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说明文方法及作用范文

说明文语言的最基本的特点就是其准确性,分析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是诸多说明文考试类型的题目中最常见也是最重要的一环,其具体情况是通过限制说明来体现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或通过范围、估计、猜测、程度等等不同情况来体现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我们要根据不同的词语类型及所涉及语句的具体内容来进行分析。如“从……角度出发”“之一”等一类的词语我们可以分析其主要起一个限制作用;“大约”“一般情况下”等短语的出现我们可以判定为起到估计猜测的说明作用,回答这类问题的时候,教师还应当强调要加上具体的语句内容的概括,还有就是“准确”这个词语的流露等。

二、初中语文说明文教学策略

1.情境激发

“探究―体验”式学习的主体是学生,但主导设计仍是教师。为学生创设有意义的学习情境,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调动学生积极的情感体验。这是“探究―体验”式学习的开端,也是引发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学习的动力。

2.整体感知

例如,本文所写的亲情是指什么情?本文所写的亲情体现在温情与和美中,还是误解和冲突中呢?

三、以《苏州园林》为例,浅析初中语文说明文教学的具体操作步骤

1.宏观把握

2.熟读讨论

一.读为基础

如在教学《火星――地球的“孪生兄弟”》一文,如何让学生能够准确理解“孪生兄弟”的意思,需要教师引导学生就火星和地球之间相似的地方进行比较,以科学证据来肯定科学家的推断,教师要注意进一步加深其对文本的语言的准确性和内容的生动性,如能否将说明文中作者所使用的“大多”、“很少”、“大概”等词语删去,引导学生说出原因,体会删去后文本意思的改变,从而加深学生对说明文用词严谨规范性的。在科普说明文教学中,教师要注意列数字、打比方、举例子等说明方法的使用,让学生通过朗读,品析文中语句,形象地感知文中的说明方法。

二.思为关键

在小学说明文教学中,师生的思考极为关键,教师的思考能够为预设教学提供基础,学生的思考能够为教师的及时总结反思提供基础,两者之间互为因果。教师作为课堂教学的引导者,应当进一步将新课标的理念渗透在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进一步深化课堂学习中获得感性知识,与自身的背景知识进行双向结合,真正地激发学生自身向往科学、热爱科学的内部情感。

三.行为反馈

在小学语文说明文教学中,教师应当积极地变革自身的教学观念,拓展课堂的多方位多层次的教学,与文本、学生进行合理正确的对话,寻求适合学生学习特点的教学方法,把握教学过程中的重难点,通过与学生的交流学习,创设说明文教学的创新平台。

一、技法梳理

说明文以说明为主要表达手段,是对客观事物的形状、构造、性质、特点、成因、功用、原理等进行说明和解构,具有知识性、客观性和说明性等特点。因此,要写好说明文,就必须做到:

1、抓住特征,科学说明。因说明文以介绍和说明事物性质、特征为主要内容,故作文时首先要抓住事物的本质特征,准确无误地反映客观事物。用语严谨,不能出现知识性和科学性的错误。否则,就失去了说明的价值,甚至给读者形成误导。如《南州六月荔枝丹》一文,就抓住了荔枝的外形、壳、膜、肉、核及其花期等与众不同的本质特征有序地说明,使读者读后顿有亲临其境、恍若眼前的感觉。

3、讲究方法,巧妙说明。说明文的文法多样,为使事物的特征给读者留下总体印象,可采用下定义之法;为说清事物或事理,可采取举例子、列数据之法;为准确形象说明事物或事理,可采用描述之法;要把一些难以用语言表述清楚的事物说明白,可用比较之法,引入熟悉的事物作比,引导人们由此及彼地认识新事物。作比较时,可同类相比,也可是异类相比,可对事物"横比",也可"纵比"。当然还可用引资料、分类别等其他说明方法。作文时,究竟以何法说明,要依据被说明事物的特征及作者对其的认识,不可乱用。

二、疑点解析

说明文中可以运用记叙、描写、抒情和议论这些表达方式,那么运用这些表达方式的目的和作用是什么?我们怎样才能做到恰当运用?

1、说明文中的记叙和描写。说明文中的记叙和描写是为了使说明对象更具体、更清楚,它不能脱离被说明事物的本身,只是围绕事物的特征进行必要的叙述和描绘。如:

立春过后,大地渐渐从沉睡中苏醒过来。冰雪融化,草木萌发,各种花卉次弟开放。再过两月,燕子翩然归来。不久,布谷鸟也来了。于是转入炎热的夏季,这是植物孕育果实的时期。到了秋天,果实成熟,植物的叶子渐渐变黄,在秋风中簌簌地落下。北雁南飞,活跃在田间草际的昆虫也都销声匿迹。到处呈现一片衰草连天的景象,准备迎接风雪载途的寒冬。在地球上温带和亚热带区域里,年年如是、周而复始。

2、说明文中的抒情。抒情这种表达方式常被散文、记叙文宠爱,但偶尔也会出现在说明文中,只不过抒情的主要目的是突出事物的特点,说明事物的原理。如:

