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元宵节2月15日这一天的早上,我收拾了简单的行李,怀揣着核酸检测阴性的报告,一个人开车,一路向北,去南通,我的家。
地图上,杭州和南通,相隔245公里。
这不一段不算很远的距离,我今年回去,却花了整整18天。
听说我终于可以回去了,妈妈早早问我,想要吃什么。
我一直都想不好。
她一边嫌弃菜色的普通,一边又高兴地吩咐爸爸,记得要去买鱼,挑大一点的。
这是我离家工作的第十年。
中国人对过年的仪式感,要的就是一家人整整齐齐团团圆圆的氛围。
我是无论如何都想回去的。
可是疫情来了。
我的回家计划在经历了再三纠结之后,彻底搁浅。
1】我所在的小区有“密接”,回家过年泡汤
在1月28日之前,我雀跃地做好了回家过年的一切准备,给住在养老院的爷爷买软乎的蛋糕,给身体不好的小姑妈买阿胶,给侄子侄女包红包……
雨夜里,有点懵的我一边排着队,一边在家庭群里报告了这个消息。
我嘴巴里安慰着妈妈,心里却暗暗着急。
这一次需要做好几轮核酸检测,社区建议非必要不出门,几经纠结的我决定留杭过年。
爸妈是失落的。
“家里准备了好多东西,你爸买了‘野鸡丝’(老家的一种菜,酱瓜丝、面筋丝、猪肉丝混在一起的炒菜,是的,里面没有鸡丝),等着你回来炒。狮子头也做好了,特别嫩。”妈妈说着说着,就要给我寄过来。
我连忙拒绝。因为冰箱里已经没有空间塞下家里的年货了。
离家十年,从来没有一次像这次一样,每天和爸妈联系的。
妈妈说,担心我一个人寂寞。
我跟她说怎么会?我有大量的工作要做,有很多稿子要写要采访。
一日三餐减少到两餐,我在网上买了些蔬菜,塞满了冰箱零度保鲜那一层。
为了增添过年的气氛,我在大门贴上了“福”字,在玻璃上贴了窗花,还买了年宵花。
除夕那天,有朋友叫我去吃饭,我都谢绝了。毕竟特殊时期,我得严格遵守防疫要求,不能添麻烦。
计划吃火锅的我,临时变了主意,打算自己做年夜饭。
感谢有爱的同事送来了春卷和螃蟹。
年夜饭,该有的仪式感必须有。
业务不熟练的我,花了好几个小时,做了一顿丰盛的年夜饭,有胡椒猪肚鸡锅、清蒸螃蟹、清蒸黄鱼、炸春卷和鱼排、梅干菜排骨。
一个人的年夜饭,没吃完
我拍了照片,发到了家庭群。
视频邀请立刻来了。
没有我在家过年,爸妈怕冷清去舅舅家一起过了。
我在杭州小区里一个人吃着年夜饭,春晚的笑闹声一直萦绕,抢着群里的红包,也发着红包。
原来一个人的除夕夜,也不那么孤单嘛。
大年初一的早餐
2月6日,在经历了5轮核酸检测之后,社区通知我可以出门了。
出门那一天我开着车去单位上班,真心感概,自由是如此的重要。
渐渐的,疫情好转的各种消息一天天传来。这也坚定了我请年休假元宵节回家补过年的决定。
老家当地有返通人员的防疫政策,我几乎每天都资讯刷一遍。
都说过了元宵,这个年才算过完。
紧赶慢赶,我也算踩着年尾巴,回家团聚了。
这一次,我没有不耐烦,我跟我妈说:我一早就出发,等我回家吃中饭。
都说这个世界现在最大的特点就是,变化。
这个春节,我深深地理解并记住了这句话。
是的,疫情突然来了,是变化。
突然不能回家了,是变化。
突然被要求不出门了,是变化。
原本以为很寻常的回家,很寻常的看望父母,也因为这些变化变得不那么寻常了。
可变化中生出的那些力量,足够支撑我们去适应和战胜它。
2月14日的杭州,久违的出现了太阳。
菜场上已经有新鲜的香椿上市了,虽然价格有点贵,但春天呀,已经在舌尖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