丑牛报春:牛的故事

相传,罗马天神因驯服不了一头野牛,一气之下便将其杀死。野牛死后,其肉身化成覆盖大地的植被,脊柱化为小麦,血管化为藤类植物,精子则变成各种对人有益的动物。牛牺牲了自身却泽被后世,古罗马人从此对牛有了无限崇拜。而在中国,古代封建社会阶段牛在农业生产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因此人们给予了牛极其尊贵的地位,并随之产生了诸如“鞭春牛”等民俗文化。在东方国家的生肖文化中,牛也寓意着大获丰收、五谷丰登、风调雨顺等诸多美好祝愿。

丑牛报春:牛的故事

撰文/张娜执行/冯欣

图片提供/郑云峰陈小琼

CFPgettyimages

牛的属性

牛科动物是有蹄类动物中进化最成功的一支,现在全世界几乎一半的有蹄类都属于这个家族。按照动物学上的分类,牛属于偶蹄目反刍亚目洞角科牛亚科的动物。牛亚科是一个庞大的分类学集群,单现存物种有13种之多。它们一般分为牛属、水牛属和准野牛属。

■牛魔王吐鲁番火焰山的牛魔王雕塑。传说中的牛魔王被归为水牛属的沼泽型水牛。

牛属包括黄牛、瘤牛和牦牛。其中黄牛在我国最为常见,饲养地区几乎遍布全国;瘤牛因牛颈上长有像瘤子一样发达的肌肉组织——牛峰而得名,《山海经》曾对其有过记载,称为“留牛”;牦牛是高原地区特有的珍贵动物,能耐饥负重翻山越岭,甚至可以横跨冰川,素有“冰河之舟”的美誉。水牛属分为江河型水牛和沼泽型水牛,中国的水牛都属于沼泽型水牛,体格粗壮,一对粗大而扁的角,像新月般向后方弯曲,被毛稀疏,皮糙肉厚,《西游记》中的牛魔王便是此种体格。大额牛属于准野牛属,这一物种几乎处于灭绝边缘,目前只有在我国云南省贡山怒族独龙族自治县的独龙江流域还生存有少量的云南大额牛。

■1849年,英国探险家利文斯敦乘坐着土著人的颌骨牛车穿越卡拉哈里沙漠。他的这次探险得到了英国皇家地理学会的嘉奖。

牛之“用武之地”

据考证,大约在距今6000年前的龙山文化中期,我们智慧的祖先就已经认识到这异常温顺的庞然大物的价值了,他们敞开自家围栏的大门,从此开始了家牛的饲养。到了殷商时期,牛成为祭祀中最重要的牺牲之一,但它并不出现在所有的祭祀场合。作为“三牲”之首的大牌,只有在春秋大祭、祭祀祖先或者起兵征战等需要天子亲自出马的重要的“太牢”仪式中才动用牛头;平时的“少牢”,仅用猪头、羊头而已。

此外,商人好占卜,而占卜所用的材料就包括牛的肩胛骨。在平时,牛也被用作役畜,比如用来拉车负重。牛车曾因其宽敞舒适一度风靡全国,并在我国古代史的数个朝代中被当做官方用车。

■鲁芒沟岩画是经摩刻、锤打而成,构图严谨、动物形态简单大方。工匠以写实手法将高原动物群居生息的场景反映出来。

到了东周时期,牛开始用于农耕;及至汉代,牛的身影已经活跃在当时整个中华大地希望的田野上,极大地提高了生产力。汉《风俗通义.佚文》中说:“牛乃耕农之本,百姓所仰,为用最大,国家为之强弱也。”可见牛已经是当时社会举足轻重的风云动物了。

除此之外,牛还具有一些特殊的用途,比如军事。公元前284年的一个深夜,1000多头牛宛如天兵一般突然从齐国的一座城池中冲了出来,这些牛角上捆着锋利的尖刀,身上披着五颜六色的布匹,在尾巴上系着点燃了的满浸了油脂的麻线和芦苇,像狂怒的海啸一般将原本把城池围得水泄不通的燕国联军冲得七零八落,齐军因此大胜,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火牛阵”。牛在古时还被当做“镇水兽”,古时人们常用石牛、铁牛投海以镇水妖。