春天,大地苏醒,万木吐绿。这时候,蚕也破卵而出,开始了新的生活。蚕吃的是桑叶,睡的是竹匾,献出的却是晶莹闪光的丝。它的一生虽是短暂的,只有四十几天,却一刻也不停地朝一个目标努力:吐丝,结茧,直到吐完最后一段丝,才停止自己的奋斗。

一、说明对象的特征

二、说明方法及其作用

在语文教学中,我们在说明文教学过程中不仅要让学生知道说明方法,还要指导学生归纳出常见的说明方法的作用的答题思路。例如,我在教学《凡尔赛宫》时,老师找出一些句子,让学生说出所运用的说明方法及其作用。“今日的凡尔赛宫已是举世闻名的游览胜地,各国游人络绎不绝,参观人数每年200多万,仅次于巴黎市中心的埃菲尔铁塔。”通过列数字、作比较,具体突出说明了凡尔赛宫在今天的主要地位和价值,使说明更具说服力;“他是人类艺术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打比方,生动形象地说明凡尔赛宫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的特征;再如,《人民英雄永垂不朽》中“这是中国自古以来最大的一座纪念碑,从地面到碑顶高达37.94米,有10层楼那么高,比纪念碑对面的天安门还高4.24米。”列数字,作比较,具体准确,突出强调了人民英雄纪念碑巍峨、雄伟、庄严的特点,使说明更具说服力。通过这样对学生的训练,让学生比较容易发现各种说明方法的作用的答题规律,运用怎样的格式。这样训练,有利于提高学生中考说明文阅读的准确率。

三、说明文语言的特点

一、明确教学目的,有的放矢的进行学法指导

不同年龄,不同知识点、不同心理素质的学生,所能接受的学习方法。所需要的学习方法,往往是不尽相同的学习方法。教师要充分研究学生的这些具体情况的基础上。因人导法,有针对的设计相应的学习方法对学生加以指导。对于读书不知从何入手的学生,我姐和预习指导,嫁给他们“划、查、注、思、记”的自学方法;对于不会朗读课文的学生,指导他们从确定重音、停顿、语调、语速方面去朗读诗文;对于作文条理差的学生,我引导他们编列写作提纲......只有针对学生的不足之处设计的学法,才是学生所需要的、用得着的学法,他们对这样的学法愿意学、接受快、用得上。

二、创新教学方法,提供精良的学法借鉴

好的学法,是以好的教法为前提获得的,教师怎样教,往往也就形成了学生怎么学,因此,我们必须是教法与学法协调起来,在备课时,不仅要考虑怎么教,而且应该充分考虑学生怎么学,把学法渗透到语文教学的预习、导读、自学、总结、练习等各个环节中去,使课堂教学过程成为学生怎样学习的示范。《中国石拱桥》是义务教育教材中第三册的学习重点――说明文的起始课文。为了充分发挥其起始课的示范作用,本人将说明文的阅读方法渗透到课文的导读中,以教示范,教中授法。在引导学生理解中国石拱桥的特点,讨论课文说明事物的方法,理解行文的条理,比较本文说明的语言与记叙语言的不同后,向学生提出这样的问题:“我们这节课是从哪些方面来学习这篇说明文的”在本人的启发、点拨下,学生回顾学习的过程,讨论归纳出了:“把握事物特征――分析说明方法――理清说明顺序――品评说明的语言”的说明文阅读方法,为学生今后的说明文字学习提供了学法借鉴。

从课堂教学的局部来说,我重视的不再是字、词、句的寸寸节节过关,而是抓住学习重点,提出一两个关健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鼓励学生就不同意见进行讨论甚至争论。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时,只要自成其理我从不轻易地给予否定,鼓励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大胆地对老师的意见提出怀疑和反驳。

三、师生互动同分析,引导学生总结学习方法

学生有长期的学习过程中,总是通过这样或者那样的方法来学习的。这其中的学法,有正确的、高效的,有的不够科学、低效,作为学生学习活动的指导者和调解者,我们应该帮助学生分析学习过程,指导学生总结学习方法,引导学生掌握正确的、高效的学法。对于学习成绩突出者、进步快者,我们帮助他们将学习方法总结出来,介绍给全班同学,通过师生讨论的互动过程,形成师生共鸣,对于学习成绩不够理想的,我也找他们谈话,引导他们从学习方法上找原因,形成私下小的互动讨论,帮助他们也总结出适合自己学习的正确学法。

在处理教材上,我是根据具体情况对精讲和略讲灵活掌握,比如语文课本中常常有一个单元的几篇课都是叙事、记人的记叙文,针对学生作文中普遍存在的叙事、记人抓不住要领,突不出中心,手法及写作技巧也很差的弱点,我就将这个单元的课文列为重点,对其中知识性的东西作系统介绍,就连略讲课文也当精讲课文来处理,力争在叙事、记人方面让学生扎实地过好关,在叙事记人这个单元课文讲完后,趁热打铁。布置一个合适的作文题,让学生仿照写作,结果大部分学生都写得比过去的作文大有进步。我认为这是由于学生对这个单元的学习重点在深入思考的基础上充分掌握,学得活了。所以创造性思维能力就得到提高,并在作文中表现出来。

【技法指津】

根据近年来中考的命题角度和题型特点,说明文阅读的备考可采用如下技法。

技法一:明确说明对象——瞄准文题首尾段。

例1(2012年贵州铜仁卷)

说明文阅读《大自然的语言》节选(原文略)

【问题】选文的说明对象是什么?是按照怎样的说明顺序说明的?

