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肉目(Carnivora)、熊科(Ursidae)、黑熊属(Selenarctos)动物。学名:S.thibetanus(G.Cuvier,1823)。别名熊、狗熊、黑瞎子、熊瞎子、狗驼子。染色体数2n=74。中国国家二级保护野生动物。从1984年起,中国对黑熊和棕熊进行人工驯养,已形成初具规模的养熊业。
黑熊在中国境内分布于黑龙江、吉林、辽宁、陕西、甘肃、青海、西藏、四川、云南、贵州、广西、湖北、湖南、广东、安徽、浙江、江西、福建、台湾。有5个亚种,即指名亚种(S.thibetanusthi-betanusG.Cuvier,1823),分布于云南、西藏;喜马拉雅亚种(S.thibelanuslanigerPocock,1932),分布于西藏;四川亚种(S.thibetanusmupinensisHeude,1901),分布于陕西、甘肃、青海、四川、安徽、浙江、湖北、湖南、江西、贵州、广西、广东、福建;台湾亚种(S.thibetanusformosanusSwinhoe,1864),分布于台湾、海南;东北亚种(S.thibetanusussuricusHeude,1901),分布于黑龙江、吉林、辽宁。
人工养熊采用熊山、熊舍等饲养方式。熊山位于地下,外围立高墙,内设假山、水池、熊洞及树木。黑熊对熊舍的破坏性很强,要特别坚固,栅栏铁柱要粗,间距要小。应有宽大的运动场,并植树遮荫(树干外应有粗水泥管保护)。熊舍内设双列式熊笼。饲料以玉米粉、大豆粉、麦麸、胡萝卜、南瓜、甘蓝为主,添加鱼肝油、麦芽、蜂蜜、白糖、酵母、鱼粉、骨粉、食盐等。
熊皮毛绒丰厚,作装饰皮、皮褥、皮垫、镶头、地毯。胆汁含熊去氧胆酸、鹅去氧胆酸、去氧胆酸和胆酸等,有平肝利胆、清热明目、镇咳祛痰、镇痉降压、抑菌消炎等功效。肉可食,掌为名贵食品,熊脂又名熊白,《神农本草经》列为上品,有补虚损、强筋骨、润肌肤等食疗作用。幼熊易于驯养,可供观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