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答这个问题,可以用一句话总结:存在有个别中国商品卖到海外的价格比国内更低,但普遍现象是中国货卖到国外身价翻了数倍甚至是十几倍。简单地说就是——整体更贵,极个别便宜。
这其实很好理解,试想一下,假如你是一个老板,你要把货物从中国运到国外卖,那么在“运费更贵,税收更多,营销成本更高,付出人力物力更多,精神投入也更多”的情况下,在排除市场供给因素与市场竞争因素导致的非主流现象的情况下,你还要把货卖得比国内更便宜,吃力不讨好,是不是脑子不好使?
对于以上现象,可以用一句话来总结:排除个别特殊现象的普遍情况下,花同样的钱,在国内能买质量高出国外产品一倍甚至数倍的产品,反之,在国外买到的质量则低于国内产品(这里的不变量是价格一样),而如果要买同样质量的产品,在国外花的钱要高出很多。
市场供给因素:
在经济学中,有一句话是这样说的:供不应求,价格上升;供过于求,价格下降。说得通俗一点就是:买的人多了,东西就稀缺了,而“物以稀为贵”的道理到哪都一样。
首先,该国酒在海外的售价更低是真实存在的,但抛开环境因素比价格,除了断章取义外,还有“带气氛”的嫌疑,也是“没有树立基本辩证观”的一种表现。
那么,为什么该国酒在国外的售价不高呢?真的是我们的同胞和企业“坑”自己国人?这样借特殊现象下定义的谣言其实是不攻自破的:千辛万苦把酒低价卖到国外去,然后再被国人骂个狗血淋头,这商人得多没脑子?还是皮痒,就喜欢做吃力不讨好的事情?
事实上,该国酒在国外卖得便宜的原因很简单:老外根本喝不惯,对于很多老外来说中国的白酒跟“毒药”一样,况且外国人对本国酒文化的认同感更高,中国茅台在海外没有什么消费群体,市场也不大,所以价格也就下降了,而国内大家抢着买,价格就比较高了。
因此,由文化差异等因素导致的供给关系的巨大变化,是会连锁导致某些国内产品卖到国外后价格更低的情况,但这些是特殊的情况,不能作为普遍的现象来看待。
平时我们提到的“市场竞争”的范围很广,我们今天将这个范围缩小到“价格战”。简单地说就是在“自由市场”的庇护下,用价格来与同行竞争,从而导致同行在竞争实力上大打折扣。
所以,在这样的情况下,会出现个别产品的价格比国内低的情况,就比如某些国产品牌,在布局海外市场的时候,就会以大打折的形式先打开市场,可这不是长远的,也不是普遍的。举一个简单的例子:一年前我和朋友在欧洲买国产华为手机,当时正值圣诞消费季的推广期,售价仅为国内的80%,但是一个月后恢复原价,售价高出国内近80欧元(约合640人民币)。
所以,大体的情况是这样的,但是各种现象以及原因还有很多,在这里无法全部解读,不过,就算没有真实的海外经历,只要有基本的“辩证观”,学会简单地分析问题,树立透过问题看本质的意识,那么,这些疑问都是很容易得到解答的,那些漫天“讨伐”的谣言都是会不攻自破的。
首先,以我和我身边的留学生以及华人华侨的切身体会来说,十几年前中国的产品质量确实堪忧,但是如今产业升级之后,中国产品质量已经不比国外差,而就“好东西都卖到国外去”的无稽之谈,表示在海外生活这么久,真没体会到。
我的几个比较了解中国欧洲朋友,他们的手机,充电器,台灯等都是中国产品,而且有一些是拖我们从中国带的,他们曾问过我们中国人一个问题:“在你们国家能买到各种物美价廉的东西,为什么你们中国人还要拼命跑到我们这边,花高价把自己的生产的东西再带回中国去,你们不觉得很奇怪吗?”我很无奈,摊摊手,回答他们:“钱多,任性,你们体会不到”。
