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孩子生病时,他们本身要承受病痛折磨,孩子的父母也同样处在巨大的压力之下。
2017年9月的一个早晨,5岁的小妹妹安德烈娅·德斯特莱奥即将接受一次手术。不过,她不是按照惯例,由护士用轮床推进手术室的,而是自己“驾驶”着一辆豪华的兰博基尼儿童车,威风八面地开进手术室的。在她所经路上,高大的警察叔叔和阿姨们,整装列队为她祝福、给她鼓劲。小安德烈娅与他们挨个击掌,表示一定能好好地接受手术。
原来,这是美国加州圣地亚哥拉迪儿童医院举行的最新活动,名为“泰迪熊小司机”。当地的警察部门,应儿童医院的需要,特地筹集了一笔款项,为医院捐赠了一批遥控儿童车,让孩子们在接受手术之前,能够快乐地自己进入手术室。
值得一提的是,这些车全都是世界上超豪华品牌,除了兰博基尼,还有宝马、奔驰等,可供3岁到8岁之间的小患者“驾驶”。实际上,这些电动儿童车都是由医生或者护士遥控行走的。不过,当孩子们坐上这样的小车从病房出发,在走廊里开上三分钟,他们已经非常兴奋了。
开启这一策划的根本原因,是医院有意为病患们在诊治中,留下正面和愉快的印象。拉迪医院的治疗主任丹妮拉·卡瓦略说:“孩子们的确喜欢这个做法,但是我们的本意还要更深一层。在很多时候,不管手术大小,在手术室门口,把孩子与家长分开,都是非常痛苦和艰难的。父母的焦虑和担心可以理解,但是他们的情绪影响到孩子,使孩子感到恐惧,对治疗非常不利,甚至这样的糟糕记忆会长期存在。”
自医院使用了新的方案之后,孩子们驾车时欢快的情绪,让微笑回到了父母的脸上。进入手术室成为一个庆典,孩子们清楚地感觉到他们在掌控自己的命运,他们是自信和独立的。而且车上还有孩子熟悉的填充玩具,如泰迪熊和娃娃。有了它们的陪伴,小患者们变得安静和配合,接下来的准备和治疗也容易得多了。
该医院的首席麻醉师桑蒂普·汤博乐也说,与让母亲们泪眼婆娑地把孩子送进手术室相比,轻松而来的孩子,需用的麻醉药要少很多。单是这一项,不仅使得孩子在术后的康复迅速,而且后遗症也大幅减少。
新西兰9岁的男孩詹姆斯·艾塞克是一个患有自闭症的孩子。他平时的表现很孤僻,而且还时常有癫痫发作。
在2016年初,该国的威灵顿儿童医院收治了詹姆斯,使用核磁共振技术来确定他的癫痫病因。在医院里,医生们为小詹姆斯提供了一条经过良好训练的黑狗马赫为他做伴,希望孩子能够在繁杂的检查过程中,不致太孤单和烦躁。
让医生们欣喜的是,小詹姆斯的整个生活都因为马赫的参与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孩子的母亲米歇尔对医生说,平时沉闷的詹姆斯和什么人都不说话,也不喜欢与任何人进行身体接触。可是当马赫出现后,他竟然出现了笑容,而且有空就搂抱3岁大的马赫,与未入院时判若两人。
詹姆斯让马赫陪他进入测验室,陪他玩耍,甚至陪他在医院的床上睡觉。而马赫所表现出来的亲热和耐心,明显地让小詹姆斯比以前要平静和舒适。正像人们常说的那样:“狗是最无私的朋友。”马赫把看护詹姆斯视为己任,和小男孩形影不离,除了是他最好的朋友外,它还是詹姆斯的卫士。当詹姆斯接受麻醉后,马赫会焦急地在他脸上和身上嗅个不停,显然它发现小主人有点不对头,正在努力寻求解救办法。
以前家人要带詹姆斯出门是件很困难的事情,因为他拒绝拉手,走路又全无方向感,让所有人都心惊胆战。可是有了马赫之后,两个小家伙在医院的花园里散步成了每天必不可少的活动,詹姆斯总是拉住马赫护甲上的皮带,既可以自由地玩,同时也不会走失。而当母亲呼唤马赫时,狗狗能够立即把小詹姆斯带回母亲身边,让妈妈感到安全和放心。
米歇尔妈妈欣慰地表示,这次住院给了詹姆斯新的生活,要感谢威灵顿儿童医院贴心的照顾。
国际儿科医学杂志经常请有经验的医生和护士,与患儿的家长共同探讨对孩子的治疗和住院的合理做法,指点家长们在安排孩子就医时,一方面井井有条,另一方面也注重配合医院的程序。
■国外医院注重人性化入住,鼓励家长给患儿带上他们惯用的日常用品,包括他们喜欢的玩具、卧具、书籍等,让他们有熟悉的东西在身边,不至于在医院里感到太陌生和突兀。
■事先用孩子能够理解的方式告诉他们将要发生的事情,例如要见医生,要进入单独的房间做检查,要留在医院里过几天等,效果会更好。家长、医生和护士们都要给予孩子正能量,鼓励和表扬不要泛泛而言,越具体越个性化越好。
■如果家长觉得孩子饿了、痛了,随时可以向护士要求食品、饮料和必需的药品。在某些手术前必须禁食的话,应该尽量向孩子解释,医生也会开药,让术前空腹的孩子能够安眠。
■求医和住院时,孩子很可能要遭受不同方式的疼痛,如注射、手术等。在绝大多数情况下,国外医院准许家长全程陪伴孩子,抱着孩子接受打针等治疗。即使在进入手术室之前,医院也鼓励家长尽量抱着病儿,至少也要握住孩子的手,随轮床直到门前,然后告诉孩子爸爸妈妈就在门外等他。但是医院不主张父母做超过现实的许愿,也不要骗他们。温玉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