■牛虎铜案是滇族的一件祭器,造型集牛、虎于一体,甚是特异。立意独具匠心,观之令人赏心悦目。

沟通人神的灵媒、吃苦耐劳的交通工具、善于开拓的农业先进生产者、战无不胜的坚强战士、治水工程的形象代言人,身兼数职的牛在众多角色间变换自如,还将自己全身心地奉献给了人类:牛肉可以食用,牛黄可以入药,牛鞭可以滋阴,牛百叶可以养胃,连牛粪都可以肥田;还有牛皮,可以制作革囊甚至可以用来“吹”。这可不是我们平时说的笑话,“吹牛皮”一词起源于中国的黄河上游一带。黄河在流经青海、甘肃、宁夏、陕西等地时,水流湍急,滩险浪恶,很难行舟。于是人们便想出了一个办法:以皮筏代舟。屠宰时,先设法剥下牛或羊的整张毛皮,经过处理后用细绳将其缝扎成袋状,只留一小孔,待吹足气后将小孔封紧,然后再以木板条将数个皮袋串绑起来,一只皮筏子即告做成。而在古时,给皮筏充气的办法只能是用嘴吹。羊皮袋都只有体格非常健壮、肺活量很大的人才能吹得起,牛皮袋子由于体积过大,直接用嘴吹起来是很不容易完成的任务,一般人轻易做不到。因此在黄河上游一带,如果有人说他能吹起牛皮袋子,就会被人们认为是在说大话。久而久之,“吹牛皮”就逐渐成了“夸口、说大话”的代名词,并逐渐流传开来。

■牛皮筏时至今日,西藏雅鲁藏布江畔的船工还在使用牛皮筏。

中国人的崇牛情结

鉴于牛在我国封建社会农业生产上的重要作用,人们给予了牛极其尊贵的地位:上古三皇之一的神农,因其与耕稼结缘,便被赋予了人身牛首的形象;牛甚至作为一种神物的象征,古代诸侯歃血为盟,割牛耳取血,盛牛耳于珠盘,由主盟者执盘,称盟主为“执牛耳”;中国象征吉祥的瑞兽麒麟也是由牛、鹿、马、鱼四种动物组合而成的神物;不仅如此,古人还把牛“捧”上了天,“牛”为二十八星宿中北方玄武七宿之一,在十二辰的丑宫,与天田星宿相邻,正应和了凡间牛耕田的事实。

而中国古代最为盛行的崇牛活动就是“鞭春牛”,这种活动意在“劝农”,是民俗文化的重要内容。鞭春牛又称鞭土牛,起源较早,是立春节的活动,象征着春耕的开始。最初鞭的是真牛,后来改为土牛、纸牛。春牛的形象须以立春年的天干地支确定;清时,每年六月,朝廷都要责成钦天监按天干地支推算次年春牛的颜色、形象,然后绘制成图,发往各地府县,好在来年祭春仪式时使用。传说如果把鞭春牛时打下的泥土拿回家或撒在地里就会使家畜兴旺,庄稼丰收。

■鞭春牛鞭打春牛这项民俗活动在北京几乎已经绝迹百年了。

如今走进江浙徽州一带的古民居村落,那些精妙绝伦的雕刻让人叹为观止,在这些动辄几百年历史的老房子里,出镜率最高的便是“耕读传家”的石匾或形象的“渔樵耕读”的雕刻。“耕读传家”几乎是古人使用频率最高的用以传家的家训;“渔樵耕读”雕刻中舜肩负犁铧,牵着牛去耕地,从小就看惯了这画面的孩童便懂得了:牵牛耕田可以事稼穑,丰五谷,养家糊口;读书识礼可以知诗书,达礼义,修身养性。所以,别看是一幅简简单单的春耕图,却包含着中国人既学做人,又学谋生的道理。

作为皖南最具代表性的民居村落—宏村以水墨般的气质和绝无仅有的牛型建筑布局而闻名天下。宏村的建筑形制相当奇特,远远望去恰似一头斜卧的青牛。巍峨苍翠的雷岗为牛首,参天古木是牛角,由东而西错落有致的民居群宛如宠大的牛的身躯。一泓碧水别出心裁的引入村内,是为“牛肠”;流入村中宛如半轮明月的月沼,是为“牛胃”;最后汇入村口平滑如镜的南湖,是为“牛肚”。人们还在绕村的河溪上先后架起了四座桥梁,作为牛腿。牛形古村落体现了古徽州农耕文化对牛的崇拜,这种民俗文化与自然风景的结合,是其他古村落无法比拟的完美景致。

