上承《诗经》的传统风格,继受唐诗律绝及后世竹枝词的重大影响,同时又吸取了南方各地民歌的优秀成分,自成体系,风格卓特。
从题材内容看,包括了劳动歌、劝世歌、行业歌、耍歌、时政歌、仪式歌、情歌、生活歌、儿歌和猜调、小调、竹板歌等等。
曲调丰富,主要有号子山歌和正板山歌、四句八节山歌、快板山歌、叠板山歌、五句板山歌等,旋律非常优美。各种歌词的结构大体相同,每首4句,每句7字,逢一、二、四句多押平声韵;善用比兴手法,尤以双关见长,语言生动通俗,押韵上口。
客家山歌是客家人的口头文学,它富有客家人的语言特色,形成民歌中的独立一支。客家人由于所处环境的关系,终日作业于田野山岭之间,并且男女俱出,没有“男子事于外,女子事于内”的严格差别。
第一,客家多分布于华东南各省山区地带,日常生活与“山”发生关系,而且客家风俗是妇女与男子同样担任着山间的各种操作,在长期的山间共同工作中,男女互相倾诉衷曲是预料中事,而山歌是有音韵的言词,比一般语言更能表达情意。
第二,客家因居住在山区地带,工作较为辛劳,一旦走到山上或原野谷中,不免感到心花怒放,而欲唱几首歌来发泄自己的感情。
第三,旧时客家因没有其他较为完备而普遍的民俗娱乐,平时抑制的情感不能获得适当的宣泄,而唱山歌正是一种大众化的娱乐,所以一般男女对它都有共同的喜爱。
第四,在客家社会里,旧礼教束缚很严,平常在家庭中或乡村里,男女之间保持严格的界限,除了夫妇关系,男女间的社交活动是非常稀少的。即使是夫妇之间,也很少有轻松的生活节目。由于在家里拘束过严,所以到了山间就好像精神得到了解放,所以会自然地唱起山歌来。
就客家山歌的内容和性质来说,大致可分为下列三种:一是属于自我陶醉或自我发泄的,唱时未必有对象,有时可以单独一人随口哼几句来调剂枯燥的心情。二是属于男女间调情的山歌,这是客家山歌的最主要部分。三是属于戏谑性的歌谣,即男女之一方以戏谑态度先向对方唱一首山歌,对方如有反应则互相以山歌调闹讥讽对方,如无反应,可知她(他)是一个老实可欺或不会唱山歌的人,那就更可以放任起来了。
属于自我陶醉的山歌:
食烟爱食两三筒,连妹爱连两三宗,
第一就要言语好,又要人才盖广东。
放下担子坐茶亭,敢唱山歌怕人。
阿歌好比诸葛亮,唔怕曹操百万兵。
属于戏谑性的山歌:
一阵雨来一阵风,看你衰鬼怕老公,
肚里心事唔敢讲,蛟子咬里(了)唔敢动。
摘茶阿妹真可怜,背囊拗得像梨圆,
茶头绕到茶尾转,几多辛苦做无钱。
衰鬼唔使紧嫌,你个命水还个歪。
一日三餐食唔饱,一年四季着草鞋。
属于情歌:
入山看见藤缠树,出山看见树缠藤,
藤生树死缠到死,树生藤死死也缠。
揽树开花花揽花,阿哥揽上妹揽下,
牵起衫尾等郎揽,等郎一揽再回家。
新买扇子七寸长,一心买来送情郎,
嘱咐情郎莫跌撇,两人睡目好拨凉。
河边杨柳嫩娇娇,拿起桨板等东潮,
阿哥船妹水,船浮水面任哥摇。
客家山歌旋律优美,几乎所有曲调中都有颤音、滑音、倚音等装饰音,因而使旋律变得回环曲折、委婉动听。客家山歌有多种唱腔,包括松口原板山歌、梅县山歌、兴宁罗岗山歌、蕉岭长潭山歌、大埔西河山歌等。客家山歌题材广泛,意境含蓄,善用比兴手法,尤以双关见长,语言生动通俗,押韵上口。如:“郎有心来妹有心,铁杵磨成绣花针;郎系针来妹系线,针行三步线来寻。”