【解析】该题考查说明的对象和说明的顺序,阅读材料取材于课内说明文的节选。节选部分主要按照由主到次的顺序介绍了决定物候来临的四个因素:纬度的差异、经度的差异、高下的差异、古今的差异。选文开头用一个设问旬独立成段:“物候现象的来临决定于哪些因素呢?”由此就可推断出本文的说明对象: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说明顺序显然是逻辑顺序。

技法二:抓住事物特征——紧扣首段关键词。

一般来说,说明文要说明的要点,往往就是事物的特征。除说明的重点外,还要弄清作者介绍的是事物哪些方面的特征,又是从哪些角度介绍的。

例2(2012年山东临沂卷)

说明文阅读《天外飞来准晶体》(原文略)

【问题】准晶体有什么突出特征?

【解析】该题考查对说明对象主要特征的概括。按照应考技法,细读文本第一段,很快就找到了介绍准晶体突出特征的关键性语句:“而准晶体的结构很特殊,小范围内看不出规则模式,但大范围可以体现出规则的、可拼合的模式。由金属原子组成的准晶体有固定的熔点,但导电导热能力却很差,容易像非晶体的玻璃那样破裂。”摘录该语段作答即可得分。但也可以作出条理性的归纳来回答:①结构很特殊;②有固定的熔点,但导电导热能力很差,易破碎。

技法三:理清说明顺序——依据标志来辨识。

理清说明顺序的前提是整体阅读文本,逐段概括要点。

例3(2012年湖南株洲卷)

说明文阅读《超级网银》(原文略)

【问题】本文采用的说明顺序是______________。

技法四:归纳说明方法——了解特点及作用。

各种说明方法的作用是:举例子——具体真切(具体形象);列数字——科学准确具体;分类别——条理清晰;打比方——形象生动(通俗形象);作比较——突出强调;下定义——科学准确简明;作诠释——通俗易懂;摹状貌——具体生动;引资料——增强说服力;列图表——直观形象。

例4(2012年四川南充卷)

说明文阅读《第二代生物燃料——草油》(原文略)

【问题】说说选文第④段画线句子“放眼全球,每年纤维素类生物质生产量能够转化的生物燃料相当于340亿—1600亿桶原油,已经超过了目前全球每年30亿桶原油的消耗量”使用的说明方法及作用。

【解析】该题考查对说明方法及其作用的归纳。如果平时大家对几种常见的说明方法及其作用有比较透彻的了解,细读文本中的画线句,是很容易做出正确归纳的。很显然,这里的画线句运用了作比较、列数字的说明方法。作用是准确地突出了全球纤维素类植物生物质产量丰富,预示了生物原料开发前景乐观(意近即可)。

技法五:把握说明文的结构——结合特征找规律。

考查类型主要有两种:

①从阅读材料中捕捉重要信息,对文意、层意、段意的要点进行归纳和概括。应考策略:先找中心句;然后结合语段中对说明特征的概括,进行认真提炼。答案的形式通常为:说明了……介绍了……。

例5(2012年四川成都卷)

说明文阅读《椅子改变中国文化》(原文略)

【解析】该题考查对说明文结构的把握。从说明文安排层次结构的规律来看,说明科学事理的说明文一般采用“总一分”结构,本文正符合这一规律。而该题需要回答的是“分写部分能否调换顺序”,按照说明顺序的一般规律,逻辑顺序是不能随便调换顺序的。由此可以得出答案:不能,因为分写部分的内容采用了逻辑顺序,作者先说椅子的出现对房屋的建筑结构所产生的影响,再说到对人们生活习俗和心理的影响,这是由具体到抽象的说明顺序(语意相近即可)。

技法六:体会说明文的语言——围绕“准确”来分析。

准确是说明文语言的特点。分析说明文语言,就是看遣词造句是怎样准确说明被说明事物的特征的,要注意分析关键词语的作用。

说明文语言的考查一般有以下五种类型:

(1)加点字词有何作用?应考对策:抓住说明文语言准确这一特点答题。格式:准确(或生动形象)地说明了事物……的特征(或事理)。

(2)能否替换为另一个词语?并说明理由。应考对策:①不可以;②原词的意思或内容;③所换词语的意思或内容;④换了后意思有何改变,与实际不符合。

(3)限制性词语能否删去?应考对策:①表态(不能删去);②定性,如“比较”、“几乎”、“相当”等词表程度,“大约”、“可能”、“左右”等表估计,“多”、“有余”等表数量;③若删去,原来什么样的意思就变成了……的意思了,不符合实际,太绝对了;④××词体现了语言的准确性、周密性、科学性。

(5)指示代词的含义类型:指示代词如“这些条件”、“这种现象”、“同样道理”等在文中具体指代什么?应考对策:一般指的就是代词前面的那句话,找最近的一句话。有时要注意可能不是整句话而是其中的一部分。

例6(2012年山东滨州卷)

说明文阅读《学会看食品的“简历”》(原文略)

【问题】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语能否删去?为什么?