■在很多农业生产国,牛依然是最忠诚的合作伙伴。

牛是农家之宝。过去以农耕为业的客家人,对牛更是爱之惜之,形成了独特的崇牛文化:新买的牛犊入栏时,牛角要缠上红布志喜;母牛产仔,人们抱牛崽向四方跪拜,祝愿小牛吃四方青草长大,叫做“牛子拜四方”;当耕牛老死后,有的农户甚至还要为其挂红送终。

在上杭、武平等地,还有给牛“过生日”的风俗。武平以清明、上杭以农历三月三为“牛生日”。

■果洛藏族自治区每年都要举办赛马、赛牦牛的民族活动。

源远流长的牛文化

牛与人类的亲密关系如此源远流长,因而从很早的时候,牛就开始参与人类的艺术生活。《吕氏春秋·古乐篇》说:“昔葛天氏之乐,三人操牛尾,投足以歌八阙。”这是远古时候表现农业生活的舞蹈。在西南少数民族的原生态舞蹈中,也常常见到牛头的出现。牛头象征着力量和财富。云南沧源崖画中,有不少原始人手持牛头的图像,其中一组舞蹈图像中,持牛头者是祭祀仪式的主持,又是祭祀舞蹈的领舞人,只有此人用线条画出身体,而其他4人都是用颜料涂满身体。

现代出土的各种古代牛形器皿数不胜数,陶牛、釉陶牛、三彩牛、瓷牛、铜牛、玉牛,以及牛斛、牛尊、牛枕、牛灯等应有尽有。上世纪70年代,在陕西西安一座唐墓曾出土了一件牛首形玛瑙杯,此杯选用极为罕见的缠丝玛瑙制成,材质纹理细腻,整个造型像一个号角,前端是牛兽形状,圆睁着双眼;长长的双角弯曲着伸向杯口两侧,耳朵高高竖起,微微内收;兽嘴镶金,整个作品只能用“完美”两个字表述。此杯已成为陕西博物馆的镇馆之宝之一。

■牛首形玛瑙杯唐代牛首形玛瑙杯出土于陕西西安。杯呈牛首形,牛咀部锒金箍,双眼炯炯有神,双角连于杯口,可以执握。

中国古代更是不乏擅画牛的画家,其中最有名的是中唐的韩和戴嵩。《五牛图》是韩的传世名作,以传神之笔,描绘了独立成章的五头牛,或缓步而行,或低头吃草,或踌躇而鸣,或回顾舐舌,或翘首而驰,从不同的角度表现了牛的生活形态和习性,造型生动,形貌真切。戴嵩是韩的弟子,《唐朝名画录》说他画牛能“穷其野性筋骨之妙”,所画《斗牛图》《三牛图》《归牧图》等作品,都被视为绝世佳作。

当然国外的古代艺术家也不甘示弱。1940年,一个原始的画廊被偶然发现。这就是被誉为“史前的卢浮宫”的拉斯科洞窟壁画。这个庞大的山洞中有一个外形不规则的圆厅最为壮观,洞顶画有65头大型动物形象,其中4头巨大公牛,最长的约5米以上,堪称惊世杰作。

■当代艺术大师韩美林所绘的牛。简简单单的几笔已经将牛的形象地描绘出来。

牛与民族风

我国众多的少数民族中,也有很多关于牛的风俗:撒尼彝族过新年的时候,初二午后要有“敬牛礼”,即村民把牛牵出来,绕着寨心走上几圈,然后在牛的额上戴红布扎的花朵,表示对它一年勤恳贡献的敬意;侗族人喜欢斗牛,每个村寨都饲养有专供比赛用的“水牛王”;在德昂族村寨,收完稻谷后,第一口新米要先给牛吃,以此表示对牛的尊敬和感激;每逢重大节庆和祭祀活动,佤族都要举行镖牛仪式;布依族有“牛王节”……在哈尼族的创世史诗《奥色密色》中,牛甚至还担当起了开天辟地的艰巨任务。

■《奔牛图》苗族人喜牛、爱牛、崇牛、斗牛的历史由来已久。他们认为“牛养久了会变神牛”,而神牛则是蚩尤的精灵。

与牛共舞

无需多言,西班牙疯狂的斗牛活动是地球人都知道的。斗牛是西班牙的国粹,起源于1761年。尽管这项活动每年都会招来动物保护组织的抗议,每年都会有人因此受伤甚至丧命,但西班牙男人仍然乐此不疲。每年的圣诞节则是那些常常被激怒的西班牙牛心情最好的一天。这一天,它们将受到前所未有的礼遇——因为当地传说,耶稣降生时曾有一只善良的牛向他吐热气,从而使他得到温暖。