这首山歌用比喻词“恰似”直接把男女不分离的恋情比作始终不曾分离过的针和线,通俗易懂,形象可见,情真意切,生动传神;“橄榄好食核唔圆,相思唔敢乱开言;哑子食着单只筷,心想成双口难言。”这首歌利用形象生动的比喻,并带双关,用于抒发相思之情,诉说倾慕对方想与之结成一对夫妻但又难于开口,委婉含蓄、耐人寻味。
客家山歌有较强的艺术想象力。如:“新打戒指九连环,一个连环交九年;九九还归八十一,还爱相交十九年。”客家山歌中万事万物都是有感情、有生命的,戒指本来是没有感情的饰物,但它一般又多作“定情信物”,因此,歌中的戒指便成了爱情的见证,表现了男女同结百年之好的炽热恋情;“见妹挑担百二三,阿哥心头着一惊;心想同你分多少,又见人多唔敢声。”歌中叙述了客家妹子勤劳能干,长途能挑担一百二三十斤,使男的为之吃惊心疼的同时,细致刻画了男青年对情人既关心又怕羞的复杂心情,抒情叙事,浑然一体。
著名作曲家陈小奇指出,客家山歌由于语言的局限性,限制了它在全国的传播。但它的旋律在全国却是首屈一指,在编配上可以有较大的变化,结构也只有四五句,所以有更大的发展空间。他表示,客家音乐的创作素材非常丰富,目前艺术界对此开掘得还不够充分。
著名词作家阎肃认为,客家山歌极具艺术开发的潜力和价值。他说:“客家山歌的即兴演唱和含蓄的意境、多达100多种的曲调触动了大家的灵感。我们将运用客家山歌的音乐旋律,创作出一批兼具时代感和客家风味的新山歌,将客家山歌发扬光大。”
专家们认为,当前要振兴和繁荣客家山歌文化,应当走双管齐下的路子:既要整理和保存原腔原板的山歌资料,又要鼓励创作具有时代气息的新山歌。把传统和时代的东西糅在一起,使传统山歌焕发出时代的艺术魅力,从而带动和推进地方经济的发展。
客家山歌的内容广泛,语言朴素生动。歌词善用比兴,韵脚齐整。歌词句式为7字4句,每句为“2、2、3”的组合。词曲不固定,一般都是即兴编唱。可以一曲多词,反复演唱。
客家山歌的曲调各地不同,即使是同一地区的曲调,也因不同歌手演唱而有差异。它有多种腔调的变化,并有不同的名称。
号子山歌亦称山歌号子。多采用“哟嗬哈”等衬词,只有一个长乐句,在高音区相邻两三个音之间进行,散板,节奏自由,用假声唱,声音高亢。
正板山歌也叫四句板山歌。由4个乐句组成,结构工整对称,是客家山歌中流传最普遍的一种曲式。
四句八节山歌歌词4句,八节是指8个乐句。是把1句歌词分作两个乐句来唱,词中夹以较多的衬词。其曲调是在正板山歌的基础上发展而成。
快板山歌也叫急板山歌。歌词无衬词,曲调无拖腔。它是用正板山歌的曲调,把节奏紧缩,将速度加快来演唱。
叠板山歌亦称叠字山歌。歌词中插上较多的叠字叠句,有时多达数10字。其曲调的开头与结尾,基本上保留正板山歌的特点,中间则由于采用叠字叠句而扩充了曲调,演唱时近似数板。
五句板山歌歌词为7字5句,曲调是正板山歌的扩充。
