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叮咚小区在定位、模式、推广、产品面临无数问题,看上去叮咚小区似乎已病入膏肓,最近业内也传出叮咚小区资金链断裂和北京上海公司裁员70%的新闻……事实上是,锦坤品牌研究院的专家认为,如果叮咚再这样继续蛮干下去,那就真的离死不远了。那么,叮咚小区还有救吗?随着大O2O、大商业、大社区的概念不断发展、丰富、成熟,叮咚小区又该如何自救和他救才能真正引领当下的社区商业呢?
病入膏肓的叮咚小区还有救吗?
“烂。注册使用一分钟就卸载了。没什么实际功能”,
“我一般很少写差评这回实在忍不住了”,
……
叮咚小区为何物?
“做社交,用户是最重要的,而且难攻易守,一旦占领阵地,就可以构建越来越宽的护城河,构建自己足够的竞争壁垒,在未来的竞争中保持先发优势。线下扩张一定要快,先让用户知道社区O2O战场是我们的,再慢慢改造产品。”
“上海有一万多个小区,如果我们一个一个小区地找业主、物业、商家,这得等到何年何月,更何况,我们马上5月份又要到北京推广。所以,简单来说,我认为我的模式需要这么多钱。”
这句话不是我亲耳听到的,而是看到的,所以真实性有待考证。但如果真因为这样的说法而获得这么大笔天使投资的话,只能说是天使的脑袋被驴踢了,或者是梁总的人脉太牛掰了,又或者是梁总练就了高超的忽悠术。
只要是有点专业知识的人都能看出,叮咚概念虽好,但至今除了能和社交扯上关系外,跟其他两个标签半毛钱关系没有。并且,叮咚小区的社交功能也只是为了社交而社交,完全没有考虑国内市场环境和用户特征,只是模仿美国Nextdoor的模式,而且只是知道了皮毛,还没学到精髓。
因此,对于叮咚小区而言,无论是它的定位还是模式,推广还是产品都是失败的。
叮咚小区是社交软件还是社区软件?
叮咚小区将社交作为整个模式的切入点,重点是细分人群的识别和细分区域的划分,试图在熟人社交和陌生人设计中挤出一条小区社交的路子,但仔细研究一下国内目前的社交产品就会发现,没它想的那么美好。
整体来讲,虽然小区社交在国外有了成功的模式,但对于国内用户来说,并没有形成一个刚性的或者说强烈的需求。
另外,从注册方式上来看,叮咚小区为了获得更为精准的用户,采取手机号码验证的注册方式,先不说用户反映无法收到验证码的技术问题,单就方式上来看,就有些变态。
手机号码并不能真正意义上实现人群的精准划分,我本不住在玉兰香苑小区,但是我用手机号码注册后,无需任何认证,即可成为名义上的玉兰香苑住户,可以看到这个小区其他人的信息,社区私密、社区安全毫无保障。
还有一种情况是,用户有两套房子但只有一个手机号怎么办?根据现在的版本,小区是不能随意切换的,第二次切换小区需要30天后,这是对有钱人的歧视。
虽然邮寄验证码的这种方式目前叮咚小区也在做,但只在升级为认证用户时才会涉及,在这个环节这样做除了增加一点认证用户的信任度之外毫无他用。
国外模式在中国走不通
Nextdoor在美国可以发展起来主要受益于美国小区的成熟度和美国社区服务的完善,中国小区与美国小区存在本质上的差别。
另外,小区社交必须需要一批长期稳定的居民群体来支撑,否则叮咚的小区社交也就失去了价值,但是中国小区最为稳定的居民群体是老人,这部分用户对于移动互联网、智能手机的接受程度比较低,基本不会使用App软件,更别说用App软件实现社交。
因此,照搬Nextdoor模式的叮咚小区是不适合中国国情的。在国内的小区APP中,个人比较认同小区无忧的模式,我认为小区无忧才是真正了解中国小区的产品,是真正有可能实现O2O闭环的产品。它以社区电子商务为切入点,为小区居民提供包含小区送、上门易、享周边三大板块的社区服务,真正体现了“生活的链接”这个概念。
本末倒置的推广策略
为什么说叮咚小区的推广策略是本末倒置呢?先看一下叮咚小区地推团队是一支什么样的队伍。
