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2024年3月入围人文社科翻译好书,排名不分先后。
感谢这些作品的作者、译者、责编以及出品和出版机构。
翻译|人文社科|女性主义
《致你:一部宣言》
[英]伯娜丁·埃瓦里斯托著
任爱红译
新星出版社
2024年3月
提名评委:唐山
内容简介:“人生是一场永不停歇的冒险。”布克奖得主、《女孩,女人与其他》作者全新力作。
2019年,伯娜丁·埃瓦里斯托摘得布克奖,成为五十年来首位获该奖的黑人女性。这一年,她60岁。从事创作已四十年。
《致你:一部宣言》对这一历程进行了大胆的私人化讲述。从被邻居、牧师甚至白人家庭成员种族歧视的童年,到把整个房间涂成血红色,将行李塞进垃圾袋,不停在临时住所间流离的青年,从靠打零工维持生计、未发表任何作品的诗人,到创办首个英国黑人女性剧团,成为作家、戏剧制作人、活动家……她一直在反抗主流社会,把写作当成头等大事,最终,她建造了独属于自己的一个房间。通过作为黑白混血、作为底层女性反抗经历的回溯,作者从相当有力的视角探讨了种族、阶层、性别、衰老等问题。书中既有对生活与写作经历的书写,也有对阶级、种族主义和性别歧视的观察。
简言之,这既是一部精彩绝伦的回忆录,也是一部写给女性,特别是边缘群体与少数族裔的史诗,一部写给勇气与决心的颂歌,充满了反抗、狂野、创造力和冒险,既给予我们力量,也给我们当头棒喝。
翻译|人文社科|传记
《弗吉尼亚·伍尔夫传:作家的一生》
[英]林德尔·戈登著
谢雅卿译
上海文艺出版社·艺文志eons
提名评委:刘晖
内容简介:林德尔·戈登通过伍尔夫的小说作品以及日记和书信重构出这样一个伍尔夫:她是强健的步行爱好者,努力工作的职业作家,更是“不知疲倦的探索者”,探索“人类处境的千奇百怪”。
林德尔·戈登想要呈现的并非常规的线性传记叙事,而是在真实性所能允许的范围内,尽可能详尽地追踪记忆和想象在伍尔夫一生中的持续流动。戈登同时论证了这种传记方法正是伍尔夫的发明,也曾由她实践,背后是一种全新的重视无名者的历史观。
原书最初出版于1984年,2006年戈登在新材料的基础上,从新世纪的女性主义视角做了修订。中译本译自2006年修订版。
“林德尔·戈登一定是我们时代最有成就的文学传记作者之一……杰出而振奋人心……绝佳地论述了这个女人(伍尔夫)和她的艺术。”
——《英国书讯》
《托尔金传》
[英]汉弗莱·卡彭特著
牧冬译戴故秋校
上海人民出版社·世纪文景
2024年2月
提名评委:潘凯雄
J.R.R.托尔金,现代奇幻之父,《霍比特人》《魔戒》的孕育者,中洲世界的缔造者。
托尔金幼年失去双亲、寄人篱下;少年与初恋被迫分离又重聚;青年在“一战”战场经历九死一生,失去人生知己……战后,他把所有对母亲、对妻子、对失落的家园、对挚友未竟理想的爱与激情,都倾注在对中洲世界的想象与描绘里。
汉弗莱·卡彭特采用朴素的线性叙事,让托尔金日复一日的“静”,成为栩栩如生的“动”。他是唯一见过、采访过托尔金本人的传记作者;他能不受限制地查阅托尔金家族文献;他与多位托尔金亲友交谈;他对托尔金满怀爱意,又保持着批判性距离。
翻译|人文社科|思想文化
《资本主义现实主义:私人情绪与时代症候》
[英]马克·费舍著
王立秋译
南京大学出版社·守望者
提名评委:何平
内容简介:马克·费舍,工人阶级家庭出身的知识分子,被英国媒体誉为“当代本雅明”。
当代思想家,费舍作品首次引进国内。互联网思辨妙手、21世纪头五年英国“社交媒体的中心”,马克·费舍代表作。