客家山歌调式多为羽调式和徵调式;一般多采用四声羽调式为la-do-re-mi,徵调式为sol-la-do-re。曲调进行时,羽调式常采用la-re(反行是re-la)或la-mi(反行是mi-la);徵调式常采用sol-la-do-re(反行是re-do-la-sol)。用音非常简练,有的山歌只采用两个音,如福建宁化的《新打梭标两面光》,江西铜鼓的《急板山歌》等,只采用re、la两个音。
客家山歌要把无形无影的思想情感化为具体可见、生动感人的艺术形象,常常运用各种形象生动的表现手法,主要有:比喻、双关起兴、重叠、直叙、对比、排比、对偶、顶真、夸张、拆字等十一种。如
郎有心来妹有心,二人恰似线和针;
银针唔曾离丝线,丝线何曾离银针。
这首山歌用比喻词“恰似”直接把男女不分离的恋情比作始终不曾分离过的针和线,通俗易懂,形象可见,情真意切,生动传神。
客家山歌题材广泛,意境含蓄,善用比兴手法,尤以双关见长,语言生动通俗,押韵上口。如:“郎有心来妹有心,铁杵磨成绣花针;郎系针来妹系线,针行三步线来寻。”这首山歌用比喻词“恰似”直接把男女不分离的恋情比作始终不曾分离过的针和线,通俗易懂,形象可见,情真意切,生动传神;“橄榄好食核唔圆,相思唔敢乱开言;哑子食着单只筷,心想成双口难言。”这首歌利用形象生动的比喻,并带双关,用于抒发相思之情,诉说倾慕对方想与之结成一对夫妻但又难于开口,委婉含蓄、耐人寻味。
新打戒指九连环,一个连环交九年;
九九还归八十一,还爱相交十九年。
客家山歌中万事万物都是有感情、有生命的,戒指本来是没有感情的饰物,但歌中的戒指成了爱情的见证,表现了男女同结百年之好的炽热恋情。
入山看见藤缠树,出山看见树缠藤;
树死藤生缠到死,藤死树生死也缠。
以山上藤树相缠,死不分离的具体形象,比喻一对恋人对爱情忠贞不渝、生死相恋的高尚情怀和坚强意志。歌中不仅描绘了一幅栩栩如生的形象画面,而且寓情于景、借景传情,形成了情景交融、清新优美的意境。
见妹挑担百二三,阿哥心头着一惊;
心想同你分多少,又见人多唔敢声。
歌中叙述了客家妹子勤劳能干,长途挑担一百二、三十斤,使男的为之吃惊心疼的同时,细致刻划了男青年对情人既关心又怕羞的复杂心情。
新做大屋四四方,做了上堂做下堂;
做了三间又三套,问妹爱廊唔爱廊(郎)。
山歌借客家人的住房的结构试探恋人的意思,寓意含蓄、贴切生动。听者仿佛看到一个憨厚的小伙子急于知道姑娘心意,便以物喻情,借“廊”与“郎”偕音双关的手法,巧妙委婉地试探他心爱的姑娘。
一、梅县山歌:梅县山歌较有特色的是“松口山歌”。松口山歌曲调丰富多彩,腔板多种多样。如松口山歌号子:在男女对唱山歌中,一般唱完号子就转入柔润婉转的山歌正板:
二、兴宁市山歌:兴宁市山歌中有罗岗山歌、石马山歌、水口山歌等。具有特色的是石马山歌《新绣荷包两面红》,风趣幽默,腔板羽调式,唱调特色明显。
三、五华县山歌:五华县山歌中有华城山歌、水寨山歌、安流山歌、上山山歌、桥江山歌、长布山歌等。具有特色的是五华长布山歌《唱歌要上石马峰》,音域宽、松散结构,抑扬顿挫,如行云流水。
