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是咱们生于斯长于斯葬于斯的地方。近百年来,中国饱受屈辱,血流成河,泪流成河。1925年,闻一多写过一首诗,叫《一句话》,“有一句话说出就是祸,有一句话能点得着火”。这句话是什么?就是“咱们的中国”。1935年,方志敏临刑前,在狱中写过一本书,字字血,声声泪,他的手稿,托鲁迅带到延安,题目是什么?就是“可爱的中国”。今天我要讲的就是“咱们的可爱的中国”。我想跟大家讨论一下,咱们这个中国,它是怎么造出来的,怎么自己把自己造出来的。
这话要从头说起。
西周封建和秦并天下是中国的两次大一统。
首先我要讲一下“大一统”是个什么概念。
历史上的大帝国,欧洲有马其顿帝国和罗马帝国,亚历山大和恺撒是他们的骄傲;东方有亚述帝国、巴比伦帝国、波斯帝国、阿拉伯帝国、奥斯曼帝国、蒙古帝国、莫卧尔帝国和西方人说的中华帝国,早比欧洲早,晚比欧洲晚。我们要知道,东方大帝国,在西方人的心里,一直是阴影,既影响他们的历史观,也影响他们的政治理念。
秦始皇是“中国的亚历山大”,但从未得到过亚历山大在欧洲享有的殊荣。因为秦朝短命,汉朝诋毁,他一直背黑锅。
历史都是由征服者撰写,由胜利者撰写。周人不可能说商人的好话,汉人也不可能说秦人的好话。几千年来,儒家掌握话语权,两个大一统,周好秦坏,这个调子,是汉代定下来的。汉受惠于秦最多,但骂秦,属它骂得欢。
《汉书·天文志》有段话:“夫天运三十岁一小变,百年中变,五百年大变,三大变一纪,三纪而大备,此其大数也。”
这段话很有意思。一个人,生命有限,“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一般只能碰到一小变。中变,百年之变,很难碰上,大变就更难碰上。
中国历史,大变在周、秦之际,有个谶言很重要,这就是司马迁四次提到,周太史儋的谶言(注意,他也是史官):
烈王二年,周太史儋见秦献公曰:“始周与秦国合而别,别五百载复合,合十七岁而霸王者出焉。”(《史记·周本纪》)
(孝公)十一年,周太史儋见献公曰:“周故与秦国合而别,别五百岁复合,合(七)十七岁而霸王出。”(《史记·秦本纪》)
后四十八年,周太史儋见秦献公曰:“秦始与周合,合而离,五百岁当复合,合十七年而霸王出焉。”(《史记·封禅书》)
自孔子死之后百二十九年,而史记周太史儋见秦献公曰:“始秦与周合,合五百岁而离,离(七十)〔十七〕岁而霸王者出焉。”(《史记·老子韩非列传》)
“秦与周合”,指周孝王封非子于秦,周人住在周原上,秦人住在汧渭之会,两国是邻居。
“合而别”,指前770年,申、缯伙同犬戎灭周,秦襄公将兵救周,护送周平王东迁,平王封襄公为诸侯,赐岐以西之地,与之别而誓,曰“秦能攻逐戎,即有其地”。
“别五百载复合”,指秦灭周。秦灭西周(西周君的西周)在前256年,灭东周(东周君的东周)在前249年。前249年距前770年为521年。
“合十七岁而霸王者出”,“霸王”指秦王政。秦王政生于前259年,前246年登基,前221年兼并天下,称始皇帝。前249年后17年是秦王政15年,即前232年。是年,秦大举攻赵,揭开秦灭六国的序幕。前230年,秦灭韩;前228年,秦破赵,赵公子嘉奔代,自立为代王;前226年,秦破燕,燕王喜迁都辽东;前225年,秦灭魏;前223年,秦灭楚;前222年,秦取辽东与代,燕、代亡;前221年,秦灭齐。六国相继灭亡。
司马迁说:
或曰“东方物所始生,西方物之成孰”。夫作事者必于东南,收功实者常于西北。故禹兴于西羌,汤起于亳,周之王也以丰镐伐殷,秦之帝用雍州兴,汉之兴自蜀汉。(《史记·六国年表》)
这话很有意思,周、秦对中国东南的征服都是从陕西出发,就连共产党打天下也还是如此。陕西大有王气。
古人说,中国的王气,本来在西北,后来才转到东南,东南没有王气,是因为秦始皇东巡,把它镇住了。
《晋书·元帝纪》:
始秦时望气者云“五百年后金陵有天子气”,故始皇东游以厌之,改其地曰秣陵,堑北山以绝其势。
1949年4月23日,中国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毛泽东有诗,“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首都再次迁回北京。
1958年4月22日,人民英雄纪年碑落成,周恩来的题辞有段话,“由此上溯到一千八百四十年,从那时起,为了反对内外敌人,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自由幸福,在历次斗争中牺牲的人民英雄永垂不朽”。
1982年,常任侠先生给我抄过一首他的旧诗,其中有这样两句,“东南王气沉幽冢,西北浮云隐玉关”(《由西安飞乌鲁木齐机中作》)。
历史,真是耐人寻味呀!
