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研人员领导的一个国际团队发现,通过建立自然保护区保护大熊猫所得收益是成本的10到27倍。该团队发表在最新一期美国《当代生物学》杂志上的研究显示,2010年,大熊猫自然保护区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达26亿到69亿美元。同年大熊猫保护总投入成本约2.55亿美元,即便按照保守算法,也只有总收
科学家发现,拯救大熊猫还有更大的意义,它们的血流中能生出强有力的抗菌物质,杀死细菌和真菌。中国研究人员在分析大熊猫的DNA时发现,这种化合物质被称为抗菌肽-AM,由大熊猫免疫系统释放,防止它们在野生环境中生活时受感染。抗菌肽-AM能在1小时内杀死细菌,而人类制造的抗菌素,则需要花6个小时以上才能
在人类的眼中,所有的大熊猫不论雌雄,其外形、体态和毛色等都是相同的,大熊猫个体之间如何相互识别划地盘和吸引异性是动物世界最为热衷的头等大事,即使憨态可掬的大熊猫也对这两件大事具有战略意识,大熊猫们如何吸引配偶和示警天下它们采用什么方式来区分亲属和非亲属,从而避免和近亲个体交配繁殖对于科学家来说
10月11日,深圳华大基因研究院宣布,大熊猫晶晶的基因组框架图绘制完成,这是世界首例用短序列进行新物种测序与组装新技术完成的大型基因组序列图。深圳华大基因研究院大熊猫基因组项目负责人田埂博士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目前的基因组框架图涵盖基因组95%区域,覆盖基因区约98%。虽然这还不是最终的基因
一项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指导实施的大熊猫栖息地监控保护计划,将于11月下旬在位于四川雅安的大熊猫栖息地正式启动,当地政府将建立3个野外监测站,对野外大熊猫进行实时监测保护。四川雅安世界遗产办公室官员11月7日在第三届世界自然遗产大会上介绍说,野外监测站将利用卫星定位系统等设备对大熊猫栖息地进行动态全
成都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17日对外披露,日前顺利产下一只雄性健康大熊猫幼仔的大熊猫“晶晶”不仅出生于大熊猫“奥运家族”,它更是完成“大熊猫基因组草图”的世界第一只大熊猫。据成都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研究中心专家沈福军研究员介绍,2008年1月,由北京华大基因深圳研究院牵头,在深圳市盐田区万科东海岸
在四川九寨沟7.0级地震发生二周后,来自四川林业部门的监测和调查表明,有340只野生大熊猫的九寨沟震区尚未发现野生大熊猫伤亡情况。这是记者23日从四川省林业厅主持召开的“九寨沟7.0级地震生态环境影响评估与灾后恢复重建专家座谈会”上获知的消息。四川省林业生态环境监测中心办公室副主任赖长鸿
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CNN)9月5日称,2004年至2014年,由于栖息地扩增,大熊猫数量增长17%,国际自然保护联盟(IUCN)因此将其从濒危物种降为脆弱物种。据IUCN报告,中国大熊猫数量已由1596只增加至1864只。报道称,因在中国文化中备受推崇,大熊猫曾遍布中国南部。自上世纪70年
大熊猫“秦秦”产下龙凤胎:左边老大,右边老二。赵鹏鹏、徐光岚供图8月23日,秦岭大熊猫研究中心(陕西省珍稀野生动物救护基地)大熊猫“秦秦”产下龙凤胎。老大雄性,体重176.4克;老二雌性,体重151.2克,两只小仔发育良好。据悉,这是大熊猫“秦秦”第二次产仔,两次产仔均为双胞胎。2020年“秦秦”
大熊猫的毛色通常是黑白相间,然而,在秦岭野生大熊猫种群中,却出现了一种罕见的毛色突变体——棕白色大熊猫(棕色大熊猫)。1985年,人们在秦岭陕西佛坪自然保护区首次发现并救护了一只雌性棕色大熊猫“丹丹”,“丹丹”于2000年患病去世。2009年,雄性棕色大熊猫“七仔”在幼年时又是在秦岭佛坪保护区被发现
盆距兰属隶属于兰科树兰亚科,是一个约有58个种的属,主要分布在东亚和东南亚。该属的许多种是狭义的地方性物种,大约有31个种分布在中国,其中17个种是我国特有种。2020年11月,科研人员在野外首次发现了该“特殊”兰科植物的营养植株,后在大熊猫国家公园卧龙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高级工程师程跃红的长期观测下,
近日,位于昆明植物园内的一株华盖木迎来开花期。目前,野生华盖木仅存52株,散生于云南广袤的常绿阔叶林中,是名副其实的“植物界大熊猫”。长期以来,华盖木的花朵形态被描述为:花单生枝顶,花被片9片,排成3轮,外轮3片花被片外面深红色,里面浅红色,内两轮6片,均为白色。即华盖木花朵初开时看到的3枚
“莉莉”产下今年全球首对大熊猫双胞胎。有“病西施”之称的成都大熊猫“莉莉”,7月19日上午产下一对双胞胎,这是今年全球首对大熊猫双胞胎,也是有过多次生育经历、17岁的“莉莉”首次品尝到当母亲的快乐。据成都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专家介绍,“莉莉”出生于1992年,长相乖巧,但自小体
新华社北京12月13日电记者13日从国家林业局获悉,由深圳华大基因研究院领衔,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成都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和中国保护大熊猫研究中心共同参与的大熊猫基因组测序研究项目近日正式完成,并绘制出大熊猫基因组精细图。这是我国科学家第一次全面系统地对大熊猫基因组进
记者8月25日从云南省农科院生物技术与种质资源研究所了解到,云南野生稻保护与遗传特性研究取得重大进展,研究成果被包括中国科学院院士在内的鉴定专家组肯定为“整体成果达到国际先进水平,部分成果达到国际领先水平”。云南省农科院生物技术与种质资源研究所副所长程在全介绍,野生稻是水稻的原始祖先,被专家称为“
你能分清每只大熊猫的长相吗?除了吃竹子它还吃什么?大熊猫都有哪些叫声?它和熊一样也要冬眠吗?7月4日,“青少年科技素养提升计划”系列将推出情景大师直播课《保护大熊猫的下一站》,探访大熊猫的趣味生活,了解“大熊猫守护者”们的日常工作,并在野外追寻大熊猫的足迹。在大熊猫保护研究中心卧龙神树坪基地的熊猫厨
“全世界有20种长臂猿,在我国分布仅有7种,总数不足1800只,仅存于云南、广西和海南,濒危程度远超大熊猫。”8月12日,中山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范朋飞在格致论道·湾区第24期上指出,“两岸猿声啼不住”已成绝响。当天下午,由广州市科技局主办,广州物联网研究院承办,广州市海珠区科协协办的格致论道·湾区
近日,在陕西汉中境内一处溶洞内,科研人员发现了一具较为完整的大熊猫化石。综合头骨形态、牙齿结构特征及矢状嵴发育程度等因素,专家初步判断该大熊猫可能为成年雌性个体,保存的完整程度在国内较为罕见,具有很高的科研价值。
“大熊猫野外种群数量40年间从1114只增加到1864只”“大熊猫受威胁程度等级从‘濒危’降为‘易危’”……国新办发布的《中国的生物多样性保护》白皮书记录了我国保护大熊猫的成就,折射出野生动物栖息地空间不断拓展、种群数量不断增加的可喜局面。大熊猫濒危程度的“降级”,印证着我国生态环境保护的“升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