保质期指可以保证产品具备的应有品质的期限,过期后品质有所下降,但可能吃了也没危险。

【解析】该题考查对说明文语言的分析与体味。依照应考技法,解答此类题,规则是先要表态,接下来对加点的词语定性,然后解说删去后句意的变化,最后围绕说明文语言“准确性”的特点作结。示例:不能删去。“可能”表示推测(或起限制作用),是说食品过了保质期吃了不是一定就有危险,但不排除有危险的可能性;如果去掉,则变成完全没有危险了,这与事实情况不符,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意思对即可)。

技法七:拓展延伸与发散思维——调动积累巧迁移。

近几年来,“拓展延伸与发散思维”的开放性试题以它答案的多元性和不唯一性,成为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一种重要形式,在考试中所占的比例也越来越大。

例7(2012年四川成都卷)

【问题】作者认为“发明原本就是一种影响”,请你就此联系现实生活举例加以说明。

【真题回放】

(2012年黑龙江牡丹江卷)说明文整体阅读:假如人类消失,地球将会怎样杨妮

①人类的活动给地球带来了文明,也改变了地球的环境。我们相信,如果没有人类,地球不会是今天这个样子。这使我们想到一个有趣的假设:如果人类因为某些原因突然从地球上消失,人类活动终止了,地球将会变成什么样子?

“毁灭”的第一周

②人类突然消失后,全世界核电站紧急用燃料一周内将用完,柴油发电机无法工作,导致核反应器外的水无法循环冷却。随后,全世界几百个核反应堆将发生灾难,核反应堆冷却系统的柴油发动机由于失去燃料供应,将会全部罢工,核反应堆将一个接一个由于过热而燃烧、熔化甚至爆炸,地球上将同时发生数百起切尔诺贝利式的核泄漏灾难。城市建筑将坍塌

③沿海城市将最先“覆灭”。因为抽水用的水泵不再运转,地铁、地下公路等地下世界将成为水世界。

④水和野草从根基腐蚀掉整个城市,任何用木头建造的建筑物将开始坍塌,尤其是在白蚁繁盛的地区。城市中的许多建筑物将在20年内倒塌,30年后几乎所有民宅都会成为废墟。在一个世纪内,几乎所有的汽车都将生锈腐烂掉。

⑤玻璃和钢结构建筑会在200年之内倒塌。而曾经是巴黎标志性建筑的埃菲尔铁塔也将被严重的锈蚀所摧毁。当然,所有的桥梁也将遭受类似的命运。

⑥500年后,城市的核心区已被森林所覆盖。那些处于温带气候条件下的城市中将只能看到茂密的森林,曾经辉煌的摩天大楼和高大教堂将只剩下一片片的残骸。地球重新变成动植物的天堂

⑦当人类消失后,一些依赖人类生存的动物将会遭受苦难,譬如老鼠、蟑螂、八哥、母牛、绵羊和其他农场动物。寄居人类身上的头虱将会在一年之内灭绝,艾滋病病毒也将从地球上绝迹。地球会变成野生动植物的天堂。上万种濒危物种逐渐恢复到原有的数量。人类文明记录将消失

⑧100年后,绝大部分与人类经历有关的记录——书籍、相片、电子数据也将统统消失,几乎不会留下人类曾经存在的痕迹。但有一种情况例外,如果它们正巧被掩埋在沙土层中,由于缺少空气和水,它们或许仍可以幸存成千上万年,并且1万年后仍然可以被阅读。

人类最长久的遗产

⑨事实上,在人类的所有发明中,塑料袋也许是最拒绝被大自然力量毁灭的人类遗产之一。即使过去1万年,大多数塑料袋仍然不会消失。如果这时有外星人来到地球,那么他们将只能找到一些青铜雕像的残骸、不锈钢器具和大量的塑料垃圾。当然,要找到这些遗存之物,他们必须进行广泛的挖掘或是潜入到海水底部。

⑩这个假设给我们带来的启示:

(11)人类在改造地球时不要忘了。

(摘自《百科知识》2011年第1期)

【阅读训练】

1.全文用了很多表示猜测的词语,从下面两个句子中任选一句,试说说加点的词语能否删除?为什么?