中国大一统是个长期准备的过程,不是怀胎十月,而是怀胎两千年。
中国,从秦代起,一直是“大一统”的帝国。“大”是国土大,疆域大,“一统”是制度统一、政令统一、文化统一。秦国的大一统是在古代条件下尽最大努力实现的统一。这种局面,时断时续,一直维持了2200年,在世界上独一无二。
西方有个古典对立:西方民主,东方专制。这个说法有偏见,但暗示了某种差异。我们是聚多散少,他们是聚少散多。他们的传统是分,即使合起来,也是合中有分。这个文化基因一直影响着他们的头脑。
常任侠《由西安飞乌鲁木齐机中作》
西方的传统是小国寡民,大帝国只有两个,都是松散联合。一个是马其顿帝国,一个是罗马帝国。马其顿帝国,昙花一现,只有短短七年。罗马帝国比较长,有四百多年,但蛮族南下,土崩瓦解。从中世纪到现在,欧洲一直是小国林立,书不同文,车不同轨。号称大国者(如大不列颠),都是靠海外殖民,复制和联合。
小国变大国,怎么统一?孟子说,“不嗜杀人者能一之”(《孟子·梁惠王上》)。
这话对吗?
也对也不对。事实上,历史上的统一,还是和杀人有关。秦就是靠杀人取天下(这很讽刺)。不靠杀人不行,光靠杀人也不行。
国家,从分到合,从小到大,是个残酷的过程。它,对内用刑,对外用兵,都离不开杀人。但光靠杀人行不行?不行。特别是马下治天下,尤其不行。
马下治天下,主要靠两条,第一是宗教,靠神道设教,靠虚拟领导,靠共同信仰;第二是国家,靠贵族礼教、世俗君主、官僚体制,靠政治融合、经济融合、文化融合。
国家和宗教是什么关系?大体有四种组合。四种组合是四种模式:
1.宗教、国家一元化,不但国家统一、宗教统一,而且政教合一。如埃及法老,既是神,也是王。世界很多国家,包括早期中国,都是政教合一。蒙古帝国,选过各种教,最后以喇嘛教为国教,也是政教合一。这是比较古老的统治方式。
2.宗教、国家多元化,政和教都是分裂的。如印度,是古国中宗教最多,国家也最四分五裂的地方。英国的殖民统治强化了这一点。上世纪50年代,东西方抬杠较劲,印度和中国,一直是看点。四分五裂,印度最典型。
3.宗教一元化,国家多元化。国统不起来,可以用教,教是普世宗教,凌驾于国家之上,具有超国家的性质。如基督教世界和伊斯兰世界,二教源头是犹太教,犹太亡国,有教无国,他们的教,当然超国家。中世纪以来的欧洲也如此,他们的宗教大一统,是脑瓜大一统,不是国土大一统。
这四种模式,中国传统和现代趋势最接近。中国的特点是国家一元化、宗教多元化,和西方相反。现代欧洲,虽然还有教皇,天主教、基督教在欧洲西部,东正教在欧洲东部,仍有很大势力,但国家一元化、宗教多元化,也是大势所趋。
历史上,小国变大国,不是一蹴而就,而是反反复复,分久必合,合久必分,一轮接一轮。研究这个过程,中国是最好的标本。
研究中国,首先要讲年代。探源工程搞史前,下限是二里头。断代工程搞三代,下限是西周。年代,越往上越模糊。
人类历史,大时段、大背景的研究,主要靠考古。
旧石器时代:主题是人类起源,扩散和定点,各自寻找各自的家园。我们的祖先选择欧亚大陆,选择它的东部,选择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中国的两河流域,这个地点选得好。
中国是农业起源的三大中心之一,一点不比两河流域晚。
人类早期,仍然值得回味,想起来,最可歌可泣。因为人类很脆弱。人类面临的生存挑战,和几千年前一样,仍然很严峻,甚至更严峻。
人祸:饥馑和战乱,也是老问题。人,饿急了吃人,难免。生番吃人,经常被夸大,其实吃不了多少人。人杀人才是大问题。人,种内攻击胜于种外攻击,任何动物都比不了。文明人不直接吃人,就连牛羊都不直接吃,但杀人如麻,恰恰是文明人。