2008年左右,费舍离开伦敦,回到满溢童年假日记忆的萨福克郡,他对妻子说:“它能卖出500本我就很满足了。”此时,他不需要再时刻警惕抑郁症,一切似乎都向好发展:小书的销量爆发性增长,触动了无数个体的内心,也“激励了近二十年来第一次大规模重新政治化的年轻人”。但2017年,费舍决绝地离开了我们。
这是一本“令人不安”的小书。一部以身入局、面向当下的反思性著作。从学生“倦怠无聊的脸上”,费舍发现作为数字切片的年轻一代,在娱乐矩阵中沉迷上瘾;在电影《盗火线》《教父》中,发现后福特主义——组织只以利益联结,丧失了教父时代对地方和社群的依恋……在电视综艺中,他发现了遵循享乐原则的媒体,正如投喂我们的保姆,它只告诉观众“感觉和情绪”,媒体场上充斥着自我中心者……
本书一出版,与在媒体遇冷、形成剧烈反差的是,在学生群体引发高度热议,成为青年一代的口袋书。这本小书非建构性大文本,与宏大的理论叙事格格不入,却对“现行社会经济秩序”来了直击入心的一剑击杀。它由一组关于社会文化的观察性描述,个人反思、回忆组成;将社会观察与流行文化结合,诊断社会情绪和时代问题。
这本小书在各种文类之间滑动,跳出了可识别的“生态位”;却是围绕真问题、真经历的才华横溢之作,犀利剖析身处晚期资本主义文化中个体的痛苦与困惑。
翻译|人文社科|科普
《猫的多元宇宙》
[美]乔纳森·B.洛索斯著
刘小鸥吕同舟译
中信出版集团·鹦鹉螺
2023年12月
提名评委:姚海军
内容简介:是我们在驯猫,还是猫在驯我们?从非洲野猫到萌宠家猫,一部“喵呜”的千年演化史,“铲屎官”科学家讲述我们迷人家猫的演化传奇,《华盛顿邮报》《新科学家》《科学》《书单》好评推荐。
狮子和老虎会喵呜叫吗?如果它们不会,这是为什么?为什么你的猫会把死老鼠丢在你脚边(或者枕头上)?把虎猫当作宠物是个坏主意吗?猫最早何时离开非洲平原的?埃及象形文字中的那些猫又是怎么回事?洛索斯以亲切的口吻,引用亲身研究调查和多猫家庭中的诸多实例,轻松地解读了复杂的科学和历史,探讨几千年来自然和人工选择如何塑造了当代的猫,让许多新品种在解剖结构和行为方式上都和它们的祖先大相径庭。但作为捕食者的猫,在野外似乎仍旧留了一“爪”,在它们占领世界各地的新领地时尤为明显。
人类改造着猫,猫反过来也改变着它们周遭的世界。这本引人入胜又富有知识性的书,描绘出了猫和人可能面对着怎样的未来。
《变与不变:吉卜力的文学和吉卜力的哲学》
[日]铃木敏夫著
唐钰米杏译
南海出版公司·新经典文化
提名评委:夏烈
内容简介:一扇通向吉卜力的任意门,随手一翻,跃入梦与狂想的王国。宫崎骏背后的男人、吉卜力掌舵人铃木敏夫行业观察全纪录,简体中文版首度出版。
小时候在看的电影,长大后还会频频回顾。放眼世界,若问哪家工作室的电影能让观众心中激荡起这般感受,吉卜力可能是被提到最多的名字。
此外,本书还包含铃木敏夫与日本知名动画导演押井守、大热日剧《火花》原作者又吉直树等人的经典对谈。后记献上特别撰文、亲绘猫咪礼卡致意中国读者。
《不被定义者:雨果传》
[法]马克斯·加洛著
姚丹孙彧李嘉璇译
长江文艺出版社
提名评委:徐列
内容简介:全世界都知道雨果是一位伟大的作家,可你是否知道他还是“法国的莎士比亚”、“法兰西诗神”、画家、政治家……雨果出生于1802年,正是法国大革命之后,父亲是保皇党士兵,母亲是旺代分子,从童年起他就深陷在父母亲不可调和的矛盾之间。
18岁,雨果闻名法兰西学院;20岁,雨果发表了第一本诗集《颂歌集》,获得了路易十八的年金赏赐;29岁,雨果写下了《巴黎圣母院》;39岁,雨果入选法兰西学院;49岁,雨果因反对独裁统治被迫离开祖国,开始长达十九年的流亡生涯;60岁,雨果完成了长篇小说《悲惨世界》;72岁,雨果写出了最后一部重要作品《九三年》……