■一年一度的奔牛节在西班牙的潘普洛纳拉开帷幕。奔牛节是潘普洛纳市的传统节日,持续一周。

■1987年10月19日,美国金融界遭受了几乎毁灭性的打击。为此,迪莫迪卡创作了“华尔街铜牛”。如今华尔街铜牛已经成为纽约人不可缺少的精神支柱。

在印度、尼泊尔、缅甸等国,牛的地位更是登峰造极,简直唯牛独尊了。印度教徒崇牛的习俗有悠久的历史。据印度教神话传说,毁灭大神湿婆在喜马拉雅山上修成无边法力,然后跨上一头白色雄牛云游四方,到处惩恶扬善。因此牛在印度教徒的心目中就成为神的象征。所有的牛都被奉为“神牛”,对待“神牛”,不准鞭打,不准伤害,不能役使,更甭提宰杀吃肉了;从加尔各答到加德满都、仰光,从城市到乡村,到处可见无法无天的牛或是悠然自得地在马路上晃晃荡荡,或是旁若无人地卧倒在地,行人车辆反要回避绕行。不仅如此,有的人还特意在自己家门口放上牛爱吃的食物以吸引牛来光顾,有的人甚至喝牛的尿来“净化”自己的身心。每年八月,尼泊尔还要举行盛大的历时8天的神牛节,这是尼泊尔最为著名的节日之一。当地人认为,人死后只有得到神牛的帮助才能进入阎罗殿,所以一个人活着的时候要对牛行善。牛们肆无忌惮的行为虽然给人们带来了很多麻烦,这么多无所事事的牛丝毫无助于国内GDP的增长,但那些国王贵族、议员商人、平头百姓依然把它们当做神灵的象征,谁要是胆敢伤害、鞭打牛,那是要被毫不留情的罚款和判刑的。

■赛牛车在印度卢迪亚纳举行的迷你奥林匹克乡村运动会设有赛牛车项目。

宗教神话中的牛

民间传说,牛原本是玉皇大帝的太子,因为过错被贬下人间帮人们耕种。早在秦代,牛就由祭品一路飙升为被祭祀的牛神了。牛神在中国又称为“牛将军”,牛神庙祭典不用香烛纸品,也没鸡鸭鱼肉,仅飨以清泉牧草。至今山西临汾魏村还有一座牛王庙,正殿供着牛神和药王,每年这里都要举行盛大的庙会。牛魔王是不得不说的,号称平天大圣,它虽然是神怪小说中杜撰出来的神明,但其法力如此之大,连一向目中无人的齐天大圣孙悟空再拉上个天蓬元帅都不是它的对手,当真厉害。为它安排的那只漂亮的坐骑——“避水金睛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人们认为牛有镇水作用的心理。

■十二生肖的千足金邮票邮票采用千足金电铸而成,造型逼真、栩栩如生。

此外,民间还有一位牛头人身的神明,称为“牛爷”,即“牛头马面”中的“牛头”,牛鬼蛇神中的“牛鬼”大约指的也是它。此牛领导的岗位甚为不妙,乃是阴司鬼卒,原名“阿傍”,“牛头人手,两脚牛蹄,力壮排山,持钢铁叉。”据说这位牛爷的形象原本出自佛经,后被道教吸收。而道教中最著名的牛的形象,恐怕就是老子的坐骑了。老子被道教奉为太上老君,他骑坐的“青牛”也成了道教文化中的一个著名的意象,成为广受后来成仙的各路道士们最喜爱的坐骑之一。

■牛崇拜在南亚、东南亚的一些国家里,牛拥有至高无上的地位。

在佛教中,牛的地位也是相当高的。胜鬘经中为了赞叹佛的伟大,实在找不到更恰当的词句了,就比喻佛为“牛中之王”;佛教著名的《十牛图颂》,由与牛有关的十副图画构成,是宋代僧人廓庵师远所作。“牛”譬喻凡夫的念心,犹如一头牛般,有牛脾气,很难调伏。想调伏心中这头牛,必须有相当的耐力及智慧。降伏也是有层次的,从开始的“寻牛”,到“见迹”“见牛”“得牛”“牧牛”“骑牛归家”“忘牛存人”“人牛俱忘”“返本还源”,到最后的“入廛垂手”,共有十个过程、十种境界。也就是说,在修行的过程中,从开始寻找道在哪里,到见道、修道、养道,最后证得究竟的菩提道,要经历十种心的境界,每个境界就用不同的“图”及“偈颂”来表示。所以“十牛图颂”,就是说明修行的十种心路历程。