四、蕉岭县山歌:蕉岭县山歌中有蕉城山歌、三断山刃山歌、新铺山歌、长潭山歌等。具有特色的是长潭山歌《长潭行出公王陂》,兼有湖南音调特色,比较抒情优美,多表达幽怨,将节奏压缩,又可表达欢快的情绪。五、大埔县山歌:大埔县山歌中有埔北山歌、三河山歌、茶阳山歌、西河山歌等。具有特色的是西河山歌《乌乌赤赤,还过甜》,比较优美抒情,落音在宫调式,音调较明亮、舒展。
六、平远县山歌:平远县山歌中大柘山歌、上山刃山歌、和田山歌、坝头山歌等。具有特色的是上山刃山歌《上山刃唔得慢慢摇》,传达劳动情绪、风趣,有特色。
七、丰顺县山歌:丰顺县山歌中有麻竹坜山歌、潘田山歌、汤坑山歌、丰良山歌等,具有特色的是丰顺县新山歌《心上没树变荒心》。徵调式,欢快、可塑性强,可通过移位,丰富音乐形象。
永定是盛产山歌的地方,人称“歌谣之乡”。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人们将中原文化与闽越文化互为交融,为传递心声,抒发情感,创作出许多极富特色的客家山歌。
永定客家山歌历史悠久,内容丰富,有如姹紫嫣红的百花园,各种类型的山歌异彩纷呈,争奇斗艳,如“劳动歌”、“情歌”、“生活歌”、“时政歌”等等,从不同侧面给人以不同的享受,韵味无穷。
劳动歌。劳动是辛苦的,可永定客家人却善于用歌谣来激励情绪、驱除疲劳,如流传于湖雷、坎市等地的《船工歌》:“撑船工人真可怜,日日夜夜住河唇;大雨落来没瓦挡,狂风吹来又没门。”流传于湖坑、古竹等地的《纸工歌》:“新做纸寮个个高,哪有纸寮唔唱歌;做尽人间常用纸,日日夜夜苦奔波。”这些歌词声泪俱下,反映了旧社会贫苦农民因贫穷而不得不从事艰辛劳动的状况。
情歌。在永定客家山歌中,情歌占相当大的比例。它的炽热、健康的情感,形象、生动的比喻,风趣、简练的语言,有如山泉,沁人肺腑,如流传于古竹、陈东等地的《走路好比风吹云》:“阿妹生得白淋淋,好比高山红林檎;讲话好比黄莺唱,走路好比风吹云。”歌词含而不露,娓娓动听,如诗如画,委婉地表达了少男少女初恋的情怀。流传于高陂、坎市等地的《坐监好比逛花园》:“生爱恋来死爱恋,唔怕官司到衙前;杀头好比风吹帽,坐监好比逛花园。”慷慨激昂的语句就像一团火,烧向封建礼教及其封建婚姻制度,颂扬了男女爱情专一,坚贞不渝。永定情歌,还有反映青年男女择偶标准的。流传于大溪、下洋等地的《情哥瞧妹会当家》:“高山顶上一枝花,情哥想妹妹想他;情妹看哥人品好,情哥瞧妹会当家。”流传于培丰、虎岗等地的《有心恋郎莫讲钱》:“有心恋郎莫讲钱,两人相爱才来恋;你若讲起钱财事,好花难香月难圆。”坦然、直率,讲述找对象只看人品,不讲钱财。
生活歌。旧社会穷人的生活充满了艰辛和不幸。永定生活歌,是以琅琅上口的歌谣形式,从家庭生活、社会生活、劝世等几个层面,展现了旧社会劳动人民生活的立体画卷,如流传于仙师、洪山等地的《小生婢歌》:“细生婢子真冤枉,三餐食饭没上桌;鸡啼三遍还未睡,打个目花天大亮。”流传于仙师、峰市等地的《十劝郎》:“……六劝郎,劝得多,南山劝到北山坡;赌博场上莫去混,婊子床上莫去坐,哥呀哥!弄坏心思害阿哥。”反映了妻子劝丈夫要走正道的急切情怀。