1885年雨果于家中溘然长逝,享年83岁。法国政府为他举行了国葬,百万人民为他痛哭送行,直至遗体被送入先贤祠。他这一幅魅力四射的面孔,从内里照亮了激情洋溢的十九世纪,照亮了这个孕育了革命、并将共和理念传至全世界的时代。
法兰西学院院士马克斯·加洛以大量史料和雨果作品为基础,多角度切入,运用颇具画面感的生动叙述手法,将文字幻化成近景镜头,复杂而有序地慢慢呈现雨果内心和外在世界,勾勒出十九世纪法国的社会、政治、历史面貌,展现了一幅恢弘壮丽的时代与城市全景画卷。
本书法文版出版于2001年,风靡法国二十余载,是法国当代文学不可多得的兼具权威性、艺术性和文学性的传记作品。
翻译|人文社科|历史
《奶奶的菜谱:纳粹如何盗取了爱丽丝的烹饪书》
[德]卡琳娜·乌尔巴赫著
陈琦译
人民文学出版社
提名评委:徐晨亮
内容简介:一位女性凭借对美食与烹饪的热爱与执着,在失落的生活中觉醒并独立,在战争和逃亡的恐怖中幸存。
维也纳犹太女孩爱丽丝·乌尔巴赫自幼喜欢烹饪。她有一段不幸的婚姻,丈夫是个酒鬼、赌徒,还把她的嫁妆全部败光。丈夫去世后,爱丽丝靠高超的烹饪技艺独立支撑家庭,打拼出一番事业,开办烹饪学校、出版畅销菜谱。在纳粹统治下,她失去家园和事业,逃亡英国,在一座城堡里给一位女富豪做女佣,后来在一所“儿童之家”照护因战争无依无靠的犹太女孩。她的小儿子被关押在达豪集中营。大儿子一度流亡上海,后移民美国,成为了一名情报官员,与纳粹势力作斗争。战后,爱丽丝搬到纽约,开始了新生活。等她回到维也纳,她发现自己的畅销菜谱还在卖,然而封面上却印着一个陌生男人的名字。这位在书中自诩“烹饪大师”的人真的存在过吗?他究竟是谁?爱丽丝能要回自己的书吗?
本书作者,爱丽丝的孙女卡琳娜·乌尔巴赫为了研究奶奶这本被“窃取”的菜谱,前往维也纳、伦敦和华盛顿的档案馆,发掘出长期以来被认为已经丢失的信件、磁带和影像文件。它们揭开了爱丽丝家族的传奇命运,也揭开了德国纳粹罪行历史中一个不为人知的篇章——纳粹曾系统性地盗窃犹太人的知识产权。
爱丽丝及家人的传奇经历令人动容,包含诸多引人入胜的元素——迫害、谋杀、欺诈、监禁、逃亡、营救、友谊、特工活动,宛如一部情节动人的电影大片。而爱丽丝那本烹饪书的命运则更令人唏嘘。正如本的书所展现的,对爱丽丝来说,这本被盗窃的烹饪书,象征着她被“盗取”的一生。
《生命的最后一公里》
[德]吉安·波拉西奥著
悟实译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提名评委:刘羿含
内容简介:本书的作者吉安·波拉西奥认为,我们应该以一种自然的态度来看待死亡,正如我们把出生当作一件自然的事情。将非必要的、可能引起过多痛苦和副作用的措施减少到最低限度,我们才能走好生命的最后一公里。从我们都是有死者的角度来观照我们的生活、调整我们的价值观。
为此,波拉西奥着重介绍了诞生自英国,至今仍然非常年轻的“安宁疗护医学”(Palliativmedizin)。他指出,安宁疗护团队的作用,就是在生命的终点,陪伴患者走好生命的最后一公里,还生命以应有的尊严。
翻译|人文社科|社会心理学
《共享现实:是什么让我们成为人类》
[美]托里·希金斯著
张彦彦译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心智·新思
内容简介:为什么人类既如此强大又如此割裂?为什么世界上有的地方融洽和谐,而有的地方却冲突不断?为什么我们会成为如此复杂的矛盾体?
