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会我还在埋头写新书,看到这消息愣了一下,竟生出一种高考提前放榜的感觉,查完成绩后,还是有些意外惊喜的。
从成绩单上看,Joshua拿了最高的卓越(GradeA)等级,其中强势科目是写作和口语,需要进一步加强的是阅读和听力。▼
英语学习比较灵活的地方是,全球的考核机制量化得比较细致,就是如果一个孩子能够在其他的测评系统里大致得出一个级别水平,基本上也能反映出孩子的能力发展状况。
像我这次给孩子参加KET考试,其实刚好我们选的考点的也有PET的考位(这真是运气),就给Joshua一起报名了。他PET的成绩单也不错,基本上跟我们之前做的测评水平一样。下面两张图是希望之星英语大赛的初赛成绩单,再对照孩子的成绩单,基本上是一致的。▼
需要说在前面,我是学心理学出身的,坦白说,我在引导Joshua和引导Eric的学英语的规划其实有蛮多不同之处。我并不看重孩子是不是别人眼里的牛娃、是不是超前牛娃,我更关心孩子是不是在他们合适的时区的最好状态——
我更看重家庭环境对学习规划的影响、孩子个性和学习习惯的培养,以及“条条大路通罗马”的教养可能性。
他们欢喜着爱学习,才是他们未来人生的保障。
今天跟大家整理了讲座中的高频话题,一共10个问题,方便大家收藏查看:
对孩子来说,考级的逻辑应该是帮助孩子测试某个阶段性水平的发展的状况,虽说很多人会把考级作为能力背书,包括我家小孩子7岁就过了KET和PET,听上去好厉害的样子,但我自己并不支持超前备考。
像我给孩子报KP,是因为有之前各种大小测评的能力评估基准线,这些是客观的标准,否则过早去要求孩子把某种能力考级作为学习目标对孩子也是一种压力,所以一定要回归到孩子真实的状态,包括选择考试级别,也要选择适合孩子的级别。
英语的级别分为两个派系,一个是托福系的,一个是剑桥系的,这两个派系的考核点不大一样。
托福系:偏向于这种比较学术类的,所以在很小的级别,就已经出现了非虚构类的考试题材。
剑桥系:更加倾向于生活化一点,更有趣一些,包括考试题材的用词,都会更加有意思。
另外,还可以帮孩子做一些在线课程测评,了解孩子的基本状况,清楚孩子在同级别是怎么样的一个状况。我们近期在筹备跟鲸鱼外教直播课的读者福利活动,它有一个很好的地方就是测评报告非常的详细,包括老师给到孩子一个综合性评估都很专业。
在2月20日晚我们英语共读群里,会有一场由资深英语顾问老师主讲的,“英语思维如何培养”的内部交流讲座,可以来听,不收费的,就是只有群友才能享受的福利。▼
加小鸾老师威信
申请加入英语共学群
▽▽▽
就像我的第一个原则是让孩子能够体验一下什么叫独立考试,而不是为了考试而考试,所以其实报哪个考试问题都不大。如果你是觉得说孩子现在情况你很模糊、你不清楚,那么你从最低阶开始报,你可以频繁一点去考,但是不一定需要立刻跨级式的去考。
至于什么时候报考更合适,关于剑少官方的建议是7-12岁。但因为官方报考过程并没有做任何年龄限制,所以整体来说国内参加考试的年龄会更早一些,全国幼儿园第一次报考剑少一级的人数并不少,特别是国际幼儿园的孩子。
不过总的来说,剑少很适合初学英语的低龄孩子周期检验自己的学习成果,所以我会建议大家根据孩子的真实水平来报考,或者是选一个孩子够一够也不觉得太难的等级。
下面的表格是不同级别的考试细节和要求,一级只考45分钟,二级需要1小时2分钟,而三级需要1小时14分钟,都包括听说读写四个环节,考的内容很全面。▼