史前,主要是人与天斗,人与地斗。
文明,主要是人与人斗,人与人斗更突出。
中国文明是三大要素齐全的文明。城市、金属、文字,中国都有。但三大要素,我们最最突出,还是城。
中国的城市,龙山时期,遍地开花;商周时期,很高很大;春秋战国,数量很多,分布很广,很多东周古城,比明清古城还大。张光直教授领导的中美联合考古队在商丘发掘,汉唐古城(睢阳)、宋代古城(南京)、明代古城(归德府),只有东周宋城的四分之一大。郑韩古城,比明清北京城还高。
青铜器和铁器,西北早,中原晚,大突破在二里头时期,比城晚。范铸法是中国冶金术的特点。
文字更晚,真正的文字体系是见于商代晚期。
这些都是必要的铺垫,但三者并不是齐头并进。
当然,中国大一统,最直接的铺垫,还是两件大事,一件是西周封建,一件是秦并天下。
西周封建,合夏、商、周三国的领土为“天下”,是继承夏、商。它是三代之终结。
秦始皇统一天下,合战国七雄的领土为“天下”,是继承周。它是两周的终结。
中国的版图是由两次大一统奠定。
古书中的“中国”是个历史发展的概念。
世界文明史,新大陆不如旧大陆,南半球不如北半球。欧亚大陆,东西长,南北短,风水最好。这片大陆,东有中国文明和印度文明,中有埃及文明、两河流域文明、波斯文明和伊斯兰文明,西有希腊文明、罗马文明和欧洲文明,每个文明都以自我为中心,有自己理解的“天下”。
“天下”的意思是天底下。天底下,千山万水,很大很大,各个民族,各个国家,所有人都生活在同一片蓝天下。
“中国”是中国人理解的“天下之中”,但“中国”并不等于“天下”。
早期文献,“国”与“邦”是两个概念。“邦”、“封”同源,指有封疆的国家。“国”、“域”同源,指按方位划分的区域和范围。
“国”分“中国”和“外国”。如:
五星分天之中,积于东方,中国利;积于西方,外国用兵者利(《史记·天官书》)。
五星分天之中,积于东方,中国利;积于西方,夷狄用兵者利(《汉书·天文志》)。
古人说的“外国”,意思是周边地区,跟现在的“外国”不完全一样。周边地区,古人按方位分,有所谓“四国”。四国包括东国、西国、南国、北国,国是复数,每个方向都不止一国。如楚以陈、蔡等国为东国,包括很多国家;汉代的西域是汉代的西国,西域有三十六国。“中国”是被四面八方很多国家包围。“中国”是对“外国”而言。
华夏和夷狄,位置怎么摆,古人有一种理想设计,王畿在中央,周围是王臣采邑,再外面是子男和诸侯的封国,蛮夷戎狄在最外圈。
北方的城:石峁古城
南方的城:南京石头城
中国为什么叫中国,还有一个意思,跟城市有关。
中国的城市,最初只叫邑。邑是聚落,规模不等。小邑只是村落,大邑才是城市。小邦可能只有一城,城就是邦,邦就是城,类似希腊的城邦国家(polis),大邦多城,有中心城市,有次级城市,中心城市和次级城市形成网络,只有中心城市才能代表整个国家。
何尊:“余其宅兹中国,自之辥民。”意思是说,我是住在洛阳,从洛阳治理人民。中国指洛阳。洛阳代表中国,既是周邦的中心,也是天下的中心。
为什么洛阳代表中国?司马迁讲得很清楚,“此天下之中,四方入贡道里均”(《史记·周本纪》)。西谚云“条条大路通罗马”,洛阳就是中国的罗马。
文明像漩涡。中国是个文明漩涡。漩涡,周围的水会朝中央流。文明是一种吸引力。边缘趋向中心,就像飞蛾喜欢扑灯,小虫喜欢钻洞。
文明以定居农业为中心。旁边转悠的,不是骑马的,就是驾船的。驾船的都顺边溜,或沿岛链走,时不时会舍舟登岸,换点东西或抢点东西。骑马的也一样。他们也是贴着农区的边缘和沿着绿洲走。贸易和劫掠,对他们来说,是正经营生。