对于“是什么造就了我们人类”这个根本问题,希金斯教授给出了一个新颖而精彩的答案:与我们周围的人建立共享现实的动机。他不仅给出了这个答案,还运用合理的逻辑和大量的证据来支持它,在我还没读到一半的时候就把我说服了。
——罗伯特·西奥迪尼(RobertCialdini)
著名社会心理学家,《影响力》作者
翻译|人文社科|思想
《人类知识演化史》
[德]于尔根·雷恩著
朱丹琼译
九州出版社·后浪
2024年1月
内容简介:《科学革命的结构》问世已有半个多世纪,科学发展的“范式转换”模型深入人心。但是,在小范围的科学共同体之外,象牙塔里的知识与更广泛的社会大众是否还有更多关联?科学知识是否应承担道德责任?自然科学只起源于西方吗?本书是《科学革命的结构》之外的另一种选择,叙述全球科学技术史的一个全新框架。
针对当前的“人类世”地质年代及其带来的多重挑战,本书还在最后部分提出了一个切实而饱含希望的建议:如果我们能够基于新兴的社会网络分析,更充分和完善地利用互联网,构建一个全人类共同的“认知之网”,也许,人类自身及其文化将最终得以长久存续。
《依然疯狂:女性作家与女性主义想象》
[美]桑德拉·吉尔伯特[美]苏珊·古芭著
张艳许敏译
湖南文艺出版社·浦睿文化
内容简介:《阁楼上的疯女人》后又一女性主义力作,一部光辉灿烂、包罗万象的当代女性运动史。
《那些人类已知的未知问题》
[美]劳伦斯·M.克劳斯著
刘小鸥译
内容简介:国际知名的理论物理学家、科学作家劳伦斯M.克劳斯引领我们探索宇宙中最大的未知问题。
翻译|人文社科|传播
《临界变革》
[美]戴蒙·森托拉著
姬佳芸译
中信出版集团·漫游者
内容简介:临界变革理论探讨了商业和文化创新风靡的真正成因:当采纳创新的群体达到或超过社群人口的25%时,既定规范就会发生改变。
关于创新传播,传播学专家描绘了一番令人信服的图景:“影响力为王”“黏着式增长”“病毒式传播”……但问题在于,他们描述的更多是简单信息传播的世界。
观念与行为不像信息那般简单地在人际网络中扩散,其传播模型属于复杂传播。当涉及复杂传播时,简单传播策略就会失效。例如需要学习的新型科学技术、需要冒险和耗费较高的商业创新、具有挑战性的行为改变和新想法的推广等,很难在人际网络中快速散播。
什么样的群体能够产生最大的创新影响力?其结构是什么模式?
戴蒙·森托拉找到了一个令人意外的答案:他们不是最具核心影响力的社会明星,而是置身社会网络边缘或外围的人群。事实证明,创新更多出现在适度连接的网络边缘,那里才是掀起创新浪潮的聚力之地。促使变革发生的关键社会网络不以影响力人物为中心向外扩散,而是呈现渗透网络边缘的连锁反应模式。这就是在创新传播中少数活跃分子能成功的关键。
这一研究颠覆了当代市场营销和文化创新的推广理念,改变了我们对变革如何发生的科学理解,解释了其动因和模式,对各种复杂传播的现象给出了深刻的统领性解读。
《3000年人类迁徙史》
[英]罗宾·科恩著
扈喜林译
广东人民出版社·万有引力
内容简介:从第一次走出大裂谷开始,人类迁徙的步伐就不曾停止,文明多样性也由此诞生。狩猎、采集、游牧、躲避灾害……早期人类在自然支配下被动迁徙,寻找生命延续的可能;战争、宗教、殖民……在漫长的古代史中,政治和社会力量成为人类长途跋涉的重要原因,奠定了现代世界的基本面貌;旅行、工作、留学……在全球化的当下,出行的理由变得多样,各国文化也通过移民不断交流,碰撞出火花。
本书是移民研究领域知名学者罗宾·科恩教授的最新作品,深刻分析了人类迁徙过程对文明的巨大影响。书中涉及探险、奴隶贸易、跨国务工、流亡、战争避难等多种迁徙类型,配有超200幅历史图片、迁徙轨迹图、数据分析图,利用数据可视化技术,在人类3000年迁徙轨迹中,探索文明未来的方向。
《太古传:商业帝国200年》
[英]罗伯特·毕可思著
郑植苏喜枝译
浙江人民出版社
内容简介:罗伯特·毕可思,英国著名历史学家,英国布里斯托大学历史学教授,毕业于英国伦敦大学亚非学院,研究中国近代史、英国殖民史多年,曾任香港大学人文学院名誉教授,有多部历史著作问世,在中国出版的作品有:《帝国造就了我》《瓜分中国》及入围2018年沃尔夫森历史奖的《滚出中国:十九、二十世纪的国耻,如何缔造了民族主义的中国》。
这是一部记述绵延两百年的商业巨无霸太古集团诞生、发展、鼎立的历史巨著。
