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熊猫债月报|多只疫情防控熊猫债成功发行,境外投资者追捧人民币债券
市场动态追踪
1.发行市场显著升温
2020年3月熊猫债发行总额为73亿元,市场累计发行规模已接近3900亿元。
截至2020年3月末,熊猫债累计发行规模已达3894.7亿元,其中存量规模为2739.7亿元。在新冠疫情全球蔓延期间,3月份多支疫情防控熊猫债的成功发行,不仅显示了熊猫债一级发行市场的升温势头,也再次体现了熊猫债作为国内债市有机组成部分,提升债券市场融资功能以及服务实体经济的作用。
2.高信用资质主体发行票面维持低位
熊猫债发行成本的进一步走低,与近期境内资金利率保持低位的运行趋势吻合,也同政策性银行债收益率继续走低的态势保持一致。
本月案例分析
新冠疫情持续期间,诸多企业生产经营受到影响,疫情防控债券发行大幅增加—不仅熊猫债市场疫情防控主题债发行积极,境内公司信用类债券一季度发行规模也同比明显增加。民营企业债券融资情况一定程度上改善,助力企业复工复产。
此外,值得一提的是,宝马金融本月在银行间市场以低票面成功发行两只定向工具,不仅表明在全球低利率环境下,国内债券市场的稳定和活跃发展得到发行人的认可及青睐,同时显示出,投资者对疫情影响下的中国经济增长韧性充满信心。
熊猫债市场展望
近期中美利差高位震荡,国内货币政策空间充足,短期来看,保持流动性充裕、助力复工复产加速的政策重点料将延续,熊猫债市场疫情防控主题债有望保持积极发行态势
近期,随着全球新冠肺炎疫情持续发酵,国际市场风险偏好继续回落,投资者对新冠疫情给全球经济造成负面影响的担忧情绪浓重。在美联储不断出手缓解市场流动性背景下,十年期美债收益率低位震荡,中美利差持续在180基点左右的高位徘徊。
国内经济稳步恢复过程中,全球金融市场避险情绪浓厚,人民币债券受到境外投资者追捧
今年以来,新冠疫情爆发并已在全球蔓延,国际金融市场动荡加剧,投资者避险情绪浓重。由于海内外疫情周期错位的事实,叠加中国经济金融的内生韧性得到进一步认可,人民币债券成为全球投资者分散投资风险的重要选项,受到境外市场参与者追捧。
从银行间市场熊猫债[1]的投资者持有结构来看,截至2020年3月末,境外机构持有的熊猫债规模为230.52亿元,占比13.32%,即熊猫债境外机构投资比例远高于国内其他公司信用类债券产品。熊猫债作为中国债券市场双向开放的重要代表,相较其他债券类型,境外机构的参与更为活跃。
此外,考虑到熊猫债市场的非法人类产品主要是非公开定向发行的私募性质债券,因此在公募熊猫债中,境外机构的持债比例仅次于以国有大型商业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和外资银行为代表的存款类金融机构,充分表明外资对熊猫债市场的积极热情。
东方金诚认为,国内债券市场投资渠道的多元化发展,以及国际市场对中国债市的日益认可,均带动境外机构增持人民币债券。鉴于新冠疫情在海外持续蔓延,国际投资者的“避险模式”料将延续,而随着国内经济稳步恢复,人民币债券的吸引力将进一步显现,流入国内债市的资金有望继续增加,市场流动性也将受到持续提振。
熊猫债发展关键节点
2005
2月:《国际开发机构人民币债券发行管理暂行办法》发布
10月:国际金融公司(IFC)和亚洲开发银行(ADB)发行了首批熊猫债
2010
9月:《国际开发机构人民币债券发行管理暂行办法》(2010)发布
2014
3月:首只银行间债券市场非金融企业熊猫债成功发行
2015
3月:《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发布
7月:《中国人民银行关于境外央行、国际金融组织、主权财富基金运用人民币投资银行间市场有关事宜的通知》发布
12月:首只主权熊猫债成功发行;首只交易所非金融企业熊猫债成功发行
2016
4月:《人民银行关于在全国范围内实施全口径跨境融资宏观审慎管理的通知》发布,“自用熊猫债,即企业的境外母公司在中国境内发行人民币债券并以放款形式用于境内子公司的,不纳入跨境融资风险加权余额计算”
9月:首只特别提款权(SDR)计价债券由世界银行(WorldBank)在银行间债券市场成功发行
2017
3月:首只“一带一路”熊猫债成功发行
7月:首只“债券通”熊猫债成功发行
2018
9月:《全国银行间债券市场境外机构债券发行管理暂行办法》发布
2019
1月:《境外非金融企业债务融资工具业务指引(试行)》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