中国的民族分布,特点是四裔趋中,所有人,脸都朝着中原,眼都盯着中原。东北,辽宁是头,黑龙江是尾;蒙古高原,内蒙古是头,外蒙古是尾;新疆和河西走廊,河西走廊是头,新疆是尾;青藏高原,青海是头,西藏是尾;云贵川,四川是头,云贵是尾;湖北、湖南,湖北是头,湖南是尾;东南沿海,浙江、福建是头,两广、越南是尾。
四裔之民,凡是前沿,即与中原接壤或邻近,可以“停泊靠岸”的地方,都是他们最发达的地区;后方,则是他们“打不赢就走”,退而自保,相对落后的地区。
中国既是万邦来朝的中心,也是众矢之的的靶心。
中国,东南为阳,西北为阴,分为两半。《淮南子·天文》已经用神话故事为我们描画过这片大地:共工怒触不周山,天倾西北,地陷东南。中国是西北高,东南低。俗话说,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其实,人也是往低处走。
1935年,中国地学界的老前辈胡焕庸先生,他在中国地图上画了一条线,从黑龙江瑷珲到云南腾冲,用来讲人口分布。这条瑷珲—腾冲线也叫“胡焕庸线”。此线东南,36%的土地养96%的人口;此线西北,64%的土地养4%的人口。这种情况,至今没有改观。截至2000年,此线东南,94%的人口住在43%的国土上,此线西北,6%的人口住在57%的国土上,还是人不称地,地不称人,极度不平衡。
这条线不光是人口密度的对比线,也是中国生态环境的分界线。此线与400毫米年等降水量分界线大体吻合。此线东南,800毫米。此线西北,200毫米。
中国的民族分布也跟这条线有关:汉族主要住在此线的东南,即清代的本部十八省;少数民族主要住在此线的西北,即清代的四大藩部。这是基本格局。
中国历史,汉族史和少数民族史一直纠缠在一起,打断骨头连着筋,少了哪一半都讲不清。汉族统治过其他民族,其他民族也统治过汉族,谁统治谁,都离不开另一半,绝对不可能同意另一半独立。
我们要知道,少数民族少,并不是真少,而是掉进“文明漩涡”,出不来了,很多都融入汉族。同时,他们也给汉族输入了他们的文化血液,使中华文明一次次从萎靡不振而重振雄风。
两个半月形地带:高地的半月形地带,主要是戎、狄文化;沿海的半月形地带,主要是夷、越文化。北中国海,渤海和东海,辽东半岛和山东半岛,是夷的天下,南中国海,黄海和南海,从浙江到越南,是越的天下。
这两条弧线,画出个大圆,中间是中国的核心区。天下辐辏,各种族群都往里跑,有如漩涡,有些被吸进去,有些被甩出来。吸进去,变成华夏;甩出来,变成蛮夷。
中国,一面山,一面海,西北是欧亚草原,东南是南岛诸国,后面有更大更深的背景。
古人讲地理,总是祖述《禹贡》。大禹治水,足迹所至,画为九州,古人叫“禹迹”。“禹迹”是当时理解的天下。
九州,范围很大,和秦始皇的巡狩范围几乎一样,令人难以相信。但这类说法,西周中期就有苗头,见于保利博物馆收藏的一件青铜器;上博楚简《容成氏》讲上古传说,也提到禹画九州,和《禹贡》大同小异。这些都在秦统一之前。
《禹贡》九州作螺旋排列:冀—兖—青—徐—扬—荆—豫—梁—雍。大禹治水,从龙门口开始,转一大圈再回到龙门口,这说明什么?说明它是以冀州为中心。冀州代表中国。
夏、商、周三代,其实是三族,从地理角度看,周人在西,夏人在中,商人在东。商人从东往西夺天下,周人从西往东夺天下,都是以夏地即冀州为中心。他们的后代,甭管住在哪里,都说自己是住在“禹迹”,为什么?就是因为他们相信,谁夺取了夏地,谁就得到了中国,谁得到了中国,谁就得到了天下。
中国文明是由两条大河哺育,跟南亚和西亚一样。
中国北方(黄河流域),先是周、夏、商三大块并列,后是秦、晋、齐三大块并列。