太古集团最初只是英国利物浦一家贸易小公司,经历近200年,六代人的艰难跋涉,从经营染料、棉花和苹果一路逆袭、发展,成长为囊括人类衣食衣住行的商业集团,业务遍及全球,深刻地影响着世界各国的经济乃至政治格局。
本书完整地阐述了太古集团的历史脉络、家族嫡系、商业策略、突破困境的历程及领导人们在各个历史时期对社会和人生的所思所想,是一部贴近近现代生活的历史实录,对于当前的读者了解近现代商业规律和当前经济发展前景有着很强的实用价值。
《焚身以火:第四次中东战争与莱昂纳德·科恩的救赎》
[以]马蒂·弗里德曼著
高冀蒙译
内容简介:马蒂·弗里德曼,著名以色列裔记者、作家,曾任美联社记者和《纽约时报》专栏撰稿人。其作品《无国之谍:以色列建国之际的秘密特工》《南瓜花:士兵的故事》《阿勒颇抄本》曾获萨米罗尔犹太文学奖、加拿大国家犹太图书奖和索菲·布罗迪勋章等荣誉。
“这些旋律很熟悉。我们什么歌词都听不懂,但它穿透了我的心。”一位听着科恩唱歌的以色列前线士兵这样说。
那是半个世纪前的赎罪日,第四次中东战争爆发,以色列重陷战火。一位远离故土的犹太人,也是那个时代乃至当代的摇滚巨星——莱昂纳德·科恩来到前线,希冀在故土、在死亡迫近、在音乐能穿透人心的地方,找到走出人生低谷的路。他在以色列前线奉献了一场无与伦比的“巡回音乐会”。每一次演出,低沉的嗓音、平静的旋律、超越语言的共鸣,以及他的独特魅力,修补了每一个被战争蹂躏破碎的灵魂。他用他的音乐为1973年的以色列带去救赎,自此成为赎罪日的文化符号;他也在这段过往中获得救赎,找到去路。
作者马蒂·弗里德曼以科恩未公开的手稿为本,花费数年之功寻找、采访那次战争中与科恩相遇的人,还原了科恩这段少为人知的传奇经历,以一个个残酷却温情的故事描摹了战争的另一面。
翻译|人文社科|文学研究
《卿本著者:明清女性的性别身份、能动主体和文学书写》
[加]方秀洁著
周睿陈昉昊译
江苏人民出版社
内容简介:方秀洁教授曾以十年之功,于中美各大图书馆的中国古籍部中爬罗剔抉,发掘出大量晚明和清代女性作者的存世之作,让这些沉睡的文本重见天日,并加以翻译和细读阐释。面对这些浮出地表的女性作者群体和丰富文学作品,本书回答了如何切入女性写作研究的路径问题,探索了几种不同的研究方法。
将这些士人精英阶层的女性的文本生产视为一种文化实践形式,方秀洁考察了女作者们的自传诗、行旅诗和论诗诗,对于一个男性主导的文学传统中女性作者的参与史表达了诸多洞见。采用能动主体的概念作为理论聚焦,她考察了在于文本实践和社会铭刻之交集的女性主体形式和女性主体地位的确立规则。她对于这些女性作者的生命与作品的讲述揭示出即便在儒家正统的严苛性别限制中,女性群体仍有可能通过写作建构能动主体。
书分四章,第一章选取身为士绅正室的女子甘立媃的诗集为考察对象,对自传性冲动作为女性写作的内驱力做出了分析;第二章以女诗人沈彩的诗集为考察对象,分析了身为文人妾侍的女性如何利用和化解边缘位置为文学创作的自由空间;第三章以王凤娴、李因等人的行旅诗文写作为例,分析探究其中性别化能动性的组成结构;第四章则通过对明清女诗人的诗选集和论诗诗的分析,得出结论:在中华帝国晚期,女性通过写作和阅读缔结了文学和社会的共同体,超越了社会阶层和时空的限制,自我表征为自身生命史的作者。
翻译|人文社科|社会史
《裙子的宣言:重新定义二十世纪女性气质》
[美]金伯利·克里斯曼-坎贝尔著
李景艳译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方寸
内容简介:虽然女性解放的故事常常被定格在20世纪人们对裤子的日益接受上,但那个时代最重要、最具影响力的女性时装仍然是裙子。女权运动者身着裙子游行和表达诉求。随着女性在投票权、劳动力市场和整个世界的地位上取得长足进步,她们的衣着也随之改变。她们不需要用裤装表达强大或进步。福图尼、香奈儿、帕图等设计师从历史中汲取灵感,同时融入新的品味和技术,设计的裙装重新定义了20世纪的女性气质。
作者坎贝尔通过讲述小黑裙、酒吧套装、裸裙等改变游戏规则的款式,或者的士裙、紧身连衣裙等不起眼的创新,审视了20世纪女装的历史。这些极具影响力的服装让读者看到它们诞生的时代和穿着它们的女性,同时继续塑造着当代时尚,甚至为未来裙子的性别融合打开了大门。