为什么地推工作不是去搜集商家、做好社区服务信息,而是用大量的人员去拉客安装APP?这也是由于叮咚小区社交软件思维导致的,因为对于社交软件来讲,他迫切需要大量的用户来构建一个交流的氛围,否则社交何处谈起?但是,正如前面所说,用户并没有把这款软件当作真正意义上的社交软件,而是社区软件,是社区软件就必须要有便利的社区服务,而叮咚小区的社区服务却无法满足用户的需求,从而导致用户不满,安装量上不去,社交功能无法实现,进入一个死循环。
产品设计是硬伤
产品之疾一:贪大图全
产品之疾二:挂羊头卖狗肉
产品之疾三:鬼城太多,板块内容更新慢。
由于叮咚错误的地推策略,导致目前很多已被激活的小区后续服务无法跟上,出现了许多“鬼城”。例如已被激活的春申府邸小区,目前小区公告、号码通均无任何信息。只有几个零星的用户在二手市场里倒倒旧物、在宠物模块里晒晒自己的宠物照。
产品之疾四:强制使用手机号码注册
流失了不少潜在用户。
产品之疾五:激活小区门槛太高
产品之疾六:LBS定位不准确
总是有用户说叮咚小区LBS定位不准是我感到比较诧异的地方,作为一款自称为“超赞的小区生活便利服务站”的APP,LBS技术应该是标配,做得这么烂还敢出来混,我佩服。
产品之疾七:小区更换不合理
产品之疾九:活动板块内容太少
叮咚活动从上线至今只有3条优惠活动,先不说活动质量好不好,优惠幅度大不大,仅从数量上叮咚就输给了同类软件一大截,再次说明叮咚没有真正了解本地社区居民的需求。
叮咚小区还有救吗?
前面列数了叮咚小区定位、模式、推广、产品的无数问题,看上去叮咚小区似乎已病入膏肓,事实也是如此,如果叮咚再这样继续蛮干下去,那就真的离死不远了。如果以这样的速度和方式发展下去,首笔天使投资花光后,叮咚小区一定拿不到新的投资。那么,叮咚小区还有救吗?下面的路该怎么去走呢?
针对叮咚小区目前所表现出来的问题,我认为叮咚小区接下来大致可分四步走:
第一步,战略思路需要转变,定位要清晰,差异化要明显。
叮咚小区必须要认清当前的处境,不能一意孤行地将小区社交作为主要的切入口,当前应该将提供小区周边服务作为重点,这个战略性思路要转变,因为小区社交起码现阶段是不适合作为切入口的,理由前面已经说得很清楚,在此不再赘述。我不否认小区社交,个人觉得小区社交在未来一定有比较好的发展,是未来,不是现在。目前,我也不建议叮咚小区完全放弃小区社交,可将社交功能的“论坛”和“圈子”作为差异化服务区别于其他的小区APP,将小区社交变成叮咚的亮点,而非基础服务。
第二步,在战略规划的前提下,完善和提升产品设计,通过热产品战略巩固现有用户,拉回流失的用户。
第三步,结合国内小区的特点,整合物业、商家等小区周边资源,调整推广方式。
叮咚小区既然以小区作为主要的阵地,那必须要和物业及小区周边资源完美嫁接起来,把住户、物业、商户连成一个可以持续发展的生态圈。比如可与物业进行软硬件结合,将叮咚小区变成物业发给居民的小区服务系统,变成小区周边商户给小区特制的淘宝,居民可以在系统上完成和物业、商户有关的所有活动,包括各种小区通告、维修,缴费、独居老人安全、购物等等。将物业和商户作为推广攻关的重点,以优质的体验服务带动用户入住。
第四步,通过各种形式的小区活动,调动用户积极性、增加用户粘性。
既然要做小区社交,那就要做出自己的特色,不能只做线上的社交,要把社交延展到线下,让小区居民真正意义上实现交际交往,彻底拉近邻里之间的距离。比如可以举办一些居民之间的互动活动,或者与商家联动搞一些限定小区住户的团购活动等。
随着O2O、大商业、大社区的概念不断发展、丰富、成熟,笔者相信未来的社区一定会有大作为,希望叮咚小区在这条路上认真琢磨,细细品味,不要浪费了这个时代,否则真是太可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