(1)城市中的许多建筑物将在20年内倒塌,30年后几乎所有民宅都会成为废墟。

(2)100年后,绝大部分与人类经历有关的记录——书籍、相片、电子数据也将统统消失。

二、想象--激发学生创新思维。

《南州六月荔技丹》全文引用故事、史料、诗文共二余条,指名的作者近20余人,年代则从唐、宋、明清而于今。正是因为作者引用手法的巧妙运用,使得这篇介绍荔技形态结构及裁培等内容比较复杂的说明文既清晰准确,又形象生动;既有科学的真,又有艺术的美。

3引用充分体F了科学性

作者在说明中引用了一些资料。在说明荔枝原产于我国时用了南越王尉佗曾向汉高祖进贡荔枝的事,从而证明了当时广东已有荔技了,它是栽培历史,就从那个时候算起已有二千年以上了。又引用了成书1059年蔡襄的《荔技谱》。蔡谱不仅是我国,也是世界树志中著作年代最早的一部。清初陈鼎一谱,则对川、粤、闽三省所产都有记裁。又如引“三峡”的记裁,引用宋徽宗和文征明的诗句,其作用部在准确证明“成部、福州是它生长的北限”。这些引用,既扩大了读者知识面,使有关荔技裁培的说明有了充依据,又体现了严谨的科学性。

4引用还体现了《南州六月荔枝丹》极深刻的思想性

一般说明文,也都十分注意思想性。如《人民英雄纪念碑》《死海不死》等,但象《南州六月荔技丹》这样通过引用诗文来感染读者的笔法不得不令人赞叹不已。

在说明荔技不耐贮藏这一特点时,作者引用了杜牧的《过华清宫》这一七言绝句,绝句为“长安回望乡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这首诗的后两句既说明了荔枝不耐贮藏的特点,又指出封建统治者飞骑远送荔枝给人民带来的无限痛苦,表现也作者对统治者的无限憎恶。文末作者又引用了苏轼的四句诗:“罗浮山下四时春,卢橘杨梅次第开。日啖荔技三百颗,不妨长作岭南人”。这首诗的引用说明了现今应大力发展荔技生产,应该该能够遂步满足广大人民的生活需要,这样唐玄宗为杨贵妃飞骑远送荔枝与社会主义发展荔枝生产的目的形成了鲜明的正反对比,这样写不仅使人了解了有关荔枝方面的丰富知识,而且从另一个侧面激发了人们对社会主义美好生活的憧憬和追求,体现了极其深刻的思想内涵。

语文是一门语言学科,“读”是学生理解课文、走近作者内心世界最重要的途径,同时也是学生积累语言、培养语感最主要的方式。要让语文体现“语文味”,大量的“读”必不可少,只有多“读”才能加深学生对语言文字的理解和感悟;只有让学生充分地读,才能在积极的阅读体验中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学会作者谋篇布局、遣词造句的方法。如何让学生爱上阅读,学会品读?读的方式有很多种,如大声朗读、默读、精读、略读、分角色读等,教师要抓住不同课文特点,结合学生的认知体验,激发学生读的兴趣,引导学生开展阅读实践。

在开展阅读实践时,对“读”的引导不能孤立进行,教师要结合每个课文类型和蕴含的情感,将课文中的精彩部分展现给学生,或启发学生思考或调动学生情绪,让学生受到感染和熏陶,学生就会在内心强烈的需求下自发地进入“读”的状态。如在学习人教版六年级下册《卖火柴的小女孩》一课时,面对有着多年阅读体验的学生,教师如何抓住童话故事的特点,引导学生深入感受作品寄托的作者情感,我以小女孩的悲惨生活为切入点,并将这种强烈的感情注入学生心田,让学生感受到小女孩的悲惨命运,思考她在点火柴的过程中会想些什么,为什么会这样想。学生在教师引导下就能抓住作品的感情基调深入品读,从而在品读中体会到作者在借小女孩的命运表现自己在人生道路上遇到的苦楚和对时代的不满,学生的情感也得到了升华。又如在学习人教版四年级上册《鸟的天堂》一课时,我抓住了课文生动有趣的描写,创设情景激发“读”的兴趣,然后抓住课文描写的精彩处设计课件,让学生观察课件,并出示“读”的任务:作者是如何抓住“静态”和“动态”进行描写?学生在情景的激发下产生“读”的欲望,在任务的引领下有效地深入“品读”,从而在读中积累语言,习得表达。

二、在品词析句中体现“语文味”

语言积累是小学语文教学最重要的任务之一《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是一门人文性和工具性高度统一的课程,要实现语文的工具性,语言积累是关键。语言积累如果离开了课文,学生在积累语言时更多的是死记硬背,即使掌握了一些词汇,在运用时也是生搬硬套。语文学习要体现出“语文味”,就要将品词析句放入具体的语境,学生才能在语境中获得理解、感悟、鉴赏。