小托福和剑少不一样,它是有年龄限制的,比如小托福Primary要孩子满了5周岁后才有资格报名,Junior要孩子满11周岁后才有资格。像我家孩子就是6岁大班的时候考的Primary。
Primary里面还会继续细分,有step1和step2两个级别。▼
step1和step2考察的能力维度包括:▼
它跟剑桥少儿英语的对比,大致是这样:
我的建议是,如果你对孩子的级别心里没数,那不要犹豫,从最低等级开始考起。少儿剑桥英语1、小托福1,都是可以帮助孩子在放松的舒适区里,真枪实战地让你看到孩子的基础水平在哪里。
初次考试我不支持父母带孩子去刻意备考的,考剑少一级二级你是不怎么需要去备考的,也不需要去买市面上专门针对考试的教材去备考,因为它考的那些内容还是回归到孩子的一个基础的、基本的能力的维度。
而且通过裸考测一测,你就能大概能够知道孩子的弱项跟强项在什么地方,那么以后你的启蒙方向就会有侧重点,所以对于第一次参加英语考试的孩子来说,你需要让孩子对考试有期待,而不是有压力。
要知道让孩子对未来有信心的并不是一次能考多少分,而是孩子能否在心理上成长,向阳突破一次挑战。我回溯孩子第一场英语考试经历,我跟他一直强调的,便是记住这种“初生牛犊不怕虎”的热忱。
我个人觉得这种担心是不必要的,因为我不会让孩子停止进步的步伐。
学习是不能因噎废食的。
比如说孩子的比赛成绩很高,或者说小朋友听说读写的能力会比较强,或者是孩子自己很喜欢这个学科,一定有一些成就感的时刻,让他觉得“我很喜欢英语”,这才是动力。
这方面我的建议是在精而不在多,我建议大家找一个同等级英语水平的小朋友组合,让孩子跟自己的小伙伴建立口语搭档、协作搭档。
就像2020年我做的一个云幼儿园的概念,就是有一个云同桌一起学习,效果真的非常好,几千人的活动我每天都能收到大家给我晒的朋友圈和打卡,无论是对家长还是孩子,都是一种激励和促进。
而这一次我想跟鲸鱼直播课合作,给大家做读者福利也正是因为它有组搭档的设置,我会邀请同水平读者们来做两两搭档,这样熟悉程度和协调性都会更强。
一对二其实是双向去评估。有些人会觉得说一对二后期会被动,觉得小孩子好像不能专享外教,但实际上他也获得了一个机会去跟别人去交流、一个思维拓展和头脑风暴的机会。
因为语言的最大的功效是我能够去运用它,能够用这个语言跟别人去沟通、去表达、去写作,所以在课堂中、生活中建立一个稳定的搭档,无论对于考KET跟PET时候的组口语搭档,还是日常生活中的口语练习,帮助都会特别大。口语这块如何进步,Joshua说他有想法,回头再跟大家细聊他的计划。不仅KET口语拿了A,他PET口语也拿了A,将近满分,积累了很多小窍门。
一般是初选、复选,预赛、半决赛、决赛,越往后对孩子的考查要求越高,考察的能力也各不相同。
我建议孩子一年最多参加两次比赛,比赛的意义并不在于量,而在于孩子在过程中能否充分体验和学习成长。
比如说“希望之星”,它的预选赛居然要家长一起参加,而且还考察家长能不能接得住孩子的即兴问题,考察你的表现力是怎么样的,逻辑分析怎么样,舞台表现力是怎么样的等等,这对老母亲来说实在是不容易。
但其实每个考试的方式都不一样。比如说广东省的是英语演讲和辩论,重点在于辩论,会给到孩子一些辩题,让A跟B的孩子随机组合辩论。
而21世纪杯则倾向于孩子的舞台表现力,还会跟希望之星一样考察亲子表达能力,所以作为家长我们需要根据具体的比赛去针对性陪练,才能达到比较好的效果。
以赛代练是我带孩子参加比赛的心态,也是我非常赞同的。因为比赛是孩子在短期之内综合性爆发的过程,所以对孩子的要求其实会更高一点点。
