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访谈|守护秦岭野生大熊猫:他们从简单到不简单
(2023年12月18日国家林业和草原局记者:李燕)
图为陕西佛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巡护员巡护监测途中(李宝德摄)
在秦岭深处的陕西省佛坪县,有一处颇为“神秘”的地方——陕西佛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据全国第四次大熊猫调查报告显示,栖息地内大熊猫种群密度最高的保护区就是陕西佛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秦岭大山中的野生大熊猫(陕西佛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供图)
日前,绿色融媒记者来到陕西佛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在保护区正高级工程师曹庆带领下,对保护区三官庙保护站巡护员刘坤(副站长)、淡中豪的巡护监测工作进行了采访。我国建设保护区保护大熊猫始于1963年,实施就地保护,并开展易地保护(迁地保护)作为就地保护的补充,有效保护了野生大熊猫种群和野生大熊猫栖息地生态系统。2021年,大熊猫国家公园管理局正式成立,目的在于打通大熊猫种群隔离通道,将孤岛状的局域种群联通起来,让大熊猫更好栖息、生存和繁衍,为生态系统的长期保护提供保障。
巡护员的一天
一大早,刘坤告诉记者,今天选择走一条强度最轻的巡护监测样线,除了工作需要的设备外,不需要带给养。早饭后,我们就可以出发。曹庆介绍说,野生大熊猫保护业界有个共识:在秦岭,幸运跑断腿,就有可能看到野生大熊猫。看看我们的运气如何?巡护员的巡护监测工作主要包括3个方面。第一个是监测。监测是定期在固定线路上进行,具有长期性。主要是调查记录保护区内关键物种的数量、行为等,记录样线上的重要信息。比如主要保护对象动物,及主要伴生物种羚牛、金丝猴、鬣羚、林麝、雉类等实体或痕迹的数量;粪便、毛发、食迹、卧迹等活动类型。第二个是巡护。根据工作需要,巡护可随时开展,主要是及时排除干扰自然资源的影响,打击针对野生动植物的违法活动。第三个是记录和管理,主要是编制巡护日志和问题报告,记录土壤、水质、气象、植被变化等,以便后续处理和管理。一路上,曹庆、刘坤、淡中豪小声地讲着看到的一些植物的奇妙之处,一种动物或植物,一旦叫得出它的名字,就会感到亲切。一天下来,虽然没能看到野生大熊猫,但看到了红外相机拍摄的野生大熊猫影像,看到了大熊猫、羚牛、野猪等野生动物的的新鲜粪便、爪痕、食迹等活动痕迹,足以令人兴奋。
曹庆说自己第一次邂逅野生大熊猫是2003年,仅是惊鸿一瞥,便留下深刻印象。秦岭野生大熊猫
大熊猫是中国特有动物,生活在高山密林中。现生种大熊猫是始熊猫-小种大熊猫-巴氏大熊猫的直系一脉相承演变下来的,现有两个亚种。一是生活在秦岭山系的秦岭亚种——秦岭大熊猫;二是生活在四川和甘肃两省内五大山系的四川亚种——四川大熊猫。受地域等限制,比如被汉中平原隔开,这两个亚种生殖隔离达30万年,形态出现明显差异:秦岭大熊猫头脸圆似猫,四川大熊猫吻突长像熊;秦岭大熊猫基因更古老,数量更稀少,偶见棕白色个体。秦岭是最中国的一座山,无数生命在这里停留和繁衍,大熊猫在秦岭的庇护下生活超过800万年。大熊猫是恐龙时代的大型猛兽,同期小伙伴们纷纷灭绝时,大熊猫种群幸存下来,其原因除秦岭独特的地理区位之外,在于它进化出绝妙的生存策略,最重要的生存适应就是对食物的适应。从食肉到特化为专食竹子,为了生存,大熊猫彻底退出与肉食动物的竞争,选择以风险小、成本低的竹子为食,竹类植物占到食物构成的99%。但这并不能护佑大熊猫安全存续,建立保护地就地保护,是科学保护从远古走来的大熊猫最有效的方法。1978年,经国务院批准,在秦岭中段南坡的陕西省佛坪县,建立了陕西佛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以保护野生大熊猫种群及其森林生态系统。
自成立以来,陕西佛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在自然资源监测、珍稀濒危动物救护、大熊猫易感传染病防控体系、社区共建、自然教育等方面开展了大量实践。掌握了区内大熊猫活动规律和分布格局,摸清了大熊猫同域伴生动物的种类及分布格局,实施两次自然资源本底调查,在保护和修复濒危珍稀物种栖息地领域不断取得新突破,区内及周边的大熊猫野外种群数量稳中有升,对周边地区资源保护工作起到带动和示范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