如在学习人教版三年级上册《富饶的西沙群岛》时,课文语言优美,是引导学生积累语言的重要素材,教师如何让学生结合课文品词析句?如文中有这样一段:“海参到处都是,在海底懒洋洋地蠕动。大龙虾全身披甲,划过来,划过去,样子挺威武。”这段话写了海参和大龙虾两种动物,作者用了“懒洋洋”来写海参,用词是多么的生动,教师可以结合课件让学生仔细观察海参的特点,体会用词的准确性;在写大龙虾时,作者用了“划过来,划过去”写了大龙虾的动作,用“威武”写了大龙虾的神态,是多么的传神。只有将词语、句子放入到具体的课文中,学生才能理解作者用词的生动性、描写的形象性。在领会句子的表达时,教师还可以让学生学会联系上下文,联系作者的写作背景,这样学生就能透过文字本身领悟句子的蕴味。

三、在务实训练中体现“语文味”

一、把语文教学和思想教育统一

德育是中小学教育工作的重要内容,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广大教育工作者的神圣职责。教育的根本功能是促进人的成长与发展,素质教育必须以育人为本。语文是培养素质的重要手段,因此,育人也是语文教学中不可缺少的重要一环。

1.把育人贯穿在课文教学中

2.把育人贯穿在平时言行中

3.把育人贯穿在教学活动中

二、把语文教学与能力培养统一

新课程改革的重点,就是要让学生学习方式发生实质性的变化,特别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其中自主性学习,就是要解决“我要学”,“我能学”,“我会学”的问题。“我要学”,就是要建立学生自主学习意识,使每一个学生具有自主学习的基本品质,在学习中有浓厚的自主探索兴趣。“我能学”,就是建立学生的自主学习信念,会独立思考研究问题。“我会学”,要求学生能在学习上自我计划,自我调整,自我强化。因此教师教育教学工作的重心必须从让学生掌握知识转移到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及习惯上来,着眼于培养学生获取知识的能力,为学生终身学习奠定非常重要的基础。

1、注重课堂预习,培养自学能力

2.注重口语训练,培养说话能力

农村学生,由于受地方方言的影响,口头表达能力相对较差,一些学生一说起普通话来,结结巴巴,搔头抓耳,不知所措。说话的作用是很大的。如:它可以唤起听者的注意,促使听者去思考;可以流露说话者的主观感情、趣味;还可以闲话聊天、交流友情等等。在实际教学中我主要是从说准字音、把握语调、快速组织语言的能力等方面,充分利用课前五分钟讲演来训练学生说话能力。有时还结合语文学科的特点,从自我介绍、课文复述、故事简介、口头作文等即兴发言,来训练学生的说话能力。我觉得让农村学生学会说话是农村中学教师的一大课题,教师责无旁贷。

可见,修改作文不全是老师的事,更是学生自己的事。

作为语文教师,我们有责任,也有义务指导好学生进行“作文的自我修改”。那么,初中语文教师究竟应该怎样指导“初中学生做好作文自我的修改”呢?

有人提出,修改作文要唱响“三步曲”,即做好“示改”“自改”“互改”。也有人认为,修改作文要注重几个方法,即注重朗诵推敲法、搁置提高法、征求意见法、重抄斟酌法等等。

鄙人则以为,要“指导初中学生自我修改作文”,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三、老师要教会学生一些基本的修改作文的方法

四、让学生养成经常“自己修改作文的习惯”

希望每一个初中学生都能养成自己修改作文的好习惯!

参考文献:

二、打牢写作基础。在写日记的基础上,灵活处理练笔与每两周一次作文的关系。力从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入手,让写作成为他们抒发自己心灵之感的一种方式。针对上学期中日记质量不高,部分同学随便应付老师的情况,一是严肃批评,二是耐心与他一起找原因,对其取得的成绩要及时表扬。

四、制定各单元目标,合理安排课时课量。

1234第一单元:状物类记叙文单元。

教学设计:要求学生在课前总观单元全貌,课上让学生自己略读课文,然后师生一起讨论,认识本单元课文的共同特点。在此基础上精读一至二篇课文,其余课文在学生自读之后进行讨论,交流学习体会,教师组织验收和讲评。课文学习顺序可灵活安排,“思考与练习”中的阅读理解方面的题目最好在学习课文时完成,可以将阅读理解题作为学生研读课文的切入点或话题,开放性练习可以在课后让学生独立完成。课时共12课时。

第二单元:传记单元。

第三单元:童话单元。

目标是:引导学生进一步了解童话在语言运用、形象刻画、情节安排等方面的特点。帮助学生认识社会、理解人生,引导学生做一个通达事理、明辨是非的人。

1234教学设计:教学过程的设计要遵循因材施教的原则,结合教材内容和教学认知结构的实际情况来安排。课堂教学可采用默读、朗读、讲授、讨论相结合的方法,引导学生自发地、主动地获取知识、形成能力。课堂气氛尽可能做到生动活泼。课时的分配和教学内容的安排,可根据实际情况来灵活掌握。课时共12课时。

第四单元:现代诗单元。

目标是: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审美情趣;引导学生体验和理解作品,品评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提高学生欣赏诗歌的能力。