时政歌。永定是革命老区,土地革命时期,许多客家儿女为了翻身解放,浴血奋斗,留下了许多珍贵的革命歌谣。流传于永定暴动策源地金砂、上湖等地的《打起红旗呼呼响》:“穷苦工农商学兵,希望大家一条心;打倒军阀国民党,何愁天下唔太平。”流传于西溪、湖坑等地的《穷人跟党不变心》:“走路要走路中心,大树底下好躲荫;穷人跟着共产党,千年万载不变心。”这些革命歌谣表达了老区人民的心声。
南朗
春季采茶茶发芽,姐妹双双去采茶,
大姐采多妹采少,多多少少转回家。
夏季采茶茶叶青,姐妹房中绣手巾,
两头绣出茶花朵,中间绣出采茶人。
秋季采茶秋风凉,风吹茶花满山香,
大姐小妹一齐去,茶园树下再商量。
冬季采茶茶叶黄,采完茶叶好过冬,
更望来年春三月,老茶不及嫩茶香。
石门村甘金友创作的《劝戒赌》也是一首较流行的客家山歌:
(男唱)昨晚赌博输了钱,唔曾写信话妹知。
(女唱)唔好死来唔好死,慢慢改品也唔迟。
小小生意允(注①)来做,如果无本挨②被汝③。
(男唱)多得汝来多得汝,缴本挨哥做生意。
等得两年有允到,连本带利还转汝。
(女唱)还唔还来无相干,汝真戒赌挨心安。
若不戒赌坏下去,借银还金心唔安。
注:①允,即找。②挨,即我的意思。③汝,即你的意思。
五桂山
传统的客家山歌围绕人们生产和生活的需要,主要是口头创作,随意而出,出口成歌。在传唱之中,涌现出周金泉、周锡良、刘永荣、万润好、陈玉池、邱家仁、吕华基、周庆基等一批优秀民歌手。其中周金泉的山歌曾在省民间文艺汇演中演唱,其子周锡良因山歌唱得好而被中山文化局所招聘,刘永荣、万润好的山歌还被录入《中山文艺》CD片中。
大鹏山歌
大鹏山歌用大鹏“军话”演唱,当地称“军话”也叫“千音”,也就是大鹏古城有千户人家千种口音。《宝安县志》载有:“在惠阳专区举办的1956年民间艺术汇演中,宝安客家山歌演唱获奖。”同时载有《大鹏地名歌》:“七娘山上起云头,打落杨梅坑下求,兄弟齐全鹿嘴角,马尿河前见日头,舂白米头系大碓,写字唔成系碧洲,狗猎黄猄(野兽)大岭下,朝朝霞雾半天云,爱饮甜茶鸡公笃,爱见洒莲(即靓女)荔枝山,上洞田唇夹下洞,土洋行出系溪涌,下沙地福王母洞,龙歧对面水头冲,行出布锦系水贝,行过窑坳系乌涌,松山隔离系田心,田心前面系大鹏。”一首地名歌,把大鹏各地地名全串起来了,山歌一唱,亲切,明了。
《大鹏掌牛歌》唱出掌牛仔的辛酸:“掌牛阿哥好凄凉,戴顶笠麻也没框,食入几多笠麻水,淋湿几多烂衣裳。放牛阿哥真吃亏,戴顶笠麻过岭飞,食鱼食肉没你份,生水芋头搏命推(吞)。命中生来苦又苦,打烂犁头篾来箍,牛唔见时头也大,惹炉香火怕煨乌。”(《罗湖区民间文学三套集成资料本》1987年)。