中国南方(长江流域),先是蜀、楚、吴三大块并列,后是蜀、楚、越三大块并列。
苏秉琦讲的六大块,你仔细琢磨吧,就是这六大块。
中国北方,东西分界线是西河龙门和华山,河以东、华以东是山西,河以西、华以西是陕西。中国的两次大一统,都是从陕西征服中原。
早期中国,北方纵深有三条线。北纬41°线是长城线,这一线上的秦皇岛、北京、大同、呼和浩特和包头都是边塞。北纬38°线是缓冲带和过渡带,北方民族南下,可以在这里挡一下,正定、太原、榆林在这一线。北纬35°线是王都线,三代王都在这一线,秦到北宋的历朝古都也在这一线。这是早期中国的底线。
历史上,北方民族南下,汉族偏安一隅,不是往长江中游(武汉、长沙)挪,而是往长江下游(南京、杭州)挪。历史重心,总趋势是从西北往东南挪。
宋以来,由于北方民族南下,长城一线的北京反而变成北方的中心。金、元、清都以北京为首都。明朝最初以南京为首都,最后也不得不挪到北京。北京和南京成为中国的两个中心。它们,不是往北挪,就是往南挪,都偏离了过去的王都线。
南方,长江以南,瘴疠之地,常被北方人视为畏途。它们和中央王朝的关系,有时还不如四大边疆。
秦始皇五次巡游:东巡是奔泰山,围山东半岛转;南巡是去江陵,沿长江走;西巡和北巡是顺长城走,视察边郡。东到成山头(山东半岛最东面的海角),西到甘肃、宁夏,北到辽宁、内蒙古,南到洞庭湖,到处都有他的足迹。
秦并天下,设会稽、闽中、南海、桂林、象郡,但始皇南巡,洞庭湖以南,他没去。九嶷山,他只遥祭。里耶秦简有“洞庭郡”,这是秦军南下临时设置的郡,就像四野南下,设过中南区,后来撤掉。秦的势力,前锋可达两广,但秦的重心在北方,而且偏西,洞庭郡已相当靠南。
汉代,中央政府对东南沿海控制相对薄弱。汉武帝伐南越,曾发四路大军,西二路走云南、贵州、广西,中路走广东北,东路走江西,都是走水路。伐东越,还从句章(今宁波)渡海。
但是,明代以前,长江以南却是中国最安全、最稳定的地区,边患反而来自北方。
现代中国的版图是拜少数民族之赐,特别是北方少数民族之赐。明代的疆域是元代的遗产,民国的疆域是清代的遗产。汉族的天下也是少数民族的天下。
清代的疆域是由三部分组成:
1.满洲
满洲是满族的龙兴之地,包括盛京、吉林、黑龙江。
3.四大藩部
指蒙古、新疆、青海、西藏。蒙古分内蒙古和外蒙古。这四个地区主要是蒙、回(清代对信仰伊斯兰教的各少数民族的统称)、藏三族的聚居区。藩部的意思是边疆。
今23省与清23省相比,主要变化是,1929年设青海省,1988年设海南省,1955年新疆省改省为自治区,1956年广西省改省为自治区。增二省,减二省,总数没变。
今五大自治区与清四大藩部相比,变化主要是,辛亥革命后,外蒙古独立,1924年成立蒙古人民共和国。1946—1947年设内蒙古自治区,1955年设新疆维吾尔自治区,1958年设广西壮族自治区和宁夏回族自治区,1965年设西藏自治区。
近代,中国挨打,据说因为不开放,妨碍了西方来中国做买卖和传教的自由。西方一直这么讲,不足怪也。奇怪的是,中国人自个儿也给自个儿扣屎盆子,说明清两代,咱们闭关锁国,自绝于世界之林。冷战时期更不必说,人家从外面上把锁,说你干嘛自个儿把自个儿反锁在里面,我们也点头称是,深刻反省,恨不得自个儿抽自个儿。
中国是历史上最富强的国家,美国是当今最富强的国家。
当年,美国羽翼未丰,自求多福,曾实行孤立主义。今日,称雄天下,也唯恐他国抢了本国人的生意,夺了本国人的饭碗,因此限制移民,实行贸易保护,不是很正常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