教学设计:四篇课文的作者都是著名的诗人,在教学课文前,宜先作简单介绍,以引起学生对课文的重视,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学生把握课文的大意并不会很难,应鼓励学生通过自读整体感知课文。课文的难点,课后练习已基本涉及了,可借助课后练习引导学生加以解决。对课文艺术上的特点应鼓励学生去发现,去总结。要重视朗读和背诵。课时共12课时。

第五单元:事物说明文单元。

1234第六单元:古诗文单元。

目标是:让学生逐步接触、了解说、铭、寓言、笔记小说等古代散文的特点,增强对古代生活的感性认识。朗读、背诵古诗文,度体味古诗文语言的音韵美。

第七单元:古诗文传记单元。

目标是:加强学生的品德修养,提高他们的文化品位,激发他们的爱国热情

THE END
1.应受造句4、法院说他们正调查是谁把这么多秘密文件泄露给阿桑奇的,以及他是否应受到控诉。 5、如果你冒着危险挽救了一条生命,那你是理应受到表扬的。 6、用思想去战斗,而不应受思想的束缚而裹足不前。 7、相反,那些不求有功,但求无过的,那些滥用职权,谋取私利的领导者们应受到应有的惩罚。 https://m.hao86.com/zaoju_view_99ee8f43ac99ee8f/
2.//@Ridiculeisnormalcy:总结我的人生经验:...来自云在青天水在瓶...//@Ridiculeisnormalcy:总结我的人生经验:自己什么能做最好,谁都不用求。求人,哪怕你认为自己的亲人,都是要低三下四的。不吵几场架搞不下来。自己不能做的事,最好有钱,请人做最好。公平交易一拍两散,人家态度还好。只要出钱找到尽职尽责的人就行。归根结底,有钱和自己能干说到底还是自己强,能有钱能挣钱...https://weibo.com/5865860033/P0wuqrQg0
3.不要上当受骗不要被虚浮的东西所吸引,也不要被许多的掌声而欺骗;因为掌声常使我们迷失自己。 其实自己并不了解真实的自己,更不清楚里面的光景到底如何?因为旧有生命的本能是善于伪装和多变,一不小心就会上当受骗,自己都不知道。 新生命是靠着神大能改变而来,并且要靠着神才能活出真实而美好的生命。所以人的掌声不重要,神的...https://www.jianshu.com/p/d7cf9dc0dfbc
4.宇宙没有为任何人写下命中注定的故事。网络文章十三、三毛从前说过:“爱情,如果不落实到穿衣、吃饭、数钱、睡觉这些实实在在的日子里去,是不简单...https://bbs.openke.cn/thread-1253791-1-1.html
5.《威斯敏斯特小教理问答释义》(托马斯·文森特)它所集中讨论的是基督教的教义,而不是事实,所以它的结构不是按圣经记载中历史的顺序,而是按教义内在的逻辑顺序。 根据著名改革宗神学家华菲德博士(B. B. Warfield,1852-1920年)所言,威斯敏斯特议会所留给后代的是“迄今为止人所撰述的最详尽的教义陈述”,始终散发出“属灵宗教最美的香气”。在威斯敏斯特会议制定的...http://31team.org/book/export/html/650
6.(十一)第七篇4144节「我现在办理大工,不能下去。焉能停工下去见你们呢?」(尼6:3)与其浪费时间去「注意那些无诚信之对手的诡计和多变」,倒不如去帮助那些「敞开心灵渴求真知」的人,(2)直接的回复:要「简单扼要立即作出。……如果几个论据就可以说明问题,并足以达到说服或使对手缄默,解释得太详尽或将一看法说得面面俱到都不是...http://pt.fuyinchina.com/wangluo/zhudexinshi/2018/0126/2146.html
7.巜历史的天空》黑茶山空难空难疑点 湮没在时空里的真相:“飞机到延安上空时,因气候恶劣不能着陆,乃改变航向,不幸在山西兴县黑茶山坠毁。同机的13人和美军航空员4人同时遇难。”半个多世纪以来,历史记载都是按照这一口径来叙述的。然而,“四八空难”的幕后真相究竟如何? 周恩来的分析 ...https://www.meipian.cn/2khs2sxp
1.新区福音堂2024年11月17日:《你们要谨慎》 《你们要谨慎,免得有人迷惑你们》 陈燕传道 经文:但12:1-3;来10:11-14、19-25;可13:1-8 启应:诗16:1-11; 诗歌:闽90、149;赞1、324 《马可福音》第13章被称为“小启示录”,其中记载了多项与“末期”相关的预兆启示。耶稣预先将这些事告诉门徒们,不是满足他们的...https://www.xinquchurch.com/pastoralcare/show-343.html
2.若我们顺服上帝,就要看到上帝的恩典,使我们凡事亨通为鸡首,不为牛后 经文: 「耶和华就必使你作首不作尾。」(申命记廿八︰13) 若我们顺服上帝,就要看到上帝的恩典,使我们凡事亨通。虽然这是带着应许的律法诫命,也适用上帝的子民,因为耶稣已除掉咒诅,祂要赐下恩福。 圣者会以他的影响力,在前带领众人,而不会在后面被人拖拉牵引。我们不能盲从附和,反要说服众...https://zyesu.com/meirilingxiu/3836.htm