因此,如果你要参加小朋友的一个比赛,你一定要选择他合适的一个年龄跟年级的一个考级别。不愿意参加比赛的话就先不要参加,因为比赛一定要准备好了才行。
但是我们平时可以先拆解一下比赛的逻辑,把比赛的逻辑和考察点潜移默化地教给孩子,但是不需要推他去,因为比赛它是一个小朋友全方面的一个表演的状态的,勉强的意义不太大的。
我现在给小朋友备赛很简单,就让孩子定期看图去做即兴的Freetalk,我会把它给录下来,用这种方式让他去锻炼他。所以这不仅仅是备赛的过程,更是孩子锻炼自我的过程。
为什么要体验这个过程呢?因为我要让孩子知道,如果他毫无准备去参加比赛肯定是被淘汰的,但是如果淘汰也没有关系。更重要的是,我希望他知道原来他是在做一个看图讲故事这样的一个活动,所以他需要的不仅仅是英语能力,更是表现能力、演讲能力,这是新的能力层面的培养。
而且像即兴演讲,我也不建议父母给孩子准备台词,然后孩子去背,因为我觉得这样就失去了考试本身的意义,但如果是孩子写初稿,大人帮忙去改语法和错别字是可以的,但不能重写或者代笔。
自我介绍的特色点,关键还是言之有物,他能够比较轻松的展示出他的一些特点就可以了。
我举个例子,比如说What'syourname?我会建议孩子在MynameisJoshua后面再加半句,例如是I'mfromGuangzhou。因为多补充半句就会让评委觉得孩子是有话可讲的,而不是说完了自己几岁就停滞了,一点点延展的空间很重要。
如果家长能提前帮孩子准备好一些肢体语言,或者准备一些道具辅助,例如PPT,然后让孩子像小老师一样去讲述,这样子孩子的舞台表现力会更佳。
首先我不建议大家报备考机构,因为我自己也好奇去体验过,超级无敌贵,而且不值得,所以建议大家千万不要报。而且比赛的关键细节应该是在家庭里帮小朋友慢慢的去抠、去磨出来的,不是一下子就可以速成的。
那么家长在家应该如何辅导孩子备赛呢?
第一,研究考试大纲很重要。你需要根据考试大纲拿到题目,然后跟孩子一起去分解那个题,比如用你问我答的方式,围绕这个题去展开联想,哪怕用中文问都没问题,因为帮小朋友梳理出来思路非常重要的一步。
本质上还是要让孩子有一个接受英语的包容的环境,接着就是让他在学习英语的过程有成就感。
让孩子对英语产生兴趣的培养周期可能是一年两年、甚至三年,所以还是很看一个家庭对孩子英语学习的支撑。比如说孩子每天都上外教课,那他一定会比一周才上一次课的孩子更轻松一些。
但如果孩子能够顺利对英语产生兴趣,他往上走一点,一定是他能力自信的判断,比如说这个时候考级跟备赛都可以帮他去进一步自我的提高。
教育其实是跑马拉松,如果孩子没办法一直跑到终点,原因一定是他产生了很大的挫败感,所以如果想要孩子拥有持续跑马拉松的动力,就需要让他能够在一点一滴的努力中获得成就感,找到方向,而这是需要家长和孩子共同去努力获得的。
前两天Joshua来问我一道数学题:
“妈妈,你觉得是9的99次方大,还是99的9次方大呢?”
Joshua的答案是前者,因为他觉得,别看9的起点小,但跳的次数越多,它的累积能量就越大。
的确如此,不积硅步,无以至千里。
在教育上我们也要做长期主义者。
不需要你我坚持重复一件正确的大事,而是坚持改进一件件小事。不需要你我忍受枯燥和不合理的压力,而是对各种不确定的变化做好万全准备。
好了,今天的答疑就到这里,还有更多疑问,可以添加我们助教小鸾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