此外,关于这个问题,也有多个海外华商与国内从事出口的朋友跟我交流过。我在广州和泉州从事服装生产的两个朋友都描述过这样的现象:整体上,不存在不平等双标现象,同一款式的衣服,假设有分别5元、10元、30元、70元批发价的,5元的基本上就是淘宝上9.9元包邮的那种,30元的大概是60元包邮的那种,70的是一两百包邮的那种。在这样的情况下,外商提走的是70元的货,质量最高的那种,在国外的售价是50欧元(约合400人民币),结果很多人花着50块人民币的价格买一件衣服,去叫嚣质量远低于最高等级服饰的价格。当然,也会有外商进9.9元那种质量的衣服,在西方大把大把的有。
另一方面,我的身边,在欧洲的威尼斯华商阿东以及米兰华商陈先生,也表达了自己的看法。阿东和陈先生在欧洲经营着自己的服装公司与家具公司,他们同样跟我表示了与国内供货商类似的看法,阿东先生甚至说到了:“我自己在欧洲这边接一些品牌衣服的供货订单,现在全世界一大半以上的衣服都是我们华人供应的,包括很多奢侈品名牌,有时候是请中国工人来当地生产,有时候是直接去国内提货,质量什么和国内的差不了太多,但我们也会注意挑一下,不过基本上都是直接拿过来,老外往上面贴个商标就解决了,就是咱们自己傻,再花高价买回去,要不然老外干嘛笑我们人傻钱多,笑话就是这么来的”。
而在意大利北部都灵从事同一行业的张先生,表达了不同的看法,他表示:“虽然整体上不存在双标,但很多老外出价更高,而且一些品牌的要求也比较高。所以,如果老外有那一套他们自己的要求,那么就存在双标问题了,但这个标准是他们提出来的,只能说我们自己的标准可能低了一点,但人家给的钱也比较多”。
此处没有针对任何人,信不信是阁下自己的事情,毕竟有钱任性也不是啥坏事,阁下有资本,活得开心就好。
第一点:别人的品牌
首先,国外的品牌卖到中国,和中国的品牌卖到国外是同一个道理,更高的运费、叠加的境外税收、更多的销售投入等,都是成本的增加组成部分,更何况,就如前文中提到的那样——“中国生产+运到国外+挂上品牌商标+卖回中国=高价”,绕了大半个地球运回家,价格高是是理所当然的,即便不是中国产,人家也千里迢迢到你家门口了。
此外,值得注意到的是,很多中高端产品因为本身利润就高,所以在正规门店购买的话,价格差别其实不大,有一些产品还可能是全球统一价,但从海外代购那里提货,或者托熟人购买,价格往往会低一大截。那么——在专卖店价格差别不大的情况下,为什么别人从国外提货更便宜?是因为国外商人良心大大的好?情况大概是以下几种:
打折季:国外每年都会有一两次打折季,这时候物价暴跌,甚至会出现打三折、两折的情况,价格让人心动不已,低得让人欲罢不能,但也能看出,不打折的时候,利润是大大的高。
第三点:市场的火爆
如果有一天,大家不再追崇海外品牌了,那么价格也自然开始走下坡路,但这条路还很长,得期望中国自己的本土品牌能进一步崛起——这是个认品牌的虚荣时代。
4:欧美澳等西方发达国家物价低?
这个问题很简单,就几句话,反问这一结论的拥护者以下几个问题,能回答出来,拜各位为师:
(1)请用合理的经济学理论,佐证“劳动力价格更高+收入更高=物价更低”的美妙现象;
(2)请用合理的社会学观点,解答“在物价更低+消费群体更少+劳动力更贵+成本更高”的情况下,商人都是怎么赚钱的,他们是怎么励志成为慈善家的?
(3)请用规律与消费的知识,解读“为什么在物价更低的情况下生活成本却更高”这一伟大的论断,留学生海外每个月大几千甚至数万的生活支出,是怎么在“低物价社会”中产生的。
在海外生活这么久,探访十几个发达国家后,我依旧不知道怎么回答以上三个问题,脑洞太大,求高人指教。
长文撰写,也知道必定会有人“恶言相向”,但我只希望能有更多人明白一个道理:不要人云亦云,学会辩证看问题。有时候谣言和断章取义的东西很容易被点破,只要动动脑子,我们就可以避免很多有心人的“低级忽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