大鹏情歌男女对唱中,唱到关键时刻,每首第一句由工整的七言简略为三言,加上“妹——”拖腔,使唱起来反驳对方简洁有力。例如:女唱“有歌唔唱沤肚中,有马唔骑烂马鞍,烂了马鞍有得换,莫来沤烂妹心肝。”男唱“嫁涯好呀嫁涯好,嫁涯单身有‘钱’佬,灶头食饭唔使油灯火,自有明珠屋里照。”女唱“凉帽烂哟——妹,等哥有钱买顶新,凉帽新来人又靓,赛过当年穆桂英。”男唱“快的嫁哟——妹,凉帽罗裙件件新,头上有簪手有轭(镯),房中又有解愁人。”大鹏哭嫁歌,虽“哭”,但不悲,是内心欢喜,难舍父母养育之情,同时担心嫁到夫家,不知家婆家公好不好相处,心情难受。这时,在闺女房间由同村好姊妹(未婚青年)陪伴7天(当地俗称“伴坐娇”)里,互相唱山歌安慰、鼓励。这哭嫁歌,把七言四句更加简为三言或五言一句,每句根据情绪用“啊哈——噫”衬词唱成拖腔,如“爹娘好呀……啊哈——噫”,“对我有恩情哪……啊哈——噫”。唱“噫”时,带深呼吸,发出抽泣的“噫”声,演唱风格很独特。
盐田山歌
盐田山歌,也叫九龙山歌,是流行于盐田、沙头角和香港九龙新界一带。最大的特点是唱腔中有好几节切分音、四分之一休止符和装饰音,好像浪潮涌来时碰到海岸礁石,嘎然止住,然后又跟水退、水涨一样,起伏流淌……例如《割草歌》:男唱“阿妹割草在山岭,阿哥砍柴石壁攀;有心等妹来坐嬲,等妹等到日落山。”女唱“看白等到日落山,葛藤拦路岭隔岭;阿哥柴担先挑转,你系有心转头行。”“阿妹”和“看白”的第一个字是后半拍起,“割草”和“等到”、“在山”和“日落”的第一个字是切分音,表达语气果断、态度坚决,这种充分表现情绪的山歌唱法,是盐田山歌的独特之处。
演唱盐田山歌最有名气的,是沙头角山歌手薛观带、吴彪、盐田的黄继娣。1958年盐田村村民薛观带,改编客家山歌剧《刘三姐》并主演男主角,全剧需村民演员数10人,参加广东民间艺术汇演获优秀奖。1959年庆祝国庆10周年吴彪、薛官带被选拔参加广东省文艺演出团赴北京演唱山歌,成为宝安山歌唱到北京第一人,在当地传为美谈。吴彪是早年参加我游击队的老战士,在发动群众、鼓舞士气时开口就用山歌宣传,直至解放初期当上深圳镇领导,由于文化程度不高,大会讲话讲了没多久,没词了,但他很快用唱山歌方法幽上一默:“阿叔年老眼草花,顶高那行看脚下,讲来讲去车车转,大家听到蒙查查……”顿时,大家尴尬全无,会场轻松活泼。薛观带在上世纪60年代移居香港,又成为香港新界山歌王。黄继娣也移居英国,把盐田山歌带往海外华人社区。
羊台山山歌
石岩、观澜、龙华、布吉山歌,也叫羊台山山歌,这一带的山歌形式和曲调基本一样,除了情歌、儿歌、生活歌、劳动歌、时政歌、仪式歌外,也有较独特的哭嫁歌、哭丧歌(叫哀歌)和仙歌。
羊台山山高587米,比不上梅州阴那山1297米高,深圳少崇山峻岭,所以山歌表现的内容、题材也较生活化,少“入山看见藤缠树,出山看见树缠藤”之类的描写,山歌唱腔也没有梅州山歌高昂激越。
2006年9月,我和深圳市文化局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办公室的同事,曾到石岩、观澜、龙岗、大鹏等地和当地老山歌手座谈,采风,见到这几个地方的老山歌手,全都六七十岁。其中68岁的“石岩客家山歌王”池官华老人一连唱几个小时山歌,听到我多年未听的原汁原味乡下山歌。原来,池官华的爷爷、爸爸很会唱山歌,爱唱“花笺”(歌册,叙事山歌),旧阵时,他们出门下田时一架(扛)犁耙就唱,收工时一放担竿也唱。池官华为我们唱起原生态的《死同死来生同生》叙事山歌:
男唱:火烧竹头哔啪声,阿妹得病哥着惊,上摆(次)搭声下午转,三日路头一日行。女唱:转到哩,坐紧床边话你知,初一晨早担水转,洒湿衫裙搭坏哩。男唱:阿妹你有病自家知,如今要请医生医,若是阿妹无钱用,阿哥甘愿当(卖)棉被。女唱:阿哥唔冒(不要)医,使了钱银枉心机,将你钱银娶过只,贱命娇莲(自已)耽搁你。男唱:阿妹涯爱医,使开钱银唔计其,我十二街坊寻下转,无只娇莲(女子)当得你。女唱:阿哥唔冒讲柬好,一山还有一山高,番鬼(外国)铜钱冒(无)只字,我介人样哪里冒。男唱:十七十八嫩枝枝,七嫩八生唔冒死浪你,身中怀有细晚仔(小孩子),涯点烛烧香服侍你。女唱:阿哥心莫焦,蛇死路边有人挑,观音菩萨泥作怪,长年月久有香烧。女唱:猪肝好食对折腰,家婆打骂气难消,丈夫怕娘冒开解,黄泉路上有几条。男唱:一脚踏落外间房,听妹讲来真凄凉,爷娘那有百岁命,终归有日做家娘。女唱:阿哥真有情,两人讲话心贴心,早晨洗面共盆水,晏昼(午饭)同挟一菜芯。男唱:阿妹两人好,两人好到白头毛,好到罗浮山转向,好到黄河水倒绕。合唱:新做书桌钉同钉,死同死来生同生,在生两人同枕睡,死了两人共金罂(骸骨装入瓦罐)。
石岩、龙华、观澜、布吉山歌,有七言四句和七言五句两种,第一句起子喜欢用“阿妹——”拖腔,趁拖腔这几秒钟想好下面的唱词,接驳或反驳对方山歌。这种唱法,多数由男人唱,带撩人、挑逗式的,比如“阿妹——要涯唱歌涯就唱,唱出日头对月光,唱出麒麟对狮子,唱出公鸡对凤凰。”“阿妹——涯歌多呀涯歌多,床头放便三四箩,唱得涯赢系我嫂,唱涯唔赢做我老婆。”石岩镇罗租村在解放初期至人民公社时期,每逢中秋有大规模山歌会,对歌对到晚上十一二点,第二天不过瘾还对到河对面的官田村。1964年他们新编山歌《嫁错郎》参加宝安县文艺汇演。2004年9月广东卫视专程录制石岩镇“羊台之歌”山歌擂台赛和池官华唱山歌专题播放。
观澜是个著名的侨乡,当地人再穷也要缴子女读书。观澜山歌的修辞手法丰富,樟坑径村山歌手陈瑞强一口气唱了赋体山歌、比喻山歌、起兴山歌、叠字山歌和双关语山歌等。比如《椒妹追后生》:“过了一坑又一坑,看到铺狗(狐狸)逐黄猄(野鹿),看到黄猄逐铺狗,看到椒妹(女子)逐后生。”这是一首直言叙述,层层递进,生动描述的赋体山歌。《行路就像摇船桨》是首比喻山歌:“冤枉凄凉就系涯,嫁只老公脚又跛,行路就像摇船桨,企紧又像马张蹄,睡紧又像奉神鸡。”船桨、马张蹄、奉神鸡都比喻得非常贴切、生动。起兴山歌《吱吱呀呀心花开》:“三间铺头涯唔开,愿跟阿哥挑石灰,左肩挑来右肩转,吱吱呀呀心花开。”“嫁郎唔嫁烧炭郎,锥乌凌炭得人狂,嫁郎要嫁劏猪郎,至少有啖骨头汤。”叠字山歌:“山谷山坑起山坡,山前山后树山多,山间山田渗山水,山民山上唱山歌。”这首叠“山”字烘托“山民山上唱山歌”,重复“山”字,但意思不重,景致不同,意境优美。双关语山歌:“新郎新席新阿娇,新船新桨任哥摇,阿哥摇妹摇出水,阿妹摇哥魂魄消。”“阿哥莫怨妹冒(无)心,上巷下巷眼针针(看着);灯草拿来绑门板,一出一入系关心。”双关歇后语:“灯草绑门板——关心。”