这部闪耀的社会史,通过最具标志性和影响力的裙装:德尔斐长裙、网球裙、小黑裙、无肩带连衣裙、酒吧套装、裸裙、迷你裙、迷笛裙、紧身连衣裙……追溯了20世纪女性角色的转变,记录了女性自身不断变化的命运、自由和理想。
翻译|人文社科|思想自传
《哈耶克论哈耶克:对谈式自传》
[英]弗里德里希·A.哈耶克著
[美]斯蒂芬·克雷斯吉[美]莱夫·魏纳编
党成孝译
译林出版社
内容简介: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哈耶克亲笔自传,讲述一段蛰伏多年,颠覆学界的传奇人生。
本书是弗里德里希·A.哈耶克仅有的自传性质作品,也是一部典型的思想家传记,呈现出这位敏锐且富有洞见的思想家如何将自己对人生、学术和社会的思考与20世纪的时代脉动结合在一起,深刻地参与并影响了世界历史的走向。
哈耶克曾因《通往奴役之路》而名噪一时,也曾因凯恩斯在经济学领域的统治地位而被学界忽视了三十余年。但随着他对货币政策和经济周期研究的卓越贡献,以及他在1974年荣膺诺贝尔经济学奖,他终于在晚年收获了理应享有的学术声誉。本书包含此前未曾公开的哈耶克自传笔记和各类访谈,用哈耶克本人的声音,讲述了他早年的教育经历,其思想的发展历程,以及世界对其观点的曲折接受过程。
《大不敬的年代:近代中国新笑史》
[加拿大]雷勤风著
许晖林译
北京大学出版社
内容简介:本书2017年获亚洲研究协会列文森图书奖。
雷勤风(ChristopherRea),加拿大英属哥伦比亚大学教授,研究方向为中国现代文学与文化史。著有《中国电影经典,1922—1949》;许晖林,香港中文大学中国语言及文学系副教授。著有《当黄河泛滥时:二十世纪初中国文学中的水利工程与民族建构》。研究兴趣包括明清小说、明清文化史、视觉及物质研究与生态批评。两人合著有《研究的方法:如何找到对你和世界都有意义的研究项目》,合译有钱锺书《人兽鬼》、[明]张应俞《杜骗新书》等。
从1890年代到1930年代,中国人对“可笑”的思考和谈论方式发生了很大转变。本书将关于“笑”的文化表达分成五种:笑话、游戏、诟骂、滑稽和幽默,展现了这一时代日常生活中的喜剧特质,呈现了中国文化现代化进程中为我们所忽视的面向,揭示了这一时期的喜剧文化对当下汉语表达的持久影响。
《打破社交媒体棱镜:探寻网络政治极化的根源》
[美]克里斯·贝尔著
李坤译
浙江人民出版社·潮汐Tides
内容简介:克里斯·贝尔,美国杜克大学社会学、政治学与公共政策教授,他运用来自社交媒体的数据和计算社会科学新兴领域的工具研究政治部落主义、极端主义和社会心理学。他在杜克大学建立和领导了“政治极化实验室”。
我们在现实世界遭受社会孤立之苦,被我们寄予厚望打破隔离的互联网,如今也日益变成充满隔阂与暴力的场所。我们把社交媒体平台的政策和内容分发算法视为罪魁祸首,考虑彻底退网的可能,但本书作者克里斯·贝尔让我们停下来思考另一种可能。利用经过精妙设计的在线实验和深入访谈,他在本书中证明了走出回声室(信息茧房)会使我们更加极化,而不是减少极化。本书挑战了关于回声室、境外势力和激进算法的常见神话,揭示了社交媒体的功能更像是一面棱镜,它扭曲了我们的身份认同,增强了追求地位的极端派的力量,让温和派几乎隐形;而政治部落主义的解决之道,就在我们自身深处。
《基督教史:最初的三千年》
[英]迪尔梅德·麦卡洛克著
朱伟斌译
宗教文化出版社·后浪
内容简介:迪尔梅德·麦卡洛克,英国牛津大学教会史教授,2012年受封骑士。著作包括:《托马斯克兰麦传》,荣获惠特布雷德传记奖、詹姆斯泰特布莱克纪念奖、达夫库珀奖;《宗教改革史》,荣获美国国家书评人协会奖、沃尔夫森历史奖。
基督教是世界上最大的宗教之一,对人类历史产生了不可估量的影响。本书不仅描述了基督教历史上的主要人物及其思想、宗教组织和灵性生活,而且描述了它如何改变政治和人类社会。
本书作者行文的足迹遍及公元1世纪的巴勒斯坦、3世纪的印度、7世纪的大马士革以及20世纪的旧金山、韩国。他是“游历”最广的基督教历史学家之一,他所传达的地域感与他所传达的思想力量一样引人注目。他以不同于前人的方式介绍了基督教历史的发展。这是第一部真正的基督教全球史。
《狼性时代:第三帝国余波中的德国与德国人,1945—1955》
[德]哈拉尔德·耶纳著
周萍译
民主与建设出版社·理想国