3.这些第5页圣经徒14:18 二人说了这些 话、仅仅的拦住众人不献祭与他们。 徒15:27 我们就差了犹大和西拉、他们也要亲口诉说这些 事. 徒16:17 他跟随保罗和我们、喊着说、这些 人是至高 神的仆人、对你们传说救人的道。 徒16:20 又带到官长面前说、这些 人原是犹太人、竟骚扰我们的城、 徒17:7 耶孙收留他们....https://abibletool.com/word/9890-5.htm
4.《古诗二首》教案部编版语文一年级下册语文教案(通用7篇)3.生字宝宝告诉老师,它们想和你们一块玩捉迷藏的游戏。它们都躲到诗句里去了,看大家能不能准确地找到并叫出它们的名字。(齐读古诗) 三、诵读古诗,了解诗意 1.教师范读,学生领读,全班齐读古诗,读通读顺。 2.出示挂图,引导学生看图:图上画的是什么地方?谁在干什么?(图上画了一片荷塘,荷塘上开着几朵粉红的...https://www.ruiwen.com/jiaoan/3866953.html
5.小学一年级语文下册第七单元教案一等奖(一)重点、难点、疑点 重点:理清故事情节,学习叙事详略得当的写法。 难点:理解课文所表达的对劳动人民深厚真挚的思想感情。 疑点:社戏并不好看,但为什么“我”不能忘怀。 (二)课型及基本教学思路 1.课型:讲读型 2.基本教学思路:在反复阅读全文的基础上,分段概括出文中的主要事件,勾画出景物描写的语句,揣摩作者...https://mip.wenshubang.com/jiaoan/2585188.html
6.桃花心木教案师:我是怎么明白的,可以用一个句子来说──听了种树人的话,我明白了这个道理。谁能再用简练的语言来说一说,把明白的道理用几个词语来概括。 生2:……种桃花心木树苗……不按规律……疑惑……听了种树人的话……明白了……都一样,都要……不能依赖他人。 https://www.unjs.com/fanwenwang/jiaoan/20230305102555_6587789.html
7.第四课第三框可持续发展战略小结:既不能做大自然的奴隶,也不能以主人自居。 2、如何处理人类与大自然的关系?※※ 第二目 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活动 三、阅读P56这三种观点,思考共同说明了什么? 学生:略。 小结:保护环境可以美化我们的生活;环境污染与破坏会给人类自己带来严重的危害,之所以我们要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https://www.360wenmi.com/f/filee6epvmta.html
8.小学三年级语文《燕子》教案(8篇)是不是感觉到有寒气在向我们逼来的感觉,浓不浓?有一点浓了是吗?来,谁读得再冷一些,让大伙都觉得气温是那样的低那么的寒冷。 你们的朗读似乎把我们带到这冰天雪地中去了。大伙一起读。 饥饿、寒冷、疲劳使小燕子濒临死亡,处境太危险了。读到这儿老师心情非常沉重、着急、担心,你呢,你是不是这样的?你们都是...https://www.fwsir.com/jiaoan/html/jiaoan_20230130121041_2308935.html
9.美丽的校园风景小学生作文20篇(全文)学生听了哈哈大笑,纷纷发言:“因为大象伯伯太重了,小猴子太轻了,被飞到天上去了……”从而轻松引入了对轻、重的认识。 二、课中故事,化解难点 小学生的注意特点是无意注意占优势,有意注意不易持久。在一节课的中间,教学内容进入了关键阶段,而此时学生的注意力最容易分散。教师可以利用数学故事激发学生的无意注...https://www.99xueshu.com/w/file5cpdh8tt.html
10.《济南的冬天》优秀教学设计范文(精选10篇)上文中的描写是“济南的冬天是响晴的”,用的是“响晴”一词,而接下来写得却是“在北中国的冬天,而能有温晴的天气,济南真得算个宝地”用得却是“温情”,为什么会这样呢?是不是老舍先生的笔误呢? 响晴的意思是晴朗无云,只是说明了环境的晴朗,但是温晴总写了冬天的特点,起到了总领全文的.作用。 https://m.oh100.com/kaoshi/jiaoxuesheji/637409.html
11.追求卓越上师志这时我的心情一下从天上掉到地上。备课?资料从何而来!办公室的张承莉老师看到我无助的眼神说“张老师,我把以前我这边的初二年级的资料发给你,你先看看,可以参考一下,要是还需要帮忙的话,可以随时找我,如果还有什么问题我们也可以一起讨论。”听完这句话,我不知有多么的温暖,新到一个环境,新的面孔,张老师她...https://sszx.mhedu.sh.cn/ssjs/20883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