龙岗皆歌
龙岗皆歌,是龙岗镇一带用客家话唱的一种山歌。
2006年我和深圳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办公室的同志,一起与龙岗区客家民俗博物馆人员,深入了解龙岗皆歌的渊源和传承情况。龙岗皆歌,始于清末民初时期龙岗圩镇周边的“八音仔”的演唱。“八音仔”是由村里会唱歌、弹奏的人组成的音乐队,一般由有钱人家请去为婚宴、寿诞、添丁演唱助兴,祝贺闹气氛。也有人请去为70岁以上逝世的“喜丧”善后事吹打弹唱。1950年在龙岗圩一个叫“老鼠塘”的地方,辟建一个空坪,种上大榕树,后来成为龙岗人聚集唱山歌的小广场。龙东桥背村于1876年出生的邱其乐,跟随过龙岗“八音”队大佬林潭四处演唱过“揾食”。上世纪四五十年代,盛行在龙岗圩大榕树头唱皆歌、斗山歌。1953年龙岗皆歌改编、演唱《半夜鸡叫》参加粤东行政区专员公署在汕头市大同剧场演出,获得好评。《惠阳地区民歌集》选入龙岗镇解放初期描写人民翻身的《皆歌一唱闹洋洋》一曲。《惠阳县志》记载:“1954年中秋节夜晚,惠阳县文化馆在龙岗区(1958年以前属惠阳县管辖,1959年后划归深圳市)举办山歌擂台赛,有竹板山歌、皆歌、渔歌等。”1959年皆歌《歌唱蔡娇娘》参加了广东省业余民间汇演。
龙岗皆歌是由“八音”调演变而成。最大的特点是第一句歌词后面,接着一句衬词:“金牡丹哪!”,第二句歌词后,同样有一句衬词:“牡丹花,一对鸳鸯赛红花罗咧!”例如:
阿哥有情妹有心(金牡丹哪!),
唔怕山高水又深(牡丹花,一对鸳鸯赛红花罗咧!),
山高妹会来开路(金牡丹哪!),
水深哥造船载人(牡丹花,一对鸳鸯赛红花罗咧!)
唱歌唔系比声音(金牡丹哪!),
总爱唱来情义深(牡丹花,一对鸳鸯赛红花罗咧!),
恋妹唔系论相貌(金牡丹哪!),
总爱两人心贴心(牡丹花,一对鸳鸯赛红花罗咧!),
鸡嘴就比鸭嘴尖(金牡丹哪!),
阿妹嘴比阿哥甜(牡丹花,一对鸳鸯赛红花罗咧!),
去年同妹亲个嘴(金牡丹哪!),
甜到今年三月三(牡丹花,一对鸳鸯赛红花罗咧!)。
皆歌歌词一般七言两句或四句为一段,歌词通俗,押韵,上口,群众易传易唱。唱词后面两句富有特色的衬词,固定不变,紧随变化的山歌唱词后面,特别是在对唱中,引起共鸣的台下群众情不自禁地集体帮腔,同唱衬词“金牡丹哪!”和“牡丹花,一对鸳鸯赛红花罗咧!”现场气氛相当热烈。
龙岗皆歌虽然基本一个曲调、两段衬词,但根据内容和情绪的变化,可变成快板式欢快、激昂旋律,或低沉、伤感、缓慢节奏。由深圳市本土文化艺术团,根据龙岗皆歌音乐创作演出的《客家妹嫁老公》舞蹈,该舞蹈较好选用龙岗皆歌哭嫁时的委婉哀怨、出嫁时的欢快跳跃以及抢逗新娘中的幽默谐趣音乐元素,再现了民间民俗文化艺术,受到群众和专家的好评。该节目参加2004年2月“中国梅州首届国际山歌节”和深圳市鹏城金秋艺术节比赛,双双荣获金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