内容简介:哈拉尔德·耶纳,资深媒体人、文化批评家、文学博士。自1997年起任职于《柏林日报》,从2003直到2015年担任该报的文艺副刊总编。此前他曾是《法兰克福汇报》文学版的自由撰稿人。自2011年以来,担任柏林艺术大学文化新闻系荣誉教授。2019年出版的《狼性时代》获该年度莱比锡书展非虚构类图书奖。
战后的德国,一个充满占领者、被释放者、流离失所者、被疏散者、逃亡者以及背负着战争罪行的人。他们掠夺、偷窃、造假身份,为了活下去,一切从零开始。可这么做行吗?当一个国家秩序荡然无存之际,社会要如何在这般的混乱中重生?人们要如何在这样一个“他人即恶狼”的“狼性时代”里重建生活?生活秩序的丧失、家庭的四分五裂、饥饿贫困的威胁、战争罪恶感的阴影、对大屠杀的沉默、死里逃生的狂喜——第三帝国的余波持续影响着这个满目疮痍的国度。
本书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的德国日常生活文化史及人民精神史,聚焦二战后十年间德国人的战后生活,尤其是其精神心态和情感生活。作者抛弃高屋建瓴的宏大叙事和政治框架,从普通人的日常出发:清理废墟的动员,物质匮乏与黑市的经验,及时行乐的追求享受,人口大迁徙的遭遇,女性的自主意识,盟军的再教育,经济起飞的奇迹,“重塑思想”的文化政策,艺术和设计风尚的变迁,以及日常生活中德国人如何集体回避战争的罪责感。战后德国大众生活混乱失序中充满了多重面向,人们既有对战争的悲伤和自怜,又有立刻重新出发的求生欲,有为了生存下来的不择手段,也有劫后余生、渴望生命的及时行乐。哈拉尔德·耶纳对战后最初的十年做出了一个崭新的全景描述,通过它能以新视角重新理解战后德国的复苏与德国人日常生活的真实面貌,也能了解德国如何以及为何能够从险恶的法西斯思想彻底转型为现代民主国家。
《奥地利学派经济学简史:米塞斯的视角》
[奥]路德维希·冯·米塞斯著
谌紫灵译
内容简介:一部跨越时空的经典作品,揭开世界和平与国家繁荣的神秘面纱,开启阿根廷股市一个月内涨两倍的终极秘密,探究奥地利学派的历史渊源和起起落落,了解20世纪政治、经济、文化等历史演变。
通过将这些不同年代的相同话题的内容集结在一起,我们既可以全面探究奥地利学派的历史渊源,也能看出40余年来米塞斯思想的微妙变化,更能了解20世纪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环境的历史演变。
《中国的奋斗(1600-2000)》
[美]徐中约著
朱庆葆计秋枫译
当代世界出版社·后浪
内容简介:《中国的奋斗(1600-2000)》是第四届国家图书馆文津图书奖获奖图书。
本书自清朝立国起,下迄21世纪,缕述四百年来中国近代社会之巨变。作者明确指出,这段艰难的历程并非如大多数西方汉学家所言,是一段西方因素不断输入而中国仅仅被动回应的历史。从政府的政策和制度、反对外来因素的民族抗争,以及在新的天地里寻求一条求生之道等线索,作者细致描摹了近代中国内部社会的动荡和发展的重要动力,向世界讲述了一个古老的儒家帝国历经艰难险阻,蜕变为一个近代民族国家的历史。
作者虽身处欧美学界,但通过本书表达的是以中国人的身份对近代中国发展进程的看法,这种表达不属于任何一家学说、一种主义,是一种折衷调和的历史观。徐中约先生以超越意识形态、阶级、党派和文化的眼光,怀抱对各色历史人物的宽容和善意之心,公平公正、客观冷静地看待历史事件,同时参考了巨量的档案文献及研究著述,以跨学科的手法,努力为读者呈现这部描述近四百年来中华民族挣扎历程的史学著作。
翻译|人文社科|心理
《稳定感》
[日]胜间和代著
董纾含译
贵州人民出版社·后浪
内容简介:稳定情绪,平复焦虑,摆脱内耗,重启人生。日本金融界传奇女神带你重建生活的秩序,从属于自己的日常中获取精神能量,养成强大而稳定的内核。
你是否经常感到自己很难静下心专注处理眼前的工作?经常感到焦虑迷茫,觉得生活正在失去控制……世界充满着不确定性,我们总是会遇到一些,即便拼尽全力,仍然无法把控的事。
本书作者胜间和代不仅是高度敏感人群,而且有ADHD(注意缺陷、多动障碍)的倾向,她很难适应复杂多变的生活环境,但她也是日本“职场新女神”“理财天后”,更有“女性大前研一”的美誉。能做到这一点,正是因为她发现与其抱怨人生的不如意,不如主动在自己的生活中建立起一个可控系统。在不确定的风浪中,做一个自带稳定感的人。