■在一些地方,所有的牛都被视为“神牛”,从仰光到加尔各答到处可以各种各样的牛,或是它们的形象。

牛在西方文化中是财富与力量的象征,源于古埃及。阿匹斯(Apis)是古埃及的牛神,它是最早将神性表现在动物身上的神祇,象征着丰饶及生产力,它的形象是一个戴有太阳盘及圣蛇的公牛神;还有哈托尔(Hathor),这是代表爱的女神,也是快乐之神、舞蹈及音乐之神、妇女的保护神。虽然哈托尔的外形或是幻化成牡牛,或是牛头人身的女人,或是戴有牛角面具的女人,但其形象仍然被认为是古埃及所有女神中最美的一个。

■宠物牛加拿大爱尔伯特省的一个畜牧养殖主养了一头名叫Bailey的水牛当作宠物。Bailey自从出以来就跟主人居住在一起,跟主人一起在厨房用餐,在起居室看电视。

本文原刊载于《文明》杂志2009年01期

《尔雅·释天》中说:“年者,禾熟之名,每岁一熟,故以岁为名。”自古以来,“年”的滋味就透着浓浓的丰收喜悦。

花园:自然与人的永恒相遇

无论是作为神圣的庇护所,还是科学研究的对象,或是沉思者的天堂,抑或仅仅是纯粹愉悦之地,花园都是人与自然相遇的地方。

THE END
1.真的有心了,时刻照顾亲妈粉的感受,萌兰不会说话熊猫哺乳动物动...真的有心了,时刻照顾亲妈粉的感受,萌兰不会说话2024-11-22 07:46:21 超人强动物俱乐部 吉林 举报 0 分享至 0:00 / 0:00 速度 洗脑循环 Error: Hls is not supported. 视频加载失败 超人强动物俱乐部 1.1万粉丝 这个世界太冷让我用音乐温暖你 04:39 河北白洋淀发现大蛇,一口能吞下一头牛,真有...https://www.163.com/v/video/VUGL5MFTD.html
2.中华通韵十二恩平声人由来错认君王弃,过眼何曾屈一人。明·顾云鸿 昭君怨 手援仙桂沉吟处,谁是龙头苐一人。明·袁华 题仕女 其一 临岐相勖无他语,共竭丹心报一人。明·李养久 赠李月沙 慈亲八十身七十,女婿三人男一人。明末清初·李安讷 崔参奉挽词 幽谷虚千载,长林觏一人。明·赵完璧 代高时斋节推贺平渡李两山太守八帙有三...https://www.sou-yun.cn/MQR.aspx?ct=W&c=%E4%BA%BA&qtype=4
3.平水韵十一真人由来错认君王弃,过眼何曾屈一人。明·顾云鸿 昭君怨 临岐相勖无他语,共竭丹心报一人。明·李养久 赠李月沙 手援仙桂沉吟处,谁是龙头苐一人。明·袁华 题仕女 其一 妻子多亡在,孙枝始一人。明·杨起元 哭夏钟舒先生 两度长安游,未尝交一人。清·张晋 冬日都中杂咏 其一 最惭僧社题桥处,十八人名空一人。http://sou-yun.com/QR.aspx?ct=%E7%9C%9F&c=%E4%BA%BA&qtype=4
4.慧山記:二针监楚进山水出门有隐君之飞楼一泉姻霞半兽夕删蹄膝气寓宜秋吟边落日动遐思望哀平湖消客愁杰为呵强更约晓风来上头碧驿社芜环疆岁熊暴醴辕偕陆勉恋成高直惟清川随骊坟禅喻轻钟叔睡李庶怜明棘松愁府睹施隔谬语血记隳卷勤山居大取一骋绅坛绖月泽良陛觞诬其口坐称内汁卿应福为题日偕耳一呈重滥吴蓬宽...https://ctext.org/wiki.pl?if=en&chapter=5938368&remap=gb