日常注重为自己打造一个充盈的精神空间,即便在忙乱、慌张、情绪低谷和局面失控的时候,也能保持内心的秩序,以此来沉淀能量,赢回对生活的掌控。
《逐利而生:3000年公司演变史》
[美]威廉·马克努森著
张洁黄志华译
纵观历史,公司为谋求公共利益而生,虽时常偏离初衷,但其独特且持久存在的合理性始终在于增进人类福祉的能力。
翻译|人文社科|社科心理
《人生没那么多非做不可的事》
[日]本田晃一著
依凡译
花城出版社
内容简介:你的人生,总是在满足别人吗?如果你总有“越努力,越焦虑;越用心,越内耗”的感觉,你可能正在陷入“过度努力”的困境。这种努力让你忍气吞声,压抑自己,甚至慢慢变成对什么都提不起劲的“空心人”。
须知讨好换不来尊重,自爱才能重启人生。
本书的作者本田晃一,被誉为日本网络营销大师,在2000年之前就善用互联网,帮助因泡沫经济陷入巨额债务的父亲的公司实现翻盘逆转。在与众多经营高手交流后得出了能让人生熠熠光辉的心法:要将自己的“心声”排在优先位置。
遵从自己心声的人不但不是自私的人,反而更招人喜爱,因为珍视自己心声的人会善待自己,友善的人会善待他人,也更容易收获同伴。
找回心声的最佳捷径,并非开始新的挑战,而是放下现有的累赘。话虽如此,但要放下什么才好呢?这本书就是为了不知道该如何取舍的你所写的。
本书提供了一份人生断舍离清单,列举了23件“不必再做的事”,只要学会少做或不做这些事,就能卸下“非如此不可”的思想重担,找回“为自己努力”的快乐之道。
翻译|人文社科|哲学
《走向生命的现象学:米歇尔·亨利访谈录》
[法]米歇尔·亨利著
邓刚译
东方出版中心
相较于萨特、加缪、波伏娃、阿尔都塞等同时代人,一生远离学术潮流中心的亨利,虽然生活得像一名隐士,却对思想本身更加专注且纯粹。他创造性地继承了胡塞尔现象学,引导我们认识那不可见的“生命”,呈现出更丰富和统一的人类生存图景。
作为20世纪法国现象学的重要人物,亨利凭借其一系列富有原创力的洞见正日益获得重视。本书不仅呈现了亨利丰富的精神世界,让读者领略其现象学的独特魅力,也是探索当代西方哲学思想不可或缺的指南。
《欧洲妇女解放史(1700—1950)》
[美]卡伦·奥芬著
朱晓惠柯倩婷主译
复旦大学出版社
内容简介:卡伦·奥芬(KarenOffen),历史学家、独立学者,现任美国斯坦福大学克莱曼性别研究所资深学者。主要研究现代欧洲历史,特别是法国及其全球影响的历史。著作除本书外,另有《法国的女性问题(1400—1870)》和《法兰西第三共和国的女性问题辩论(1870—1920)》。还编著有《全球化的女权主义(1789—1945)》(2010),并与苏珊·格拉格·贝尔(SusanGroagBell)共同编辑了广受好评的文献《妇女、家庭和自由:文献中的辩论》。
《父亲身份:探寻血缘之谜》
[美]娜拉·B.米拉尼奇著
马百亮孙德昕译
格致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
内容简介:娜拉·B.米拉尼奇,哥伦比亚大学巴纳德学院历史学教授,主要研究领域为家庭史、儿童史和性别关系,曾获巴纳德学院总统研究奖,著有《命运之子:智利孩子的童年、阶级与国家(1850—1930)》
当父亲身份既是一种私人关系,也是一种公共关系时,谁是父亲,谁有资格成为父亲?
从莎士比亚的戏剧《威尼斯商人》,到当代电影《如父如子》,故事中的父亲身份不仅有生物学意义,还影响着子女的抚养问题和财产继承权。“父亲身份”究竟是由什么决定?是由日积月累的亲子之情决定,还是由法律规定的抚养义务决定,抑或是由一张薄薄的亲子鉴定证明结果决定?
本书探索了人类揭开亲子血缘关系之谜、确定父亲身份的历史,并探讨了相应的社会问题。本书主要聚焦于20世纪各种亲子鉴定手段的发展,详细介绍了血型检测、指纹分析和身体特征分析等五花八门的分析手段,引出了当前使用较多且具有决定性意义的DNA检测方法。本书结合了大量具体案例追溯科学界对父亲身份探索,同时,本书也强调“父亲身份”的社会性质。本书指出,虽然我们的亲子鉴定技术日益发达,但围绕父亲身份产生的遗产继承资格、抚养义务,乃至公民身份问题,依然是复杂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